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市场上,郑板桥画作,为何多为“赝品”?真迹鉴别,方法有四!

市场上,郑板桥画作,为何多为“赝品”?真迹鉴别,方法有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侦查号 访问量:4539 更新时间:2024/1/8 12:23:17

近年来,郑板桥画作在拍卖市场上尤为瞩目,也连连拍出天价。与此同时,很多伪作、赝品也开始充斥市场,有些还打着着录、回流的旗号,花样翻新,不一而足。

在华豫之门鉴宝节目上,有一个女藏友拿着一副家传郑板桥墨竹画作,刚开始胸有成竹说,有相关藏品机构曾报出1200万的天价,今天专门请专家予以确认。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当专家打开字画后,只一眼便断定为“赝品”,女藏友大失所望,几度哽咽欲哭。

当主持人问及什么机构报出1200万天价?如此高价,为何没有卖出?女藏友才道出故事原委!

原来,女藏友持有的一幅郑板桥画作,为祖辈流传而得,由此一直默认为真迹。有一次她通过网络联系了一家藏品机构咨询价格,藏品机构给出1200万天价,并承诺帮其拍卖。

女藏友信以为真,没过几天机构负责人电话联系到她,说有藏有有意向收购她的画作。只是需要交纳服务费、拍卖佣金等各种费用20万元,女藏友经最后协商缴纳了18万元。

然而,自交了服务费之后两个月都没有动静,女藏友亲自找到了藏品机构,却发现那个机构早已人去楼空,在机构里还有很多和她一样的藏友在讨说法,此时女藏友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众所周知,郑板桥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是清朝初期最伟大的书画家、学家。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擅画兰、竹。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师从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等大家,但不为陈法所拘,活学活用,独树一帜。

郑板桥不仅画作精绝,书法也是标新立异,自成一体,堪称稀世之珍,同时诗文也是妙不可言。当画作与诗作、书法一起呈现之际,其艺术价值之高,自然非同凡响,故时人称他“三绝诗书画”。

据文献记载,自郑板桥成名后,当时山东潍坊和扬州一带便仿品迭出,其中佼佼者就是跟随郑板桥学画多年的木匠谭云龙。

一日,郑板桥特挑选工匠到府内制作器物,谭云龙也在其中。他每遇板桥作书画,便侍立一旁观看。细心揣摩。郑爱其聪明好学,遂悉心指授。经过数年时间,谭云龙作画便酷似郑板桥。郑板桥政事匆忙,每有应酬之作,便命其代笔,谭于是日日模仿,最后竟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界。

再往后,谭云龙作画,并在画上钤盖郑板桥印章,一时也无人能分辨得出。甚至有外埠的书画商往往将谭云龙的赝品以重金购买,并辗转流传于世,这就是现今不少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有不少郑板桥赝品的原因。对此,潍县翰林于普源曾作诗:“三绝郑虔谁与俦,潍县谭氏只风流,工师解学才人笔,不让前朝仇十洲。”

由于谭云龙的高仿画作与郑板桥的真迹用的都是同时代的徽宣,谭云龙也钤盖郑板桥的原章,用的都是同时代的徽墨,所显现的墨色也一致,墨在宣纸上的表现效果及墨法也差不多。所以,单从纸张、印章、墨质和墨色上来鉴别郑板桥的画作真假已毫无意义。

由此,专家建议:要鉴别郑板桥画作真迹,关键要对画作上笔法的鉴定和落款题跋书法的鉴定。

一、在笔法上,谭云龙的代笔虽然高超,但毕竟是模仿赝品,谭云龙毕竟笔墨功夫不及郑板桥。谭氏伪作虽可乱真,但仍有破绽可寻。

二、在画作上,郑板桥的兰竹山石笔调更自然、简练而老练,皴法更随意而生动,充满灵秀而潇洒的书卷气。谭云龙的仿作,笔调因模仿而显呆滞,用墨用色因临仿而不够自然老到,天生的书卷气是自然表现出来的,谭云龙画作未全然脱去匠气。

三、“点苔”。郑板桥画石取法倪云林,即釉细皴,也有乱扫,有时甚至用酣笔畅墨写“一笔石”,很少点苔。但是对于功力不够深厚的画师来说,常常会出现“点苔”现象。

四、书法上,是辨别真伪的关键。有专家称鉴别谭云龙模仿郑板桥的书法比谭云龙模仿郑板桥的画容易得多,明显得多。

郑板桥的“六分半体”,瘦硬古拙,有些按捺笔画运用画兰竹的方法,大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之感,非缺少清劲刚毅之气的谭云龙所能比拟。另外,书体特征也是郑板桥凝聚毕生心血而成,不是谭云龙几年的功夫就能登堂入室,偷得乱真的“神髓的”。

读者们,关于“郑板桥真迹的鉴别”,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标签: 郑板桥赝品书法真迹藏友

更多文章

  • 尼姑私会旧情人,被人告上县衙,郑板桥:还俗!结婚!

    历史解密编辑:老黄说史标签:郑板桥,进士,尼姑,乾隆

    僧尼私会被举告,郑板桥妙判: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名人雅士,做派与常人不同, 郑板桥也未能免俗,

  • 郑板桥「重修城隍庙碑记」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石涛,书法,郑燮,郑板桥,城隍庙,扬州八怪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

  • 慎郡王允禧:福晋不是玉娆,孙子却是乾隆之子,与郑板桥是知己

    历史解密编辑:史小晋标签:乾隆,玉娆,福晋,康熙,雍正,慈禧太后,慎郡王允禧

    “甄玉娆就是甄玉娆,只可独一无二,不可为人替身”,这句话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是《甄嬛传》中甄嬛的亲妹妹甄玉娆对待感情的态度,坚决拒绝做雍正的妃子,与自己的姐姐甄嬛一起共侍一夫。雍正之所以想要将玉娆纳入后宫,是因为玉娆长得最像纯元皇后。但玉娆绝不甘心做别人的替身,必须要跟自己喜欢的男人长相厮守。而

  • N多出版的郑板桥竹石图,不知会比六年前高吗

    历史解密编辑:风雨兼程送书画标签:做功,郑板桥,竹石图

    N多出版的郑板桥竹石图,不知会比六年前高吗,这次又新增了两个出版,这么多书,光做功课都得不少时间精力,牛逼~

  •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人生自61岁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君来访书画苑标签:郑板桥,黄庭坚,司马相如,怀素

    人生自61岁开始文/钱红莉郑板桥的外祖父汪翊文是个博学多才的乡间隐士,把家里唯一的女儿嫁给了郑板桥的父亲。父亲给儿子取名为“燮”。燮,这个字含有和顺、调和之意。每一位长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做个随和平顺的人,以至有一个一帆风顺的人生。这么一来,郑板桥仿佛注定了要走一条主流之路,从小浸染在“四书五经

  • 倪云林画竹意境萧疏,明代徐渭首创画雪竹,为何郑板桥最有名?

    历史解密编辑:康康历史标签:徐渭,郑板桥,倪云林,墨竹图

    修竹耐寒常青、苍劲俊逸的气质形象,使其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颇受文人墨客特别是历代画家的青睐。五代后唐李夫人首创临摹窗上竹影的墨图,继之诗书画三绝苏轼创作《枯木竹石图》,元代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笔下之竹更是意境萧疏,明代徐渭首创画雪竹之法。到清朝时风格更为多样化,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淳朴而拙厚,现

  • 扬州盐商重金求对,郑板桥收人五百两,为何只愿给上联?

    历史解密编辑:老黄说史标签:郑板桥,对联,雍正,乾隆

    扬州盐商重金求对,郑板桥收人五百两,为何只愿给上联?无论政客,还是商贾,附庸风雅者,古今皆不缺其身影。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就与富得流油的盐商们有过几次有趣的交际。郑板桥原名郑燮,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

  • 郑板桥对徐渭超级崇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死忠粉~

    历史解密编辑:风雨兼程送书画标签:茶,徐渭,青藤,诗人,画家,郑板桥,书法家

    郑板桥对徐渭超级崇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死忠粉~郑板桥有印章“青藤门下牛马走”的谦称。

  • 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究竟“怪”在哪里?说出来你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郑板桥,扬州八怪,画家,黄慎

    郑板桥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因在排行第一,所以也常自称为“郑大”。在书画上常题下板桥居士、板桥道人;到了晚年时期,也常署名做板桥老人。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可以说算是最突出的一个。郑板桥的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母亲在他四岁时便离世了,由乳母费氏抚养长大。郑板桥自幼聪颖过人,勤读诗书。康熙五十

  • 郑板桥《难得糊涂》:“难得糊涂”究竟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现代出版社标签:郑板桥,难得糊涂,书法,书法作品,书画,画家

    ▲清·郑板桥《难得糊涂》(拓片)郑板桥的书法《难得糊涂》是一幅有名的书法作品,这几个字写得非常有特点。例如,这个“难”字,它没有像一般的正楷一样写得方方正正,而是写得像一幅画,这4个字虽然是用毛笔按书法的笔法来写的,但是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空间关系却更像是设计出来的,或像画上去的,和一般正规的、成体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