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2万骨干力量死于内斗;清军又乘势反扑,涂镇兴等多位将领因缺少增援,力战而亡。次年5月,石达开又带兵外出,无异于是雪上加霜,太平天国跌落至谷底。石达开来到安庆,发布“告示”,诉说自己的无奈与痛苦,结果聚集10余万精兵悍将,对洪秀全来次釜底抽薪。此时,翼王石达开威望很高,却没有一位一流名将愿意追随,实在有意思。追随石达开外出的名将,能拿得出手的就赖裕新、傅忠信、余忠扶等三人,汪海洋、谭体元等猛人,则是后期回朝时李秀成培养出来。当时,算是一流名将的有6人:韦俊、林启荣、陈玉成、李秀成、黄文金、吴如孝,他们都坚持留在太平天国,反对翼王外出,这是为何呢?
01.韦俊此人是北王韦昌辉弟弟,骁勇无敌,两次镇守武昌,击毙湘军创始人罗泽南,差点活捉中兴名臣胡林翼。就军事水平而言,韦俊与石达开差不多,攻坚战与打恶仗之能力,则更胜一筹。韦俊不愿意追随石达开外出,原因主要两点。首先,韦俊本身就是名将,有着非常显赫之战功;地位尊崇,手握重兵,实在没必要追随翼王,从头做起。留在太平天国,他可以独当一面,追随翼王,也许啥都没有,还屈居一等。再则,韦昌辉与石达开是盟友关系,但石达开没遵守盟约,“诛杨行动”时故意迟到,还斥责韦昌辉。如此,韦昌辉屠杀翼王府,石达开则逼迫洪秀全诛杀韦昌辉,双方成了仇人,岂能合作呢?石达开会不会找他算账呢?
02.林启荣此人是东王杨秀清麾下悍将,西征期间战功赫赫,镇守九江要塞。林启荣也是攻防兼备型战将,镇守九江期间,取得九江大捷,逼迫曾国藩投水自尽。接着,与湘军第一悍将塔齐布长期作战,多次击退湘军攻势,气死塔齐布。林启荣不愿意追随石达开外出,原因两点。首先,林启荣镇守九江,手握重兵,地位非常显赫。要知道,在太平天国,九江之地位仅次于天京、安庆,是长江中游绝对之要塞。再则,林启荣是东殿成员,与石达开不是一个阵营。如此,若是林启荣追随石达开外出创业,肯定会受到翼殿嫡系排挤,沦为三流将领。事实的确如此,林启荣不愿意外出,石达开则两次拒绝救援九江,林启荣战败而亡,被李续宾剖腹。
03.陈玉成此人算是英雄出少年,14岁参加太平军,因作战勇猛,很快就成为“童子军”首领。1853年1月,太平军首次围攻武昌,陈玉成率50名“童子军”充当敢死队,冒着被地雷炸飞之危险,冲入缺口,为夺取城池立下汗马功劳。陈玉成不追随石达开外出,原因两点。首先,天京事变时,陈玉成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大将,是青年将领中最杰出代表。石达开准备单干时,陈玉成在皖南、鄂东一带已经打下基地,形同诸侯,岂会离开呢?再则,石达开回京辅政时,强烈要求洪秀全诛杀地位仅次于自己的秦日纲、陈承瑢,否则拒绝回京。陈承瑢,何许人也?陈玉成叔叔,从小带着他长大,彼此之感情如同父子。可以说,石达开、陈玉成是仇人,合不来。
04.李秀成实话说,李秀成综合能力要比石达开强,且忠诚度一流,不会辅佐石达开,不愿意充当贰臣。具体说来,李秀成不追随石达开外出,主要原因不是实力强大,因为李秀成当时没啥兵力,与韦俊、林启荣、陈玉成、黄文金、吴如孝不是一个档次。选择留在太平天国,李秀成主要基于两点考虑。首先,李秀成认为石达开并非做大事的料,翼王大格局有限,与他外出创业,没啥盼头。这点,李秀成在自述书中有说:首义五王中,只有南王冯云山才是真正的王者。再则,李秀成善于抓住机遇,获得成功。石达开外出,天平天国危机四伏,李秀成正好可以大展拳脚,树立威望。例如,石达开前脚离开安庆,李秀成立刻出兵救援镇江,将吴如孝拉了回来。同时,拉拢“捻军”,缓解兵员危机。
05.黄文金、吴如孝若是不熟悉太平天国史,也许都不知道黄文金、吴如孝是何许人,他们究竟有啥本事。实事求是的说,天京事变前,黄文金、吴如孝之地位要高于陈玉成、李秀成,仅次于韦俊、林启荣,为何呢?原因很简单,黄文金守卫湖口、吴如孝守卫镇江,而陈玉成、李秀成还没一块像样的固定基地。黄文金、吴如孝没有追随石达开外出,原因两点。首先,黄文金、吴如孝地位显赫,且均镇守在战略要地,对太平天国举足轻重。如此,天王自然会重用,没必要去跟石达开蹚浑水。再则,黄文金、吴如孝都是杨秀清铁杆亲信,由东王一手提拔起来。尤其是黄文金,带着6000兵马参加金田起义,却因不是紫荆山元勋受到排挤,若不是杨秀清赏识(拉拢人心需要),黄文金估计就被边缘化了。
综上所述,韦俊、林启荣、陈玉成、李秀成、黄文金、吴如孝等一流名将并没追随石达开外出单干,主要基于两点因素:地位与能力、派系。这些一流名将本就地位显赫,且手握重兵,自然不愿意屈居石达开之下;留在太平天国,他们就是顶梁柱,追随石达开,因不是翼殿成员而被边缘化。对此,他们自然选择前者。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天国志》、《李秀成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