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年,整个北半球的诸多英雄人物开始了自己的霸业,其中成吉思汗就是最有名的一位。这一年,成吉思汗对所有蒙古人宣布,自己即将在斡难河举办一次忽里台大会,会上成吉思汗要求蒙古各部团结统一,即日起大蒙古国就要建立了。
虽然之前各自为战的蒙古人,在这一天终于有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次大会上除了建国宣言以外,并没有更多细节信息,也没有宣布大蒙古国都城的具体选址。
由于蒙古人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国都这种概念,所以也只是草率地决定了一下统治阶层大体都居住在哪里,而没有选定国都。
后来成吉思汗带着蒙古大军西征的时候,出于安全考虑,他建议妻子孛儿帖暂时留在曲雕阿兰等候。而正是因为这次临时决策,曲雕阿兰顺势成为了蒙古国的首个都城。
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之后,忽必烈在称汗的时候,居然宣布要在燕京建大都,这项决议让很多属下不解:首先燕京远离草原根据地,不利于统治,其次大家在燕京又是人生地不熟,为何要作此打算?
开平城与忽必烈
之前在窝阔台汗、贵由汗、以及后来的蒙哥汗统治时期,和林作为蒙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稳坐大蒙古都城的地位。
除了大汗和他的家人们,许多贵族也会选择在都城定居,因此和林的规模也随着定居人数慢慢增长,最后成为了欧亚大陆上极为亮眼的一座中心大城市。
在蒙哥汗继位之后,忽必烈随即就被指派前去管理漠南汉地的军事问题,忽必烈的英雄之路也正是从这一刻正式开始的。
忽必烈来到了荒无人烟的漠南后,深感这里荒凉落后,于是他召集人手准备兴建城市,让漠南地区也能成为宜居之地。后来在手下众多的谋士提议之下,忽必烈带着一干人手开始兴建开平城。
开平城是在一片荒漠之上建造而成的,在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他有时会在酷暑之时来到这一带乘凉。因此忽必烈驻扎漠南后,谋士们才会感到这里有一股“龙气”,如果在这里建造城市的话,这座城市一定会繁华而坚固。
这种心理暗示,使得忽必烈信心大增,自此他的事业也开始顺风顺水,直至自己也成为了梦想中的蒙古大汗。在忽必烈继位之后,他逐渐产生了在开平定都,以继续接受“龙气”的保佑。
从以上事迹我们也不难想像出,忽必烈对于开平这座城市有着多么深刻的感情了。这里是他一生的奋斗开始的地方,也是他在残酷的战争中永远的心灵支柱。
定都北京的决策
蒙哥汗在忽必烈的势力逐渐扩大的时候,曾经怀疑过他要抢夺自己的汗位,因此在暗中进行调查取证。
忽必烈显然手段上技高一筹,他在察觉到了蒙哥汗的用意之后,赶紧主动把自己的家人星夜运往和林,送到了蒙哥汗的手上做人质,并且不久之后自己也亲自前往和林。
在诸多贵族和蒙哥汗面前谢罪,这一招反客为主,让蒙哥汗反倒成了脸上挂不住的一方,他除了稍微削弱了忽必烈的实权以外,就再也没有过其他动作。
在忽必烈的努力之下,兄弟俩的关系恢复到了从前的水平,但蒙哥汗为了国家安全和自己的汗位着想,依旧对忽必烈的一些特权进行了废除,这让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忽必烈感到十分的迷茫。
等到1258年,蒙哥汗组织军队对南宋政权发动攻击的时候,忽必烈就假称自己的腿伤复发,不便骑马作战。因此向蒙哥汗告假准备待在开平稍作休养。
蒙哥汗无奈,只得自己带队出发,然而南宋虽然实力已经不比北宋,但是依旧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蒙哥汗的东路大军遭到阻击后损失惨重,让整次作战都陷入了被动局面,蒙哥汗在这种关键时刻已经别无选择,只能再三请求忽必烈出战。
忽必烈见情况危急,立刻扛起了东路军主帅的大旗,连续打了几次漂亮仗,缓解了前线压力。而这次忽必烈挂帅祭旗之处,则又是开平城。
一年后,蒙哥汗在进攻钓鱼城的过程中忽然得病暴毙,面对军队群龙无首的情况,忽必烈的原计划是有序撤退,全军返回开平。
但是一个从后方传来的消息,让他深感不安——他留在和林的弟弟阿里不哥,受了大批蒙古贵族的庇护和支持,目前和林整座城市都在催促他称汗继承大业。
忽必烈明白,如果阿里不哥称汗的话,自己半辈子的努力就都化为泡影了。在此危急时刻,忽必烈沉着冷静地带着军队先暂时驻扎在燕京,随后再观察朝中事情的发展。
忽必烈屯兵燕京的举动,让燕京日后成为了开平与蒙古腹地的重要连接处。
选择燕京的优势
又过了一年,忽必烈重返自己的大本营开平并召开了忽里台大会,率先称汗。消息不灵通的阿里不哥丝毫不知情,在一个月后才宣告自己称汗,在时间线上已经输了一半。因此在后来五年时间的夺权大战中,才会败给忽必烈。
至于忽必烈抛弃开平而选择燕京的原因,实际上也并不复杂。
首先,开平城虽好,但是地理位置很差,如果要进军中原就必须让都城靠近中原地区,从这一点来看,开平在地理因素上,是毫无优势的。
其次,燕京作为曾经的金国国都,在城市规模、政治基础方面都有着优势。旧都城虽然在战乱中被毁,但是忽必烈更乐意选择修缮旧址,而不是在开平凭空造出一座都城。
有人大概会想问:为什么不以长安洛阳等城市为都城呢?这些城市的政治基础不是应该比燕京更好吗?实际上这种想法也是不靠谱的,虽然五代十国时期之前,中原政权大多以长安作为国都。但是五代时期战乱频发,长安城早就大不如前。
再加十二世纪时期,气候变化非常剧烈,长安的气候和其他硬件条件,已经不足以成为一座都城了,这也是北宋定都开封的原因。
忽必烈看中大都这座城市,除了政治基础以外,还考虑了很多与统治相关的问题。首先,大都是中原地区的绝对腹地。自己驻扎此处,目光就能够深入中原,向西边望去可以控制巴蜀,大军南下又能够直取江浙。
如果遭到入侵的话,燕京周围还有着丰富的山川地利,更有着长城作为防御工事,此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用兵之人的眼中,此时的燕京简直就符合都城选址的所有条件。
除此之外,忽必烈的野心也让他不甘于屈居草原。虽然忽必烈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了大汗,但他时刻忌惮着自己眼皮底下的南宋政权。
只有一统中原,彻底消灭南宋的剩余势力,忽必烈才能心安理得地自称正统,所以选都燕京,对于时刻想向南用兵的忽必烈,是有巨大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