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横扫欧亚大陆的忽必烈,为何突然进攻日本和东南亚?又为何输了?

横扫欧亚大陆的忽必烈,为何突然进攻日本和东南亚?又为何输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口说名人堂 访问量:2089 更新时间:2024/1/11 2:54:1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蒙古帝国是古代游牧部落成就的巅峰。

一个起自蒙古草原的小部落,短短百余年的时间,就依靠东征西讨,在“旧大陆”建立了一个疆域高达3000多万平方公里、统治人口高达1.3亿的部落帝国。

不可谓不厉害。

但到了忽必烈即位时,由于长时间的内战,原先的蒙古帝国已经退化为元帝国。

四大汗国仅仅是在名义上服从于忽必烈,尊称忽必烈为全蒙古国大汗。

而此时,忽必烈的经略重心也从西转向了东与南。

他开始对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频繁动武,

那么,元朝的重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

忽必烈的攻伐成果又如何呢?

为何忽必烈时期,蒙古不再西征?

其实,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一直对东亚、东南亚兴趣寥寥。

毕竟蒙古四处出征,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劫掠财富、土地。

而在13、14世纪,这些地方的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水平都很差。

哪怕蒙古人征服了地区,也只是徒增负担。

而且,更重要的是,蒙古征服天下,靠的是迂回切割、埋伏反击的无解战术,以及战斗力极高的蒙古重骑兵和高超的攻城器械。

但这些东西,在海上都用不到。

海战,水师才是决定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可偏偏,蒙古水师的战斗力极差。

蒙古建国早期,蒙古水军一直被宋军吊打,甚至连日本水师、高丽水师都能偶尔欺负一下蒙古水师。

用自己的弱点去硬冲别人的优点,代价实在是太大。

换言之,蒙古人想要征服土地的话,在当时有很多更好、更理性的选择。

比如,盘踞中国北方的金国、固守中国南方的宋朝、在中亚所向披靡的花拉子模、以及匈牙利、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等一大批富庶、繁荣的国家。

但当忽必烈即位时,情况有些不同。

一方面,忽必烈的汗位是靠内战得来的。

当时,蒙哥率军亲自猛攻四川钓鱼台。

只是,他不仅没有攻下这座城池,还把自己的命搭在了这里,死时年仅39岁。

按照蒙古的习俗,大汗要由选举产生。

而且,一般情况是遵循兄终弟及的惯例。

当时,威望足够大且有能力参选的,只有蒙哥的三弟忽必烈以及六弟旭烈兀。

因此。只要他们在当时的蒙古首都哈拉和林举行全蒙古诸王大会,选出一个人来,汗位就能顺利交接。

但问题在于,蒙哥死得太突然了。

六弟旭烈兀

他们两个当时都还在外面执行任务。

忽必烈率军攻打今天湖北的武汉。

而旭烈兀更远,正在万里之外的中东攻打叙利亚。

因此,有一个人比他们更早得知了这个消息。

那就是,他们驻扎在哈拉和林的七弟阿里不哥

自然,阿里不哥也想当大汗。

无奈之下,忽必烈只能与阿里不哥进行汗位争夺战。

而旭烈兀在得知消息后,也回师东进,来到波斯观望成败。

事实上,汗位争夺战中的最大受害者是“大汗”这个位置本身。

因此,忽必烈虽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大汗权威扫地已是事实。

而且,忽必烈没有他哥那样的号召力。

旭烈兀等人只在名义上,尊崇忽必烈,实际已经不再听其调遣。

而忽必烈在经历与阿里不哥的内战后,也已经没有能力攻伐这些人。

他只能选择将他们封为“汗”,或者继续承认原先分封出去的“汗”位。

比如,他的弟弟旭烈兀被封为“伊利汗”,统治今天伊朗到叙利亚一带。

这样的大汗国在当时一共有四个,几乎堵死了元朝西征的通道。

忽必烈名义上是全蒙古大汗,统治着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实际上,他只是元帝国的皇帝,能够管辖的国土不超过1400万平方公里。

如果要西征,就必须先得解决这四大汗国的归属问题。

而忽必烈非常清楚,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然会挑起内战。

他推行汉化,模糊蒙古传统,本身已经招致了蒙古内部权贵的不满。

如果再轻战端,只会落得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就这样,元帝国的客观条件限制了忽必烈的自由。

为了征伐本身而征伐:为何忽必烈要东征、南征?

其实,即使蒙古国内部在事实上分裂,西征无望。

日本、安南、占城、缅甸、爪哇这些地区对忽必烈来说,也没有多少吸引力。

后来,他之所以要征伐这些地区,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促使忽必烈征伐这些国家的第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蒙古的分封传统。

不同于中国的长子继承制,成吉思汗在给子孙订立规则时,要求他们尽可能给所有兄弟子孙都分封一部分土地。

也就是,他所说的,“教您各守封国”。

忽必烈也遵循了爷爷留下的祖训,给自己的儿子们分配了王位。

比如,忽必烈把自己的六子封为云南王、三子为安西王、四子为北平王。

这些王位大多封在元帝国的边疆外围地区。

但边疆地区的数量是有限的,早晚要分封完。

因此,忽必烈必须和他父亲、爷爷那样,开疆拓土,以此来满足分封的需要。

所以其实,忽必烈要的不是某一块具体的土地。

只要是能拿来分封的土地都行,

只不过东亚、东南亚的这些国家离元朝比较近罢了。

此外,忽必烈执意征伐,其实也是为了消耗前宋军的实力。

蒙古人灭宋,前后一共花费了四十多年的时间。

而灭亡其他国家,往往只需要几年甚至几个月即可,

因此蒙古人非常忌惮投降的前宋军。

忽必烈时期,元朝军中尚有十万左右的前宋军精锐。

这些人可不好伺候,杀又杀不得,解散又怕他们造反,只能维持现状。

忽必烈当然害怕这个危险的定时炸弹。

所以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对外出征。

忽必烈派军队出征时,往往会让前宋军当先锋,但又不给他们充足的给养与武器。

说白了,就是让前宋军填线送死。

借日本人、越南人之手消耗他们。

比如,第二次征伐日本的时候,忽必烈让范文虎率领10万前宋军打头阵。

此外,忽必烈是一个汉化派。

所以他自然而然地也继承了中国的外交观念。

即,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因此,对他来说,周围的国家是不是真的听他号令不重要,重要的是像四大汗国那样,承认他的宗主身份。

但很可惜,旁边的国家们并不领情。

比如,忽必烈曾向日本派遣过五次使节,要求日本臣服。

结果不是被拒绝招待,就是被一口回绝。

出使缅甸的一个使者,更是因为不肯按照当地的习俗,脱掉靴子而被杀。

对蒙古人而言,杀使者就是对国家最大的侮辱。

成吉思汗就曾多次因为使者被杀而攻伐敌国,甚至直接屠城。

忽必烈作为全蒙古的大汗、中国的皇帝,如果任由这些国家我行我素,而不给他们一点点教训,那么蒙古大汗的权威何在?

中国皇帝的权威何在?

从上述因素中也不难看出,忽必烈的目标从来不是日本、安南、占城、缅甸这些国家本身。

在他眼中,这些都是无足轻重的东西,“食之无味”。

忽必烈真正想要的,是可以分封的土地、可以消耗前宋军的战争以及可以树立自己大汗与皇帝权威的灭国案例。

就这个方面来说,东亚、东南亚的这些小国只不过是工具国罢了。

忽必烈从来没把心思放在这些国家本身上。

而这也最终导致了攻伐的接连失败。

虽胜尤败:无法摆脱的神风与酷暑梦魇

其实在接收了前宋军水师后,蒙古人已经补齐了水上作战的短板,能够对周边国家的水师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不过,元军征伐这些国家的过程,依然很不顺利。

运气最好的无疑是日本。

当时日本对元朝的态度相当恶劣,多次杀害元朝的使者。

对此,忽必烈非常恼火。

所以早在南宋还没灭亡的时候,忽必烈就已经派出了军队想要攻灭日本。

但第一次元日战争时,忽必烈派出的军队不够多。

同时,日本提前得到了来自对马岛的预警,所以战争打得不太顺利。

而第二次攻伐之所以失败,主要还是因为日本运气好。

战争进入决胜负阶段时,元军驻扎的海域正好发生了台风,导致元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军。

要说元军打不过日本是因为时运不济,那打不过中南半岛上的缅甸、占城、安南等国家则完全是因为天气了。

中南半岛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

尤其是盛夏时,气温最高可达三十八度。

而且当时那里还没有什么像样的道路,行军经常要穿越丛林、山丘。

就算是来自江南的南方人,也受不了这种折磨。

更别说来自北方寒冷草原的蒙古人了。

因此,元军每次要么是因为中暑、疟疾减员到无法进行战争;

要么就是打过了敌人,但因为缺乏补给而不得不撤军。

在这种恶劣环境的考验下,忽必烈中南半岛征服大业的失败,几乎已是必然。

总结

忽必烈的征伐中心由西转向东、南其实是屈从于现实的无奈之举。

这也决定了元朝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征伐大业中。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忽必烈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江南的反抗势力,由于忽必烈长期的战争征兵消耗,而逐渐势微。

中南半岛上的国家大多也被迫承认了元朝的权威。

也许对忽必烈来说,这就足够了吧。

参考文献

《元史》

《宋史》

《金史》

《廿二史札记》

《高丽史》

更多文章

  • 忽必烈为何在燕京建大都?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忽必烈,蒙哥汗,燕京,成吉思汗,阿里不哥,和林

    1206年,整个北半球的诸多英雄人物开始了自己的霸业,其中成吉思汗就是最有名的一位。这一年,成吉思汗对所有蒙古人宣布,自己即将在斡难河举办一次忽里台大会,会上成吉思汗要求蒙古各部团结统一,即日起大蒙古国就要建立了。虽然之前各自为战的蒙古人,在这一天终于有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次大会上除了建国宣言以外,

  • 元朝开国忽必烈为什么选择建都大都?

    历史解密编辑:莫地方标签:元朝,大都,忽必烈,小说家,蒙古帝国,成吉思汗,阿里不哥,孛儿只斤·窝阔台

    一些雄心的人,肯定不会呆在一亩三分地,毕竟小地方不可能让自己宏图得以很好发挥,所以找个适合地方,这样才可以更好发挥自己的宏图。忽必烈作为一代雄主,成为天下之主才是他此生所愿,所以小小的蒙古大汗只是他人生中一个阶段的目标,既然想要天下之主,肯定不能呆在漠北,漠北距离中原太远,肯定没办法掌控中原,所以他

  • 忽必烈特别推崇汉文化,可98年的元朝,为何没能彻底汉化?

    历史解密编辑:飞鱼说体育标签:忽必烈,元朝,成吉思汗,阿里不哥,汉文化

    成吉思汗的众多儿子中,战斗力最强的,当属第四子托雷。托雷的4个嫡子也都是能征惯战之辈。而且每一位都做到了大汗的位置。老大蒙哥,是大蒙古国第4位大汗。老二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第5位大汗,也是元朝的开创者。老三旭烈兀,是伊尔汗国的大汗。老四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并列为大蒙古国大汗,只是后来被忽必烈击败了。这4位

  • 极盛下的祸患暗隐,忽必烈的频繁征战,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归客历史标签:忽必烈,元朝,征战,诸王,蒙古,屯田

    1279年,忽必烈消灭了流亡中的南宋残余势力,统一了全国。忽必烈是历史上第一个由游牧民族建议的大统一国家的开国者,在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又继续对亚欧许多国家展开征伐。虽说元朝期间的战争不断,但是忽必烈在位期间是元朝征伐最频繁的时期。我们都知道在元朝时期中国的版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甚至许多现在没有在

  • 浅析元朝皇帝忽必烈的掌权历程

    历史解密编辑:暮成雪吖标签:皇帝,元朝,蒙哥,忽必烈,小说家,成吉思汗,蒙古骑兵,孛儿只斤·窝阔台

    文:潇潇引言:忽必烈,忽必烈又拼忽必烈或忽必烈,庙号世祖,(1215年-1294年),蒙古国将领、政治家,成吉思汗的孙子和最伟大的继承人。作为元朝(1206-1368年)的第五位皇帝(1260-94年在位),他完成了对中国(1279)于1211年由成吉思汗开辟,成为全中国的第一位元朝统治者。论据:浅

  • 孟拱强烈推荐、忽必烈梦寐以求的猛人,因何以奸臣形象为人所知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忽必烈,贾似道,孟拱,元军,宋军,奸臣

    在以明代小说《红梅记》为蓝本的各类型戏剧中,贾似道一直以来都是以贪财好色、奸诈狡邪的形象示人,在正史中,贾似道也被列在《宋史·奸臣传》中,数百年来遭人唾骂,甚至有人把南宋灭亡都归罪于贾似道。贾似道戏剧形象可是这个定论是不是有点太草率了呢。如果贾似道真的不堪,孟拱又为什么推荐他担任京湖置制使一职,忽必

  • 忽必烈为何要定都北京?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大伽秀标签:蒙哥,元朝,大汗,忽必烈,北京市,小说家,蒙古帝国,阿里不哥,孛儿只斤·窝阔台

    忽必烈选择北京作为元朝的首都,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是为了便于统治。元朝和历史上的其他几个大一统王朝都不太一样,它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在统一整个中原之前,元朝在北方已经打下了极为广袤的疆土。如果忽必烈选择像过去几个大一统王朝一样,定都南方的话,元朝对于北方草原的控制,将会十分有限。忽必烈生于1

  • 文韬武略忽必烈—卓越的用兵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忽必烈,元军,伯颜,拖雷,平定,成吉思汗

    忽必烈(公元1215年—公元1294年),即元世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笫四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忽必烈于元太祖十年八月二十八日(公元1215年9月23日),生于漠北。童年时代正是蒙古民族发展壮大、征战不断、影响极盛的时期。战争的环境熏陶了他度量弘广、志于伟业的性格。其父拖雷是一个智勇兼

  • 忽必烈万里“斡腹”灭大理

    历史解密编辑:休闲读品杂志标签:元朝,大理市,忽必烈,小说家

    文/顾宏义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实施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从江西瑞金到陕北延安,行程两万五千里,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其中最为艰险的路段是从云南昆明到宁夏六盘山之间,大约5000公里,金沙江、大渡河横亘其间,雪山、草地、天险腊子口亦分布于此区域,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长征中

  • 郭靖怎么死的?金庸:忽必烈喊来3位反派高手,修为不在法王之下

    历史解密编辑:金宝哥讲故事标签:郭靖,杨过,编剧,忽必烈,张三丰,张无忌,小说家,金庸笔下

    凡是读过金庸武侠小说的朋友们,势必都幻想着能够穿越到金庸笔下的江湖世界,体验一把什么叫做大侠,在邂逅奇遇、练成神功之后,邂逅红颜之手、退隐江湖。不过金庸笔下的主角并非都能完美收官,萧峰和郭靖就是一对悲剧英雄。在《天龙八部》里,万念俱灰的萧峰拾起断箭狠狠插进了自己的胸膛,结束了自己短暂又悲壮的一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