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1823——1864),本名以文,亦称寿成。广西梧州府藤县人。
清道光28年——29年(1848 ——1849)间,李秀成加入拜上帝会。咸丰元年(1851)9月,加入太平军团营团。太平军由广西北上两湖 、转战江南期间,李秀成只是军中一个普通士兵,默默无闻。
1853年,太平军攻占金陵(今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于此。李秀成因作战骁勇,且表现出机智沉稳的禀赋,立有战功,遂被东王杨秀清所赏识擢拔,推举他为右四军帅,旋即又升为后四监军,随翼王石达开开拓安徽战场, 攻克安庆后,李秀成负责保境安民,恢复秩序。
1854年春,东王杨秀清将李秀成调往庐州(今合肥)任守将,晋升为殿右二十指挥。没多久再升为地官副丞相、殿右二十二检点。
1856年2月,在东王杨秀清的亲自部署、指挥下,李秀成随燕王秦日纲开赴江苏镇江,以解镇江之围,全程参与了摧毁清军江南、江北大营之战役。
1856年9月,天京城内爆发了一场惊天变乱——“洪杨内讧” 。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奉天王密旨,率3000将士从江西战场昼夜兼程赶回天京,旋即展开了一场血腥屠杀,东王府被屠戮一空,杨秀清及眷属全部被杀 ,5000多东府将士也被斩尽杀绝。随后,又有两万多隶属东王的太平军两广老弟兄死于“自己人” 的屠刀下。洪杨为争权夺利而起内讧,韦昌辉为泄私愤而同室操戈,自相残杀,严重削弱了太平军的有生力量。
“天京事变” 引发了太平军将士的信仰危机,使天国内部人心涣散,军民离散之心与日俱增。曾经激励太平军官兵浴血奋战的精神支柱,也随着天国最高领导层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而受到极大地动摇。洪秀全煞费苦心塑造的“天父皇上帝” 这一土洋结合之西洋镜被彻底戳穿,拜上帝教理论也基本破产了。
眼见天京城里伏尸如麻,一大批久经考验的“老弟兄”惨死在这场令亲痛仇快的大变乱中,天国内部相当一部分人对未来丧失了信心,军中有人编广西彩调并暗中传唱道:“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起包袱回家转,还是做苦工” 。
随后又发生了翼王石达开遭天王猜忌、掣肘,愤而离京出走,随其一同离开的军民多达数十万众(此说有争议,各类文献说法不一:有7万、20万、40万之说 )。石达开离开天京,在外单独作战,带走了太平军几乎所有精锐,这点倒符合历史事实。
洪杨之变后,李秀成奉天王令率部移防安徽桐城,升地官正丞相,封爵合天侯。1857年春,击退围城清军,率军北上六安、霍丘,会合捻军,以联手作战。不久被擢拔为副掌率,封合天义,与另一位军中后起之秀陈玉成同掌天朝军政。
李秀成处事较公正,执法较严厉,爱护士卒,体恤百姓,深受军民拥戴。他奏请天王严法令、肃朝纲、明赏罚、(在天国统治区内)轻徭薄赋、与民生息、量材录用、罢黜洪秀全长兄、次兄福王洪仁达、安王洪仁发的王爵、设法召回石达开并予以重用等,惹怒了洪天王,被革除爵位,削夺军权,后经满朝文武力谏得以复职。
1857年12月,奉命率军救援镇江,击退清军,救出守军。1858年春,奉命出京到安徽调兵解困,旋即被升为后军主将。7月,著名的枞阳大会召开,议定与前军主将陈玉成部合兵共解天京之围。
当年9月,率军自安徽全椒抵滁州乌衣,与陈玉成部会师后大败清军,旋即进占浦口,再次攻破清军江北大营,乘势攻取扬州。11月,联合陈玉成部驰援安徽三河,协助守将吴定规团灭湘军李续宾部6000余人。次年春,浦口守将叛变降清,李秀成闻变后迅速率军夺回浦口 。12月,积功封忠王,旋即潜入被湘军围困的天京城与干王洪仁玕商议“围魏救赵” 之计,以破解天京之围。
1860年3月,忠王李秀成率部奇袭杭州,清军主力中计前往救援,见调虎离山之策奏效,他立即回师天京城外。5月, 会合李世贤、黄文金、陈坤书等数路大军再次摧毁江南大营,乘势攻取江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太仓、松江,直逼洋人聚居的商贸重镇上海,但对列强心存幻想,没有继续进军,最终为转而支持清廷的列强派兵所阻。
10月,洪秀全定下“进北救南”之策,李秀成奉命西征,与陈玉成会攻武昌,以解天京困局,但李秀成贪恋苏福省既得利益,态度消极,执行不力,拖延至次年(1861)6月才率偏师抵达武昌外围的鄂城,致使与陈部会师武汉失期,贻误战机,影响严重。
后辗转开赴浙江, 于1861年年底一举攻克杭州,城破时,浙江巡抚王有龄悬梁自尽。同治元年(1862)春季,李秀成率军连克江苏奉贤(今属上海)、南汇、川沙等地,再次逼近上海,同淮军、戈登洋枪队(雇佣军)展开激战。
5月,自太仓发起反攻,获得胜利,不久进攻上海县和租界区时遭淮军和戈登雇佣军的顽强阻抗,进攻受挫,伤亡惨重。李秀成一心经营江、浙两省,无心回援天京。在洪秀全的一再严诏催促下,他才率20万大军回援被曾国荃围困重重、岌岌可危的天京城。
自1862年10月起,李秀成部与湘军曾国荃部血战40多天,令人诧异的是,兵力占绝对优势的忠王20万大军面对3万疲惫不堪的湘军竟无法取胜,后因缺乏冬衣军粮而主动撤军。
1863年3月,李秀成进军安徽巢县,随后围攻六安而不克,被迫折返寿州,旋即退兵而去。率军返回苏州后,对部将暗中策划投敌活动不闻不问,亦不加制止,为避祸还擅自弃苏州经丹阳回到天京。他建议洪秀全“让城别走”,择机卷土重来,遭洪秀全拒绝,只得留下来参与防守。他的妻舅宋永祺和部将陈德风(封松王)秘密通敌被抓获,他竟然用重金行贿天王左右为二人开脱。
同治三年(1864)7月,湘军轰塌天京城墙一角,杀入城内,李秀成、林绍璋等乘乱护送幼天王洪天贵福突围出城,准备到江西依附洪仁玕、李世贤,途中与大队失散被俘,在囚笼中亲笔写下供词数万字,述及天国历史与得失成败,有乞降之意。8月7日,被曾国藩下令凌迟处死。
《李秀成供状》亦称《李秀成自述》。1864年7月30日到8月7日,由李秀成在囚笼中亲笔写成,据说原文有6万字左右,经曾国藩篡改、删减后剩3、4万字。文中详细叙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出身来由、年龄籍贯、广西拜上帝会的活动、金田首义、李秀成投军、占领永安(今广西蒙山)、挺进两湖、建都天京、一破江南江北大营、三河大捷、再破江南大营、攻克苏锡常、西征湖北、安庆陷落、进攻江浙、在上海附近与淮军、洋枪队鏖战、苏州、镇江等地陷落、天京保卫战、李秀成封王之由,招降十要、天朝十误(太平天国10个重大失误)等等,几乎贯穿整个太平天国历史,史料价值较高。
或许对洪秀全、石达开等人的行径有些失望,李秀成在文中恭称曾国藩、曾国荃为“中堂、中丞大人,恩德巍峨”,说太平天国运动是“违犯天命”,自称“罪将”,表示“楚肯容人,亦而死报”。据说他还说愿意为曾氏兄弟“收拾旧部,以恢复汉家江山”,怂恿曾国藩举兵造反, 他愿意为其招徕旧部(彼时太平天国虽亡,但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遵王赖文光等太平军余部还有40余万兵力),充作先锋,共击满清 ..... 以理学名臣自居的曾国藩当时就看出一身冷汗,这要传出去可是杀头灭族之罪啊!遂将李秀成凌迟处决,将其供状删改后抄录上报朝廷。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