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比朱元璋稳,比陈友谅狠,比张士诚富,比徐寿辉强,比方国珍顺

比朱元璋稳,比陈友谅狠,比张士诚富,比徐寿辉强,比方国珍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蔷薇凋零 访问量:3307 更新时间:2024/1/16 9:01:32

明玉珍 塑像)

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湖广随州平林村,一个叫做明玉珍的小朋友出生了。

这位小朋友,很不一般。

虽然出身农家,但他自小胸怀大志,长相更是非同寻常。

或许每个人生来都有大志向,但有没有大志向是一回事儿, 能不能现实,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明史》:身长八尺余,目重瞳子,素有大志。

史书说他身高八尺,虎背熊腰,气质面貌倍精神,目光炯炯也就算了,每只眼睛生来还比别人多一颗瞳孔,谓之“重瞳”。

当代医学表明,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这属于一种变异,而且还是畸形变异,在变异的过程中,O型瞳变成了∞型瞳,虽然本质上对视觉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从眼科的角度来讲,一般被视为早期白内障的表现。

那么很显然,明玉珍生活的元末明初时代,医学技术是远远没有这么发达的,所有明玉珍的重瞳,被大家认为,是圣人再世的表现。

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是重瞳,楚汉争霸时期的项羽是重瞳,十六国时期横扫西域的后梁皇帝吕光是重瞳,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也是重瞳。

(元末乱世)

从这种角度来说,在人们的心里,谁是重瞳,谁以后就是了不起大人物,以后就能干大事儿。

《元纪》:以信义为乡党所服。

有“重瞳传说”加持,再加上明玉珍本人性情豪爽,喜好周济乡里,为人打抱不平,所以名气很快就在十里八乡传开了。

至正十一年,湖北地区的徐寿辉同志举起了反抗元朝封建统治的大旗,而素怀韬略的明玉珍并没有一起入伙,他募集了数千的乡勇,自占山头,形成了一股自己的势力。

老实说,明玉珍对呆头呆脑的徐寿辉所统领的红巾军并不看好,但没成想,徐寿辉虽然能力平平,可号召力还是很强的,几年时间,红巾军发展到了百万之众,占据了大元朝廷的半壁江山,到至正十三年,徐寿辉更是在汉阳(湖北武汉)称帝,当上了天完政权的开国皇帝。

当了皇帝的徐寿辉当然不允许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还存在明玉珍这样一股独立势力,所以他立刻给明玉珍书信一封,并写下了这样的话:

《明史》:来则共富贵,不来举兵屠之。

小明同志,你要是来投奔我,咱们可以一起共襄大业,共享富贵,但如果你不来,那你就等着兵临城下,把你们屠个鸡犬不留吧。

(徐寿辉 塑像)

明玉珍有心抗拒,但几千人对抗几百万人实在是无稽之谈,所以他只好率众投诚,加入了徐寿辉的阵营中。

加入到徐寿辉的麾下之后,明玉珍隶属于将领倪文俊的军队中。

巧的是,此时倪文俊还有一位部下,这位部下的名字,叫做陈友谅。

和陈友谅在军营里混日子,整天想着如何上位不同,明玉珍属于是干一行爱一行,跟了徐寿辉之后,肯为他卖命,作战非常勇猛,一次和元军交战,被箭矢射中眼睛,流血不止,仍然奋勇冲锋,足可见是个狠人。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明玉珍永远地失去了他的右眼。所以时人也管他叫做“明眼子”。

右眼失明之后,明玉珍的战斗力,可就不如从前了,跟一线战场也就基本无缘了。

由此,他被上司倪文俊调去了后方,主要工作是负责征收军粮。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固然是要拼兵力,拼勇敢,拼勇气,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要拼经济的。

而古代的战争经济,说白了,就是粮草。

所以尽管明玉珍干的是后勤工作,干的是看似普普通通的筹粮的活计,但实则这是一份相当重要的工作。

(运粮)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他饿得慌。

吃饱了打仗是一个效果,饿着肚子上战场又是一个效果。

兹事体大,明玉珍不敢耽搁,他带着万余士卒,战船五十艘,顺江而上,立刻开拔四川。

朋友们,对徐寿辉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危险的举动。

明玉珍的眼睛虽然瞎了一只,但心仍然火热,脑子也是好使的。

原本明玉珍这个人就素有野心,你还让他带着士兵带着船单独行动,还让他去四川那旮沓,你不是诚心想要让他脱离队伍么?

我们要知道,四川这个地方,可以说是一块宝地,因为但凡天下大乱的时刻,这里总是会诞生出一个政权。

两汉时期,公孙述在四川当过皇帝,三国的时候,刘豫州定鼎荆益,这才有了后来的三分天下。

东晋十六国时期,四川有成汉政权,五代十国时期,又依次出现了前蜀和后蜀。

四川是出王者,也是成王者的地方,把明玉珍派到四川,无异于是放虎归山。

果不其然,明玉珍前脚到了四川,后脚可就不想回来了。

当年我就不诚心跟你徐寿辉干,现在我得了自由身,你想要让我再回去,没门!

不想回去,想要自己发展,那么他就必须面临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自己的身份。

(红巾军)

徐寿辉的红巾军不是散兵游勇,也不是乱匪流贼,他比中国历史上很多时期的农民起义军素质都要高得多,红巾军重礼仪,重信誉,讲文明,是一支充满文化氛围的军队。

自己是红巾军中的一员,自己如果脱离了徐寿辉的管理,那么就会被视为一种对主上的背叛,背叛主上,那么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乱臣贼子,而如果自己是乱臣贼子,那么自己以后建立的任何政权,在法理意义上就都是不合法的。

恶名一旦被人们所悉知,在人群中传播,被史官记载进了史书,那么自己就是跳进大渡河也洗不清了。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

但好在,正在明玉珍两难之际,徐寿辉集团已经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内乱。

自己的领导倪文俊想要杀掉徐寿辉自立,结果被当年和自己一个级别的同僚陈友谅袭杀,陈友谅杀掉倪文俊后一不做二不休,很快又把徐寿辉给弄死了,并且自立为帝,在天完的基础上,建立了陈汉。

天完这个政权听起来十分晦气,但其实是为了用“一”和“宀”来压“大元”一头。

陈汉政权听起来还算正常,但这个薄情寡恩,反复无常,靠着弑君上位的陈友谅,新王朝的国号,居然叫做“大义”。

(陈友谅 塑像)

不过,这对明玉珍来说,实在是个好消息。

天助我也,实在是天助我也。

以前徐寿辉活着,自己赖在四川不回去是叛逃,现在徐寿辉被陈友谅杀了,那么自己赖在四川不回去,就是忠于主上,不与弑君者陈友谅同流合污。

不是我要自立,是陈友谅把我逼到了现在的境地,这口黑锅,就劳驾你陈友谅来帮我背吧。

很快,明玉珍切断了和陈友谅所率红巾军的联系,彻底盘踞在巴蜀不走了。

明玉珍这个人,虽然是个武夫糙汉,没啥文化,但是对百姓还是很好的,他在四川默默耕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又深得民心,很快于至正二十二年登基称帝,建国大夏。

当了皇帝之后,那么下一步,就是野望中原,一统天下。

但问题在于,四川地区能成王者,但却很难成就那种可以统一全国的政权。

公孙述当了短短十二年的皇帝,然后满族被诛,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没能兴汉灭魏,复兴汉室大业。

成汉末帝李势被东晋将领桓温击败,最终只好投降,而前蜀和后蜀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水月镜花。

明玉珍明白,自己选择了在这片土地成就王侯霸业的同时,就代表了自己选择了偏安一隅,永远地困在这里。

他在巴蜀当了短短五年的皇帝,不过三十六岁就领了便当,临死之前,他对子孙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明史》:西蜀险固,若协力同心,左右嗣子,则可以自守。不然,后事非所知也。

蜀地有天险,易守难攻,如果固守,还可以支撑几年,所以你们接我的班,就别想着窥伺中原,老老实实地在家待着就行了。

(大夏政权)

语带心酸,又足见这位枭雄临死前的惆怅。

洪武四年,朱元璋派兵征大夏,大夏末帝明升(明玉珍之子)出降,大夏国由此灭亡。

时也,命也。

也许明玉珍的命运,早就已经注定,也许大夏政权从建立之初,就必然会迎来这样的结局。

有些东西已然注定,不过注定不注定已经没有什么所谓的了,因为这一切,已然结束了。

作者在大概三年前,曾经到重庆旅游,曾到访弹子石大佛寺,寺庙中有一尊斜坐卧象,独缺右眼的石像,造型十分独特,一度让作者为之侧目。

后来一查资料,才发现这果然不是一尊普通的雕像,而是一尊建于永乐年间的明玉珍真容像。

能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一尊雕像,想来也是一件幸事了。

百年之前的风烟已经散尽,独留一尊石像,在这里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往事。

更多文章

  • 徐寿辉:起义10年,拥兵百万,却遭心腹陈友谅背叛,丧命大锤下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徐寿辉,陈友谅,红巾军,朱元璋,元朝,红巾军起义

    自古以来,朝代的更迭都是与时俱进的,风起云涌的朝堂直观地展示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波涛汹涌。在每次动荡过后,不仅老百姓们不得安稳,也有无数的青年才俊当了政治的牺牲品。当然,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在这漫漫长河中,后起之秀的杰出事迹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当年那个蓄势待发,草根皇帝朱元璋的逆袭,至今都家喻户晓,

  • 元末义军领袖徐寿辉奇怪的国号“天完”,是没文化还是有人篡改?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徐寿辉,元朝,朱元璋,明玉珍,国号,元末,义军

    前言:徐寿辉又名徐真一,蕲州罗田人。以贩布为生,元末著名的义军领袖。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称帝,国号“天完”,改元治平。对于“天完”这个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国号,有专家认为其寓意是在在“大元”上面各加个盖子,表示要压住元朝一头。也有专家认为“天完”实际上是“大宋”的变体字。俗话是事出反常必

  • 因为野外洗澡引起的误会,造就了徐寿辉这一元末豪雄

    历史解密编辑:胆大的小虫标签:徐寿辉,陈友谅,红巾军,朱元璋,倪文俊

    徐寿辉在元末群雄中虽然不能称之为枭雄,但他却是元末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他开创了蕲黄一脉的红巾军,属于承前启后、过渡式的人物。上启彭莹玉、邹普胜,下启陈友谅与明玉珍。徐寿辉,湖北蕲州罗田人,一名徐真一,或者徐贞。他除了体貌魁岸外,没有其他的特殊能力。平常是以贩布为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商贩。他不

  • 徐寿辉:起义10年拥兵百万,人们只记得朱元璋,却忘记了他的伟大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徐寿辉,朱元璋,陈友谅,百万,元朝,红巾军,明朝,金庸笔下角色,小说家

    公元1364年,惊天动地的鄱阳湖大战最终落下帷幕,仿佛是三国演义的再现,铁索连环和火烧赤壁终归扭转了战局,陈友谅这个罕见的强人终于倒下,朱元璋自此以后再没有了真正的对手。每每人们回忆到这一段,无不扼腕叹息,都感慨于陈友谅失败的可惜,甚至还引出了三国演义的火烧赤壁。但就在众人感慨之际,其实我们还忽略了

  • 1360年,徐寿辉脑后中杖、头骨碎裂而亡,朱元璋:陈友谅愚蠢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讲史事标签:元军,明朝,元朝,徐寿辉,陈友谅,明玉珍,小说家,开国皇帝朱元璋

    俗话说“好人有好报”,但在乱世之中,好人的下场往往比坏人要惨很多。元朝末年,自称“天万”皇帝的徐寿辉是个好人。他手执百万大军,挥鞭杀人,一生好事尽,结果却被斩首。 1360年,陈友谅收下徐寿辉,顺江而下,大兵直指金陵城。到了菜市集,陈友谅特意派人到徐寿辉的船上汇报军情。还不等徐寿辉探查,埋伏在两边的

  • 徐寿辉:起义10年拥兵百万,人们只记得朱元璋,却忘了他的伟大

    历史解密编辑:美妃爆笑社标签:明朝,元朝,徐寿辉,陈友谅,红巾军,小说家,开国皇帝朱元璋

    徐寿辉:起义10年,有百万大军。人们只记得朱元璋,却忘记了他的伟大。当时,全国正处于“反袁”起义的高潮之中,朱元璋的团队只是其中之一。鉴于当时的世界形势,造反者还包括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对手,相互制衡。朱元璋在进行了一系列操作之后,陆续消灭了这些强敌,拿下了陈友谅这根最难啃的骨头。最终,

  • 徐寿辉:起义10年,拥兵百万,最终却被自己人敲碎了头颅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红巾军

    相信对中国历史有所涉猎的读者们深谙“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八个字背后的道理,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朝代更迭,制度更替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毕竟世袭制的存在导致再强大的王朝也会碰上不务正业的败家子皇帝,所以王朝的更替如同自然规律那般正常。可是每逢王朝更替,在广阔的中原大地上会发生无数战火。而在此期间,总会

  • 朱元璋的成功的两个必备条件,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等皆不符合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甄有趣标签:朱元璋,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小说家,元朝,金庸笔下角色

    成功不仅需要具备自身能力,还要有机遇才行。图片历史上唯一一位布衣出身的皇帝朱元璋,他从一个穷苦出身的放牛娃到最后抗击元朝、一统天下,建立大明,概括起来,他的成功秘诀就是:超强的自身能力与合适的人生机遇。朱元璋自身能力的提升在于他出家时游历四方的沉淀积累和在战争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敏锐洞察和准确预判。朱元

  • 徐寿辉手下被称为的“四大金刚”分别是谁?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甄有趣标签: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傅友德,四大金刚,徐达

    元末时期,称霸一方的徐寿辉曾占据着长江上游与浙江、福建等广大地区,拥兵百万,手下更有号称为“四大金刚”的邹普胜、丁普郎、赵普胜和傅友德四员大将。但是,不久之后,随着陈友谅与义军内部的争权夺势,“四大金刚”或死或散,徐寿辉也变成了孤家寡人,被陈友谅夺位逼死。下面,我们看看这徐寿辉手下“四大金刚”的结局

  • 皇帝徐寿辉临死前大哭求饶,陈友谅阴冷一笑:你活不过今天了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徐寿辉,陈友谅,红巾军,朱元璋,元军,元朝

    元朝末期,黄河发生了大决堤。然而元朝官吏贪腐成风,百姓不但得不到抚恤,拿不到朝廷给的“食钱”;还要被征为苦力修筑河防工程。一时间,“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百姓莫不怨声载道。 这时,白莲教的领袖韩山童利用黄河河工的不满情绪,预先在工地上埋下一只“石雕”,并编造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