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回到家乡以后,为了谋生,当了一名教书先生。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竟然一连教了四十年书。但是,他最大的乐趣,还是写故事。
蒲松龄在富人家里坐馆(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康熙初年的一个盛夏,在山东淄川东城的蒲家庄大路口上,每天金鸡唱晓,炊烟四起之后,经常可以看到在路旁一棵大树底下,三十多岁的蒲松龄粗布短衫坐在芦席上,身边放着一个装满浓茶的大瓶子,那茶瓶小口大肚,瓶边放有四五只粗瓷大碗和一包当地出产的烟丝。
蒲松龄茶水换故事(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每当有行人路过的时候,蒲松龄就站起身来,热情地邀对方坐下喝茶休息:“坐下来休息一下,喝口水,抽袋烟,歇歇脚再赶路吧。”
“谢谢啊,您这茶水多少钱一碗?”客人问。
“水随便喝,烟随便抽,不要钱。”
“噢?有这么好的事?”
“不过,您要是有什么新鲜的故事,就请讲给我听一听。”蒲松龄诚恳地说。
客人奇怪地问:“您这么爱听故事吗?喜欢听什么样的呢?”
“讲什么都行,当然越奇怪越好,神啊鬼呀的更好,我最爱听奇闻异事了。宋朝的苏东坡,不就喜欢听别人讲鬼故事吗。”蒲松龄爽快地说。
客人们见他这么有趣,也就在这个茶摊歇脚聊天,讲一讲自己的所见所闻,聊一聊各种奇闻异事。说得口渴了,蒲松龄立马倒上一碗茶,让人润润嗓子继续把故事讲完 。
蒲松龄听人们讲故事(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他们中间有出外干活的汉子,有做买卖的商人,还有云游四方的文人,见多识广,讲的故事五花八门。不管什么故事,蒲松龄听得都非常认真,津津有味。回到家里,把听到的记录下来,编写成一个个完整的新故事。
蒲松龄伏案灯下写作(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有一回,蒲松龄听一个木匠讲了这么一个新奇的故事 :
有个皇帝喜欢斗蟋蟀(蛐蛐)玩。地方官吏就逼老百姓每年捉蟋蟀上贡。有个人因为交不出蟋蟀,被官府打得死去活来,还罚了很多钱。后来,那个人好不容易捉住一只又大又凶 蟋蟀,不料又被他的小儿子弄死了。小儿子害怕父亲打他,就悄悄地投了井。全家人正哭得死去活来,忽然见到一只大蟋蟀,忙捉住它献给皇帝,全家人才免遭灾难。后来才知道,这只蟋蟀是那人的小儿子变的。
这个故事多悲惨呐!蒲松龄听了,不觉流下了眼泪。他想:一定要把这件事写成感人的故事,让大家看看官府压榨百姓是多么残忍!
后来,他写下了不朽的名著《促织》。多少年来,谁看了《促织》这篇故事,都会感慨万千啊!
《促织》早期小人画封面插画(来源:百度百科)
有一个白发苍苍的驼背老人,见多识广,蒲松龄对他彬彬有礼,毕恭毕敬地请老人讲他所知道的奇闻异事,老人一边喝着茶一边抽着烟,说了个“马骥飘海到罗刹国”的故事,蒲松龄听得入神,回到家里就写了“花面相迎、世情如鬼”的《罗刹海市》。
《罗刹海市》早期小人画封面插画(来源:百度百科)
有一天,一个身背包袱的中年人风尘仆仆地来到茶摊前,蒲松龄请他坐下,一边倒上浓茶,一边笑着说:“你得讲个故事给我听听。”中年人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茶说:“我给你讲个茶的故事吧。”于是中年人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
话说杭州灵隐寺有个爱茶的和尚,以善于烹茶遐迩闻名,他用的茶具都十分精致、讲究,名茶也收藏了很多,并且分出好几个等次来。烹什么等级的茶,常常是根据来客的身份而定,上等的名茶,如果不是贵客或善于品茶的知己,他是绝对不会拿出来的。
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位大官,和尚恭恭敬敬地迎上去行礼,随后拿出好茶,亲自汲泉水烹制,献给大官品饮,原以为会得到大官的赞誉。可那位大官只喝茶一句话也不说,和尚疑惑:难不成这茶大人不喜。遂又拿出最上等的名茶,沏好给大官奉上,直到茶要喝完了,那大官照旧是没有一句称赞的话。和尚急得不行,再也等不下去了,就鞠躬问道:“大人觉得这茶怎么样?”大官放下茶杯拱了拱手说:“很烫!”
蒲松龄听罢哈哈大笑,说:“刚才一位客人说了一个鸽子的故事。一个叫张幼量的鸽子迷,四处搜罗各种名鸽,像母亲哺育婴儿一样喂养鸽子。有位大官想要鸽子,张幼量见这位大官是父亲的好友,便选了两只最珍贵的白鸽送去。过了几天,张幼量见到大官问起鸽子,大官说:‘挺肥美的,煮着吃了。’张幼量懊悔不已。您说的这个故事与张幼量赠鸽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到了晚上,蒲松龄坐在灯下,伏案细细品味白天听到的故事,便写成了《鸽异》。
《鸽异》早期小人画封面插画(来源:百度百科)
蒲松龄就这样设茶摊,聊故事,悟道理,“搜奇索异”,捕捉写书素材。搜集一篇写一篇,日积月累,终于写成了容纳百川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早期小人画封面插画(来源:百度百科)
蒲松龄一生清苦,郁郁不得志,始终未能考取功名,然而他在无限凄凉怀才不遇的境况中,以顽强的意志,不屈的性格,终于在文学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