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陈友谅,是时候说说陈友谅这个人了,历史的舞台上,他终于要上场了。
说陈友谅,那得从彭莹玉说起。彭莹玉又被人称为彭和尚,虽然是和尚,但是思想上是时时关注着社会。至正四年,和尚也当不下去了,于是和弟子周子旺等人一起,袁州起事。
这群人背后衣服上写着个佛字,彭和尚对这些人说,有了弥勒佛的保佑,可以刀枪不入。
就这么恍恍惚惚中,拉起了红红火火的大旗。最多的时候甚至五千人,但是江西行省发兵镇压,这些人最终各自分散,从地上转为了地下,彭和尚也远走湖北,继续他的事业。
彭和尚这人,对待事业兢兢业业,远走湖北后,加入了徐寿辉的部队。这帮人的头领是徐寿辉,但是打着彭和尚的旗号,可能是因为彭和尚有地位,毕竟是前辈,认识的人也多。
这支队伍中,徐寿辉是布贩子。但是后来他当了皇帝,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长相。看起来有点儿戏,但是史书就这么记载,这也为以后的内讧埋下了伏笔。
史书记载的是,1351年,徐寿辉称帝,国号天完,但是根据1982年重庆江北出土的《玄宫之碑》,这碑立于1367年,上面写的是:
岁庚辰(1350),淮人立徐主称皇帝于蕲阳,颁万寿历,建元治平,国号宋。
《玄宫之碑》是记载的继承徐氏政权的大夏国太祖明玉珍的墓志铭,这说明,徐寿辉建国比史书记载的时间要早一年,而且国号是宋,并没有证据证明此后他改的国号是天完。
这倒是也解开了我一个疑惑,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听着就这么晦气的国号,徐寿辉会用的这么起劲?虽然说有解释,天完有压着“大元”的这个说法,但是总感觉是牵强。
至于为什么会用天完来遮掩徐寿辉这个宋的国号,一是韩林儿就曾经是宋的国号,而且是在1355年,是在5年之后。二是朱元璋对于加入韩林儿的这段经历,后来多有避讳,所以史书用天完,也就理解了。我们这就照着史书的记载,称呼天完吧。
徐寿辉这人,算是元末群雄里的老实人,他先后率领士兵占领了湖广,江西以及川蜀的大片地区。
大好形势,这时候发生内讧了。徐寿辉能当上首领,和他的好仪表是有关系的,并不足以特别服众,而且天完政权实际上被倪文俊所控制。倪文俊英勇善战,能占领这么多地区,倪文俊功不可没。
1357年八月,倪文俊试图杀了徐寿辉取而代之,但是阴谋败露,于是率领部分人逃往黄州。
这个时候,就是陈友谅的表现机会了,陈友谅,本是沔阳渔家子弟。本姓谢,但是祖上入赘陈家,于是就有了陈友谅。少年的时候,还是读过一些书。曾经有风水人士看过他先祖的墓地,后来和陈友谅说,“法当贵。”
我们也很难说,这故事是陈友谅成名之后为了宣传他的故事而编造出来的,还是历史上真是这么发生的,但是不管怎么说,陈友谅后来当上了小吏。
当小吏,一辈子到头,也和富贵关系不是太大,陈友谅有着更远大的志向。当徐寿辉起兵,陈友谅就参去参加了徐寿辉的部队,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黄州当时正是陈友谅的驻地,而陈友谅当时是倪文俊的部将,听着有点绕口令,结局就是倪文俊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被自己的部将陈友谅所杀,这是陈友谅在历史上的第一笔浓墨重彩。
1358年,陈友谅攻克龙兴,徐寿辉希望可以迁都龙兴,而陈友谅不从,看似不起眼的决定,对两人却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1359年,徐寿辉执意要迁都,陈友谅埋伏在江州城外,杀了徐寿辉的部下,挟持了徐寿辉,陈友谅自称汉王。
1360年,陈友谅向朱元璋的统治地区发起攻击,应天的屏障是太平,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朱元璋攻下太平后,要继续守着太平,望着应天。陈友谅攻下太平的战役中,太平城坚不可摧,陈友谅让巨舟来到了城的西南方,士兵沿着舟尾爬上城头。
陈友谅先攻下了太平,后来又进驻采石矶。此时的陈友谅志得意满,面子工程都不想做了,他派部下假装到徐寿辉面前汇报,一边安排壮士把徐寿辉的脑袋击碎。
自此,陈友谅完成了从部下到皇帝的转变,他改元大义,国号汉。当时恰逢狂风暴雨,群臣甚至都无法行礼。
从陈友谅的轨迹上看得出来,不择手段,成王败寇,是他极力追求的,甚至不需要遮掩,就这么当上皇帝。
在他的心里,权力才是他追求的,并且为此愿意付出一切。此后他的行为,越发不加收敛,但是他不明白,当他这么不择手段的时候,他也可能是别人不择手段的对象。
在陈友谅的世界里,仁义,忠厚,老实人,是存活不下去的。他不明白,徐寿辉是怎么在这个乱世中存活下来的,并且还登上了皇位,所以他可以取而代之,在陈友谅的理解里,他陈友谅比徐寿辉更适合当这个皇帝。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的一个不择手段的人,竟然取了个年号叫大义,我们很难说,他是不是想用大义这个年号,来证明这个世界上,不需要仁义道德。
或者说,越缺少什么的人,越想拥有什么,缺少仁义道德,所以他就取年号大义。
就这样,陈友谅真得做到了风水相士和他说的,“法当贵”,但是这条路还长着呢。但是不管怎么说,看起来,陈友谅的富贵之路是开始了。
史料参考:《明史》《明史上下册》《朱元璋传》《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明初的人物、史事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