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忽必烈为何在燕京建大都?

忽必烈为何在燕京建大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强哥说史 访问量:4018 更新时间:2024/1/10 22:42:37

1206年,整个北半球的诸多英雄人物开始了自己的霸业,其中成吉思汗就是最有名的一位。这一年,成吉思汗对所有蒙古人宣布,自己即将在斡难河举办一次忽里台大会,会上成吉思汗要求蒙古各部团结统一,即日起大蒙古国就要建立了。

虽然之前各自为战的蒙古人,在这一天终于有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次大会上除了建国宣言以外,并没有更多细节信息,也没有宣布大蒙古国都城的具体选址。

由于蒙古人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国都这种概念,所以也只是草率地决定了一下统治阶层大体都居住在哪里,而没有选定国都。

后来成吉思汗带着蒙古大军西征的时候,出于安全考虑,他建议妻子孛儿帖暂时留在曲雕阿兰等候。而正是因为这次临时决策,曲雕阿兰顺势成为了蒙古国的首个都城。

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之后,忽必烈在称汗的时候,居然宣布要在燕京建大都,这项决议让很多属下不解:首先燕京远离草原根据地,不利于统治,其次大家在燕京又是人生地不熟,为何要作此打算?

开平城与忽必烈

之前在窝阔台汗、贵由汗、以及后来的蒙哥汗统治时期,和林作为蒙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稳坐大蒙古都城的地位。

除了大汗和他的家人们,许多贵族也会选择在都城定居,因此和林的规模也随着定居人数慢慢增长,最后成为了欧亚大陆上极为亮眼的一座中心大城市。

在蒙哥汗继位之后,忽必烈随即就被指派前去管理漠南汉地的军事问题,忽必烈的英雄之路也正是从这一刻正式开始的。

忽必烈来到了荒无人烟的漠南后,深感这里荒凉落后,于是他召集人手准备兴建城市,让漠南地区也能成为宜居之地。后来在手下众多的谋士提议之下,忽必烈带着一干人手开始兴建开平城。

开平城是在一片荒漠之上建造而成的,在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他有时会在酷暑之时来到这一带乘凉。因此忽必烈驻扎漠南后,谋士们才会感到这里有一股“龙气”,如果在这里建造城市的话,这座城市一定会繁华而坚固。

这种心理暗示,使得忽必烈信心大增,自此他的事业也开始顺风顺水,直至自己也成为了梦想中的蒙古大汗。在忽必烈继位之后,他逐渐产生了在开平定都,以继续接受“龙气”的保佑。

从以上事迹我们也不难想像出,忽必烈对于开平这座城市有着多么深刻的感情了。这里是他一生的奋斗开始的地方,也是他在残酷的战争中永远的心灵支柱。

定都北京的决策

蒙哥汗在忽必烈的势力逐渐扩大的时候,曾经怀疑过他要抢夺自己的汗位,因此在暗中进行调查取证。

忽必烈显然手段上技高一筹,他在察觉到了蒙哥汗的用意之后,赶紧主动把自己的家人星夜运往和林,送到了蒙哥汗的手上做人质,并且不久之后自己也亲自前往和林。

在诸多贵族和蒙哥汗面前谢罪,这一招反客为主,让蒙哥汗反倒成了脸上挂不住的一方,他除了稍微削弱了忽必烈的实权以外,就再也没有过其他动作。

在忽必烈的努力之下,兄弟俩的关系恢复到了从前的水平,但蒙哥汗为了国家安全和自己的汗位着想,依旧对忽必烈的一些特权进行了废除,这让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忽必烈感到十分的迷茫。

等到1258年,蒙哥汗组织军队对南宋政权发动攻击的时候,忽必烈就假称自己的腿伤复发,不便骑马作战。因此向蒙哥汗告假准备待在开平稍作休养。

蒙哥汗无奈,只得自己带队出发,然而南宋虽然实力已经不比北宋,但是依旧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蒙哥汗的东路大军遭到阻击后损失惨重,让整次作战都陷入了被动局面,蒙哥汗在这种关键时刻已经别无选择,只能再三请求忽必烈出战。

忽必烈见情况危急,立刻扛起了东路军主帅的大旗,连续打了几次漂亮仗,缓解了前线压力。而这次忽必烈挂帅祭旗之处,则又是开平城。

一年后,蒙哥汗在进攻钓鱼城的过程中忽然得病暴毙,面对军队群龙无首的情况,忽必烈的原计划是有序撤退,全军返回开平。

但是一个从后方传来的消息,让他深感不安——他留在和林的弟弟阿里不哥,受了大批蒙古贵族的庇护和支持,目前和林整座城市都在催促他称汗继承大业。

忽必烈明白,如果阿里不哥称汗的话,自己半辈子的努力就都化为泡影了。在此危急时刻,忽必烈沉着冷静地带着军队先暂时驻扎在燕京,随后再观察朝中事情的发展。

忽必烈屯兵燕京的举动,让燕京日后成为了开平与蒙古腹地的重要连接处。

选择燕京的优势

又过了一年,忽必烈重返自己的大本营开平并召开了忽里台大会,率先称汗。消息不灵通的阿里不哥丝毫不知情,在一个月后才宣告自己称汗,在时间线上已经输了一半。因此在后来五年时间的夺权大战中,才会败给忽必烈。

至于忽必烈抛弃开平而选择燕京的原因,实际上也并不复杂。

首先,开平城虽好,但是地理位置很差,如果要进军中原就必须让都城靠近中原地区,从这一点来看,开平在地理因素上,是毫无优势的。

其次,燕京作为曾经的金国国都,在城市规模、政治基础方面都有着优势。旧都城虽然在战乱中被毁,但是忽必烈更乐意选择修缮旧址,而不是在开平凭空造出一座都城。

有人大概会想问:为什么不以长安洛阳等城市为都城呢?这些城市的政治基础不是应该比燕京更好吗?实际上这种想法也是不靠谱的,虽然五代十国时期之前,中原政权大多以长安作为国都。但是五代时期战乱频发,长安城早就大不如前。

再加十二世纪时期,气候变化非常剧烈,长安的气候和其他硬件条件,已经不足以成为一座都城了,这也是北宋定都开封的原因。

忽必烈看中大都这座城市,除了政治基础以外,还考虑了很多与统治相关的问题。首先,大都是中原地区的绝对腹地。自己驻扎此处,目光就能够深入中原,向西边望去可以控制巴蜀,大军南下又能够直取江浙。

如果遭到入侵的话,燕京周围还有着丰富的山川地利,更有着长城作为防御工事,此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用兵之人的眼中,此时的燕京简直就符合都城选址的所有条件。

除此之外,忽必烈的野心也让他不甘于屈居草原。虽然忽必烈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了大汗,但他时刻忌惮着自己眼皮底下的南宋政权。

只有一统中原,彻底消灭南宋的剩余势力,忽必烈才能心安理得地自称正统,所以选都燕京,对于时刻想向南用兵的忽必烈,是有巨大好处的。

更多文章

  • 元朝开国忽必烈为什么选择建都大都?

    历史解密编辑:莫地方标签:元朝,大都,忽必烈,小说家,蒙古帝国,成吉思汗,阿里不哥,孛儿只斤·窝阔台

    一些雄心的人,肯定不会呆在一亩三分地,毕竟小地方不可能让自己宏图得以很好发挥,所以找个适合地方,这样才可以更好发挥自己的宏图。忽必烈作为一代雄主,成为天下之主才是他此生所愿,所以小小的蒙古大汗只是他人生中一个阶段的目标,既然想要天下之主,肯定不能呆在漠北,漠北距离中原太远,肯定没办法掌控中原,所以他

  • 忽必烈特别推崇汉文化,可98年的元朝,为何没能彻底汉化?

    历史解密编辑:飞鱼说体育标签:忽必烈,元朝,成吉思汗,阿里不哥,汉文化

    成吉思汗的众多儿子中,战斗力最强的,当属第四子托雷。托雷的4个嫡子也都是能征惯战之辈。而且每一位都做到了大汗的位置。老大蒙哥,是大蒙古国第4位大汗。老二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第5位大汗,也是元朝的开创者。老三旭烈兀,是伊尔汗国的大汗。老四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并列为大蒙古国大汗,只是后来被忽必烈击败了。这4位

  • 极盛下的祸患暗隐,忽必烈的频繁征战,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归客历史标签:忽必烈,元朝,征战,诸王,蒙古,屯田

    1279年,忽必烈消灭了流亡中的南宋残余势力,统一了全国。忽必烈是历史上第一个由游牧民族建议的大统一国家的开国者,在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又继续对亚欧许多国家展开征伐。虽说元朝期间的战争不断,但是忽必烈在位期间是元朝征伐最频繁的时期。我们都知道在元朝时期中国的版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甚至许多现在没有在

  • 浅析元朝皇帝忽必烈的掌权历程

    历史解密编辑:暮成雪吖标签:皇帝,元朝,蒙哥,忽必烈,小说家,成吉思汗,蒙古骑兵,孛儿只斤·窝阔台

    文:潇潇引言:忽必烈,忽必烈又拼忽必烈或忽必烈,庙号世祖,(1215年-1294年),蒙古国将领、政治家,成吉思汗的孙子和最伟大的继承人。作为元朝(1206-1368年)的第五位皇帝(1260-94年在位),他完成了对中国(1279)于1211年由成吉思汗开辟,成为全中国的第一位元朝统治者。论据:浅

  • 孟拱强烈推荐、忽必烈梦寐以求的猛人,因何以奸臣形象为人所知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忽必烈,贾似道,孟拱,元军,宋军,奸臣

    在以明代小说《红梅记》为蓝本的各类型戏剧中,贾似道一直以来都是以贪财好色、奸诈狡邪的形象示人,在正史中,贾似道也被列在《宋史·奸臣传》中,数百年来遭人唾骂,甚至有人把南宋灭亡都归罪于贾似道。贾似道戏剧形象可是这个定论是不是有点太草率了呢。如果贾似道真的不堪,孟拱又为什么推荐他担任京湖置制使一职,忽必

  • 忽必烈为何要定都北京?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大伽秀标签:蒙哥,元朝,大汗,忽必烈,北京市,小说家,蒙古帝国,阿里不哥,孛儿只斤·窝阔台

    忽必烈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首都,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是为了便于统治。元朝和历史上的其他几个大一统王朝都不太一样,它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在统一整个中原之前,元朝在北方已经打下了极为广袤的疆土。如果忽必烈选择像过去几个大一统王朝一样,定都南方的话,元朝对于北方草原的控制,将会十分有限。忽必烈生于1

  • 文韬武略忽必烈—卓越的用兵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忽必烈,元军,伯颜,拖雷,平定,成吉思汗

    忽必烈(公元1215年—公元1294年),即元世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笫四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忽必烈于元太祖十年八月二十八日(公元1215年9月23日),生于漠北。童年时代正是蒙古民族发展壮大、征战不断、影响极盛的时期。战争的环境熏陶了他度量弘广、志于伟业的性格。其父拖雷是一个智勇兼

  • 忽必烈万里“斡腹”灭大理

    历史解密编辑:休闲读品杂志标签:元朝,大理市,忽必烈,小说家

    文/顾宏义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实施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从江西瑞金到陕北延安,行程两万五千里,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其中最为艰险的路段是从云南昆明到宁夏六盘山之间,大约5000公里,金沙江、大渡河横亘其间,雪山、草地、天险腊子口亦分布于此区域,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长征中

  • 郭靖怎么死的?金庸:忽必烈喊来3位反派高手,修为不在法王之下

    历史解密编辑:金宝哥讲故事标签:郭靖,杨过,编剧,忽必烈,张三丰,张无忌,小说家,金庸笔下

    凡是读过金庸武侠小说的朋友们,势必都幻想着能够穿越到金庸笔下的江湖世界,体验一把什么叫做大侠,在邂逅奇遇、练成神功之后,邂逅红颜之手、退隐江湖。不过金庸笔下的主角并非都能完美收官,萧峰和郭靖就是一对悲剧英雄。在《天龙八部》里,万念俱灰的萧峰拾起断箭狠狠插进了自己的胸膛,结束了自己短暂又悲壮的一生,而

  • 战无不胜的蒙古铁骑,在忽必烈三次远征时,为何都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忽必烈,元朝,元军,金国,成吉思汗,西夏

    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战斗力简直堪称13世纪的巅峰,放眼整个地球,还真没有哪个军团可以和蒙古骑兵一较高下的。因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 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蒙古帝国。在这个蒙古帝国的庞大版图之下,至少有5大组成部分:第一,元朝。元朝是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托雷的儿子忽必烈建立起来的帝国,占据东亚大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