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末义军领袖徐寿辉奇怪的国号“天完”,是没文化还是有人篡改?

元末义军领袖徐寿辉奇怪的国号“天完”,是没文化还是有人篡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秀才吃瓜 访问量:198 更新时间:2024/1/10 23:50:21

前言:徐寿辉又名徐真一,蕲州罗田人。以贩布为生,元末著名的义军领袖。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称帝,国号“天完”,改元治平。对于“天完”这个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国号,有专家认为其寓意是在在“大元”上面各加个盖子,表示要压住元朝一头。也有专家认为“天完”实际上是“大宋”的变体字。

俗话是事出反常必有妖,虽然《元史》之中言之凿凿,但毕竟徐寿辉时代距离今天不过600多年,还是有很多书面证据乃至出土文物表明“天完”这个说法其实是朱元璋在编纂《元史》时所夹带的私货。

史书记载

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权威史籍上的记载:

(至正十一年十月)徐寿辉据蕲水为都,国号天完,僭称皇帝,改元治平,以邹普胜为太师。—《元史卷四十二·本纪第四十二》

《元史》修纂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此时距离徐寿辉去世不过9年时间。不但朱元璋阵营中的大小官员对此应该记忆犹新,而且本身徐寿辉阵营之中就有不少人后来投靠朱元璋,并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比如宜春侯黄彬,他就是在徐寿辉被陈友谅杀害之后才投奔的朱元璋,按理明朝史官不会弄错其国号才对。

在明朝灭亡之后,清朝花了近百年的时间修纂《明史》,同样对于徐寿辉政权的国号并无任何异议。

寿辉……至正十一年九月陷蕲水及黄州路,败元威顺王宽彻不花。遂即蕲水为都,称皇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以普胜为太师。—《明史卷一百二十三·陈友谅传》

可见不论在明朝所编纂的《元史》或是清朝所编纂的《明史》中,徐寿辉政权的国号都是“天完”,似乎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但是再严密的文网总还是有漏洞的,让我们跳出这两本史书先来看一个名叫于光的明朝开国将领。

蒙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于光归附徐寿辉,出任江东宣慰元帅。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陈友谅杀害徐寿辉后,于光转投朱元璋。此后于光一直为朱元璋效力,官至正三品鹰扬卫指挥使。洪武二年十二月于兰州殉国,朱元璋追赐其为怀远大将军,神主配享鸡笼山功臣庙。而在一代文宗宋濂为其所撰写的《怀远将军同知鹰扬卫亲军指挥使司事于光墓志铭》中有这样一句话:

会元政大乱,天下兵动,江东西化为盗区,分宁徐寿辉建伪号宋,都九江。

这里提供了两个很有意思的信息,第一徐寿辉建立的政权国号是“宋”而不是“天完”。第二徐寿辉政权的国都到底是蕲水还是九江?按《墓志铭》中所说,徐寿辉是江西分宁人(今九江市修水县)的话,那么定都九江就比定都蕲水要合理的多。此处姑且存疑。

文物记载

如果说孤证不立的话,那么1982年在重庆市江北区上横街发现了一座皇陵,其中出土的文物《大夏太祖钦文昭武皇帝玄宫碑》中同样明确记录了徐寿辉政权的国号。这里所谓的大夏太祖钦文昭武皇帝,指的是元明交替之际割据于四川的明夏政权开国皇帝明玉珍。在这块描述明玉珍生平的玄宫碑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岁庚寅,淮人立徐主称皇帝于蕲阳,颁《万寿历》,建元治平,国号宋。

“蕲阳”是蕲春的别称,也就是说徐氏政权的国都出现了第三种说法。但是考虑到蕲春和蕲水相邻,而且明玉珍是徐寿辉的属下,他应该不会不清楚本政权的国都到底是哪个地方,因此笔者比较倾向于徐氏政权的国都是在蕲春。

但是在于国号上,于光墓志铭和明玉珍玄宫碑则是高度一致,那就是徐寿辉政权的国号是“宋”。而且无论是于光还是明玉珍都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都曾经在徐寿辉麾下长期作战,两位当事人不至于连自己所效力的政权到底国号是“宋”还是“天完”都搞不清楚吧?据此笔者认为徐寿辉所建立的政权国号就是“宋”。而且当时反元复宋的号召力肯定比莫名其妙的“天完”要高得多,这一点包括蒙元大臣在内也是这样认为的。

(至正十二年五月)庚辰,监察御史彻彻帖木儿等言:“河南诸处群盗,辄引亡宋故号以为口实,宜以瀛国公子和尚赵完普及亲属徙沙州安置,禁勿与人交通。”从之。—《元史卷四十二·本纪第四十二》

瀛国公是宋恭帝投降元朝之后获得的封爵,元朝统治者显然也很清楚宋朝这块招牌的号召力。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疑点,玄宫碑中称徐寿辉的称帝时间是庚寅年,也就是至正十年,比《元史》和《明史》中记载的至正十一年要早一年。玄宫碑中紧接着上文还记载:“明年,太祖杖剑从之,战功懋甚。”

这里的太祖指明夏政权太祖明玉珍,也就是说明玉珍是从至正十一年开始跟随徐寿辉打天下的。可见徐寿辉很有可能在至正十年就拉起了反抗元朝的大旗,比至正十一年五月起兵的刘福通更早。而且按照《元史》的记载,徐寿辉在至正十一年八月起兵,十月就称帝,这速度也太快了一点。

(至正十一年五月)辛亥,颍州妖人刘福通为乱,以红巾为号,陷颍州。—《元史卷四十二·本纪第四十二》

结语:那么朱元璋在《元史》中为什么既篡改徐寿辉起兵的时间,还要将他的国号改为“天完”呢?笔者以为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本就是刘福通、小明王这一系的红巾军。虽然在《元史》中将刘福通称为“妖人”,但是朱元璋显然不想让徐寿辉把反抗元朝统治第一人的荣誉抢走。同理,小明王的政权国号也是“宋”。如果徐寿辉的宋朝建立时间更早,小明王政权就成了非正统,那么自己在韩宋政权下称臣那么久算怎么回事?基于这些现实的考虑,在明修《元史》中徐寿辉的起兵时间就改在了刘福通之后,国号也从“宋”变成了“天完”。成王败寇,历史就是这么残酷。

更多文章

  • 因为野外洗澡引起的误会,造就了徐寿辉这一元末豪雄

    历史解密编辑:胆大的小虫标签:徐寿辉,陈友谅,红巾军,朱元璋,倪文俊

    徐寿辉在元末群雄中虽然不能称之为枭雄,但他却是元末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他开创了蕲黄一脉的红巾军,属于承前启后、过渡式的人物。上启彭莹玉、邹普胜,下启陈友谅与明玉珍。徐寿辉,湖北蕲州罗田人,一名徐真一,或者徐贞。他除了体貌魁岸外,没有其他的特殊能力。平常是以贩布为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商贩。他不

  • 徐寿辉:起义10年拥兵百万,人们只记得朱元璋,却忘记了他的伟大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徐寿辉,朱元璋,陈友谅,百万,元朝,红巾军,明朝,金庸笔下角色,小说家

    公元1364年,惊天动地的鄱阳湖大战最终落下帷幕,仿佛是三国演义的再现,铁索连环和火烧赤壁终归扭转了战局,陈友谅这个罕见的强人终于倒下,朱元璋自此以后再没有了真正的对手。每每人们回忆到这一段,无不扼腕叹息,都感慨于陈友谅失败的可惜,甚至还引出了三国演义的火烧赤壁。但就在众人感慨之际,其实我们还忽略了

  • 1360年,徐寿辉脑后中杖、头骨碎裂而亡,朱元璋:陈友谅愚蠢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讲史事标签:元军,明朝,元朝,徐寿辉,陈友谅,明玉珍,小说家,开国皇帝朱元璋

    俗话说“好人有好报”,但在乱世之中,好人的下场往往比坏人要惨很多。元朝末年,自称“天万”皇帝的徐寿辉是个好人。他手执百万大军,挥鞭杀人,一生好事尽,结果却被斩首。 1360年,陈友谅收下徐寿辉,顺江而下,大兵直指金陵城。到了菜市集,陈友谅特意派人到徐寿辉的船上汇报军情。还不等徐寿辉探查,埋伏在两边的

  • 徐寿辉:起义10年拥兵百万,人们只记得朱元璋,却忘了他的伟大

    历史解密编辑:美妃爆笑社标签:明朝,元朝,徐寿辉,陈友谅,红巾军,小说家,开国皇帝朱元璋

    徐寿辉:起义10年,有百万大军。人们只记得朱元璋,却忘记了他的伟大。当时,全国正处于“反袁”起义的高潮之中,朱元璋的团队只是其中之一。鉴于当时的世界形势,造反者还包括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对手,相互制衡。朱元璋在进行了一系列操作之后,陆续消灭了这些强敌,拿下了陈友谅这根最难啃的骨头。最终,

  • 徐寿辉:起义10年,拥兵百万,最终却被自己人敲碎了头颅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红巾军

    相信对中国历史有所涉猎的读者们深谙“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八个字背后的道理,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朝代更迭,制度更替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毕竟世袭制的存在导致再强大的王朝也会碰上不务正业的败家子皇帝,所以王朝的更替如同自然规律那般正常。可是每逢王朝更替,在广阔的中原大地上会发生无数战火。而在此期间,总会

  • 朱元璋的成功的两个必备条件,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等皆不符合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甄有趣标签:朱元璋,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小说家,元朝,金庸笔下角色

    成功不仅需要具备自身能力,还要有机遇才行。图片历史上唯一一位布衣出身的皇帝朱元璋,他从一个穷苦出身的放牛娃到最后抗击元朝、一统天下,建立大明,概括起来,他的成功秘诀就是:超强的自身能力与合适的人生机遇。朱元璋自身能力的提升在于他出家时游历四方的沉淀积累和在战争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敏锐洞察和准确预判。朱元

  • 徐寿辉手下被称为的“四大金刚”分别是谁?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甄有趣标签: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傅友德,四大金刚,徐达

    元末时期,称霸一方的徐寿辉曾占据着长江上游与浙江、福建等广大地区,拥兵百万,手下更有号称为“四大金刚”的邹普胜、丁普郎、赵普胜和傅友德四员大将。但是,不久之后,随着陈友谅与义军内部的争权夺势,“四大金刚”或死或散,徐寿辉也变成了孤家寡人,被陈友谅夺位逼死。下面,我们看看这徐寿辉手下“四大金刚”的结局

  • 皇帝徐寿辉临死前大哭求饶,陈友谅阴冷一笑:你活不过今天了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徐寿辉,陈友谅,红巾军,朱元璋,元军,元朝

    元朝末期,黄河发生了大决堤。然而元朝官吏贪腐成风,百姓不但得不到抚恤,拿不到朝廷给的“食钱”;还要被征为苦力修筑河防工程。一时间,“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百姓莫不怨声载道。 这时,白莲教的领袖韩山童利用黄河河工的不满情绪,预先在工地上埋下一只“石雕”,并编造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

  • 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陈友谅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书童读史标签:皇帝,元朝,陈友谅,徐寿辉,朱元璋,明玉珍,小说家

    明史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陈友谅,是时候说说陈友谅这个人了,历史的舞台上,他终于要上场了。说陈友谅,那得从彭莹玉说起。彭莹玉又被人称为彭和尚,虽然是和尚,但是思想上是时时关注着社会。至正四年,和尚也当不下去了,于是和弟子周子旺等人一起,袁州起事。这群人背后衣服上写着个佛字,彭和尚对这些人说,有了弥

  • 历史上的徐寿辉,徐辉祖,徐增寿,你能分清这三个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书童读史标签:朱棣,徐达,明朝,徐寿辉,徐辉祖,徐增寿,开国皇帝朱元璋

    前两天我曾经看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徐寿辉和徐辉祖有没有亲戚关系?除了这俩人,历史上还有个徐增寿,这三人名字都差不多,今天一起聊聊这三个人。历史的细节深究看来,就特别有意思。一徐寿辉,此人的生活年代约是1320年到1360年,这个时候是元末,正值群雄并起时期,按照他生活的年代,和徐达相似。徐辉祖和徐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