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执意要救韩林儿的朱元璋并不傻,这也是他敌视刘伯温的原因

执意要救韩林儿的朱元璋并不傻,这也是他敌视刘伯温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悠然修 访问量:3607 更新时间:2024/1/18 2:48:54

至正十九年八月,察罕帖木儿攻破红巾军龙凤政权(国号宋)的都城汴梁,皇帝韩林儿刘福通的护卫下退守安丰。加上之前三路北伐的失败,原本盛极一时的红巾军就此开始快速下滑。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此时已降元)派十万大军猛攻安丰。刘福通一边组织城中军民殊死抵抗,一边广派使者向各路“诸侯”求救。救还是不救的问题,就这么摆在了朱元璋的面前。

谋士刘伯温坚决反对出兵救援,他的理由主要有三个。

其一,朱元璋的地盘位置很被动,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之间。如果前往救援并和张士诚发生冲突,陈友谅一定会趁机东下,到时候腹背受敌会非常危险。其二,救援无论结果如何都是自找麻烦。

刘伯温认为此时的龙凤政权已不复当年之勇,就剩下安丰孤城一个,救下来对自己也没啥助益。而且其公然对抗元朝的态度(建国称帝),元朝肯定会对它穷追猛打。救它会让朱元璋也成为元朝的眼中钉。

其三,真把那个“皇帝”救下来,怎么安置他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现在张士诚要帮忙除掉这个“累赘”,何不乐见其成?

张士诚围安丰,刘福通请兵救之,太祖亲援。兵初发时,大使刘基谏曰:“不宜轻出,假使救出,来当发付何处?”太祖不听。

《国初事迹》

这个故事的后半段在很多人印象中是这样的。犯了傻的朱元璋没有听从刘伯温的意见,结果给自己捞回一个“包袱”不说,陈友谅也乘势而来,率大军猛攻洪都。

腹背受敌腾不出手的朱元璋,只能暂时“见死不救”。如果不是朱文正的高水平发挥,历史都要改写了。这个故事也成了刘伯温睿智的证明,毕竟朱元璋自己也说了“不听君言,几失计”。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朱元璋没那么傻,而且从头到尾他也没觉得自己在这事上应该听刘伯温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朱元璋为什么执意要救韩林儿。

有些人认为朱元璋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笔者不确定朱元璋是不是真的这么想过,但笔者确定这不是主要原因。当年曹操能玩这个,是因为诸侯们都认他手中的天子。而朱元璋“挟”韩林儿后能“令”谁呢,张士诚、陈友谅们会搭理他么?

朱元璋要救韩林儿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韩林儿是他的皇帝。朱元璋从投身抗元大业开始,就隶属于龙凤政权。朱元璋的诸多官职、头衔都是他的皇帝韩林儿册封的,包括至正二十一年获取的“吴国公”(其后吴王是朱元璋自封的)。

现在自己的主上有难,因为他实力不如以前了就能当垃圾扔在一旁么?真要是这么干了,那还怎么要求自己的下属忠于自己呢?另外,如果韩林儿被张士诚给俘获了,朱元璋更被动。出兵救主还不是要大动干戈;如果选择默不吭声当乌龟,自己的“人设”怎么办?造反是不需要名声的么?

一些人觉得这些太虚无、虚伪没意义,实力才是唯一的 ...... 陈友谅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他最终众叛亲离,亡于实力远不如他的朱元璋之手。所以朱元璋的选择是很理智,也是很明智的。

注:朱元璋后来借廖永忠之手把韩林儿喂了鱼,但是他和他的下属之间也失去了彼此信任的纽带,唯有举起屠杀。

刘伯温原本是元朝官员,见元朝不行了就转投了朱元璋。现在见龙凤政权不行了,又想把它抛弃掉。虽然他有很多理由,但是在朱元璋看来这些满口“仁义廉耻”的士绅们就是视忠义如粪土,随时都可能抛弃自己投入更强势力的怀抱。

这也是朱元璋一直对刘伯温这类官员抱有成见和敌视的原因,他从心里就厌恶、鄙视他们。只是聪明的刘伯温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才明白这点。

另外救援韩林儿比刘伯温所认为的要顺利的多。

至正二十三年三月初一,朱元璋亲率徐达和常遇春前往安丰救驾。常遇春三战三胜,迅速击溃了张士诚的部队。朱元璋前后只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安置好刘福通、韩林儿(转移到了滁州)并班师,此时陈友谅都还没动静。

朱元璋针对张士诚实力逊于自己的事实,选择了重拳猛击,快速解决战斗。既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也没让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可以说朱元璋的算盘是打得很精的。

既然朱元璋不蠢还算得精,那为什么一个多月后陈友谅猛攻洪都时,他一时又拿不出兵来救呢?

上问:“友谅兵势何如?”子明对曰:“友谅兵虽盛,而战斗死者亦不少。今江水日涸,贼之巨舰将不利用。又师久粮乏,若援兵至,必可破也。”上谓子明曰:“汝归语文正,但坚守一月。吾自当取之,不足虑也。”

《明太祖实录·卷十二》

原因是解救安丰之后,朱元璋自己出现了误判,也有点过度自信了。

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在龙湾大胜过陈友谅,因此他觉得这次快速解除安丰之围会进一步震慑陈友谅,他不敢贸然进犯。而且朱元璋觉得陈友谅即便要来,也会先试探性进攻,感觉有利可图后才会大举兴兵,对此朱元璋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

龙湾之战后,朱元璋重修了洪都城防并派遣朱文正带重兵驻守(洪都是个小城,两万守军不少了),而且他特意要求重建城墙时要远离江边“命移城去江三十步”。这样陈友谅的军队攻城时就必须弃船登岸,大幅度降低了防守压力。因此朱元璋对于抵御陈友谅的小规模进攻信心很足。

自信之余,朱元璋就想趁势吞下一块“肥肉”,解安丰之围后他命徐达和常遇春率主力去围攻庐州。庐州也就是现在的合肥,三国时孙权多次猛攻未克并获得“孙十万”雅号的地方,战略价值就不用多说了。

注:朱文正的信心也“莫名”的很足,陈友谅大军来犯时他都没第一时间通知朱元璋,直到守了一个月赵德胜战死后他才派人出城求援。

但是陈友谅偏偏就选这个时候举国来犯,打了朱元璋一个措手不及。逼得朱元璋只能狼狈的急令徐达和常遇春立刻班师,并祈祷朱文正能坚持久一点。那句“不听君言,几失计”,就是在这时候说的。

朱元璋这句话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他承认自己没有足够重视处在陈友谅和张士诚包夹的战略被动之中这一事实。二是恭维、安抚以刘伯温为代表的一干文臣,毕竟局势对他很严峻,他觉得这帮人随时都会投入陈友谅的怀抱。

这句话既有褒赞之意,也带着一股子不可明言的怨气。

更多文章

  • 笑谈大明(十三)小明王韩林儿之死谜题已解,主谋是锦衣卫的前身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韩林儿,小明王,朱元璋,红巾军,郭子兴,李韩公

    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明初的农民战争中崛起,从红巾军属下的小头目成长为统一中华的明朝皇帝,也在民间留下了不少传说和谜题。朱元璋自占据金陵后实力迅速膨胀,连续击败了包括张士诚在内的周边势力,成为江淮义军中最大的分支。在这期间属下多次劝他称王都被拒绝,朱元璋一直担任宋政权下吴国公的官职。这是由于朱元璋名义上

  • 韩林儿之死,竟是廖永忠多事,黑锅却让朱元璋背了六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明朝,韩林儿,廖永忠,红巾军,郭子兴,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开国皇帝朱元璋

    廖永忠覆舟杀韩林儿之谜大明王朝建立前的一桩公案。朱元璋一个部下多事,乱作为,不仅害死了一皇帝,而且让朱元璋背了数百年黑锅。明太祖朱元璋这桩公案就是廖永忠沉“韩林儿”坐舟案。此案,红巾军建立的大宋政权皇帝韩林儿被淹死在长江中。数百年来,人都说是朱元璋下令让廖永忠杀了韩林儿。实际上,却是廖永忠私自揣摩上

  • 韩林儿:自称是宋徽宗的九世孙,朱元璋跪他12年,却让他无处容身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韩林儿,宋徽宗,朱元璋,红巾军,张士诚,明朝,金庸笔下角色,画家

    从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到元顺帝被赶出中原,元朝统治中原不过百年,虽然不是最短命的王朝,但也是统治时间最短的少数民族大一统政权。究其原因不过是久在安乐窝,开始了苛捐杂税,鱼肉百姓。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压迫,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拿起了武器开始起义,朱元璋就是农民起义军中的一支,但是在朱元璋登基称帝之前,他向一

  • 手无实权的小明王韩林儿,为什么一直不禅让,要等朱元璋动手?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遇梦标签:韩林儿,朱元璋,陈友谅,郭子兴,平定

    年轻时朱元璋还没有那么高明的政治,能当个开国将军就是最大梦想。所以,不惜冒险亲自去救韩林儿。韩林儿随即让他官升好几级,成为地方自治性质的吴国吴王,也算对得起朱元璋的冒死救驾之功。至于数年后,朱元璋的手下看出吴王的心事,替他干掉韩林儿,那就与他没有任何干系。对于手下干的这种事,而且纯属意外,相信谁都会

  • 赵敏父亲察罕帖木儿被周芷若刺杀,王保保剖敌之心替父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王保保,帖木儿,赵敏,周芷若,察罕,张无忌,元顺帝,察罕帖木儿,小说家

    察罕帖木儿,字廷瑞,喜欢读书,考过进士,少年成名,胸怀大志。身长七尺,修眉覆目,左脸有三根长毛,生气时根根竖立。至正十一年,明教徒四处起事,焚烧城郭,残害官吏,朝廷多次派兵征讨,皆无功而返。至正十二年,帖木儿拉了一支队伍抵抗起义军(可以称之为民团,相当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曾国藩湘军和李鸿章淮军,也就是所

  • 朱元璋晚年羞于启齿的一件往事:畏惧察罕帖木儿,差点投降了元朝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朱元璋,帖木儿,元朝,红巾军,扩廓帖木儿,张士诚

    朱元璋的童年是非常不幸的。但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起兵之后,命运眷顾之神似乎一直站在他这边。尤其是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这段时间里,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发展顺利,势头迅猛。盖其原因,主要是韩林儿、徐寿辉、张士诚的队伍,一支在北,一支在西,一支在

  • 郭守敬望远镜发布光谱数据突破两千万条

    历史解密编辑:环球网资讯标签:恒星,科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光谱数据,郭守敬望远镜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3月31日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数据集DR10(v1.0版本),该数据集包含光谱总数达2229万余条,是目前国际上其他巡天望远镜发布光谱数之和的2.9倍。郭守敬望远镜成为世界上首个发布光谱数突破两千万

  • 让天文学观测大视场与大口径兼得——讲述郭守敬望远镜诞生背后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北青网-北京青年报标签:望远镜,郭守敬,天文,银河系,天文学,大口径

    王绶琯《LAMOST——一个典型的努力事例》手稿“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供图◎实习记者 娄玉琳【科学家手稿】1992年,我国一位天文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4篇文章探讨当时天文科学的发展,在这组文章的最后一节,他对我国天文设备建设提出了几则设想。3年后,他重读这4篇文章,在手稿中写道“……

  • 会议信息 | 第25届郭守敬学术研讨会暨2023年星系宇宙学前沿研讨会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虚拟天文台标签:郭守敬,数学家,科学家,天文学家,人类文明,学术研讨会,星系宇宙学

    最新学术会议信息第25届郭守敬学术研讨会暨2023年星系宇宙学前沿研讨会近年来我国星系宇宙学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多项可喜的成绩。为此在中国天文学会的支持下,星系宇宙学专业委员会定期组织举办郭守敬系列学术研讨会,提供了一个研究人员交流合作、青年人才锻炼培养的重要平台。经中国天文学会批准,拟定于 202

  • 邢台医专二院到郭守敬纪念馆开展党建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甜鑫儿童编发标签:党员,医专,党支部,邢台市,科学家,数学家,党建活动,天文学家,基层党组织,郭守敬纪念馆

    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争做“五个模范”带头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助推医院“服务效能提升年”活动走深走实,近日,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党支部与邢台市郭守敬纪念馆开展联合党建活动。健康体检中心党支部书记李素霞,邢台市郭守敬纪念馆党委副书记马瑞红及80名党员干部参加活动。参观展览唤醒了党员干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