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秀成原版供词,为何到60年代才公开?若早公布,曾国藩恐遭灭门

李秀成原版供词,为何到60年代才公开?若早公布,曾国藩恐遭灭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书经小课堂 访问量:1624 更新时间:2024/1/25 9:10:45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864年7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落入了清军的手中。

当他被反剪着双手送到曾国藩的帐前时,曾国藩不由得感慨万分。

他们二人曾经是对手,而作为对手的他也不得不承认,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当中少有的人才。

所以,本着某种复杂的心绪,他向李秀成承诺,只要写下认罪供词,便可以保对方不死。

可最后,李秀成写下了洋洋洒洒快5万字的供词,还是难逃一死的结局。

曾国藩出尔反尔,并未履行承诺,而是以李秀成之罪罄竹难书的理由,将对方送上了断头台。

至于这份真实的供词,也被曾国藩删删改改,直至60年代才公之于众。

他为何要做出此等隐秘的举动?真实历史上的曾国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出尔反尔,送上死路

曾国藩是晚清政府里难得一见的出色武将,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最让他头疼的心腹大患,或许就是太平天国了吧。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本质上是农民阶层对于统治阶级的反抗。

可由于小农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内部矛盾频发,整体结构已经摇摇欲坠。

天王洪秀全刚愎自用,在与清政府的对抗过程中错漏百出,最终亲手将太平天国送上末路。

在外界压力的刺激之下,太平天国最后彻底溃散。洪秀全身死,他唯一的儿子也身陷囹圄,难以自救。

为了成全自己最后一点初心,李秀成救下了洪秀全的儿子,可他自己却因为不敌清军而被俘虏。

曾国藩的弟弟在见到他之后,瞬间起了杀心。

但是,军中大事,他无权决断,所以他将李秀成带到了曾国藩的面前。

看见昔日的对手如今跪在自己脚下,曾国藩的心情非常复杂。

从感性层面上来说,以胜利者的姿态接受手下败将的拜服,这是极有成就感的事情。

可是从理性层面上来说,他却为李秀成感到可惜。在他心中,李秀成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且,从更宏观的视角上来考虑,他作为清军主帅,若是能够从敌人的手中得到太平天国的重要机密,那这将是一件功勋卓著的事情。

曾国藩是一位武将,但更是一位政客。

在复杂多变的朝廷局势当中,要想保全自身,要想一步步往上爬,就必须做到走一步看十步。

如今在他面前奄奄一息的李秀成,正好能为他搭起一座登天的云梯。

所以,曾国藩想与李秀成谈一个条件——他要求李秀成写下认罪供词。

太平天国早期异军突起的原因,太平天国分崩离析的原因,如今他落入曾国藩手中的原因,都必须要在供词当中有所体现。

身在敌营,李秀成没得选。要想活命,他只能选择从命。

而且,随着洪秀全的死亡而土崩瓦解的太平天国,已经没有什么人再值得他效忠。

所以,与其坚持,不如妥协。

于是,李秀成选择写下了5万字的认罪供词,并要求曾国藩给出承诺,只要他把该做的事情做完,那曾国藩就不能杀他。

曾国藩当然同意,他向李秀成保证,若是对方态度端正,他必定会竭尽全力,留下李秀成一条性命。

李秀成把这个约定当作君子之约,也认为自己拿到了最后一块免死金牌。

于是在书写供词的过程中,他一遍一遍的向曾国藩确认,对方是否能够在拿到供词的第一时间放他自由?

而曾国藩也一遍一遍地做出承诺,只要李秀成履行约定,他必不会有所辜负。

从提笔写下第一个字开始,李秀成便“文思泉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把这次书写的过程当成了自己发泄情绪的过程。

多年来在太平天国运动当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他都事无巨细的记录了下来。

随着书写字数的增加,他发现原来自己对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竟然如此了解。

正因为了解,所以在失败面前才显得更加无力。

洋洋洒洒5万字的认罪供词,最终被呈放到了曾国藩的桌子上。

曾国藩花了一整天的时间,仔细研读李秀成的锥心之言。

可他渐渐发现,这份供词与他所预料的内容并不一样。

在供词当中,许多内容都已经严重触犯到了曾国藩自己的利益。

他若是不管不顾的将这份供词放在慈禧太后的面前,那他等来的恐怕不是嘉奖,而是灭门的灾祸。

因为他非常了解慈禧太后,这是一位心胸狭窄且多疑敏感的统治者。

慈禧想要掌控朝廷当中的所有人,如果她发现有人正在脱离她的掌控时,那便会毫不犹豫的斩草除根。

所以,曾国藩并没有选择直接上报。他花了几天的时间,把这份供词当中的许多内容进行了删减。

直到反复确认内容无误之后,他才命人将早已面目全非的供词送到京城。

至于李秀成,曾国藩再一次感受到了对方深深的威胁。

与其因为冠冕堂皇的承诺,给自己留下一个隐患,不如快刀斩乱麻,彻底解决后患。

所以他推翻了自己之前做出的承诺,在李秀成惊愕的目光中,把对方送上了断头台。

至于真实的供词版本,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终于面向公众展示。

真实内容,雷点重重

曾国藩上报京城的,是经由他删减之后的供词版本。而真实的版本一直被他自己私藏,从未面向公众展示。

直到上世纪60年代,曾国藩的后人才主动将原稿展出,这一延续了百年的谜团才终于得到了揭露。

在李秀成自己书写的版本中,人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踩到了曾国藩的诸多雷点,所以最后才会被推上断头台。

最令曾国藩忌讳的一点,就是李秀成在供词当中毫无保留的赞美他的才能和名望,甚至用相当夸张的语句烘托出了曾国藩在清军中的地位。

对于为人臣子来说,这是大忌。

要知道,统治阶级的疑心病总是很重的。

无论任何人走到了天下至尊的位置,他都不会再轻易相信所谓的忠臣。

即使曾国藩多次在慈禧太后面前表忠心,慈禧也并没有将他当成自己的心腹。

这位刚愎自用的领头人,如果在敌人的认罪供词当中看到了对方对于自己下属的无尽赞美,她会想些什么呢?

功高盖主、野心勃勃、可能造反……

这些关键词会一个接一个的涌入慈禧太后的脑海当中,她为了坐稳宝座,只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丢弃掉对自己有威胁的棋子。

而曾国藩对她来说,正是这颗棋子。

所以,曾国藩绝对不敢把如此真实的内容展现在慈禧太后的眼前。

另外,他的欺君之罪,也会在最原始的版本当中展露无遗。

其一,是关于洪秀全的死因。早前呈递的战报上,曾国藩将洪秀全的死因描述为服毒自尽。

为了满足慈禧太后的虚荣心,他甚至还夸张的描述了洪秀全死前的惊恐与悔恨。

但实际上,李秀成却说,洪秀全是因为身体疾病和积劳成疾而去世的。

明明是一场因为生理原因导致的死亡,却被曾国藩添油加醋地描述为了服毒自尽,这对于统治者来说,难道不是赤裸裸的欺骗吗?

尽管这个谎言并不会产生任何的实质性影响,但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来看,他们绝对无法容忍下属的任何欺骗,哪怕只是一句善意的谎言。

其二,关于太平天国战败的原因,曾国藩也有所欺骗和隐瞒。

在李秀成的供词中,他把太平天国战败的最大原因归咎于内部的矛盾之上。

洪秀全的错误领导,各路大人物的争权夺利,自私自利的风气在不断蔓延,所以太平天国才无法接受来自外界的任何一点刺激。

因为只要一点点,这个偌大的集团就能土崩瓦解。

可是在曾国藩的战报中,他把太平天国描述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集体。

为了夸大自己的功勋,他甚至还编造战争情节,以此来衬托军队作战的艰辛,并因此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奖赏。

前后对比一看,慈禧太后便能立刻明白,曾国藩是在她的眼前使用了障眼法。

如此行径,她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除此以外,李秀成还在供词当中渲染了曾国藩对他作出的承诺。这对于曾国藩本人来说,同样是一处隐患。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只有慈禧太后才能够对他加以处置。

可曾国藩却在统治者尚未发表意见之前,擅自与敌人做出交易,这是严重的越权。

统治者的个人威严不容挑战,臣子越权的行为在他们的面前,与欺君和谋反没有任何区别。

况且,李秀成的供词当中还提到了天京城的一处藏宝地,而曾国藩在战报当中却并未明确提及藏宝地之事。

若慈禧太后看到这份供词,必然会怀疑曾国藩和他的弟弟私吞了这笔财富。

瓜田李下之事,曾国藩绝对不允许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越权之罪、欺君之罪,这都是封建王朝当中的大罪。

若是再让慈禧太后在自己身上强加一个莫须有的造反罪名,那他则更无法翻身。

所以,这份供词对曾国藩来说,无异于送命的屠刀。

他冒险删减供词,推翻承诺杀死李秀成,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家风家训,引人深思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曾国藩的细致和谨慎。

他思虑周全,而且在复杂的官场当中锻炼出了圆滑的性格,所以他才能够在危险到来之前提前规避,使自己始终处于安全的境地。

自古鸟尽弓藏之事不胜枚举,他却成为了其中的一个例外。

在施展了抱负与才华之后,他还能够在官僚体系中全身而退,可见其人的本事。

从他的《曾国藩家书》当中,我们或许也能对此感知一二。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这是曾国藩的家书当中,最常被人们提及和引用的一句话。

看似可以长久获利的事情,最好不要去做;众人都垂涎的位置,最好也不要有所涉及。

曾国藩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他也相信,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一劳永逸之事,也绝对不会存在有利无弊的位置。

人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往往容易被肾上腺素冲昏头脑。

原本还能勉强保持冷静和理智,但是当兴奋的情绪笼罩身心之时,理性的思考便消失殆尽。

在这种情况下,人往往会因为巨大的诱惑而走上错误的道路,从此万劫不复。

而且,众人竞相争夺的位置,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弊端。在争夺当中,这个位置的价值也会不断下降。

即使是能侥幸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周围的敌人或许也能把你撕碎。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这句话,同样是曾国藩生活智慧和政治智慧的体现。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天赋和才华固然重要,可最重要的却是成长的阅历与经验,这才是能够办大事的关键因素。

同样,要想成就一番大事,除了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外,还需要顺应局势,认清大局。

曾国藩在官场上如鱼得水,正是因为他身在其中,却又始终能以局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哪怕自己也是朝廷当中的重臣,他也可以在与旁人谈论政治时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因为身在其中,往往容易被浮云遮眼。只有跳出框架,认清局势,顺势而为,才可成就一番大事。

有人说,曾国藩是晚清动荡时局当中,最后一个抓住了儒家传统士大夫精神的人,所以才能游刃有余地行走在复杂的环境当中。

他在官场之上体现出来的智慧,值得后辈不断揣摩和深思。

结语

《曾国藩家书》中,一字一句皆是曾国藩人生智慧的凝练。

从他处理李秀成的这件事情上,我们就能看到他的慎重,看到他的周全,也看到了他在波诡云谲的官场当中保全自己的手段。

这份前人留下的智慧,往往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在现实境地里少走弯路,少吃大亏。

更多文章

  • 太平天国中的陈玉成和李秀成是同乡,为何矛盾?陈玉成有几个老婆

    历史解密编辑:蓝风破晓标签:陈玉成,李秀成,太平天国,石亚达,清军

    曾国藩评价陈玉成:“自汉唐以来,未有如此贼之悍者。”这评价非常高,1862年2月,陈玉成被捕。6月4日,陈玉成被凌迟处死!说起陈玉成之死,和1个人有直接关系:这个人就是苗沛霖。另外,有间接关系的,李秀成算一个。陈玉成一死,三个老婆就成了寡妇了,一个聪明,早早跑了,另外两个被清军里的官员霸占了。接下来

  • 双面李秀成——缔造太平天国中兴的忠臣,还是变节贪生的叛徒?

    历史解密编辑:风尚论说标签:李秀成,太平天国,太平军,石亚达,洪秀全,曾国藩

    文|纵横四海提到李秀成这个名字,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从1856年在燕王秦日纲指挥下大破江南大营,到天京事变后与陈玉成携手歼灭湘军主力李续宾部,再到出奇兵占领杭州,瓦解第二次江南大营对天京的围困,李秀成可以说是太平天国后期毋庸置疑的中坚人物。不过,也恰恰是这样一个缔造天国中兴的能臣,却因其生命最后时

  • 太平天国内幕:洪秀全为何封李秀成为忠王?原来怕他叛变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洪秀全,李秀成,陈玉成,石亚达,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后期,天王洪秀全先后册封两千七百多个王,其中以三个人的地位最高,他们分别是干王洪仁玕、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洪仁玕总理朝政,为一等王;陈玉成、李秀成统领军队,为二等王。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实洪秀全原本没打算封李秀成为忠王的,出于形势所迫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天京变乱后,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

  • 第六次京师解围战:李秀成以少胜多,用兵胆略超曾国藩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秀成,曾国藩,太平军,清军,张国梁,洪秀全

    1853年3月,太平军相继攻占南京、镇江、扬州,但日子一点都不好过。名义上,太平军拥有三座城池,却都处在清军八旗、绿营的包围之中。洪秀全前脚刚踏进南京,向荣、张国梁、和春等便率兵在城外驻扎,组建“江南大营”,围堵南京、镇江。与此同时,琦善、胜保在江北组建“江北大营”,围困扬州。顶峰时期,两大营的兵力

  • 天京陷落前一个月, 3000兵马对10万湘军精锐, 李秀成如何过!

    历史解密编辑:庞跃辉数码知识标签:李秀成,洪秀全,曾国荃,太平天国,天京陷落

    1864年7月,李秀成被俘虏,狱中写下数万言《自述书》,对其参加革命之经过做了详细介绍,是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珍贵资料。自述中,李秀成提到:天京陷落时,城内士兵只有3000余人,故而无法阻止湘军入城。那么,此时湘军围城部队有多少呢?不少于十万,曾国荃、鲍超、彭玉麟、张运兰等部,全部参与围城,夺取“攻克

  • 李秀成供词为什么到60年代才公开?学者:早公布,曾国藩恐遭灭门

    历史解密编辑:达浩然说奇闻标签:灭门,清朝,诗人,李秀成,曾国藩,曾国荃,洪秀全,科学家,书法家,太平天国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曾国藩晚清时期,中国出现一个短暂的政权——太平天国。而说到这个天国很多人也会想到在天京慷慨就义的李秀成。另外,李秀成在死前还留下过数万字的自述。不过大家不知道的是,早先在1963年的时候,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选择将家中珍藏百年的《

  • “忠王”李秀成的自述,为何到上世纪60年代才被公开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李秀成,曾国藩,太平天国,洪秀全,清廷,太平军

    点击下方关注,旧闻有新说《清代通史》:志在攘夷愿未酬,七旬苗格德难侔。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撞开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门。从此之后,西方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与之相伴的还有鸦片。“饥民地荒无人问,朝堂皆是饱腹臣。”国内,清廷腐败,朝纲不振,加上清朝皇室的横征暴敛,老百姓深处水深火热之中,很多人甚至难有立

  • 李秀成眼中的“十误”:

    历史解密编辑:队友是羊标签:李秀成,太平天国,曾国藩,石亚达,洪秀全,胡林翼

    1864年7月,忠王李秀成应两江巡守曾国藩之命,在狱中写了几万字,总结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总结为“十错”。他们分别是:林凤祥和李开芳参加过北伐,曾经支持过长北,秦日刚,林少章在湘潭的失败,天井事变,义王离开。主要的想法是不要求政府事务,授予太多的国王,不需要人才,政府混乱。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绝对支

  • 面对李秀成的鄙夷,曾国荃疯了!命令亲兵:割,给我一块块地割

    历史解密编辑:芳芳食录标签:李秀成,曾国荃,太平军,太平天国,洪秀全

    面对李秀成的鄙夷,曾国荃疯了!命令亲兵拿起刀,对着李秀成一划,顿时一块肉掉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还要从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城(今南京)沦陷说起。1864年4月,天京城被湘军合围,天王洪秀全去世。忠王李秀成带领仅余的三四千名太平军守城,城内粮草紧缺,情况危急。为了稳定军心,李秀成扶洪秀全15岁的长子洪天

  • 62年李秀成供词原稿公开,被曾国藩删除的2万字,暗含被俘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笙箫尽陌标签:李秀成,曾国藩,洪秀全,太平天国,曾国荃

    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的头号人物,他在与清军和洋枪队的战斗中曾多次胜利。就是这样一位太平天国的主力将军,却在被曾国藩俘虏后,屈膝投降写下供状。从此,他被人视为叛徒。在《历史研究》中,戚本禹就对他这样评价说:"忠王不忠",并评判忠王李秀成没有将领气节,这也是供词未出前后世人们的普遍看法。直到1962年,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