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淮军连陷安庆、苏州、金坛、常州、丹阳、句容等太平军军事重镇后,开始围攻天京城
同治元年(1862),因镇压太平天国而渐获清廷赏识重用的曾国藩亲自指挥、部署湘、淮军向日趋弱小的太平军发动全面进攻。
曾国藩的战略部署是:由李鸿章率其麾下之淮军前去上海;左宗棠率楚军(湘军支系)从江西进击浙江;他自己则以安庆为大本营,指挥其嫡系湘军主力沿长江东下,直扑太平天国王都——天京。
自从安庆被湘军攻破后,天京以西再无太平军一兵一卒,西线(江西、安徽)尽为清军天下。从安庆败退回寿州的英王陈玉成,被为人反复无常的皖北地方割据势力首脑苗沛霖诱捕抓获,献给兵部侍郎胜保以邀功,不久惨遭胜宝杀害。陈玉成被杀后,太平军在西线战场的抵抗能力更为羸弱,湘军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安徽及长江沿岸的苏、锡、常等一个个太平军军事据点。
1862年5月底,江苏布政使曾国荃所部吉字营约两万人进驻雨花台,兵部侍郎彭玉麟率湘军水师9000余人驱战船沿江东下,接连攻克头关、江心洲、蒲包洲,很快进抵并驻泊于护城河口。
短短60多天,湘军水陆师几乎不费力便轻易攻破了一座座关卡,直逼天京城下 ,曾国藩没想到这次用兵进展如此之快,意外之余大喜过望;天王洪秀全也感到十分突然,旋即惊恐不安。
湘军大举攻城,洪秀全惊惧不安,一日连发三道急诏催李秀成率大军回援天京,李秀成却另有打算......
6月8日,洪秀全命2000太平军出城作战,被曾国荃部击败,伤亡不小,余部退回城中。初战受挫,洪秀全更感惶恐,他见湘军即将开始围攻天京城,遂在1天内连下3道急诏,命令正率军在江苏南部与淮军、英国戈登雇佣军鏖战的忠王李秀成火速回援天京。遗憾的是,一心只想经营江南地区(苏福省)的李秀成等并未迅速做出响应。接到天王急诏后,李秀成在松江 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先将粮食、弹药等运往天京,以作持久打算,自己两年后再率大军与清军决战。
洪秀全却心急如焚,一再严诏催救,一直拖到8月,在洪秀全的严厉斥责下,李秀成才集结大军匆匆回援天京。
李秀成贪恋既得利益,不愿率军救援岌岌可危的天京,拖延两个月后才在洪天王的严厉斥责下率军入援天京
李秀成决定兵分三路:北路主力大军由他自己和屯驻浙西的堂弟李世贤(侍王)率领直接攻击围城清军;中路军由护王陈坤书等率领进攻安徽芜湖金柱关,以截断清军粮道;南路军由辅王杨辅清、堵王黄文金、天将(封爵羡天义)胡鼎文等率领进攻安徽宁国府(今宣城)以牵制敌援军。
9月,李秀成兄弟率大军自苏州西进,经宜兴、溧阳开至东坝,抵达天京外围后分头进攻屯驻在秣陵关、雨花台之敌。10月13日起,李秀成出动太平军精锐猛攻雨花台清营,重创围城湘军,有数千湘军官勇伤亡,曾国荃左脸颊被流弹击伤,险些丧命。远在安庆坐镇指挥的曾国藩闻讯,焦虑不安,忧心如焚。
洪秀全
雨花台战役,李秀成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竟不能打垮曾国荃吉字营
彼时曾国荃吉字营正闹瘟疫,染疫而死者众多,加上外援断绝,处境不利。形势对李秀成极为有利。他小试牛刀,太平军初战告捷,信心大增,遂开始向围城湘军展开了更为强大的攻势,拉开了雨花台战役的序幕。
雨花台战役共进行了46天,雨花台堪称天京屏障,这次残酷而激烈的战役是天京攻防战中至关重要的一战,事关天京能否守住之全局。彼时湘军吉字营不足3万将士,加上瘟疫流行,处境很不妙。而太平军拥有10倍于清军的兵力,武器装备也很精良,火力绝不亚于湘军,一举摧垮曾国荃吉字营、夺取最终胜利亦属情理之中的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李秀成用了1个半月的时间,期间共发动10余次攻击,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未能打垮湘军,后来他还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诧的突然决定:撤围退入天京城内。
彼时围城湘军不足3万,且死的死,伤的伤,染疫的染疫,占比不多的能打仗者也是疲惫不堪,按理说,拥兵20多万的李秀成只需发起数次猛攻即可将湘军彻底打垮甚至全歼。令人不解的是,11月26日,李秀成以大军冬衣军粮缺乏为由,主动撤围,后缓缓退入天京城内。
雨花台之战失利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太平军整体战斗力严重下降,经过天京内讧和石达开出走事件,太平军素质变差,斗志不旺,军纪涣散,战斗力大不如前。
主帅李秀成对严峻的形势认识不足,行动迟缓,对雨花台战役成败的重要意义更是缺乏认知。所以才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功亏一篑。曾国荃以蛮勇坚韧著称,眼看南京城近在咫尺,多年苦战就要结出胜果,所以死战不退,居然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屡屡击退李秀成部的进攻,还大量杀伤太平军有生力量,也算创出了一个以寡击众的军事奇迹。
雨花台战役持续了46天,丝毫没有改变天京被重重围困的窘境。洪秀全更加焦灼不安,对李秀成的表现也很愤慨。洪秀全下诏革去李秀成的爵位。为了解救天京之危,洪秀全在无计可施的情形下苦思冥想,最终提出了一个“进北救南”的用兵计划。
用进北救南之计化解天京之危
洪秀全处分了作战不利的李秀成后,提出“进北救南”战略,从长江北岸进军安徽霍山、英山(今湖北黄冈市英山县)、武昌、襄阳、荆州等地,直捣清军后方,并联合远征西北的太平军和捻军东进解天京之围。
李秀成奉命率军出天京后自长江北岸进发,侍王李世贤、襄王刘官芳等率部从南岸推进,以为配合,相继攻取皖南、赣北。12月,章王林绍璋、对王洪春元(洪秀全同宗)率军先出浦口,先后攻占安徽含山、巣县、和州。次年2月,李秀成率主力渡江北进。5月,围攻安徽六安,却久攻不克,因军粮匮乏,遂折返寿州,旋即奉天王令率军东归,途中屡遭清军截击,死伤颇重。
大军经仪征、六合抵达江浦 ,聚集在长江边。李秀成率前锋南渡回到天京,大军则扎营于江北待渡。就在这时,早已埋伏在江浦两侧的清军突然发动攻击,枪炮齐鸣,经长途跋涉行军早已疲乏不堪的太平军猝不及防,血肉横飞,死伤惨重。据记载,清军在江北伏击太平军,李秀成麾下20万大军最后仅1.5万余人侥幸突围渡江返京,损失之巨大为天国历史上所仅见。 李世贤策应部队在长江南岸也屡受清军阻击,“进北救南”计划失败。
天京被攻破,太平天国覆亡
洪秀全派族弟洪仁玕出京赶赴江、浙催兵解围,并拒绝了李秀成“让城别走” 、待机卷土重来的建议,号称自己有天父、天兄庇护,天兵天将帮助,终能化险为夷,转败为胜。他不愿让城别走,但却消极应对,未能采取积极防御措施。1864年2月,天堡城被湘军攻破,吉字营旋即进至城东北的太平门和神策门,天京城被湘军团团合围,城中粮食已经耗尽。城中鼠雀被吃尽,洪秀全下令吃草团,名其名曰“甜露”。6月,营养不良的洪天王在惊恐中病死,幼主洪天贵福继位。7月3日,地保城又被攻陷,城外所有据点全被清军拔除,吉字营先锋逼近城根,乘夜掘地道埋地雷攻城。
7月19日,随着一声巨响,太平门城垣被地雷轰塌了20余丈的一道缺口,湘军前锋也被炸倒一大片,后续湘军士卒踏着同袍的尸体蜂拥而入,与守军展开血战。太平军守军将士高呼:“弗留半片烂布与妖享用”,同清军展开肉搏,街巷上血流漂杵,尸骸狼藉。天京沦陷后,李秀成、林绍璋等换上清军号衣,乘乱簇拥幼天王洪天贵福突围出走,后李秀成与大队走散,不幸被清军擒获,余众掩护幼主逃往江西欲投奔李世贤部......
历时15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正式落下帷幕。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