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一首《鹧鸪天》,生动地描绘出人们向往的田园生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老树
访问量:3450
更新时间:2024/1/27 6:04:19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话相信大部分人没有异议。但是,很多人即便有才,也不一定能得到发挥,这也是社会现实。辛弃疾可谓是文武全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可就是得不到重用,你说悲哀不悲哀。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被金兵所占。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他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南宋小朝廷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辛弃疾41岁那年冬天,正值壮年的他遭遇弹劾,不得不隐居江西上饶带湖。随着退隐闲居时间的推移,辛弃疾已经习惯了乡居生活的恬淡,渐渐把自己融入到淳朴的农民人群之中,同时更加感到城市生活特别是官场生涯的纷扰和嚣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这一首《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词作原文如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这首词的大意是:田间小路上,桑树低垂着柔软的枝条,刚刚冒出了新鲜的嫩芽。东邻家的蚕种,已经有一些孵化出了小蚕。小黄牛在平坦的小山坡上哞哞叫,一边吃着细密的嫩草,一边在撒欢。旁晚时分,斜阳映照着春寒未退的树林,枝桠上翻飞着几只晚归寻巢的乌鸦。远山连接着近处的群山,群山起伏。原野上的道路横斜交叉,阡陌纵横。春风吹动着青布的幌子,那儿是村里的卖酒人家。城中的桃李太娇贵,把风雨当成折磨,一派愁苦。村头溪边的荠菜花,却喜欢风吹雨打,一片春意盎然。
辛弃疾这首《鹧鸪天 · 陌上柔桑破嫩芽》是一首田园词。整首词主旨是歌咏江南乡村的美好景色,先写近景,后写远景,远近结合,在熟悉农村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柔桑、嫩芽、蚕种、幼蚕、细草、黄犊等几个典型意象,写出早春时节,充满着春天生机活力的喜人景象,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初春生活图画,反映了他陶醉于农村优美景色的心情,流露出他厌弃城市繁华,热爱乡野生活的情趣。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笔调清新,色彩素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画面优美,情致盎然,浑然一体,意蕴深厚,意在言外,颇耐咀嚼,突出采用了反衬手法,欲擒先纵,用盛景来衬托悲情,最后一闪而过,借荠菜花的美好形象,作为在野为民的自我写照,对未来仍寄予厚望。总体来看,这首词十分清丽,带给人们丰富的美感享受,让人更加向往那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北青网-北京青年报标签:李健,大宋,南宋,诗人,辛弃疾,李宗翰,欧阳奋强,斯文江南·经典围读会
南京,一个让人无限怀古、落泪的城市。李白说“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刘禹锡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本周五晚20:30,由东方卫视、南瓜视业联合出品的百岁山《斯文江南》将继续围读“金陵文枢”。最经典的“宝玉”欧阳奋强,时隔36
历史解密编辑:皮皮故事会标签:辛弃疾,岳飞,诗词,陆游,贺新郎,宋孝宗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主战、抗金、豪放、杀人……”只要提起辛弃疾,总会把他和这些词语放到一起。同时也为我们勾勒出一副无所畏惧、率性而为的英雄形象,现代人也将其称为“南宋第一古惑仔”。名义上为调侃,实则也是对他过去经历的认可。辛弃疾于1140年出生,因为南宋割地求和,自己也长期生活在金人
历史解密编辑:齐鲁壹点标签:苏轼,山东,名士,稼轩,金朝,南宋,宋朝,辛弃疾,李清照,壹点号,古典乐,千古名句
记者 周静 实习生 朱佳欣寻海右亭古,访名士踪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壹点号策划发起“寻访名士”线下系列活动,邀请壹点号作者和特约嘉宾,共同走进济南的历史古迹,探寻文化名人背后的故事。5月16日上午,活动第二站来到位于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街道四风闸村的辛弃疾纪念馆,寻访“大宋第一古惑仔”辛弃疾
历史解密编辑:正观新闻标签:苏轼,赵构,诗人,金朝,南宋,辛弃疾,李清照,豪放派,古典乐,稼轩长短句
1140年5月28日(宋高宗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出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今山东省济南市)。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著名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自小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他跟着祖父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因此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历史解密编辑:甬说标签:张浚,南宋,宋朝,金朝,辛弃疾,宋孝宗,浣溪沙,虞允文,古典乐
引言辛弃疾是我国南宋的著名词人,有着“豪放派词人”和“词中之龙”的美誉,也是一位金戈铁马的大英雄。然而,辛弃疾生不逢时,梦想破碎。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辛弃疾无法实现自己收复河山的大好梦想,最后只能遗憾地老死乡间。好在,辛弃疾人生有诗有词可供慰藉,有金有银可供玩乐,有妻有妾可供陪侍。带兵打仗,一
历史解密编辑:诗文漫步标签:相思,红楼,寒鸦,新绿,诗人,宋朝,南宋,辛弃疾,鹧鸪天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历史解密编辑:有料史艾米标签:老子,苏辙,孙武,孔子,道家,唐朝,宋朝,道德经,陶渊明,周王室,小国寡民,春秋战国,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道德经》一共有81章,在第80章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老子的“理想国”中,国小人少,百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苏辙,老子,孙武,陶渊明,道德经,孔子
老子的《道德经》一共有81章,在第80章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老子的“理想国”中,国小人少,百
历史解密编辑:映象网周口标签:苏辙,苏桥村,苏洵,苏轼,西华县,后裔
周口市西华县艾岗乡苏桥村的苏姓是四川眉山苏辙的后裔,而河南与四川两千里之遥,北宋文学家与豫东平原小村看似毫无关联,但通过多方考证,苏桥村苏姓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后裔确有其事。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县)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苏辙是散文家,为文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中华标签:苏轼,诗词,送别,辽国,唐朝,宋朝,送苏辙,王安石,千古名句,唐宋八大家
诗词赏析这首诗写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苏轼写诗送别,表达劝慰告诫之意。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既要让兄弟苏辙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全诗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实乃苏轼诗中抒写爱国情怀的佳作。文字由好诗词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