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是晚清末期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在最巅峰时期,太平天国甚至攻下了大半个清廷。只不过到了后来因为“天京事变”的原因,太平天国的势力急剧下降,以至于最后被歼灭。
当然太平天国之所以会以悲剧收场,除了缺少完整且先进的理论体系之外,将帅们的腐败以及无能也是太平天国致命的因素之一。
当年在曾国藩率领湘军攻陷天京之后,他曾将太平天国首义六王中的忠王李秀成俘虏。因为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支柱,为此进行审讯也是曾国藩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
在这次审讯当中,李秀成曾留下了将近万余字的口供。他点名了太平天国为何会失败,与此同时还对其他五王进行评价,并声称在这些人当中只有一个人能够称为王佐之才,其他都是些酒囊饭袋,那么李秀成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天京兵败被俘
咸丰元年由于朝廷昏聩,再加上连年的大旱以及列强的剥削,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在此内忧外患之际,洪秀全率先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至此太平天国运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这场起义的初期,由于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发使得人人有其田,为此很多农民都响应了这次起义活动,纷纷加入起义军中共同对抗朝廷。
太平军所到之处,犹如旋风一般点燃了熊熊烈火,再加上清朝部队久疏战阵,甚至官兵之间出现了集体吸大烟的事情。为此毫无战斗力的清军,立马就被农民军所打败。
随着太平军的势力蔓延整个江南地区,清政府算是彻底坐不住了,咸丰帝立马派出曾国藩、李鸿章等朝廷大员前往镇压。
有了他们的到来之后,总算是能够抑制住太平军前进的脚步,但是想要彻底剿灭太平军,却也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因为朝廷部队南下的脚步屡受阻拦,而太平军又打不上去。为此他们在占领了南京之后,干脆将其改名为天京建元称帝,与朝廷分庭伉礼。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平天国内部出现了种种问题,而且将帅们也都开始懈怠于战争,享受起了身处天京的快乐生活。
因为这些原因使得太平军屡次战败,在多地的统治权受到威胁。尤其是在1856年的时候,他们领导集团的内部也出现了极大的问题,以洪秀全为首的集团和以杨秀清为首的集团展开了夺权之争,这让太平天国的实力急剧下降。
就这样在种种矛盾之下,朝廷瞅准时机围攻天京将其首都一举占领,随后南下彻底踏平了太平天国运动。
王佐之才冯云山
当忠王李秀成被俘虏之后,他最痛恨的便是天京事变两党相争。虽然他本人就是在这次事变当中逐渐被提拔出来的将领,但他仍然指出正是因为这场事变,间接性地导致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当他阐述完太平天国为什么会灭亡之后,他又分别评论起了在太平天国当中其他五王的为人作风,其中给予南王冯云山的评价最高,称其为王佐之才。
冯云山虽然也出身于农民家庭,但他们家是富农。为此年幼时期的冯云山便读上了私塾,这为他后期进行传教运动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
在洪秀全起义之后,冯云山虽然还不认识他,但冯云山基本上都是在广西进行传教运动,也拉拢起了一批农民军。后来看到洪秀全的实力越来越大,为此便继续传教与此同时尊称他为教主。
洪秀全在看到冯云山颇有才能,为此便将他拉拢进部队当中,给予其高官厚禄。不过冯云山似乎一点儿都不在乎这些,而是兢兢业业为太平天国的未来出谋划策。
后来随着杨秀清以及萧朝贵的崛起,太平天国内部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大家似乎从最开始的为民请命变成了争权夺利。而在这些政治斗争当中,冯云山也是所有王当中唯一一个没有参加进去的,他依然为国家操劳而忽视这些问题,直到在战争中被清军的炮火击中身亡。
酒囊饭袋的诸王
除了冯云山之外,李秀成给予其他王爷的评价并不高。首先他对于天王洪秀全的评语便是冥顽不化、任人唯亲,甚至到了后期越发迷信。
在洪秀全刚起义的时候,他确实表现得非常有才能,也打了不少胜仗,是太平天国的奠基人。可随着洪秀全越做越大,他也摆起了帝王的架势,不但开始猜忌起了在外拥兵的将领,而且还将自己的手下全部升官任人唯亲。
除此之外洪秀全还是一位非常固执的人,凡是他下定的主意很难有所更改,就譬如在天京城被围的时候他仍命令部队坚守,这导致太平军损伤惨重。
其次他对于东王杨秀清以及西王萧朝贵的评价便是威风嚣张、大搞党争、缺乏谋略。他们二人其他本事没有,摆官架子、搞党争的本事倒是非常厉害,搞得百姓们敢怒而不敢言。
最后对于北王韦昌辉以及翼王石达开的评价则是目光狭、没有智慧。就譬如伟成会在天津事变如此危难关头,不仅不团结上下反而添一把火与石达开作对,甚至还将他一家满门抄斩,实在是目光太过狭窄。
而石达开虽然有一定的武力,但是他却没有什么大的智慧。当年他在天津事变期间,曾率领部队擅自出城来到了泸州,这种拍拍屁股走人的做法让李秀成非常不满,就连清朝将领都曾说他是“天朝十误”之一。
小结:
太平天国运动看似轰轰烈烈,实际上已经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在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剧烈转型的近代史上,太平天国因循守旧与时代脱轨本就是致命的危机,再加上他们将相不和更加快了其灭亡的脚步。
至于说李秀成则是少数的清醒人,可即便他再怎么努力,也难以阻挡住历史前进的脚步,最终只能暗自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