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纵横四海
提到李秀成这个名字,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从1856年在燕王秦日纲指挥下大破江南大营,到天京事变后与陈玉成携手歼灭湘军主力李续宾部,再到出奇兵占领杭州,瓦解第二次江南大营对天京的围困,李秀成可以说是太平天国后期毋庸置疑的中坚人物。
不过,也恰恰是这样一个缔造天国中兴的能臣,却因其生命最后时刻所著的《自述》中,流露出愿替湘军统帅曾国藩招抚太平军残部的意思而饱受外界争议。
(影视剧中被俘的李秀成)
《自述》中看饱受争议的忠王千岁
一些人据此以为,忠王已经不再忠诚,他的这样一种言语,明显就是背叛了他所忠于的太平天国事业。
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咱们得先看看《自述》的真伪性,对于《李秀成自述》的价值,史学界争议颇大,曾国藩在官场跌爬滚打数十年,老谋深算,他通过诱骗李秀成撰写回忆录,来显示自己在处理太平军被俘人员一事上的客观公正,同时也好向朝廷显示自己镇压太平军的"不容易",以巩固自己在朝廷的影响力。
另外,他对于李秀成的供词也不是照盘全收,而是加以删改甚至部分焚毁,以免让朝廷发现李秀成的具体回忆与自己的汇报相冲突,从而落下"欺君之罪"。所以李秀成的回忆录被篡改是在所难免的,但它并非纯粹杜撰虚构也是事实。
(影视剧中的曾国藩)
那么这时候问题来了,既然李秀成的自述被篡改过,并非原件,那么他投降清朝的想法到底有没有根据呢?从后来一部分学者对不同版本的笔迹对照当中,可发现李确实有向清廷投降的意思,退一步说,即便李请求替清廷招抚太平军残余力量的内容为曾国藩的刻意杜撰,那么他这么做的目的何在呢?是想说明太平天国已经是人心离散吗?
须知,此时清廷与太平天国的决战已经分出胜负,京师高层根本不需要为太平天国是否还具有号召力作太多担心,更何况其中类似这样的供词还有不少处,曾要全部修改补充,如果和文章的逻辑或文风发生冲突,让人看出破绽,岂不是弄巧成拙?
再者说来,李在突围失败,被曾国荃俘获后,曾遭到残忍的肉体折磨,而后来赶到的曾国藩不但没有施加刑罚,反而对待他很客气,这样一种行为与态度的反差,也让李内心当中只求一死的悲壮感消失殆尽,转而变化为强烈的求生欲,李会向曾国藩试探自己的命运是否有转机,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从《自述》来看,李绝非是有始有终的"忠臣",但也非变节投敌的投机分子所能轻易涵盖。
(《李秀成自述》中明显可看到删改的痕迹)
洪秀全背后拆台与李秀成"以德报怨"
接下来,咱们还得详细唠唠李的"工作经历",看看他够不够称得上是"忠"。
李秀成原为广西的穷苦农民,太平军路过家乡时候参军,一路从大西南跟到江南小天堂,可以说是老兵中的老兵,纵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忠诚度上没得说。
在天京事变之前,他已经当上了丞相,还跟随燕王秦日纲一起为天京解围,此后,天国高层因为内讧而凋零殆尽,石达开负气出走,像他这样有资历又有能力的青年将领,自然要受到火线提拔,所以能够做到忠王,李的能力不需要怀疑,而他长期跟随太平天国转战南北的经历与天国经历内讧冲击后与陈玉成等共同苦撑危局的担当,更让他当得起忠心耿耿这四个字。
在湘军围困天京之前,李秀成并非过得顺风顺水,光打胜仗,而是也曾面临过生死危机。例如部下李昭寿的叛变,天京外围要隘九洑洲的丧失,让绿营兵把刺刀几乎顶到了太平天国的政治心脏上。
此时,李秀成部解围不顺,部下叛变,洪秀全做最坏的打算,甚至扣留了他的家属,可是即便如此,李仍然坚守岗位,直到酝酿出声东击西的奇策破敌,所以说李是不坚定的两面派,也未免有些屈枉人了。
二破江南大营后,李秀成继续东进,以苏州为中心建立起苏福省,为了巩固到手的成果,李还两次兵进上海,与洋枪队与淮军等作战,战功颇多。这是李的风光时刻,所以投降清朝可能性不大。
(与太平军在上海作战的洋枪队)
至于决定其命运的1862-1864年的天京保卫战上,李秀成面对东西并进的中外"反动势力",更是东征西讨,来回冲杀,尤其是陈玉成在皖南被俘处死后,李接收了陈玉成的残部,实力大增,担子也变得更重。
可就是在这样一种掌握太平天国军权的情况下,李依然对天王洪秀全忠心不二,丝毫不敢违背天王的命令。而洪秀全却不太地道,他先怂恿李秀成部下反对他,派李去执行一些毫无疑义的作战任务,以达到消耗他实力的目的。
最后,眼看这些计策都没多大效果,他干脆一口气封了两千多个王爵,来达到削弱李秀成实力的目的。洪秀全这种行为,与李的任劳任怨形成了鲜明反差,按照儒家的要求来讲,对君主是应当保持忠诚,可是如果君主无道,像桀纣一样胡作非为,那么臣子便有权利摆脱他的影响,这绝非是不忠,而恰恰符合儒家的要求(至于"君可以不仁,臣不可以不忠"一类的后人延伸发挥,已经多少与忠的传统相悖,变成一种蠢猪式的哲学了)。比如北王韦昌辉的弟弟韦俊,本也对天国没有二心,但就是因为受到陈玉成和杨辅清等排挤,被当成炮灰使唤,无奈之中才投降了曾国藩。
(天京事变的后续影响,让韦俊难以忍受,投降清朝)
来自天王的暗中拆台行为,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所剩无几的战争潜力,也破坏了李秀成的抵抗策略,可是即便李在被洪秀全刻意下绊子后,他所做出的进一步选择,同样称得上是太平天国排在前列的忠臣。
在天京被湘军水陆重重包围后,李非但没有因为洪的猜忌离去,反而抛弃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苏福省财赋重地,转而陪他死守城池,天京沦陷后,还把自己的好马让给幼天王骑,好让对方顺利突围,保全洪秀全一脉。
李对于洪秀全和他的天国,真可以说是仁至义尽,肝脑涂地了,这些和他在洪秀全死后愿意为曾国藩招抚己方仍在作战的流亡来说,简直不值得一提。
尽快结束内争,减少民间损失,李的境界别有天地
当然,这里还可以延伸一下的是,李秀成招抚太平军残部,本质上也无可厚非,具体原因在于,他看到太平天国的衰亡已经无法逆转,所以努力促使更多人交出武器,争取能够做回平民,安度后半生,避免无意义的抵抗,这也是一种仁义的体现,毕竟这场内战打到最后,死伤的都是平民百姓,对谁都没好处。而李这种行为的境界,不知道比玩弄权术且不计代价拉着太平军精锐往天京火坑跳的洪秀全高到了哪里,所以李秀成对忠的发挥可以说是淋漓尽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要远远大于后来"叛徒嫌疑"的,可谓是瑕不掩瑜。
不过,这里又有人会质疑了,石达开也曾有过向清朝四川巡抚骆秉章提出以自己一家子性命来换取大渡河残部的保全,结果对方满口应允,暗地里却将翼王石达开手下的两千多人赶尽杀绝,李秀成这样的一种想法会不会太天真呢?
(影视剧中的石达开)
其实,李与石达开的做法所产生的的效果,应该是有区别的,对于骆秉章来说,四川西部的太平军两千余残部都是身经百战的两广老兵,一旦放过很难不会卷土重来,所以他们才会下狠手。可是李秀成所面对的局势又与石达开不同了,当时长江南北还有几十万太平军的部队,而且其中鱼龙混杂,除了老兵外,清军的降兵、流民和天地会成员充斥于其中,清廷出于"绝后患"的目的要斩草除根无异于是扩大打击面,费力不讨好,而且他们也没那个能力实现,所以曾国藩不大会像骆秉章那样一杆子戳到底,把事情做绝,李秀成会有这种想法,也绝非是一厢情愿,而是建立在同曾试探性交谈的基础之上。
最后,我们应当看到,分析历史人物的作为,不应当以单纯狭隘的道德观来评价,这样反而会遮蔽掉许多值得谨慎对待的细节,分析李秀成是如此,其他人何尝不一样呢?所以笔者以为,李的人格魅力与具体作为已经超越了忠邪的二元论,对他的认识,理应当多一些"同情之理解",而非去非黑即白的一刀切。
(港版电视剧中的李秀成形象)
参考文献: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纲》,岳麓书社
裴士锋《天国之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夏春涛《太平天国与晚清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陶短房《这个天国不太平》,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