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孟頫练字的6个细节,这就是诀窍!

赵孟頫练字的6个细节,这就是诀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书法小教程 访问量:866 更新时间:2024/1/24 23:16:31

我们一般在学习和品读书法的时候,看到宋代,就不往下看了。但是,我们面对元代赵孟頫的时候,我对这个观点还是有疑问。实际上,赵孟頫在实践能力上比起宋四家,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是他的书学观念,还是书法技法的水平,我认为不下于宋四家的水准。下面,我们就赵孟頫的用笔、用墨、用纸、书法理念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这几个方面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01

这是赵孟頫同时期画家黄公望在他的一幅画上做的一个跋,这里面有两条信息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是:初学者一个临摹的关注;其次:关键是赵孟頫写字的时候学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怎么写的。

比方说第一段,黄公望说:一般人学书法,从小随便涂抹成形,到了长大了才学习法书墨迹。但是很遗憾,在小的时候经常被俗笔所蒙,就是学书法刚开始的时候学书法的档次太低。而赵孟頫刚开始学的时候是《黄庭经》,这本帖子是王羲之的著名的一个传世作品《黄庭经》小楷书的鼻祖之一,这个是他临的几千成百本之一的一本。这个对我们的发是,赵孟頫从小的起步很高,一起步就到王羲之了。关于这个帖,他临了至少成千成百本。

(黄公望题跋释文选:“近世人学书,自少小涂抹成形,至长大方解时事,乃习法书,由是不得,不为俗笔所紊。松雪翁—时习字便自黄庭,始不知其临几千百本矣。中年收得钟绍京墨迹,笔意遒劲,不拘楷法。”)

02

我们再往下看,这个对我们学书法意义很大。赵孟頫用笔很讲究,这个是他写的一副条幅。这件条幅本身没什么,但是他后边这个跋语非常有意思,说陆颖笔近来不佳如此——可能陆颖是做毛笔的人。赵孟頫写完了,在后面跋了一行字,说这个笔最近如此不好用,就说他对毛笔的选择很讲究。

什么是好的毛笔?我对毛笔比较感兴趣,好的毛笔一般的是黄鼠狼的毛,要过雪的,在雪地爬过的,纯正的黄鼠狼毛入纸的锋颖是不一样的,这个笔一般很贵,一般三四百一下一般是买不到好的毛笔的,但这种毛笔的成本高,一般的学生不愿意用,不愿用的时候对写二王体系的书法大打折扣,一般大家喜欢讲好书家不择笔,我对这句话产生疑问,我认为好的工具对艺术的精益求精还是有帮助的。

这个是陆游的手卷,手卷最后落款部分提到猩猩毛的毛笔,没试过,但估计很好用。

03

赵孟頫从小很勤奋。我们来看看他写字的速度,通过别人题跋了解,与他同时代的一个书友,叫鲜于伯机,在他书法后的一段跋语,说赵孟頫的真草隶篆在当代已经第一了,小楷是赵子昂最拿手的,是这里面写的最好的。最后的这一句呢,画线的这点信息很重要,后面看的人能不能知道他写字如神岀风雨焉?

赵孟頫日书万字不殆懈怠的,一万字大约相当于二三百首唐诗的字数量,说明赵孟頫写字的速度很快,写字的速度快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的。我们下面欣赏赵孟頫书法的时候,能够看到赵孟頫的笔法结构都很精到。这么一个速度,年轻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量的积累是办不到的。

我们当代有一个画家叫李可染,跟着齐白石学画,最后跟齐老学了一个字,就是“慢”。我年轻的时候写字也很快,后来改掉了这个习惯。慢慢是自己慢下来了,但是这个慢还是有一定的底量的。

04

再一个,他写字快跟他的用纸也有关系。我们下面会看到赵孟頫用纸的一个状况。

我们先跳过去。这是明代文征明的一幅字,这幅字写得很长,最后他说他得到好纸了。大家看,什么叫好纸。首先,不洇,很光滑,同时也吸墨——不像我们现在的大板纸,还是一种宣纸,这种纸很适合写二王的字。这种纸现在很难找,很难得。我对宣纸很感兴趣,但是这种纸可遇不可求。如果你写二王体系的字,如果你在生宣纸上写的话,那无疑于缘木求鱼,效果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好。有的时候我们写一遍又一遍就是感觉不理想,其实我们实践功力也到了,但是达不到那个水平,我觉得这个肯定跟纸笔墨有一定的关系。再一个,研的墨会在纸上留下一个清晰的笔迹,笔画到哪里笔锋怎么调转,很清晰。

这是日本书上拍摄下来的,我也见过原作,看了很感动,感觉很亲切,我们大致能看出它的墨色变化。

下面这个是宋代苏东坡著名的字帖,如果在电脑上很清楚,这个纸跟赵孟頫的纸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墨色在上面的这种变化很明显,这也是一种不洇的一种纸,这幅字的原作不是太大,但上面的墨色非常清楚。

这个大概是赵孟頫33岁写的太湖石赞,从墨色上看也是非常清楚的,墨色很光鲜。

05

这是唐代的书法家叫李邕也叫李北海,一般的人认为赵孟頫除了学习王羲之以外师法李邕的东西特别多,我们仔细看一看李邕的字,我们能看出赵孟頫师法李邕的用心是很良苦的,他们的出处非常明显,这是利用的一个纸本,我们再往下看,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对赵孟頫的一段评价性的跋语,就在太湖石赞作品后面的一段跋语:“赵文敏学颜鲁公,兼学米海岳”。这一字帖学的是米芾跟颜真卿两家的本事,下面提到蔡明远这个字帖。

这个字帖看了之后,还有颜真卿的这一个字帖。我们对颜真卿的字帖大多数印象是碑刻,结构很森严,笔画很严谨。其实,颜真卿的书法还是有笔意的。你看这幅,跟我们印象中的碑刻不一样。这一张书法还是很生动的,尤其在刻碑之前,他的用笔没有那么多棱角没有那么多死板的东西。

关于这一点,赵孟頫在30几岁元朝进入元大都(也就是北京城)的时候,他有一封信,跟朋友讲了自己学颜真卿的理解。到北京之后感觉北京的书风很不正,学颜真卿学得很肥厚很臃肿,一收一起,在笔道里面转好几个圈,这跟他理解的魏晋时期的书法不一样。我们现在的小孩子好像学书法也是这样,起笔的时候,收笔的时候哆嗦了好几下,最后做成的那种有棱有角的东西,对孩子非常不利。

下面,赵孟頫对这种状态有一段论述,我们看一下。我们看颜真卿手迹本的时候,其实还是跟我们很贴近,还是属于道不远人的这个感觉。

06

我们再往下看,这是赵孟頫的一个跋,他对这个状态觉得是南辕北辙。我们再看看别人记述的日记,看看赵孟頫下了多少工夫。这是他朋友的一段日记,说他们两个人说他们在他们朋友家谈话,谈完后赵孟頫开始临摹颜柳薛几家的字帖,临完后拿出真迹一比较非常像,毫发不差或有过之。他的神采气息比古人还有过之而不及,就是说,赵孟頫在临摹古人方面非常下功夫,非常纯熟。这种纯熟,后世对此就产生了异议。

下面是赵孟頫在37岁时在临二王的《保母帖》。

我们看,他在30几岁的时候笔画还是不太成熟,笔画跳跃落款是章草风格,那个时候也是元代长草流行的时代。

这个是赵孟頫33岁写的一幅字,杜甫的一首诗。我们可以看见,他处理的字的点画还是比较虚弱的,包括月字旁,都不是他代表的一种风格,还在进化过程中。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在这种基本的书体上下功夫,而我们看他写的字虽然不如他成熟期风格那么好,但是他的每一个用笔,笔画都是很认真、很到位,这个为他将来走向更高的境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看看,三个“月”字,中间是晚年(58岁)写的苏东坡的诗,两边是年轻的时候(30几岁)写的。第一个“月”字,笔画就比较生硬,里面的点画也不够那么沉实。右边这个呢,有一些生动的感觉了,但是跟晚年还是不一样的。

学书法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积累,年轻人一定要打好基本功。这个启发,对我们来讲,是比较重要的。

足足187堂精致解读视频

随时无限畅看,让你一次看过瘾

用看视频的方法,学《易经》的“成事智慧”

(课程可永久保存,随时回放)

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课程

—版权声明—

本文中医方子,偏方等来源网络,由推荐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所述配伍、方剂药方、验方等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民间偏方来自网络收集,未经验证,可能有风险,请勿乱用,否则后果自负!

跟着倪海厦老师,学习中医

每天免费订阅中医知识!

更多文章

  • 赵孟頫取法魏碑,写下这篇精绝的楷书!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赵孟頫,魏碑,三门记,楷书,行书,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赵孟頫《三门记》,全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纸本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以之为底本的石刻位于苏州玄妙观正山门内。该书法作品的文章由宋末元初文人牟巘撰写,记载了苏州玄妙观重新修缮殿门一事。作为赵孟頫代表作品,汲取了魏碑笔法,方圆并行,遒劲开张,用墨略淡,墨色清

  • 艺术人物 | 赵孟頫:全才的隐痛

    历史解密编辑:得艺ARTPLUS标签:赵孟頫,董其昌,傅山,书法,黄公望,赵子昂

    赵孟頫 兰亭十三跋(局部) 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 高岛菊次郎氏寄赠很多时候,看见的是光环,看不见的才是自己。成长中的有些痛,只能自个兜。擅画工书、懂经济、通佛志、嗜篆刻、明音律、冠文章、善鉴定的全才赵孟頫,就用一生展示了生而为人的某种悲欣交集。赵孟頫,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成功人士”。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

  • 赵孟頫晚年作品《蜀山图歌》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赵孟頫,蜀山图歌,舍人,蓬莱

    《蜀山图歌》书迹显系赵孟頫晚年书写,它字形修长,笔划舒美,气势挺拔,似飘飘然具凌云势态。赵孟頫60 岁以后书法已达精美程度,遒劲、丰秀、飘逸,雅正,尤具苍劲雄放之风,这是为过去不曾企及的。本篇拓本笔法方圆并用,体貌圆润健朗,苍劲奔放,纵逸中自欹侧,激越中有徐缓,总见点划多变,跌宕多致,整体雍容平和而

  • 赵孟頫行书集字《宋词》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赵孟頫,书法,行书,草书,王羲之,颜平原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 。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

  • 赵孟頫人生最后一幅神作,写尽荣辱浮沉!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临池标签:赵孟頫,书法,行书,书画,钟繇,住持,书法作品

    写完这幅书法, 赵孟頫传奇的书法生涯才算完美谢幕。 《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 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 去世前的书法名帖, 为送当时隆教寺的高僧住持祖瑛和尚。 赵氏特书此疏。 兹审石室书记瑛公住持昌国州隆教禅寺,凡我与交,因词劝□ 此卷书于至治元年12月,赵氏时年68岁。 写完这幅作品后的第二年6月,

  • 元 赵孟頫 | 高清《右军四事帖》荐赏

    历史解密编辑:闻是文化标签:赵孟頫,右军四事帖,章草,王羲之,行书

    作品:王羲之轶事帖(行书)作者:赵孟頫朝代:元收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尺寸:帖芯24.4×117cm全卷含题跋26.5×851.2cm材质:纸本 赵孟頫《王羲之轶事帖》,又名《右军四事帖》、《王羲之书事卷》等,书于元代大德年间,是赵氏传世作品中的精品佳作。 原为美国顾洛阜旧藏,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

  • 赵孟頫酒后佳作,笔法秘密一览无余!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赵孟頫,王世贞,董其昌,王羲之,陈继儒

    提起赵孟頫,我们都知道赵孟頫下笔神韵直逼王羲之,二王笔法在赵孟頫笔下简直熟透了!熟只是一方面,赵孟頫对于二王笔法的汲取才是关键所在。我们很需要一件生动细腻的高清作品,去观摩赵孟頫笔法的细节。首推《太湖石赞》,作为赵孟頫酒后佳作,兴之所至,笔下全是自家功夫。尤其此帖墨色微淡,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赵氏笔法

  • 赵孟頫74字小行书,妥妥的美极了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赵孟頫,行书,设色,传世,通篇

    《万松金阙图》,绢本青绿设色画,南宋画家赵伯骕创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的出现,成为宋代山水画的表现对象,从北方雄浑的山川转移到江南的青山绿水的重要标志。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南宋赵伯骕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元代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对于高祖父的传世之作,赵孟頫见到后,自然颇为欣喜,也十分

  • 赵孟頫:只要看一眼,你就会深深爱上它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赵孟頫,真草千字文,千字文,书家

    据说,智永和尚写过《真草千字文》八百本,赵孟頫不像老和尚那么悠闲,但也写过百来本。千字文是古代认字范本,也很考验书家的功力,因为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只给书家一次机会。因此自从千字文诞生以来,书家们都想拿千字文挑战自己,就像登山家如果不冲击一下珠峰,就不好意思说自己登山一样。严格说起来,赵孟頫这篇《真草千

  • 赵孟頫的书法是如何炼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赵孟頫,书法,王羲之,小楷,行书

    在湖州那所深宅大院里,赵孟頫从5岁就开始了对书艺的练习。每日习《千字文》,每天要写足500字,达一万字,十数年几乎从不停歇。但这样的训练只是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而已,书艺自成一家,还要等到他遇见“二王”的法帖以后。赵孟頫行书《趵突泉诗》局部在吴兴隐逸的时候,好友牟应龙的父亲、前朝高官牟巘对他的提携,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