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轼的父亲苏洵,为何到27岁才发奋读书,后来又有哪些成就呢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何到27岁才发奋读书,后来又有哪些成就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博览群书君 访问量:3163 更新时间:2024/1/16 0:37:16

《三字经》中“苏明允,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父亲苏洵(字明允),到了27岁才发奋读书。

下面来探讨,苏洵为何到27岁才发奋读书?他后来又有哪些成就呢?

大器晚成的苏洵

一、少年不刻苦学习的原因

公元1009年,苏洵出生于眉州(今四川眉山市)的一个大家族中。苏家不仅家风优良,还有着很浓厚的读书氛围。苏洵的父亲苏序非常重视儿孙辈的学习,他说:“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于是倾其钱财,购置了大量书籍置于书房。

在此优渥的家境中,苏洵的两个哥哥都十分喜爱读书,大哥苏澹读书刻苦认真,可惜身体不佳,求取功名未能如愿。二哥苏涣天资聪慧贤良,从小喜欢读书,不负众望,在公元1027年,考得进士及第。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苏洵不像两位哥哥一样那么爱读书。他从小虽然天生聪明,口才又好,但却不爱读书。

究其原因大概有这几方面:其中之一,是苏洵小时候对学习并不感兴趣,在七岁时,按照家中的常规,他就开始读书了,学习的是断句、作诗文,但由于没有学会,他就放弃了读书。

苏洵画像

在苏洵12岁时,父亲苏序专门请了先生来教三个儿子。每当先生讲课,苏澹、苏涣正襟危坐,专心听讲,唯有苏洵对先生所讲授的声律、平仄押韵等作文之道不感兴趣,甚至干脆跑出课堂到郊外去游山玩水,他后来回忆当年顽劣的自己曾说:“予昔少年,游荡不学”。

18岁的时候,苏洵也参加过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从此,苏洵不仅更不想学习了,而且对科举考试又产生了厌恶之感。少年时期的苏洵一直没有好好读书的第二个原因,来自于他的父亲。

父亲苏序似乎对小苏洵不爱好学习熟视无睹。同乡们都感到很奇怪,就问苏序,他的态度是要么笑而不答,要么模棱两可,但并不感到忧虑,在问得急时,便回答说:

“非忧其不学者也。”我并不忧虑他不学习。在父亲看来,苏洵绝不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书本知识对苏洵并不成问题,他也许不能适应科举考试,但如果他认真读书,一定能够读出大名堂来。

晚年功成名就的苏洵

就这样,27岁之前的苏洵一直没有刻苦读书,他的青少年时代有点像李白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直至结婚之后,他们夫妇的长女未满一岁就夭亡了,苏洵都没有收心。

二、为何突然幡然醒悟?

那么,一直游手好闲的苏洵,后来为何又决心发奋读书了呢?其中主要有二个原因:其一是苏洵母亲史氏的病故,这一变故让苏洵发现生命的有限与短暂,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除了游玩山水之外,到了应该做些有意义事情的时候了。

原因之二是,为母奔丧回家的二哥苏涣,在办完丧事之后问苏洵:“三弟啊,你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写点文章,让我看看这纸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这一问还真的把苏洵难住了,他觉得满肚子都是锦绣河山,却不知如何将它吐到纸上,想画画不成,想写又写不出,急得他满头是汗。

三苏祠

为了帮助苏洵,苏涣心生一计,决定让苏洵重修苏氏族谱。结果,在编写族谱的过程中,苏洵了解到了先祖们勤学奋进、施展抱负的精彩人生,不禁备受鼓舞,他顿觉自己荒废时间的可耻,这才决心开始发奋读书。

三、大器晚成,父子三人同进“唐宋八大家”

终于下决心发愤读书的苏洵,开始专注于准备科举考试。他把墨汁当成糖来蘸粽子的典故,就很好地说明了苏洵读书的专注程度。这种学习态度让苏洵的文学功底不断加深。

但令人遗憾的是,苏洵的科举之路却异常坎坷。在苦读一年多之后,他第二次考进士科不中。之后,他又去参加了茂才异等考试,可是又没有考中。

经过三次考试,苏洵终于得出一个结论,科举考试并非自己所长。他气愤地烧掉了十年中为科考所作的数百篇文章,决心走自己的路,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他要为自己读书、为解决问题而写作。

苏轼画像

从此以后,苏洵的人生目标从之前的考科举进士,转移到了两个新的目标:第一是通过博览群书、研读经典,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学家;第二是精心培养苏轼、苏辙两个儿子。

于是,从37岁开始,苏洵闭门读书长达七八年,他潜心研究了儒家的六经和百家学说,考证古今太平与动乱、成功与失败的变迁,考察圣贤们遭遇的挫折和顺利之事,出仕、退隐的原因,从他们的人生经历、著作当中获得思想精华,然后一层一层积累在心中,但抑制着并不表达出来。从此文思敏捷,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直到此时,他被科举考试所累的才华才迸发得淋漓尽致。

在对儿子的培养上,苏洵不仅是两个儿子的慈父,也是他们的不可多得的老师。父子三人常常同题作文,互相切磋。同时,他还带领二子游历名山名寺,以拓宽眼界,提升气度。从实践上看,苏洵的家教是非常成功的,苏轼、苏辙与他一同成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大家,这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一段佳话。

苏辙像

总之,苏洵因家境优越、对八股科举反感、父亲教育宽松等原因,致使他27岁之后,才去发奋学习,但是他后来不仅自己刻苦学习,而且还成功地培养了下一代,最终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他是唯一没考中进士的“八大家”。成为“大器晚成”的典范。

虽然在《三字经》中,苏洵是少年不努力、之后图伤悲的“反面教材”。但是通过他后续的勤奋努力,苏洵不仅创造了大器晚成的成功案例,而且成为了教子有方的榜样,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

从苏洵前后半生不同经历中,我们应该认识到: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的大好时光,我们应该充分珍惜,认真刻苦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以杜绝苏洵那种年长后懊恼的现象重演;当然,只要爱好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像苏洵那样大器晚成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

“三苏”雕塑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更多文章

  • 三苏是哪几位合称?有何艺术成就?苏洵为何27岁才奋发读书?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苏洵,欧阳修,苏辙,苏轼,贾谊

    生长于蜀地眉山的苏洵及其二子苏轼、苏辙,在北宋时期皆是名动一时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且皆列名“唐宋八大家”。“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属于少见的文化现象。三苏是中国北宋散文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的合称。他们的文章著名于世。宋人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

  • 苏洵小学开展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系列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眉山教育在线网标签:教育,教师,班主任,班会课,心理健康,苏洵小学

    5月25日是我国的“心理健康日”,“5.25”取谐音“我爱我”,意为要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乐观自信,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能与他人同心协力,也就是说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眉山市东坡区苏洵小学在区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中心及区心理健

  • 野史:王安石向苏洵提亲,苏小妹看了文章: 那不可,他儿子不长寿

    历史解密编辑:混沌录标签:苏洵,苏轼,秦观,苏辙,野史,诗人,王安石,欧阳修,苏小妹,文章(演员)

    堂堂北宋宰相王安石为何还要向苏洵提亲,要知道苏洵并没有在朝廷做过一官半职?在封建社会,能嫁给朝廷宰相这样的显赫高官家庭,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一辈子有享受不完的荣华富贵。这苏小妹是谁?不但没有看上宰相之子,还认为此人下笔漂浮,恐怕难以长寿。要知道,宰相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年少聪明过人,二十三岁高中

  • 苏洵成名是托儿子的福?

    历史解密编辑:河南卫视标签:苏洵,苏辙,苏轼,权书,韩琦,诗人,宋朝,欧阳修,六国论,王安石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说的就是眉山苏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第一个是父亲,后面两个是儿子。眉山苏家恐怕也是中国古代文坛实力最强的文人之家了。但后人对三苏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苏洵是凑数的,是托了儿子的福才进的唐宋八大家,那么今天跟随河大卫让我们走进苏洵的一生。少时不好读,终日嬉游。北宋大

  • 北宋轶事:王安石替儿子向苏洵提亲,苏小妹:不可,他儿子不长寿

    历史解密编辑:君山梵静标签:苏洵,王安石,苏轼,苏辙,宰相

    在中国古代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文人雅士,这些文人雅士,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故事。今天,就来向大家介绍《三言·苏小妹三难新郎》中的一个片段:王安石替儿子向苏洵提亲,苏小妹看完王安石送去的文章说:那不可,他儿子不长寿。眉山三杰苏家父子 爱女小妹绝世无双北宋年间,在四川眉山有一个博学的名儒,姓苏,名洵,字允明

  • 大争之宋(初章)寇准力保宋真宗即位,为何首先拜相的却是李沆?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寇准,赵恒,李沆,宰相,诗人,宋朝,宋太宗,宋真宗,宋太祖赵匡胤

    众所周知,寇准在宋真宗即位的过程中起到过决定性作用。在宋太宗赵光义年间,皇长子赵元佐发疯,次子赵元僖暴毙,宋朝皇太子出现难产的窘境。此时很多大臣都因向赵光义进言立太子而获罪被贬,使得朝中之人不敢再上书关于立储的事。而寇准却借着论政的机会,向赵光义建议立襄王赵恒为太子,完成了推动宋真宗上位的第一步。因

  • 宋朝“武则天”,除掉寇准,打压宋仁宗11年,临死前还穿着龙袍

    历史解密编辑:清晨的彩虹呦呦标签:武则天,寇准,宋仁宗,刘娥,赵恒

    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历史上有很多的女强人,其中首推吕雉和武则天两人。吕武两人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吕雉执掌大汉,武则天执掌大唐,江山在她们手中依旧是蒸蒸日上,繁荣富强。可是两人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残忍,喜欢杀戮。吕雉和武则天杀的人不少,她们的手上充满着鲜血。在一千年后,宋朝出现了一位女强人,她就是刘

  • 千古颂芳名!来雷州,参观纪念寇准的全国书法展!

    历史解密编辑:南方Plus标签:寇准,雷州,书法,中国书协

    10月1日,纪念北宋名相寇准贬谪雷州1000周年全国书法作品展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雷州举行。活动汇聚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122名中国书协会员墨宝。展览活动在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指导下,由湛江市书法家协会、雷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佛山市雷州商会主办,雷州市博物馆、雷州市书法家协会、雷

  • 此人的从中作梗,竟导致宋真宗跟寇准反目,寇准竟被罢相!

    历史解密编辑:日落看比俺还标签:赵恒,寇准,王钦若,宰相,澶渊之盟,宋真宗,宋朝,声乐,艺术家

    景德元年(1004年)末,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北方的威胁终于解除。宰相寇準、毕士安等开始致力于裁减北方的边防军事力量,使民众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景德二年正月,即“诏河北诸州强壮(民兵的军号),除瀛州(今河北河间)城守得功人,第其等级以闻,余并遣归农,令有司市耕牛送河北”。“强壮”是咸

  • 许昌的她,和名相寇准有亲戚

    历史解密编辑:独立寒秋舞芳香标签:寇准,赵恒,姬发,魏征,宰相,诗人,宋仁宗,许昌市,古典乐,中国传统音乐

    许昌的她,和名相寇准有亲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柏拉图之问,世世代代拷问着每一个人的灵魂。《百家姓》里的寇,和寇准有着斩不断的关联。我姓寇,当然和寇准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情连结。寇准(公元961-1023年),字平仲,封莱国公,谥号忠愍(mǐn)公,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他刚直不阿,宋太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