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暖了!去京西到马致远写过的那条古道看看

天暖了!去京西到马致远写过的那条古道看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北青社区报石景山版 访问量:4197 更新时间:2024/1/21 2:11:12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往今来吟秋之作中,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匠心独运,寥寥数语写尽天涯羁旅的惆怅凄苦,被誉为“秋思之祖”,百世流传。

是怎样一条沧桑古道,勾起作者如许心事?

学人大多认为,这条古道大体位于马致远故居所在地——北京西山门头沟一带。在这里,经风历雨数千年的京西古道盘桓蜿蜒,3条主线、40余条支线纵横交错,织成一张气势磅礴的路网,自北京城一路西,通达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与草原丝绸之路相连。

少时便有“佐国心,拿云手”的热血男儿马致远,曾一次次怀着成就功名的热望沿这古道出发,但又在一番番摧折之后,携满腔凄怆归来。西风残照、长路遥迢,他触景生情,挥毫尽诉心中秋凉。漂泊半生后,他最终选择幽栖山林,留给世人百余篇凄美动人的杂剧、散曲……

700年过去了,马致远曾踽踽独行的古道,如今是怎样的景象?

初春,记者和北京京西古道化发展协会会长春和一道,专程寻访。“京西古道自唐末已经修建,逐渐拓展,其中一段西奚古道连起居庸、紫荆、倒马‘内三关’,既是‘兵车辚辚、战马萧萧’的军事要道,更是商贾往来、驮队不断的繁忙商道……”王春和一边走,一边数说京西古道当年的繁盛。

“古道对面,有汉代的烽火台基,西侧是东魏的石刻,东侧有明清时期的牛角岭关隘,沿途更有摩崖石刻、碉楼古桥……”王春和感喟,“只此古道间,上下两千年!”

说话间,绕过一道山梁,巉岩遍布的山崖上,一条斗折蛇行的小径,犹如银链般悬于大山腰际,向远处延伸。这是西山历史最久的“挂壁公路”——石佛岭古道。走上去,脚下路宽仅两米许,狭窄处只能容两人并行,而路面上,尽是密密的“麻坑”,大小不一、深浅各异。

王春和蹲下身用手轻轻摩挲:“这是蹄窝。满载货物的骡马、骆驼经年累月、千磨万踏,生生在岩石上踩出来的!”

“你们猜,商队运送最多的是什么?”为了活跃气氛,王春和给我们出了道题。

看我们回答不出,他道出了答案:“煤!”

史载,“京西群山之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丰富矿藏引来无数客商。清人有诗云:“地炉烧不尽,日日送明驼。”

直到百余年前,京张铁路等现代交通业兴起,古道上昼夜不息的悠悠驼铃、嘚嘚马蹄,才逐渐归于沉寂。但煤炭开采,却并未停止。“最多的时候,京西古道旁的大小煤矿有300来个,西山里的‘一盆火’烧得越来越旺。”王春和回忆,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99%的煤炭供给来自门头沟;直到2007年,这一比例仍有60%。

“一盆火”送出热量,却“凉”了自己——无序开采的后果,是京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村里哪儿哪儿都是黑的,风一刮,满天飘煤渣儿;一下雨,步步踩‘煤汤儿’。”在马致远故居所在地王平镇韭园村,“矿二代”安秀江对记者说。

“很多地方的山挖松了、含水层挖断了,地下水位下降得厉害。万一发生泥石流,可怎么得了?”原京西煤矿工人韩孝国更是时时担心。

京西的困境,折射出当时整个北京面临的难题:环境污染、能耗超标。

再这样下去,原本景色秀美的京西终将“唯余枯藤老树昏鸦,难觅小桥流水人家”!补上生态欠账已刻不容缓。2005年,新的首都区县功能定位发布,门头沟被确定为生态涵养区。全区270多家乡镇煤矿、500多家非煤矿山和砂石厂逐步关闭。2020年9月,随着最后一座煤矿——大台煤矿关停,京西地区彻底结束了千年采煤史。

变“挖山”为“养山”,京西大地开始涅槃重生——2007年至2018年,门头沟治理废弃矿山769.27公顷,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提高到46.61%、70.02%。

生态蝶变背后,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

“育苗、培土、治虫害、防火灾……我把自己整个儿交给了这片林子。值!”告别京西煤矿,韩孝国和20多名工友一起加入京西林场。从修复采矿“疤痕”,到封山育林,再到生物多样化保护,他们从煤炭工人变身为护绿达人。“现在,林场森林面积已有14万亩。褐马鸡、黑鹳、斑羚……这些珍稀动物在我们这儿是常客,足有30多种!”说起京西矿区的今昔变化,韩孝国特别有成就感。

关停矿山后,韭园村也开始“另起炉灶”,端起“生态饭碗”。

“填平采矿塌陷区,我们花心思搞种植。镇上给村里免费发了2000棵樱桃树,每家都分到几十棵!”安秀江学得快、技术好,樱桃园从6亩扩大到10亩,每年收入近20万元。每逢初夏,火红的樱桃挂上枝头,各地客商纷至沓来。村里办起叼鲜节、采摘会、丰收日……吸引了人气,更聚起了财气。

“生态变好了,地下水位上升,我们镇不少村庄原本已经干涸的泉眼、瀑布,重新冒了水,‘小桥流水人家’,都回来了!”在王平镇清凉界,记者看到,一串串冰瀑如玉带,倒挂在峰峦之间,王平镇副镇长魏喜振邀请记者,“到夏天,你一定要来看看,那气势——银河落九天!”

来源:光明日报、北京门头沟

更多文章

  • 论马致远文学作品中的隐逸思想及其文化意蕴

    历史解密编辑:一乙木标签:隐逸,散曲,杂剧,元曲,元朝,马致远,陶渊明,曲作家,剧作家,文学作品,中国传统音乐

    摘要:元曲代表作家马致远的文学作品中饱含着浓厚的隐逸思想,其中包括儒家的明哲保身、道家的否定弃世、以及修身养性的全真教,而这些隐逸思想的出现与特殊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以及隐逸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与陶渊明和同时代的冯子振相比,他的隐逸思想别具一格,因而其文学创作也极具代表性,蕴含着深层文化意蕴。关键

  • 马致远描写重阳节的一首《夜行船·秋思》,情景交融,韵律和谐

    历史解密编辑:科记情说标签:马致远,夜行船·秋思,唐诗,元曲,宋词

    我们通常研究的是唐诗宋词,往往忽略元曲,其实元代出类拔萃的文人雅客众多,元曲也有大量精美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曲本身就是在宋词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所以完全可以和宋词平分秋色。由于元朝是外族掌控国家政权,不是汉人,而那些儒生又有很深重的家国情怀,所以元曲多以老气横秋的悲伤情调创作,也许他们认为自己

  • “枯藤老树昏鸦”是仿写,看过杨广的原句,才知马致远有多牛

    历史解密编辑:聪聪扒历史标签:杨广,散曲,老树,昏鸦,编剧,马致远,曲作家,古典乐,剧作家,千古名句,天净沙·秋思

    在古典诗词里,模仿和借鉴一直是创作的一个“捷径”。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稳了就能飞得更高;但如果仿得不好,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早前笔者给大家介绍过很多例子,比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很明显是借鉴了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因为写得太好,以致如今很多人都没注意到诗仙还有这

  • 郑光祖:他一生不得志,却写出了惊艳世人的戏剧,历代经久不衰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郑光祖,倩女离魂,关汉卿,王实甫,戏剧,元曲

    郑光祖:倩女离魂伴,依稀兰麝香一直写历史人物,尤以文学人物为重,近期一直在写元朝,元曲四大家写了三个了,唯独这郑光祖一直没有动笔,因为,关于他的史实记载几乎是空白,实在是不知道从何写起。最怕的就是因为没有史料支撑而写成了艺术鉴赏,郑光祖在元曲上的贡献当然是很令人瞩目的,且不说他的散曲成就,就那一部杂

  • 南宋时期的郑光祖,他在书法领域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小雪落的无尘标签:篆书,篆刻,隶书,行书,南宋,编剧,郑光祖,书法史,古典乐,曲作家,书法作品,中国传统音乐

    郑光祖(1256年-1321年),字行愚,号松雪堂主人,福建闽侯人,生于南宋末期,成长于元代初期,出生于书香世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篆书名家。郑光祖的家世背景非常优渥,他的父亲郑廷玉是南宋末期重要的文化名臣,家族世代传承书法艺术。在家族的熏陶下,郑光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培养了卓越的书法

  • 元代大儒柳贯书法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柳贯,赵孟頫,黄公望,司马光

    柳贯(1270-1342),字道传,婺州浦江(今浙江省兰溪)人,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博学多通,为文沉郁春容,工于书法,精于鉴赏古物和书画,经史、百氏、数术、方技、释道之书,无不贯通。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与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柳贯题司马光《资

  • 元人画竹,风流只数顾安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艺术收藏标签:顾安,柯九思,名家,墨竹,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 顾安 新篁图轴 纵91厘米 横33.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四季长青的竹历来都是画家所钟爱的传统题材。在风云变幻的历代兴替中,最短的元代虽不足百年,但画坛名家辈出,如赵孟、吴镇、柯九思等都是名重一时的画竹名家,李衎更是将自己对前人和他自己生平画竹的经验进行总结,撰成《竹谱》一书,

  • 成吉思汗攻灭花剌子模后暂时退兵但命令哲别、速不台继续西征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成吉思汗,子模,速不台,哲别,花剌,木华黎

    大蒙古兀鲁思帝国一共有三次的西征行为,其中蒙古第一次西征,也就是成吉思汗所发动征服花剌子模之战。背景及起因开禧二年(1206年),铁木真终于统一了蒙古诸部,并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了蒙古贵族会议,会议上诸王及贵族们一致推举铁木真为成吉思汗,并建立大蒙古兀鲁思帝国(兀鲁思的意思是大、浩瀚的意思,

  • 金末抗蒙超级悍将,险些要了速不台性命,可惜难挡大金灭国之运!

    历史解密编辑:洪都烟客标签:金国,拖雷,金朝,金末,悍将,速不台,成吉思汗,蒙古骑兵,孛儿只斤·窝阔台

    金末有能臣名“完颜陈和尚”(完颜彝,小名陈和尚,字良佐),在大金国风雨飘摇的形势之下,陈和尚率领一支仅仅四百人的“忠孝军”,却在逆境之中,给予无敌天下的蒙古大军以屡屡沉重打击,令蒙古人闻其名丧其胆。蒙古灭金之战从西元1211年至西元1234年,前后历时23年之久,此时金朝早已没有了太祖完颜阿骨打时期

  • 撒岳河之战,蒙古大将速不台施计大破十万匈牙利军,攻克佩斯城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速不台,匈牙利,蒙古,拔都,佩斯,蒙古军

    序言 公元1236年——1240年间,蒙古第二次西征的统帅拔都汗率十余万大军相继攻掠钦察、罗斯(19世纪的罗斯并非今日俄罗斯,它只包括第聂伯河中游地区,以今日乌克兰首都基辅为核心)、阿速、孛烈儿(今波兰)等东欧诸国。蒙古军沿途势如破竹,连灭数国,烧杀抢掠,扰动很大。利格尼茨之战,蒙古军团灭三万孛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