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战败,丢失街亭,诸葛亮毫不犹疑、坚决地将马谡杀了,谁求情都没有用。
当把马谡的首级献于阶下时,孔明“大哭”不已,他哭的不是“斩马谡”而是哭自己的“迫不得已”。
诸葛亮斩马谡,斩的是如此决绝,虽“吾与汝义同兄弟”但蒋琬求情都没用。”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
马谡失街亭被斩,再来看同为败军之将的赵云。当时赵云被诸葛亮派往箕谷,作为疑兵,以牵制魏军主力,结果,赵云因为敌强己弱,也没有据守不出,而造成交战失利,诸葛亮并未有杀赵云而仅仅降级了事。
同是兵败,赏罚分明的诸葛亮,对不同人有不同的处罚,为何?
马谡
这要结合当时蜀汉的环境,诸葛亮面临的境遇来说。
诸葛亮并非大权独揽,而是处处掣肘。
刘备白帝城托孤,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人,还有李严,“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而且刘备还“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诸葛亮开府治事,领益州牧;李严则晋为前将军,假节(有尚方宝剑)、加光禄勋(宫廷卫队长)之衔。
也就是说,诸葛亮担任的丞相是文职,或行政长官;李严担任的中都护和是武职,或军事长官。李严掌军事,诸葛亮掌内政,这也是刘备不希望诸葛亮大权独揽,架空刘禅的初衷。一武一文,一副一正互相牵制。
虽然李严牵制诸葛亮的作用并没有起到,但当时距离李严被废仅仅过去三年,(马谡被杀是在228年,李严被废是在231年)而且在230年,被废的李严还公开与诸葛亮叫板,要求划出五郡,让他去当刺史。
李严
而且,除了李严,整个蜀汉也非铁板一块,不同利益集团盘根错节,并非诸葛亮一家独大。
蜀汉政权是由三股政治势力组成的。第一股是荆州集团,以刘备、诸葛亮为代表,在蜀汉政权中坐头把交椅,为“第一势力”。第二股是东州集团,以李严、吴壹为代表,坐二把交椅为“第二势力”。第三股是益州集团,以彭
、杜琼、谯周为代表,地位最低,坐三把交椅,为“第三势力”。
刘备死后,诸葛亮接管政权,位极人臣,大权独揽,很多人心里是不服的,就连“第一势力\"中的某些人(比如魏延)也有看法。
可见李严被废三年后,诸葛亮并没有把蜀汉整合成铁板一块,朝堂上不同声音很多。
所以斩杀马谡就很有必要,马谡是诸葛亮一手提拨,在蜀汉君臣眼中,诸葛亮是任人唯亲,马谡成功则罢,不成功,诸葛亮将背负很大的责任,在当时情况下,为安抚多方势力,平抑众怒,诸葛亮必须斩马谡。
用严冷先生的话说,就是“迫于众怒不得不杀之”。正因为是迫不得已,诸葛亮才为之流泪,既伤马谡,又伤自己。
而赵云身为跟随刘备的多年老臣,而且也是第一势力中的中坚人物,对赵云处罚过重,必将引起第一势力的反弹,甚至反叛,所以为安定人心,巩固政权,诸葛亮才“挥泪斩马谡”,但眼泪为谁而流,诸葛亮心知肚明。
诸葛亮
面对“四面楚歌”的境况,诸葛亮也是感觉心力交瘁,自己如此看好的后辈,只因犯一”小错“,便身首异处,自己身为丞相,却不能保全,诸葛亮心有戚戚焉,为自己也为马谡心里抱不平。可叹,马谡也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如果诸葛亮能够掌控全局,实行“一言堂”,许马谡戴罪立功,尤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