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妈祖,祖在湄洲
闽南与潮汕两地血缘相亲同源同俗,在民间信仰等有着很多相近以至相同之处,尤其是对海上保护神妈祖的信仰更为突出。可以说是一样的妈祖,一样的海洋情怀!专家指出,潮汕地区众多的妈祖宫庙,与历史上福建移民入潮有直接关系,也是潮汕沿海民俗信仰的集中体现。
如今,人们对妈祖的信仰已远远地超出了消灾祈福的意义。而寻根问祖,眷恋家园的感情占据了主导地位。
“妈祖信仰,不只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民俗,一种文化积淀;而且是一种民族血脉,也是加强海内外同胞、侨胞联系,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道桥梁。”
闽人入潮,妈祖也“移民”
潮汕地区有较多的妈祖庙,主要分布在汕头、澄海、饶平等地。潮汕地区的妈祖信仰与福建移民入潮也有着直接关系。曾有姓氏源流研究专家吴奎信教授指出,宋以后,福建移民入潮源源不绝,福建的民间信仰也随移民而传播至迁入地。潮汕各地的天后庙,其历史大多便可追溯到宋元明时期。
“宋末,莆田是全国抗元最惨烈的一个地方,明朝,倭寇数次洗劫莆田,莆田在宋末和明朝两次被诛城,很多人为了避难移民外地特别是潮汕等地。”另外一名专家也认为,这些移民被迫背井离乡,他们怀揣香土、妈祖令旗、神符,寻找到新的家园。在潮汕等地落脚后,为了答谢妈祖,也为了寄托对故土的思念,他们倡建妈祖庙。而由于妈祖信仰包含了向善、助人、抑恶等中国传统美德,容易被人接受和认可,很快在潮汕等地得到了传播发展。
樟林妈祖成了“胶己人”
闽南与潮汕地区民俗习惯相似,以两地民众对海上保护神妈祖的信仰表现得尤为突出。据介绍,潮汕的樟林古港作为潮汕地区古时对外贸易、海外移民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自从福建湄洲迎进妈祖后,就彻头彻尾地浸透了“潮味”。特别是樟林港姓林的族人和“她”攀了亲,一直说“她”是“胶己人”,并亲昵地称她为“姑母”。当地还规定族里谁家娶新媳妇,第二天一早新娘一定要捧一盘大桔,一盆清水到庙里,替“姑母”洗脸梳妆,孝敬“姑母”,这一民俗也传遍潮汕各地。
有专家曾指出,妈祖信俗浓缩了中华民族“立德、行善、仁爱”的传统美德和精神价值,这也是妈祖文化的内涵。妈祖除了受到海内外许多华人崇拜和敬仰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一种舍己为人的文化精神,潮汕人在朝拜的同时,也应该对这种文化加以思考,并形成积极向上的凝聚力!
船工祭妈祖
妈祖的祭祀形式从莆田流传到潮汕,发生了不少变化。在过去,潮汕的船家每当新船下水时,总要到汕头港妈屿上的“妈祖庙”请香回来,在船中肚供置“天后圣妈祖”的香案。除初一、十五上香烧元宝外,每逢妈祖圣诞,更要隆重祭祀。
平素最悭吝的船主,这一天也要以“五牲”或“三牲”祭祀妈祖,然后盛宴招待全船员工。上游来的船只临近潮州城时,要烧香祭拜妈祖,保佑平安过湘子桥。每当船只顺利过桥孔时,则对江鸣放鞭炮,答谢妈祖。
游妈祖
每逢三月二十三日的“妈祖生”,各地的“营妈祖”活动均十分隆重(营,即游的意思)。这一天,各乡村挑选数批青年作为抬妈祖轿的“轿夫”。“轿夫”都是些健壮有力者,而且挑选多是结婚多年而未有子嗣者或刚刚结婚的男青年。
“营妈祖”时,先到妈祖庙请了神像,安放在轿里之后,由马头锣鸣锣开道,接着是一抬大香炉,随后才是妈祖大轿,然后是诸路神仙,再后是扮成各种故事的人物和锦标、锦旗等。沿街沿巷的群众围观如潮,家庭中主妇必设香案于路边祭拜,而且各家各户点燃长长的鞭炮以示欢迎,等妈祖銮驾经过时,祭拜者便取三根燃着的香,插在队伍前面的炉里。
围观的人,假如是结婚多年而未有子嗣、而又轮不到抬轿的,必争挤到前边去摸一摸神像或轿顶。摸得着的话,则象征今年必生贵子。游完妈祖后将神像送回庙时,要看哪一台轿的神跑得快,快者新年更吉祥如意。故此,当快接近神庙时,抬轿者总是发足狂奔。这时老弱者就是把木屐脱掉,提在手中也难以赶得上他们,故潮汕俗语云:“掼屐缀不着走庵”(用来比喻能力差,跟不上别人)。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等等,是世界上著名的海神,包括广东在内的沿海地区共同信奉的神祉。在广东,不少广府人和客家人同样信仰妈祖,但由于潮汕人经常在海里求生,因此妈祖崇拜在潮汕人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在汕尾一带,甚至小孩取名,也与妈祖、佛祖相连,通常以“妈”、“娘”、“佛”为通名。过去很多男孩不是叫“佛泉”、“佛有”、就叫“娘包”、“娘兴”、或称“妈禄”、“妈水”、“妈吉”、“妈炎”等,都是希望得到妈祖保佑。
广东与福建之间交通方便,早在宋代广东已有妈祖庙。潮州天妃庙始于宋代,汕头放鸡山天妃宫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由总兵晏继芳捐建。 如今广东沿海不少地方还保存有“天妃庙”、“天后宫”一类宗教建筑, 有南澳妈祖、汕头妈屿、揭西天后宫、海丰天后宫、深圳赤湾天后宫、阳江祖创宫、电白天后宫、丫寮天后宫、海安妈祖宫、硵洲天后宫……多到数不胜数。
粤北和粤东也有不少,如连县、蕉岭各地都有。有些地方还保留下来了与天妃、天后有关的地名。
千里,眼观天下妈祖事
顺风,耳闻世界妈祖声
我们是妈祖文化新媒体
▌来源: 广东文化网、潮汕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