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能绘花鸟者,心有花香,万紫千红。
自古能绘山水者,胸有沟壑,虚怀若谷。
当代社会环境、民风民俗、名山大川常以一根笔一张纸去记录,以诗画建筑的形式去承载传承。
以山川木石代字词,显诗词对仗。
以水墨浓淡代音律,唱言律平仄。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自古以来,许多文学家是诗人的同时亦是画家,如唐朝的王维、 宋代的苏轼、明朝的唐伯虎、 清代的李方膺。
北宋政治学家欧阳修曾说“见诗如见画”,画更是诗意境的一种具体表达方式,诗画作品要有形之外的意,画的内涵需深刻隽永如诗般让人捉摸推敲。
让我们跟随着画家杨林的以诗作画,一同来走入这诗画世界。
此幅《舟中晓望》,画的东南方位, 恰好以淡青点缀,运色淡雅,左侧恰到好处的留白,宛若开放式结局,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一如那遥远的高山水乡,可望而不可及。
卦象显吉,呈祥之兆。
风起云涌浪涛涛,祥云一般的水波纹若有若无地点缀在画面的左半边。
水纹回旋若飞镖陀螺,蜿蜒如垂下丝条。
虽见两片孤舟,但可知其身后必藏百舸,直挂云帆,乘风破浪,来往不惧。
朝霞映红天际,云边像是火烧一般璀璨。
霞光爬上数枝山石,绚丽的赤橘夺目,山石线条流畅宛若江波万里,树枝轮廓如仙鹤仙羽灵动展翅。
此幅《豁开青冥颠泻出万丈云》,将云比喻成瀑布般倾斜而出,宛若银河下九天之势,又似裁剪下白练,自万丈高空,悬于山巅,倾斜而下。
巍峨山头,云如白纱轻胧缭绕。
云之厚重却轻盈,多密却淡疏皆在此中。
画映题,题如画。
杨林以偏干笔尖勾出亭边草木,葱葱向上,使得整个画面更加苍郁深邃。
再将亭尖周边山云颜色润之,恍若以山盖亭,以云覆顶。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
此幅《望天门山》,长江犹如巨斧大刀,开天辟地,径将这天门巨峰从中劈开。杨林先生以水墨变化,模拟碧水的波纹质感与流动的方向,精心又巧妙地将碧水用墨色深浅描绘,湍急交融,将天门山及江流的气势雄阔,气吞山河之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两侧松柏姿态挺拔,松干笔墨雄浑,中峰、侧峰切换游刃有余,如有神助。
笔意苍劲有力,蓬勃向上,屹立不倒。松叶尾粗头尖,朵朵层叠浓密,先以浓墨勾轮廓,配以淡墨显蓬松,针针如刺,叶叶挺拔。
此幅《云开见山高》,“云开见山高,木落知风劲”,明代书法家卞同一首《倪云林画》在杨林的笔下赋予了生命力与动人心魄的美。
全画全诗虽无一句描写风劲,却处处皆是风。且看,这飘零如浪中浮萍的树叶,这摇曳欲坠未坠的草屋茅顶,倚栏吟诗文人的衣袖衣摆。
亭下不逢人,斜阳淡秋影。
小亭与人占画比例较小,却是画中的画眼。
一亭,一人,一抹斜阳。
萧萧地洒在那人面前山后的山水上,寂寥却不寂寞。
读诗时,心有万川山河,可品作者心中千言万语,
品画时,心有意象无数,可窥画家心中万种风情。
画家杨林真如画中诗人,将这诗意用画笔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