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蒲松龄的《野狗》是最骇人的一篇小说?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野狗》是最骇人的一篇小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猫眼观史 访问量:183 更新时间:2024/2/12 13:49:17

还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曾学过一篇名叫《狼三则》的短篇言文,这三则和狼有关的故事,不仅将狼的奸诈、狡猾、凶残的本性描绘的惟妙惟肖,而且也写出了屠夫夜归遇狼的内心变化。

虽然通篇不足600字,但却堪称短篇古文故事的经典之作。

豆瓣评分一直居高不下的电影《倩女幽魂》,故事原型也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其实,除了大家熟悉的这些小故事之外,还有一篇骇人听闻的的短篇小说《野狗》,想必看过的读者一定会有一种惊魂未定的感觉。

开篇:“于七之乱,杀人如麻!”

“于七”是明末清初的抗清义士,这个人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看成是文武兼备的奇才。于七出生在栖霞市唐家泊镇的一个大富之家,按理来说他的人生规划,应该是走科举取士之路,但由于他生活的年代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所以受时代召唤的于七,走上了一条反清复明之路。

由于家世殷实所以他自幼苦读诗书,年方十四之时又开始拜师习武,公元1629年即崇祯二年的时候,于七考取武秀才,又于第二年考中武举。由于于家在栖霞市声名远播,再加上于七为人慷慨大方又乐于教人,于是他的身边聚集了各路豪杰。

故事说到这里仿佛和“杀人如麻”没有任何关联,但接下来1644年清兵入关之时,由于曾使用了高压手段,并且还制造了多起惨案,所以各地纷纷掀起抗清起义。这其中以老牌农民起义军,自成旧部的抗清力量,以及于七的反清起义最为著名。

时至顺治五年之际,于七结识明末清初爱国主义诗人董樵,在他的帮助下于七聚拢了一大批、淘金工人,以及失去土地的农民,还有居住在海岛上的渔民,占据胶东锯齿牙山为据点,扯起反清复明大旗,可以说此时反清态势声势浩大。

由于于七本人文武兼备,所以并不是普通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在率领本部起义军不断抗清的同时,还积极联络各方起义军,其中,于七部曾与昆嵛山区农民起义军联合,先后攻克了宁海州、文登县城、栖霞分城等地。

但由于清廷的反扑,导致于七起义以失败告终。而于七也在迫于无奈之下投降,虽然他得到了清廷的谅解,但清廷却并没有放过和于七起义有关的义士,于是大搞株连、连坐之罪,凡是与起义有关系的人一律诛杀。

一时间山东、登州、栖霞横尸遍野、千里白骨,这便是是《野狗》开篇,仅用八个字一语带过“于七之乱,杀人如麻”的真相。作为《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小故事,《野狗》不仅是诡诞的怪鬼故事,而且也是真实事件改编的骇人惊闻的屠杀实录。

故事高潮:僵卧于死人之丛

李化龙是《野狗》的主人公,他是当地的一位农民,于七起义失败之后,他为了躲避清兵的屠杀而四处逃亡。

可是却好巧不巧的遇到一队屠杀起义军的清兵,他为了掩人耳目、躲避残害,不得不藏身于死人堆中,以诈死的手段躲过了一劫。此时李化龙好像一直惶惶不可终日的丧家之犬,只能等待命运之神对他宣判。

虽然杀人恶魔清兵已经走远,但接下来等待李化龙的却是更恐怖的一幕。因为他发现身边的尸体,竟然一个接一个地站了起来,这些断头、断臂、浑身是血的尸体,竟然开口说:“野狗子要来了,怎么办。”

更为诡异的是其他尸体竟然附和道:“我们该怎么办。”正在李化龙吓得惊魂未定之时,再眨一眨眼睛发现这一切似乎从没发生过,因为这些“说话”的尸体,竟然一个各地相继倒了下去。那么“野狗子”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一切远远没有结束,因为接下来一个庞然大物,竟然吃起了尸体的脑袋,而且还吸人的脑髓。并且不断李化龙走来,它要吃掉李化龙的脑袋!情急之下他捡起身边的石头,向怪物砸了过去,“于血中得二齿,中曲而端锐,长四寸余。怀归以示人,皆不知其何物也。”

故事到这里突然戛然而止,蒲松龄并没有介绍怪物是什么,也没有继续描写李化龙的情况,而是以一种留白的写作手法,将最终的结尾留给读故事的人去想象。这篇兼具怪诞和反讽的文言文小说,暗喻的是清军杀人不眨眼的累累罪行。

标签: 蒲松龄野狗于七清兵

更多文章

  • 再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皇权专制下,统治的残暴与阴冷的世风

    历史解密编辑:颜威说历史官方号标签:促织,皇帝,书生,蒲松龄,席方平,科学家,奇幻剧,聊斋志异,聊斋故事,中国音乐家,聊斋(2005年电视剧)

    《促织》《促织》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故事说的是宣德年间,皇宫之中流行斗蟋蟀的游戏,为了源源不断地获取善斗的蟋蟀,朝廷每年都向各地按时征收。有个华阴县令为讨好上司便进献了一只战斗性强的蟋蟀,不料因此博得了皇帝的欢心,于是皇帝便责令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常供”。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于是责

  • 故事:据说捻军中曾秘传异术,能屠龙降妖!蒲松龄为何说是妖术?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奇谈录标签:蒲松龄,道士,捻军,乡绅,道观

    康熙2年,蒲松龄应乡试未中,窝在家里心情十分郁闷。突然有一天,同窗刘道三秀才登门拜访,约他去五六十里外的大海眼村开开眼界,说是去观看百年难遇的“屠蛟会”!蒲松龄素来喜好神异、妖鬼之类的奇闻异事,赶忙答应。家里人怕他闷出病来,也赞成他出去走走,散散心,于是,赶忙备上牲口,打发两个年轻人上路。话说这个“

  • 故事:蒲松龄杂记中的奇闻,海眼屠蛟,邪术害民?“捻匪”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寄予的情话标签:蒲松龄,道士,聊斋志异,乡绅

    古代民间有个说法“南方有巫蛊,东北出马仙”,讲的是民间,特别是广大农村里表面平静生活之下隐藏的那个秘密世界!说了南方和东北,那华中、华东呢?西北、西部呢?当然,各地都有自己那一个表面看不见,但却能呼风唤雨,诡异怪诞的隐秘世界……蒲松龄先生康熙2年,蒲松龄应乡试未中,窝在家里心情十分郁闷。突然有一天,

  • 屡试不第的蒲松龄,果真遭遇山东学政故意为难、误判?

    历史解密编辑:齐鲁壹点标签:蒲松龄,康熙,顺治,王士祯

    文|韦钦国蒲松龄11岁入学,19岁考取生员(秀才)。《蒲松龄年谱》载:“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年),十九岁,应童科之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清朝童生考中生员平均年龄24岁,录取率约2.5%(后期略高)。蒲松龄在县试、府试、院试中均取得第一,19岁时以“小三元”的身份获得生员功名,在

  • 民间故事:蒲松龄劝县令表哥勤政爱民,反被表哥点化失了仕途之志

    历史解密编辑:纪良民间故事标签:县令,科举,仕途,清朝,蒲松龄,小说家,科学家,聊斋先生,民间故事,官宦世家,中国古文献

    聊斋先生柳泉居士蒲松龄,年轻时候就才高八斗,怎奈命运不济,屡次科举不中,空怀报国之志,却难入仕途,心灰意冷想外出游历一番。蒲松龄有个姑家表哥在沂州做官,蒲松龄投奔表哥而来。表哥李云飞任沂州府兰山县令,李县令任兰山县令多年,在民间名声不是很好,此人为人比较圆滑,老于世故,蒲松龄在兰山住了一段时间,知道

  • 蒲松龄最后一天:照常洗漱吃饭,拉屎百步之外,独坐窗前悄然离世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蒲松龄,康熙,顺治,聊斋志异,纪晓岚,陶渊明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二十二日凌晨,初阳薄晓,76岁的蒲松龄照常起来,虽然由于前几天偶感风寒有点气喘,肋下有点疼,但是毫无大碍。他独自洗漱完毕,吃了早饭,拄着拐杖去百步之外拉屎,儿孙怕他出意外,想让他就近方便,但他坚持舍近求远,儿孙们没办法,只好在身边搀着他,蒲松龄很生气,你们一个个都太讨厌

  • 周雁翔:蒲松龄文博馆开放的进程

    历史解密编辑:时讯时播标签:蒲松龄,文博馆,周雁翔,聊斋志异,醒世姻缘传

    周雁翔与聊斋系列文献:本文作者周雁翔近照七月流火促动着蒲松龄文博馆开放的进程 周雁翔题记: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我们所听到的传闻,不一定是真的,往往在它们的背后都有颠覆和刷新人们认知的真相与秘密。蒲松龄生平与著作的研究,多年来陷入了一个瓶颈,老生常谈的在许多传统的问题上兜圈子,既无新意

  • 民间故事:蒲松龄赴宴戏权贵

    历史解密编辑:白色的格调PLUS标签:蒲松龄,聊斋志异,府台,权贵

    自从蒲松龄写出《聊斋志异》以后,他的名气走来越越大,普通平民百姓都很喜欢他,一些豪绅恶霸却很怵他,甚至恼恨他,就是官府的人也会时不时的让他三分。一天,当地县官听说府台大人要来本县巡查,心里想:我得趁这个机会表现一下。就给蒲松龄送了一帖请柬,邀蒲松龄明天到县衙赴宴。一来想显摆一下自己管辖的地盘上出了个

  • 蒲松龄书法墨迹,世为罕见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蒲松龄,书法,小楷,聊斋诗存,墨迹,传世

    清 蒲松龄 聊斋诗存(局部)蒲松龄精于书法,其书苍劲古朴,挥洒自如。青年时期学书即远追钟、王,小楷体式似钟繇横张,笔法如羲献之精熟,顺畅舒展;而能质朴厚重,气息高古。行书用之信札,信手拈来,虽略显颓唐之态,犹能自然洒落。蒲松龄有聊斋手稿、文稿以及词稿等真迹传世,但都是小字。传世墨迹犹有《聊斋诗存》、

  • 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举行2022年应急器材技能竞赛

    历史解密编辑:千语千讯标签:油田,器材

    开幕式现场佩戴空呼管线泄漏演练技能竞赛合影6月20日,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2022年应急器材技能竞赛在固城采油作业区庄205-6井场举行,5个参赛单位、30名选手参加比赛。选手们现场切磋技艺、比拼技能、展示风采。通过比拼,15名选手获得了个人单项奖,3家单位分别摘得团体一、二、三等奖。通过竞赛,全面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