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老子为何说“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苏辙一语道破

老子为何说“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苏辙一语道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有料史艾米 访问量:2545 更新时间:2023/12/20 8:30:37

老子的《道德经》一共有81章,在第80章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老子的“理想国”中,国小人少,百姓重死而不远徙,有工具不用,有船而不乘,有兵甲不用,回归结绳记事.......邻国之间,即便彼此听到鸡犬之声,但至死不相往来。

时代发展向来是分久必合,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几乎不可能实现,也不符合春秋时代的社会状况。那么,作为当时最顶尖的学者,老子为何会产生“邻国相望,老死不相往来”这种不合时宜的“极端”想法?北宋大文豪苏辙一语道破。

老子生活的残酷年代

老子活跃于春秋晚期,比孔子孙武约大二十岁,此时的时代主旋律是战争。

根据《历代战争年表》的统计,春秋时代大约发生的有明文记录的战争380次,中原之外的很多战争往往都被忽视。兵家之圣孙武,在春秋战国时并无名声,乃至《史记》之前没有什么史料记载孙武,固然与孙武战绩不佳有关,但也与孙武所在的吴国较为偏僻有关。因此,一共367年春秋,实际爆发的战争应该远远超过380次。

对于老子而言,周王室内斗让老子直观感受战乱之苦。王子朝(姬朝)是周景王庶长子,尽管没有继承权,却深得周景王喜爱,周景王准备立他为太子。但周景王突然去世,贵族们就拥立周景王嫡长子姬猛为王。于是,姬朝就在贵族尹国等支持下,联合失去职位的官员,举兵杀掉周悼王姬猛,占据都城洛邑。之后,晋国拥立嫡子姬匄为周敬王,并派兵护送其回国,王子朝兵败,就带着周王室图书馆典籍和一些贵族逃往楚国,史称“王子朝奔楚”或“王子朝之乱”。当时,老子相当于图书馆馆长,无论老子与王子朝是何关系,典籍丢了之后,老子被罢官免职,于是就回到故乡隐居。

可以说,老子不仅耳朵听到、而且还亲眼看到,频繁战争对国家人民带来了的深重灾难,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道德经中的反战思想

《道德经》看似讲述道家思想,实则蕴含着浓郁的反战思想,老子之“道”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三宝”是以“慈”为首,但战争是“争”、是破坏,与老子之“道”截然相反。因此,《道德经》看似表达的是哲学之“道”,实则是为政治观铺垫,表达的是老子反战思想,比如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道德经》中说“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将用兵视为不祥之器,人们都厌恶它;又说“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师之所至,荆棘生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告诫统治者不要信奉武力,一旦用兵,后果极为严重,因此要慎之又慎。

其次,《道德经》中说“绝智弃辩”、“绝诈弃伪”(楚简《道德经》),回归纯洁质朴的本性,不追求发挥才华。但兵家尚智用术,乃至为了胜利不择手段,孙武《孙子兵法》的“兵者,诡道也”就是对时代特征的高度提炼。因此,老子说“绝智弃辩”等,实则是间接性的反战。

第三,《道德经》中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显然,老子将其反战思想,引入到了政治观中,不争就是谦让隐退。

“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状态,没有战争、没有争执,百姓安居乐业,契合老子一贯的反战思想。但这一社会状态过于“极端”,与春秋晚期时代社会状况相悖,注定不可能实现,那老子描述一个极端理想社会的本义何在?

小国寡民思想的本义

残酷的现实,让老子为之深深思索,该如何救世呢?于是,老子构建出一个乌托邦,即“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小国寡民”违背发展逻辑,那么老子为何还提出这一极端的理想社会?古代两位大学者有过解释。

魏晋经学家王弼,是《道德经》研究的权威,他对老子这一段话解释是:“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也就是说,小国尚可返古,大国根本不可能返古,因此王弼认为老子这是举小国来说明问题,并非老子真的不合时宜地倡导复古。

宋朝大文豪苏辙,在《老子解》中指出:“老子生于衰周,文胜俗弊,将以无为救之。故于书之终,言其所志,愿得小国寡民以试焉,而不可得耳。”苏辙认为,老子生活在周衰之际,列国战争不断,想用无为扭转局势,所以在《道德经》的最后谈到他的志向,希望能够有个人口稀少的小国来做实验,却得不到。

东晋时期,陶渊明受到老子思想的发,在《桃花源记》中塑造了一个与世隔绝、淳朴安详的小村庄,几乎是对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详细描述。但这么美好的地方,却“不复得路”、“遂无问津者”,原因何在?有人将之解读为另类的恐怖的“鬼蜮”,实际完全曲解了陶渊明思想,陶渊明这么说表达的是桃花源乃虚构,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所以才“不复得路”、“遂无问津者”。笔者认为,结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辙对这句话的解读才是老子的真实意图,一语道破了真相。

春秋晚期,现实是战乱愈发频繁、民不聊生,兼并战愈发激烈,大国之间频繁爆发战争,中原霸主晋国即将分崩离析.......战争规模与力度都远超从前。于是,老子探寻救世之路,想要构建一个没有战争的社会,于是产生了构建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说到底,老子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只是举例说明,或者是寻找的一块试验田,是一次救世实验,并没有认为天下都该复古,回归到“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上古状态,毕竟当时晋国、楚国、秦国、齐国等人口众多也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一点。如果单纯将“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视为老子对天下的志向,是消极的复古,那就曲解了老子的本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乱世之下,老子、孔子等人积极寻找救世之路,虽然未必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有些思想虽然未必合乎时宜,但这种救世精神却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成为中国文人的使命,所以纵观中国历史,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文人铁肩担道义,舍身为国寻找救世之路,留下了一段又一段英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与世界各国相比,这是中国与他们的最大区别之一,也是中国能够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道德经》等

更多文章

  • 老子为何说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苏辙一语道破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苏辙,老子,孙武,陶渊明,道德经,孔子

    老子的《道德经》一共有81章,在第80章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老子的“理想国”中,国小人少,百

  • 西华县苏桥村:苏辙后裔的定居之地

    历史解密编辑:映象网周口标签:苏辙,苏桥村,苏洵,苏轼,西华县,后裔

    周口市西华县艾岗乡苏桥村的苏姓是四川眉山苏辙的后裔,而河南与四川两千里之遥,北宋文学家与豫东平原小村看似毫无关联,但通过多方考证,苏桥村苏姓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后裔确有其事。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县)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苏辙是散文家,为文

  • 送苏辙出使辽国|每日一诗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中华标签:苏轼,诗词,送别,辽国,唐朝,宋朝,送苏辙,王安石,千古名句,唐宋八大家

    诗词赏析这首诗写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苏轼写诗送别,表达劝慰告诫之意。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既要让兄弟苏辙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全诗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实乃苏轼诗中抒写爱国情怀的佳作。文字由好诗词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觉

  • 古代房价有多高?白居易50岁买房,苏辙70岁屋子还没封顶

    历史解密编辑:暮成雪吖标签:白居易,苏辙,苏轼,苏洵,买房,杜甫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白居易、苏轼等人,都是当时才华横溢的大才子,所作诗歌那更是个个经典。在他们中,不乏有人做官,甚至身居高位。然而,别看他们表面风光无比,却都有着一件让他们共同发愁的事情,那就是买房!你以为现在买房才是贵么?在古代,房地产更是寸土寸金,别说像杜甫这种落魄的买不起,就

  • 现代结婚难想回古代?宋朝的苏辙嫁女已倾家荡产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苏辙,刘邦,李世民,宋朝,苏轼

    近日我听闻我几位远房的弟弟大30出头了还没结婚,一问得知并非完全是感情因素,没有喜欢的女孩子,而是因为现在房子、车子、存款等等,好想结婚,但成本太高,彩礼的费用太高,也使得原本幸福的事儿变得很沉重,亚历山大。在古代人口数量很重要,因为古代打仗,农业社会需要劳动力,医学不发达,寿命短,诸多因素导致古人

  • 苏轼真的很忙,苏辙确实很累

    历史解密编辑:十全九美标签:苏轼,苏辙,乌台诗案,宰相,黄州

    苏轼一生奔波,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的生活状态: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正在被贬官的路上。他因为敢于直言,被嫉妒他的小人所陷害,屡屡把他发配到远离京城的地方幸运的是,由于苏轼一直心怀的都是百姓,而且他两袖清风,无比正直,所以无论走到哪儿,他都能够得到大家由衷的爱戴和崇拜,当地的百姓对苏轼也是非常好,但他

  • 苏轼苏辙一同被考,哥哥不动声色帮弟弟作弊,考官却把两人都夸了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苏辙,苏轼,苏洵,司马相如,乌台诗案,进士

    蜀中才子,司马相如、扬雄之后,首推苏门三学士: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占据唐宋八大家之三席,令人叹为观止。而更让人料想不到的是,虽然后世更推崇苏轼兄弟,但是他们的父亲,却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没有进士及第的人。苏洵靠的是硬实力,真学问。只有一个有实力、有学问的父亲,才有可能培养出两个如此有才的儿子。

  • 娘亲想要二胎生个弟弟 就给老大讲了苏轼苏辙兄弟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邬老师的读书研究所标签:苏辙,苏轼,乌台诗案

    你说说苏辙这一生啊,不是在捞苏轼,就是在捞苏轼的路上。苏辙对他哥有多好呢?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抓了,这苏辙啊就给皇帝写信说啊:愿意用自己的官位换哥哥活着。苏轼想买房,苏哲二话不说钱寄给他了。可他自己呢,到了60岁才买的起房子。苏辙一年写了29首诗,其中25首都是写给苏轼的。苏轼在贵州修桥没钱了给弟弟写

  • 手足之爱,平生一人,苏轼苏辙兄弟情深感人肺腑

    历史解密编辑:雨雨聊聊标签:苏辙,苏轼,王维,兄弟情深,宋神宗

    1、唐朝的王维和王缙,是出了名的兄弟情深。王维安史之乱时曾当过伪臣,后来差点被清算,当时弟弟王缙是刑部侍郎,本来前途一片光明,为了给哥哥王维求情,甘愿削职为其赎罪。而王维晚年的时候,又上书皇帝请求削尽己官,以换得弟弟重回京师。兄弟情深由此可见。2、苏轼和苏辙这对兄弟的感情同样感人肺腑。据统计,苏轼诗

  • 从苏轼、苏辙这两兄弟的名字中,我们就能够看出这家人的与众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苏辙,苏轼,苏洵,进士,宋史,欧阳修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吟咏抒发激情,通过诗歌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诗歌传颂人间真善美。载入文学史上的诗人,应属于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的范畴。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出镜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