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蒙古帝国是古代游牧部落成就的巅峰。
一个起自蒙古草原的小部落,短短百余年的时间,就依靠东征西讨,在“旧大陆”建立了一个疆域高达3000多万平方公里、统治人口高达1.3亿的部落帝国。
不可谓不厉害。
但到了忽必烈即位时,由于长时间的内战,原先的蒙古帝国已经退化为元帝国。
四大汗国仅仅是在名义上服从于忽必烈,尊称忽必烈为全蒙古国大汗。
而此时,忽必烈的经略重心也从西转向了东与南。
他开始对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频繁动武,
那么,元朝的重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
忽必烈的攻伐成果又如何呢?
为何忽必烈时期,蒙古不再西征?
其实,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一直对东亚、东南亚兴趣寥寥。
毕竟蒙古四处出征,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劫掠财富、土地。
而在13、14世纪,这些地方的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水平都很差。
哪怕蒙古人征服了地区,也只是徒增负担。
而且,更重要的是,蒙古征服天下,靠的是迂回切割、埋伏反击的无解战术,以及战斗力极高的蒙古重骑兵和高超的攻城器械。
但这些东西,在海上都用不到。
海战,水师才是决定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可偏偏,蒙古水师的战斗力极差。
蒙古建国早期,蒙古水军一直被宋军吊打,甚至连日本水师、高丽水师都能偶尔欺负一下蒙古水师。
用自己的弱点去硬冲别人的优点,代价实在是太大。
换言之,蒙古人想要征服土地的话,在当时有很多更好、更理性的选择。
比如,盘踞中国北方的金国、固守中国南方的宋朝、在中亚所向披靡的花拉子模、以及匈牙利、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等一大批富庶、繁荣的国家。
但当忽必烈即位时,情况有些不同。
一方面,忽必烈的汗位是靠内战得来的。
当时,蒙哥率军亲自猛攻四川钓鱼台。
只是,他不仅没有攻下这座城池,还把自己的命搭在了这里,死时年仅39岁。
按照蒙古的习俗,大汗要由选举产生。
而且,一般情况是遵循兄终弟及的惯例。
当时,威望足够大且有能力参选的,只有蒙哥的三弟忽必烈以及六弟旭烈兀。
因此。只要他们在当时的蒙古首都哈拉和林举行全蒙古诸王大会,选出一个人来,汗位就能顺利交接。
但问题在于,蒙哥死得太突然了。
六弟旭烈兀
他们两个当时都还在外面执行任务。
忽必烈率军攻打今天湖北的武汉。
而旭烈兀更远,正在万里之外的中东攻打叙利亚。
因此,有一个人比他们更早得知了这个消息。
那就是,他们驻扎在哈拉和林的七弟阿里不哥。
自然,阿里不哥也想当大汗。
无奈之下,忽必烈只能与阿里不哥进行汗位争夺战。
而旭烈兀在得知消息后,也回师东进,来到波斯观望成败。
事实上,汗位争夺战中的最大受害者是“大汗”这个位置本身。
因此,忽必烈虽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大汗权威扫地已是事实。
而且,忽必烈没有他哥那样的号召力。
旭烈兀等人只在名义上,尊崇忽必烈,实际已经不再听其调遣。
而忽必烈在经历与阿里不哥的内战后,也已经没有能力攻伐这些人。
他只能选择将他们封为“汗”,或者继续承认原先分封出去的“汗”位。
比如,他的弟弟旭烈兀被封为“伊利汗”,统治今天伊朗到叙利亚一带。
这样的大汗国在当时一共有四个,几乎堵死了元朝西征的通道。
忽必烈名义上是全蒙古大汗,统治着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实际上,他只是元帝国的皇帝,能够管辖的国土不超过1400万平方公里。
如果要西征,就必须先得解决这四大汗国的归属问题。
而忽必烈非常清楚,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然会挑起内战。
他推行汉化,模糊蒙古传统,本身已经招致了蒙古内部权贵的不满。
如果再轻启战端,只会落得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就这样,元帝国的客观条件限制了忽必烈的自由。
为了征伐本身而征伐:为何忽必烈要东征、南征?
其实,即使蒙古国内部在事实上分裂,西征无望。
日本、安南、占城、缅甸、爪哇这些地区对忽必烈来说,也没有多少吸引力。
后来,他之所以要征伐这些地区,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促使忽必烈征伐这些国家的第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蒙古的分封传统。
不同于中国的长子继承制,成吉思汗在给子孙订立规则时,要求他们尽可能给所有兄弟子孙都分封一部分土地。
也就是,他所说的,“教您各守封国”。
忽必烈也遵循了爷爷留下的祖训,给自己的儿子们分配了王位。
比如,忽必烈把自己的六子封为云南王、三子为安西王、四子为北平王。
这些王位大多封在元帝国的边疆外围地区。
但边疆地区的数量是有限的,早晚要分封完。
因此,忽必烈必须和他父亲、爷爷那样,开疆拓土,以此来满足分封的需要。
所以其实,忽必烈要的不是某一块具体的土地。
只要是能拿来分封的土地都行,
只不过东亚、东南亚的这些国家离元朝比较近罢了。
此外,忽必烈执意征伐,其实也是为了消耗前宋军的实力。
蒙古人灭宋,前后一共花费了四十多年的时间。
而灭亡其他国家,往往只需要几年甚至几个月即可,
因此蒙古人非常忌惮投降的前宋军。
忽必烈时期,元朝军中尚有十万左右的前宋军精锐。
这些人可不好伺候,杀又杀不得,解散又怕他们造反,只能维持现状。
忽必烈当然害怕这个危险的定时炸弹。
所以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对外出征。
忽必烈派军队出征时,往往会让前宋军当先锋,但又不给他们充足的给养与武器。
说白了,就是让前宋军填线送死。
借日本人、越南人之手消耗他们。
比如,第二次征伐日本的时候,忽必烈让范文虎率领10万前宋军打头阵。
此外,忽必烈是一个汉化派。
所以他自然而然地也继承了中国的外交观念。
即,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因此,对他来说,周围的国家是不是真的听他号令不重要,重要的是像四大汗国那样,承认他的宗主身份。
但很可惜,旁边的国家们并不领情。
比如,忽必烈曾向日本派遣过五次使节,要求日本臣服。
结果不是被拒绝招待,就是被一口回绝。
出使缅甸的一个使者,更是因为不肯按照当地的习俗,脱掉靴子而被杀。
对蒙古人而言,杀使者就是对国家最大的侮辱。
成吉思汗就曾多次因为使者被杀而攻伐敌国,甚至直接屠城。
忽必烈作为全蒙古的大汗、中国的皇帝,如果任由这些国家我行我素,而不给他们一点点教训,那么蒙古大汗的权威何在?
中国皇帝的权威何在?
从上述因素中也不难看出,忽必烈的目标从来不是日本、安南、占城、缅甸这些国家本身。
在他眼中,这些都是无足轻重的东西,“食之无味”。
忽必烈真正想要的,是可以分封的土地、可以消耗前宋军的战争以及可以树立自己大汗与皇帝权威的灭国案例。
就这个方面来说,东亚、东南亚的这些小国只不过是工具国罢了。
忽必烈从来没把心思放在这些国家本身上。
而这也最终导致了攻伐的接连失败。
虽胜尤败:无法摆脱的神风与酷暑梦魇
其实在接收了前宋军水师后,蒙古人已经补齐了水上作战的短板,能够对周边国家的水师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不过,元军征伐这些国家的过程,依然很不顺利。
运气最好的无疑是日本。
当时日本对元朝的态度相当恶劣,多次杀害元朝的使者。
对此,忽必烈非常恼火。
所以早在南宋还没灭亡的时候,忽必烈就已经派出了军队想要攻灭日本。
但第一次元日战争时,忽必烈派出的军队不够多。
同时,日本提前得到了来自对马岛的预警,所以战争打得不太顺利。
而第二次攻伐之所以失败,主要还是因为日本运气好。
战争进入决胜负阶段时,元军驻扎的海域正好发生了台风,导致元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军。
要说元军打不过日本是因为时运不济,那打不过中南半岛上的缅甸、占城、安南等国家则完全是因为天气了。
中南半岛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
尤其是盛夏时,气温最高可达三十八度。
而且当时那里还没有什么像样的道路,行军经常要穿越丛林、山丘。
就算是来自江南的南方人,也受不了这种折磨。
更别说来自北方寒冷草原的蒙古人了。
因此,元军每次要么是因为中暑、疟疾减员到无法进行战争;
要么就是打过了敌人,但因为缺乏补给而不得不撤军。
在这种恶劣环境的考验下,忽必烈中南半岛征服大业的失败,几乎已是必然。
总结
忽必烈的征伐中心由西转向东、南其实是屈从于现实的无奈之举。
这也决定了元朝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征伐大业中。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忽必烈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江南的反抗势力,由于忽必烈长期的战争征兵消耗,而逐渐势微。
中南半岛上的国家大多也被迫承认了元朝的权威。
也许对忽必烈来说,这就足够了吧。
参考文献
《元史》
《宋史》
《金史》
《廿二史札记》
《高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