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笑谈大明(石榴)陈友谅杀徐寿辉使军心涣散,失败结果已经注定

笑谈大明(石榴)陈友谅杀徐寿辉使军心涣散,失败结果已经注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秋月凉有你 访问量:1634 更新时间:2023/12/11 2:24:12

陈友谅所统率的江南汉军是朱元璋在征战天下中遇到的最大对手,其对金陵西吴政权造成的威胁,远在其它各路诸侯之上。在江东桥被康茂才的诈降计所误,中朱元璋的埋伏而兵败之前,汉军对西吴军在战略上处于极度优势的地位。反观西吴一边人心惶惶,军心士气全无,投降的和迁都的占了绝大部分,可以说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然而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朱元璋和刘伯温却利用康茂才的诈降计进行反击,最终打出了一波流将陈友谅击败,占据了整个江南地区。有人说陈友谅的败因是由于大意而中了诈降计,我认为这种说法太过肤浅。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战争的转折点在江东桥,而产生重要转折的人物是康茂才。正是由于康茂才利用曾经和陈友谅的交情使用诈降计,才是陈友谅误入朱元璋的包围圈中,然后一败涂地。这也说明了兵临金陵城下后,陈友谅变的骄狂和不可一世,使得他原本狡诈多疑的处事风格都大为改变,反而相信一个多年未见的所谓好友。正是这种过于自负的情绪,让陈友谅不顾下属的反对,然后栽了大跟头。江东桥的战败可以说是轻敌大意,也可以说是浮躁和投机。因此很多人认为如果此战重来,陈友谅保持他一贯的狡诈和多疑,朱元璋完全无取胜的机会。

对于上述的说法,本人不敢苟同。将陈友谅的战败归咎于一时的轻敌大意,这完全是只看表面现象的肤浅行为。陈友谅的结局在他派人杀害天完政权的皇帝徐寿辉,改组天完政权为汉政权时已经决定了。可以说陈友谅最大的失败就是在攻陷太平城后自立为帝,这才是决定他命运的最大原因,也是历史不可更改之处所在。从整个过程看,陈友谅重蹈了金废帝海陵王完颜亮的覆辙,两人的失败几乎如出一辙。他们都是在弑君篡位后上台,都带领着巅峰时刻的军队压得对手喘不过气来,却都被对手逆袭反打而战败被杀。

从性格上讲陈友谅和完颜亮都是狡诈多疑而又骄狂残暴,这也决定了他们必然选择弑君篡位的做法。与完颜亮作为完颜阿骨打的庶长孙,弑杀哥哥金熙宗上位不同,陈友谅杀徐寿辉完全没有必要性。完颜亮作为庶长孙,长期被嫡系子弟压榨和欺负,不弑君篡位就没有生路。而陈友谅在杀掉倪文俊上位时已经把徐寿辉架空,独揽天完政权的军政大权,杀不杀徐寿辉无关紧要。完颜亮上位后必须大杀金太宗子嗣才能稳固皇权,而陈友谅早已独揽大权,根本没这个必要。因此,两相对比陈友谅杀徐寿辉完全是一记昏招。

徐寿辉和彭莹玉响应红巾军起义而建立了天完政权,这个政权一度攻占整个江南,领兵百万以上,是元末农民战争中的第二大势力。然而到了元末农民战争中期,元军反扑造成天完政权损失惨重,大量地盘得而复失。此时以倪文俊、陈友谅为代表的一批军事将领崛起,他们多次击败元朝的军队,夺回失去的地盘,也逐步掌控了军政大权。倪文俊本想拥兵自重,到元朝讨个好前途,然而元朝并不相信他。于是投元失败的倪文俊企图杀徐寿辉自立,最终阴谋败露而被陈友谅所杀。陈友谅趁乱夺取了军政大权,架空了徐寿辉。

陈友谅上位之初一直做得很好,并没有急于称帝,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方法让他暂时统领了整个江南的天完军队,打得朱元璋的部队节节崩溃。天完军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的时候,陈友谅除了在长江地理上的优势,就是借助徐寿辉的威望而整合到的天完军队的精锐。然而攻下太平城后,军队进驻采石镇,距离朱元璋的大本营金陵只有一步之遥。而此时朱元璋的主力则被张士诚的军队拖在常州和长兴一代,无力回援金陵,局势非常危急。此刻的陈友谅,和曾经驻兵金陵,虎视南宋的完颜亮是一个状态的。

完颜亮带领六十万大军四路伐宋时可谓骄横之极,他在金陵写下了“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诗句,可见其猖狂和嚣张。陈友谅带四十万大军,顺长江而下,直抵金陵城下,这份骄狂与完颜亮别无二致。在这种情绪下,完颜亮派人杀掉了徐寿辉,在太平城改元称帝,建立了汉政权。实际上这个汉政权不过是天完政权换了皮肤而已,里面并没有什么变化。原属天完政权的各路军将因此对陈友谅非常不满,军中各级将领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历史上金国宗室对完颜亮敢怒不敢言,那是因为完颜亮残暴的手段大杀宗室子弟而形成的威慑力。陈友谅没有这种威慑力,因此只能暂时控制就近的属下和军将,而远处的其它将领他则无力管辖。比如原天完政权下统领巴蜀大地和湖南西部的明玉珍所部,就在第一时间宣布脱离陈友谅,独自打起了陇蜀王的大旗。而其它军队中的将领,和长江沿岸驻军的将士,却也开始对陈友谅的命令阳奉阴违。这种情况造成了汉军军心涣散,面对朱元璋的埋伏更是一击而溃。而后朱元璋逆长江而上,沿途汉军纷纷投降,收复失地不费吹灰之力。

金国大军在采石矶被允文击败后,也引发了一溃千里的效应。而后方的金国军队纷纷趁机发动叛乱,把长期对完颜亮的仇恨爆发出来。完颜亮也在兵变中被杀死,盛极一时的大军土崩瓦解。陈友谅的失败虽然没有如此恶劣的后果,却也引发了不小的连锁反应。虽然他在心腹将领张定边等人的护卫下南逃,长江沿岸的城池一边倒的投降了朱元璋。他的部下如傅友德、吴宏、王溥、胡廷瑞等纷纷带兵投降,汉军在江南的地盘迅速易主。逆流而上的西吴军则不断强大,朱元璋迅速扭转了战略局势,形成对陈友谅的压制。

虽然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也集中了六十万大军企图翻盘,但这也只是赌徒心理下的孤注一掷而已。即便鄱阳湖大战取胜,陈友谅也只能苟延残踹更多的日子罢了。实际上从他杀掉徐寿辉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徐寿辉虽然权力被架空,但作为天完政权的皇帝还是有着很高的威望。徐寿辉的死造成了军队内部的分裂,也让人心有了更多的想法。陈友谅强盛时,军队将士还会搭着顺风车一起前进。一旦出现作战失败,军队必然首先崩溃,各自拥兵自重的想法会导致大面积的投降。这种情况几乎不可逆转。完颜亮死于此时的兵变之中,陈友谅虽然未死于兵变,却也丢失了整个大局。

更多文章

  • 比朱元璋稳,比陈友谅狠,比张士诚富,比徐寿辉强,比方国珍顺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明朝,陈友谅,张士诚,徐寿辉,明玉珍,方国珍,金庸笔下角色,开国皇帝朱元璋

    (明玉珍 塑像)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湖广随州平林村,一个叫做明玉珍的小朋友出生了。这位小朋友,很不一般。虽然出身农家,但他自小胸怀大志,长相更是非同寻常。或许每个人生来都有大志向,但有没有大志向是一回事儿, 能不能现实,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明史》:身长八尺余,目重瞳子,素有大志。史书说他身高

  • 徐寿辉:起义10年,拥兵百万,却遭心腹陈友谅背叛,丧命大锤下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徐寿辉,陈友谅,红巾军,朱元璋,元朝,红巾军起义

    自古以来,朝代的更迭都是与时俱进的,风起云涌的朝堂直观地展示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波涛汹涌。在每次动荡过后,不仅老百姓们不得安稳,也有无数的青年才俊当了政治的牺牲品。当然,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在这漫漫长河中,后起之秀的杰出事迹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当年那个蓄势待发,草根皇帝朱元璋的逆袭,至今都家喻户晓,

  • 元末义军领袖徐寿辉奇怪的国号“天完”,是没文化还是有人篡改?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徐寿辉,元朝,朱元璋,明玉珍,国号,元末,义军

    前言:徐寿辉又名徐真一,蕲州罗田人。以贩布为生,元末著名的义军领袖。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称帝,国号“天完”,改元治平。对于“天完”这个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国号,有专家认为其寓意是在在“大元”上面各加个盖子,表示要压住元朝一头。也有专家认为“天完”实际上是“大宋”的变体字。俗话是事出反常必

  • 因为野外洗澡引起的误会,造就了徐寿辉这一元末豪雄

    历史解密编辑:胆大的小虫标签:徐寿辉,陈友谅,红巾军,朱元璋,倪文俊

    徐寿辉在元末群雄中虽然不能称之为枭雄,但他却是元末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他开创了蕲黄一脉的红巾军,属于承前启后、过渡式的人物。上启彭莹玉、邹普胜,下启陈友谅与明玉珍。徐寿辉,湖北蕲州罗田人,一名徐真一,或者徐贞。他除了体貌魁岸外,没有其他的特殊能力。平常是以贩布为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商贩。他不

  • 徐寿辉:起义10年拥兵百万,人们只记得朱元璋,却忘记了他的伟大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徐寿辉,朱元璋,陈友谅,百万,元朝,红巾军,明朝,金庸笔下角色,小说家

    公元1364年,惊天动地的鄱阳湖大战最终落下帷幕,仿佛是三国演义的再现,铁索连环和火烧赤壁终归扭转了战局,陈友谅这个罕见的强人终于倒下,朱元璋自此以后再没有了真正的对手。每每人们回忆到这一段,无不扼腕叹息,都感慨于陈友谅失败的可惜,甚至还引出了三国演义的火烧赤壁。但就在众人感慨之际,其实我们还忽略了

  • 1360年,徐寿辉脑后中杖、头骨碎裂而亡,朱元璋:陈友谅愚蠢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讲史事标签:元军,明朝,元朝,徐寿辉,陈友谅,明玉珍,小说家,开国皇帝朱元璋

    俗话说“好人有好报”,但在乱世之中,好人的下场往往比坏人要惨很多。元朝末年,自称“天万”皇帝的徐寿辉是个好人。他手执百万大军,挥鞭杀人,一生好事尽,结果却被斩首。 1360年,陈友谅收下徐寿辉,顺江而下,大兵直指金陵城。到了菜市集,陈友谅特意派人到徐寿辉的船上汇报军情。还不等徐寿辉探查,埋伏在两边的

  • 徐寿辉:起义10年拥兵百万,人们只记得朱元璋,却忘了他的伟大

    历史解密编辑:美妃爆笑社标签:明朝,元朝,徐寿辉,陈友谅,红巾军,小说家,开国皇帝朱元璋

    徐寿辉:起义10年,有百万大军。人们只记得朱元璋,却忘记了他的伟大。当时,全国正处于“反袁”起义的高潮之中,朱元璋的团队只是其中之一。鉴于当时的世界形势,造反者还包括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对手,相互制衡。朱元璋在进行了一系列操作之后,陆续消灭了这些强敌,拿下了陈友谅这根最难啃的骨头。最终,

  • 徐寿辉:起义10年,拥兵百万,最终却被自己人敲碎了头颅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红巾军

    相信对中国历史有所涉猎的读者们深谙“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八个字背后的道理,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朝代更迭,制度更替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毕竟世袭制的存在导致再强大的王朝也会碰上不务正业的败家子皇帝,所以王朝的更替如同自然规律那般正常。可是每逢王朝更替,在广阔的中原大地上会发生无数战火。而在此期间,总会

  • 朱元璋的成功的两个必备条件,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等皆不符合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甄有趣标签:朱元璋,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小说家,元朝,金庸笔下角色

    成功不仅需要具备自身能力,还要有机遇才行。图片历史上唯一一位布衣出身的皇帝朱元璋,他从一个穷苦出身的放牛娃到最后抗击元朝、一统天下,建立大明,概括起来,他的成功秘诀就是:超强的自身能力与合适的人生机遇。朱元璋自身能力的提升在于他出家时游历四方的沉淀积累和在战争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敏锐洞察和准确预判。朱元

  • 徐寿辉手下被称为的“四大金刚”分别是谁?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甄有趣标签: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傅友德,四大金刚,徐达

    元末时期,称霸一方的徐寿辉曾占据着长江上游与浙江、福建等广大地区,拥兵百万,手下更有号称为“四大金刚”的邹普胜、丁普郎、赵普胜和傅友德四员大将。但是,不久之后,随着陈友谅与义军内部的争权夺势,“四大金刚”或死或散,徐寿辉也变成了孤家寡人,被陈友谅夺位逼死。下面,我们看看这徐寿辉手下“四大金刚”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