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公望森林公园”的一个小广场上,我们看到了高高矗立在方石垒就台基上的黄公望塑像。这位被称为元朝高士的黄公望老先生,身穿前襟向右掩的汉服大袍,略显沧桑感的脸上,一副沉毅坚定的神情,摆手的幅度以及扬起的袍角,说明老先生是在行进中。
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年),黄公望79岁,当他踏足富春江时,不禁逸兴大发。这里的山水,明秀中透着幽趣、清丽中饱含灵气。更何况,这里有严子陵钓鱼台,终生不仕的严子陵,无疑是元朝文人的 一个精神象征。同行的师兄无用师感叹富春山水,请黄公望将其描绘下来。老先生首肯了,并在山坞相好宅地.筑庐隐居于富春山北岸。
黄公望就此住下,一住就是四年。这四年里,天一亮,黄公望就头戴竹笠,脚穿芒鞋出门,沿江走数十里,风雨无阻,他身边的藤萝就装着笔墨纸砚和干粮。遇到好景就停下来画,心随念走,身随缘走,在他删繁就简的人生里,所到之处皆为风景。黄公望80岁那年,开始正式画《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他要在这幅画中讲述一条河流的一生,要在这幅画中,讲述时代和人类的悲喜。因此他在几年间不断地在富春江上乘船游荡,有时候任凭船儿布水面上自由漂荡,有时候走上岸边仔细观察,熟悉两岸的风景,一草一木随有季节的变换,都成为画家心底水恒的记忆。在这幅长卷上,黄公望所描绘的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固定的风景,>而是春复秋冬四季交错的关系、是漫长的江水象时间的长河流过浅滩、激流、高峰。
画画对黄公望来说,是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寄托追求、结交朋友的过程。想象他面对秀色可餐的大好江山,老先生裁好宣纸,临南窗对景摆好画桌,开始乘兴创作《富春山居图》长卷。不过他不急于一气呵成,而是“十日画一山.五日画一水”.完全凭自己的灵感而作,若无画意.则不动笔。而且他时而间云游在外,所以这幅高约33厘米、横约七百厘米的长卷,至少画了四年。
关于黄公望的师承,他是直接取法于董源,得自于赵孟頫的指导。当时年过半百的黄公望拜赵为师,而且成为赵孟頫入室弟子。显然,赵孟頫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是赵孟頫重新勾画了一个山水画的艺术史,从而选择了王维充满诗意的画风,而回避了南宋的院画之风,因而他创立了一种能够表现诗意与个人内心感受的新江南山水画风。
因此,南宋山水画之变,始于赵孟頫,成于黄公望,遂为百代之师。继赵孟頫之后,他彻底改变了南宋后期院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一代风貌。>黄公望虽受赵的影响,但他专意于山水画并加入了书法用笔的特点,且更多地着意于董、巨,水墨纷披,苍率潇洒,境界高旷,皆超出赵孟頫之上。他并把董、巨一派山水画推向画坛主流地位。
四年之后,当看到巧夺天工的《富春山居图》时,无用师兄热泪纵横。而喜极而泣的黄公望则不发一言,悄然在画卷题字,举手将自己用了全部生命完成的《富春山居图》,赠予无用师兄。四年的呕心沥血,黄公望毫不在意,与其获取浮名,不如一场君子之交。这就是黄公望老先生的旷达哪!#走过杭州的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