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弃疾晚年牙齿掉落,用《卜算子》来打趣自己,读来令人捧腹大笑

辛弃疾晚年牙齿掉落,用《卜算子》来打趣自己,读来令人捧腹大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久叔 访问量:2718 更新时间:2023/12/22 15:57:04

南宋词宗辛弃疾,一身兼具屈、杜、苏、陶数家之长,可谓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但是,这位天才词人的一生,却过得十分苦闷和孤独。只因他虚负了一身的才华,南归四十余年,始终未能实现北伐的政治主张。

面对人生中的种种苦难辛酸,辛弃疾有时也会填写一些谐趣词,来消解苦闷。比如以前我们提到的《沁园春·将戒酒止酒杯使勿近》、《西江月·遣兴》就是这类作品。

这两首词,一首诗是在警告自己不要贪杯了,另一首则表达了对“经典”指明的人生道路所产生的怀疑。

下面我们要提到的这一首《卜算子·齿落》,则是辛弃疾在对自己年老齿落的自嘲。不过,在自嘲的同时,辛弃疾依然不忘批判反讽,骂自己的政敌。

《卜算子·齿落》赏析

《卜算子·齿落》——南宋·辛弃疾刚者不坚牢,柔底难摧挫。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白话翻译:

老子说:刚强的,都不坚固耐久;柔软的,才不容易被折损。不信你张开嘴巴来看一看,人老了,舌头还在,可是牙齿就先掉光了。

一开始,只是缺了两边的磨牙;到了最后,门牙也掉了,中间出现了一个豁口。

我说给儿子们听,你们不要笑我,说是我嘴中长了一个“狗洞”?那嘴巴里长个“狗洞”,原来就是为了,让你们从中间通过的。

辛弃疾这首词是用老子的典故及俚语写成的,没有什么很深的含义。看起来,就像是酒席之间与人调笑的游戏之作。并且骂人的意思非常明显,这也非常符合辛弃疾刚强率真的个性。

这首词的上半阕,完全就是对道家学说的复述和概括。当中涉及的典故,出自《说苑》,名叫“舌存齿亡”。

有一次,老子去探望自己重病的恩师常枞。后者张开嘴巴让他看,然后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答:当然还在啦。

常枞又问他:那我的牙齿呢?老子说:早就不在了。于是常枞就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子回答说:因为牙齿很坚硬,而舌头很柔软。

老子的这段话,就是道家“柔弱战胜刚强”思想的体现。一阵飓风刮过来,房梁、树木等坚硬的东西都被拦腰折断了,但是草会迎风顺势而倒,卸掉风力,所以草活了下来。

道家学说,包含了中国人生哲学的大智慧。辛弃疾晚年比较倾心于老庄哲学,所以当他看到自己牙齿掉了,自然就会讲出这样的话了。

从这首词的内容来看,当时的辛弃疾还是非常乐观的。他在词下半阕的两句中,比较具体地描述了牙齿掉落的过程。

一开始,坏的是两边的牙齿。这要么是因为年纪太大,牙龈自然萎缩,牙齿掉落,要么是有龋齿坏掉了。先是两边,最后才开始掉中间的门牙。

辛弃疾能够淡定地叙述这个过程,就证明他对生命的衰老是坦然接受的。

不过,在词作的最后,他还是对别人的嘲笑进行了还击。他说“儿曹莫笑”,“儿曹”就是指的子孙。但在这里,明显不是指他的亲儿孙,而是嘲笑他的那些人。

最后一句“狗窦”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排调》:有一个叫张吴浴的八岁儿童掉了牙,别人说他嘴里长了一个狗洞。他反击说:之所以长了个“狗洞”,就是为了让你这种人进出呀。

辛弃疾这样说,表明之前定是有人拿他掉牙之事,取笑过他。并且在这首词里,辛弃疾并不是简单嘲讽那些取笑他掉牙的人,而是“一语双关”地对某些现象进行还击。

从这首词描述的内容来看,这应当是他晚年,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那个时候的辛弃疾,词风和人生态度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辛弃疾在青年时代,因积极北伐,个性刚强,得罪过一些人。到了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韩侂胄欲起兵北伐时,故意起用他,结果又因与他产生分歧,把他罢免了。

究其原因,还是他在北伐的问题上与韩侂胄起了分歧。当时辛弃疾认为,南宋与金国的军事实力悬殊,因此他主张南宋再花二十年养兵,再作打算。

老年辛弃疾“北伐”的志向,其实一直没有改变。他得知南宋将要北伐时,立刻变卖家产,积极练兵,还多次派细作到金国侦察。

然而,时移世异,南宋早已坐失了北伐的良机。辛弃疾对北伐采取了一种审慎的态度,他主张北伐要“缓行”,因此有人认为他变得“软弱”了。

对此,他作出的解释是:要用以柔克刚的办法,去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不能一味地刚强。因为太过刚强,马上就会遭到折损。只有柔弱才可以保存实力,从而活下来。

事实证明,他的看法是正确的。最后南宋盲目出兵,遭致惨败。韩侂胄堂堂一国宰相,被本国的文官斩杀,献首级于敌人。

在悲剧没有发生之前,身为主战派元老的辛弃疾突然“退缩”,那些看不清真相的人,自然要嘲笑“廉颇老矣”。

他们见到他的门牙掉了,必然会说:看,他嘴上开了一个“狗洞”。他都已经衰老成这个样子了,还能干什么呢?

于是辛弃疾犀利反击道,我要不在嘴上开个“狗洞”,你们怎么好从这个洞里面钻进钻出,再从我的嘴里挑出“错误”来呢?

结语

在古代诗词人当中,以苏轼的性格最为幽默,他一生写了不少谐趣的诗词。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其实辛弃疾也很爱写谐趣词。

不过比起苏轼来说,辛弃疾的谐趣词,讽刺意味相当浓,更多是嬉笑怒骂的成分,而且也更趋近于道家。而苏轼的谐趣词,则喜欢谈美食、谈禅修,相对温和。

人生三岁定八十,秉性属天生。少年时代的辛弃疾,就是一个疾恶如仇的铁血真汉子,这一点纵使到了他眼花耳聋,齿落头秃的这一天,也没有半点改变。

苏轼也不是因为遭受了什么打击,才开始变得散淡疏狂的。假如你读过他们的传记,就会知道什么叫做“天性使然”。

标签: 辛弃疾苏轼卜算子诗词牙齿沁园春

更多文章

  • 辛弃疾把所有的豪放,都藏在临安城的那一晚,青玉案元夕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辛弃疾,临安城,虞允文,赵构,宋孝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是不是辛弃疾最好的词,我不敢确定,但肯定是一首让你“无法逃离”的词。一方面,如今有一家让你很难逃离的互联网公司以此为名,另一

  • 辛弃疾一首《鹧鸪天》,生动地描绘出人们向往的田园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江南,李白,秀丽,情致,南宋,诗人,辛弃疾,鹧鸪天,古典乐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话相信大部分人没有异议。但是,很多人即便有才,也不一定能得到发挥,这也是社会现实。辛弃疾可谓是文武全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可就是得不到重用,你说悲哀不悲哀。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被金兵所占。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他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

  • 李健演绎辛弃疾泪崩,《斯文江南》致敬“大宋第一孤勇者

    历史解密编辑:北青网-北京青年报标签:李健,大宋,南宋,诗人,辛弃疾,李宗翰,欧阳奋强,斯文江南·经典围读会

    南京,一个让人无限怀古、落泪的城市。李白说“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刘禹锡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本周五晚20:30,由东方卫视、南瓜视业联合出品的百岁山《斯文江南》将继续围读“金陵文枢”。最经典的“宝玉”欧阳奋强,时隔36

  • 辛弃疾一生600多首诗词,又力主抗金,为何却一字不提岳飞?

    历史解密编辑:皮皮故事会标签:辛弃疾,岳飞,诗词,陆游,贺新郎,宋孝宗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主战、抗金、豪放、杀人……”只要提起辛弃疾,总会把他和这些词语放到一起。同时也为我们勾勒出一副无所畏惧、率性而为的英雄形象,现代人也将其称为“南宋第一古惑仔”。名义上为调侃,实则也是对他过去经历的认可。辛弃疾于1140年出生,因为南宋割地求和,自己也长期生活在金人

  • 壹点号“寻访名士”之辛弃疾:文武双全真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齐鲁壹点标签:苏轼,山东,名士,稼轩,金朝,南宋,宋朝,辛弃疾,李清照,壹点号,古典乐,千古名句

    记者 周静 实习生 朱佳欣寻海右亭古,访名士踪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壹点号策划发起“寻访名士”线下系列活动,邀请壹点号作者和特约嘉宾,共同走进济南的历史古迹,探寻文化名人背后的故事。5月16日上午,活动第二站来到位于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街道四风闸村的辛弃疾纪念馆,寻访“大宋第一古惑仔”辛弃疾

  • 历史上的今天:辛弃疾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正观新闻标签:苏轼,赵构,诗人,金朝,南宋,辛弃疾,李清照,豪放派,古典乐,稼轩长短句

    1140年5月28日(宋高宗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出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今山东省济南市)。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著名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自小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他跟着祖父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因此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 辛弃疾:生活不止诗和远方,还有钱和数不清的姑娘

    历史解密编辑:甬说标签:张浚,南宋,宋朝,金朝,辛弃疾,宋孝宗,浣溪沙,虞允文,古典乐

    引言辛弃疾是我国南宋的著名词人,有着“豪放派词人”和“词中之龙”的美誉,也是一位金戈铁马的大英雄。然而,辛弃疾生不逢时,梦想破碎。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辛弃疾无法实现自己收复河山的大好梦想,最后只能遗憾地老死乡间。好在,辛弃疾人生有诗有词可供慰藉,有金有银可供玩乐,有妻有妾可供陪侍。带兵打仗,一

  • 鹧鸪天·辛弃疾

    历史解密编辑:诗文漫步标签:相思,红楼,寒鸦,新绿,诗人,宋朝,南宋,辛弃疾,鹧鸪天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 老子为何说“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苏辙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有料史艾米标签:老子,苏辙,孙武,孔子,道家,唐朝,宋朝,道德经,陶渊明,周王室,小国寡民,春秋战国,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道德经》一共有81章,在第80章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老子的“理想国”中,国小人少,百

  • 老子为何说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苏辙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苏辙,老子,孙武,陶渊明,道德经,孔子

    老子的《道德经》一共有81章,在第80章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老子的“理想国”中,国小人少,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