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蒲松龄的后人住这里,为推广《聊斋俚曲》费尽心力,但却后继乏人

蒲松龄的后人住这里,为推广《聊斋俚曲》费尽心力,但却后继乏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秦巴阿松 访问量:2470 更新时间:2024/1/29 1:08:29

我们都知道,《聊斋》是古代著名学作品,作者叫做蒲松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蒲松龄还有另外一部作品,即《聊斋俚曲》,直到现在他的后人都在大力推广。然而,知道《聊斋俚曲》,懂得《聊斋俚曲》,传承《聊斋俚曲》的人都太少了,也让蒲松龄的后人十分忧愁。究竟《聊斋俚曲》是什么呢?如果您也感兴趣,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蒲松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人,祖籍在济南府淄川(今山东淄博)。史料记载,蒲氏是淄川大姓,但是到蒲松龄父亲一辈就家道中落了,因此也对蒲松龄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以至于他六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中,于是就果断的放弃了科举仕途之路。在此期间,蒲松龄也备受打击,同时他也看到人性的丑恶,以及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便决定通过文学作品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

据说,蒲松龄在家乡摆摊卖茶,听南来北往的人讲述各种故事,然后他再经过艺术加工,最后集合成册就得到了流传至今的《聊斋志异》。看过《聊斋志异》的人都知道,书中描述的都是一些牛鬼蛇神的鬼狐故事,这些形象都生动鲜明,虽然看起来不着边际,但实际上却极具社会讽刺意味,因此此书一出备受追捧,同时也成就了蒲松龄。

值得一提的是,蒲松龄的文学成就不仅仅是一部《聊斋》,他在戏剧,诗文和音乐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文学艺术和精神财富。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蒲松龄因病去世,时年76岁。史料记载,蒲松龄有四子一女,分别是蒲箬,蒲篪,蒲笏,蒲筠,蒲莹。在上文中提到,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不中,而他的四个儿子也都和他一样,除了蒲篪没有功名之外,其他三个儿子也都只考到秀才,可见他们家族确实没有考中进士的“基因”。

后来,蒲箬生有一子,叫做蒲立德,长大后虽然秀才考了第一,但始终都没有再进一步,到老也都还是秀才。不过,蒲立德对祖父蒲松龄十分敬仰,因此他终其一生都在整理和传播祖父蒲松龄创造的作品,我们如今还能看到《聊斋》也多亏了蒲立德。蒲松龄的后人都没有遭受过劫难,因此后代子孙都人丁兴旺,现如今也多聚居在山东淄博洪山镇一带,并且蒲松龄故居也被后人完好保存至今。

蒲松龄故居位于洪山镇蒲家庄老村,整体占地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从外面看也就是一座普通的农居。最早在1958年,当地有关部门就对蒲松龄故居进行了保护,虽然后来在运动中遭到破坏,但是很快又都修缮完好。1980年,在蒲松龄故居的基础上,又扩建了蒲松龄纪念馆,还复原了聊斋园,收藏各类文物1万多件。另外,让很多外地人感到好奇的是,故居内还收藏了大量《聊斋俚曲》的乐谱,因为人们都知道《聊斋志异》,所以对《聊斋俚曲》都疑惑不解。

专家们表示,《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创作的音乐文学,如今还是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作为一种传统音乐,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因为其歌词的内容都是当地的民族方言,虽然听起来感觉很俗气,但俗气又尝不是一种亲民的地气呢?《聊斋俚曲》流传下来的有很多,比如《姊妹易嫁》《《耍孩儿》,《玉娥郎》,《粉红莲》和《叠断桥》等等,既有爱情故事,也有传奇轶闻,还有牛鬼蛇神,展现出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往。现如今,蒲松龄的后人们都在大力推广《聊斋俚曲》,他们还成了剧团,受邀到各地演出也广受好评。比如,蒲松龄的第十一代子孙蒲章俊,他成为俚曲的非遗传承人,希望能让全国更多的人都能知道《聊斋俚曲》。

然而,在如今互联网的时代中,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层出不穷,因此很多年轻人对《聊斋俚曲》都提不起兴趣,也就让传承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蒲章俊也曾在媒体采访时表示,后继乏人是他最头疼的事情,因此他也呼吁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去发现俚曲之美。

参考资料:

《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清朝前期卷》作者:行国,夏培卓,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更多文章

  • 戚继光怕老婆?蒲松龄将其扩展到全国,玩笑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纵拥千千晚星标签:戚继光,蒲松龄,野史,萧宝卷,醒世姻缘传,清朝

    聊戚继光的时候,许多人都会谈及戚继光惧内的内容。那么,戚继光如何怕老怕呢?老婆让他站着他不敢跪着,老婆让他跪着他不敢站着。戚继光怕老婆的主体内容讲述手下众将撺掇戚继光按照打仗的样子儿,顶盔掼甲罩袍束带、喊杀阵阵、刀光剑影。走到内室刀剑一亮,大喝一声“你这老娘们儿(没有恶意,女性读者勿怪!)还敢横吗?

  •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命运不济的风水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中天易学标签:风水,山东,蒲松龄,李自成,聊斋志异,雍正皇帝,神秘题材电视剧,传说生物题材电视剧,聊斋(2005年电视剧)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命运不济的风水之谜 中天易张永红整理《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被国际上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伟大作家。蒲松龄生于1640年明朝末期的古般阳城东七里的蒲家庄,即今山东淄川地区。1991年10月,首届国际聊斋学讨论会,在蒲松龄故乡的山东淄博召开。蒲松龄为什么一生

  • 蒲松龄与叶生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西安交大黎荔标签:叶生,举人,书生,科举,清朝,蒲松龄,小说家,聊斋志异,中国古文献

    蒲松龄与叶生故事黎荔蒲松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卷一第三十一篇《叶生》,讲述了一个姓叶的书生怀才不遇,突遇知己丁公而生死相从的故事。小说情节千回百转,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河南淮阳有一个姓叶的秀才,不知道他的名字。文章词赋,冠绝一时,但无奈每次考科举,却总是一再落榜,屡试不中。这

  • 周雁翔:莫言与蒲松龄之缘——浅析蒲松龄研究中的莫言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时讯时播标签:莫言,蒲松龄研究,莫言与蒲松龄之缘,周雁翔,蒲松龄,小说

    编者按:提起《聊斋志异》,便会让我立马联想到《西游记》,这是我国两部以鬼怪喻人生的古今最著名的小说,也是两部给我童年留下印象最深的小说。确切地说给我印象较早的是电影《画皮》,因为它给我人生旅途中留下了体验“恐惧”最早最深的记忆。记得我还在读小学时,一天父亲带我到离我村也就八里之遥的周村电影院(现淄博

  • 《聊斋志异》的书生故事:是蒲松龄借小说,对自己进行的补偿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蒲松龄,聊斋志异,书生,娇娜,梅女

    第一,《聊斋志异》借艺术幻境,补偿在现实中失落的人生目标和尘世欲求1,《聊斋志异》中正面形象的书生赫然登第的圆满结局,和蒲松龄期望及第有关首先,《聊斋志异》中正面形象的书生赫然登第的圆满结局,和蒲松龄期望及第有关。一方面,这和儒家对于士子的理想人格规范有关。儒家的理想的人格,一来要"士志于道",说士

  • 蒲松龄和吴敬梓对科举考试的不同态度,原来和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蒲松龄,吴敬梓,八股文,小说家,科举考试,地方官员,中国音乐家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作品涉及到的内容丰富,虽多写鬼狐花妖,幽冥幻境的故事,但也不乏对八股科举这类题材的涉猎,这一类型的代表篇目如《司文郎》、《于去恶》、《三生》等。《儒林外史》更是描绘了一部与科举息息相关的士林群像,作品以范进、马二、匡超人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为主要对象,旁及

  • 蒲松龄用这轻灵的小字,写下《聊斋》!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胡子,行书,科举,蒲松龄,鬼题材电视剧,中国传媒公司,仙女及妖精题材电视剧,聊斋(2005年电视剧)

    墨染一身黑,风吹胡子黄。但有一线路,不做孩子王。科举失意的蒲松龄一面无奈地当着私塾先生,一面写着他充满奇思妙想的鬼故事。他就是用这轻盈的小行书,写婴宁的纯真,小倩的可爱……蒲松龄 聊斋诗存(局部)放大一点——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商务合作请联系 QQ:954458

  •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曾是山东煎饼代言人,72岁参加省考落败!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馆5标签:蒲松龄,聊斋志异,山东煎饼,聊斋,举人

    01蒲松龄家里很穷,分家产时嫂子把好房抢走了,书中的20多个悍妇都以她为原型。02蒲松龄是山东煎饼代言人,有人想用鲍鱼换他的煎饼,蒲松龄转头就走。03蒲松龄写文质问穷神,为什么缠着他,还曾担忧灶神会不会因为敬品寒酸,在玉皇面前说坏话。04蒲松龄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县试府试都拿了第一,参加院试写了篇

  • 红楼梦, 贾府丫头收入如何! 其年薪, 让蒲松龄、槿汐姑姑望洋兴叹

    历史解密编辑:丸子讲体育标签:蒲松龄,贾府,袭人,红楼梦,晴雯

    《红楼梦》中,贾府的丫头每月领工资。工作内容不同,收入也不同。贾府丫头的收入,年收入最少6吊钱,最多24两银子12吊钱。一等大丫头,鸳鸯、琥珀、金钏、玉钏、彩云等人,每月工资是1两银子。每年12两银子。二等大丫头,紫鹃、晴雯、麝月、秋纹、司棋、侍书、入画等人,每月工资是1吊钱,等于1000钱。每年1

  • 蒲松龄书法,苍劲古朴、挥洒自如!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临池标签:书法,小楷,传世,清朝,蒲松龄,小说家,科学家,聊斋志异,中国古文献

    看来写字真是熟能生巧,清代著名小说作家蒲松龄精于书法,其书苍劲古朴,挥洒自如。青年时期学书即远追钟、王,小楷体式似钟繇,笔法如羲献之精熟,顺畅舒展;而能质朴厚重,气息高古。 蒲松龄墨迹《聊斋诗存》 行书用之信札,信手拈来,自然洒落。蒲松龄有聊斋手稿、文稿以及词稿等真迹传世,但都是小字。传世墨迹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