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板桥笔下的老潍县

郑板桥笔下的老潍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潍坊新闻网 访问量:1494 更新时间:2024/1/22 10:49:35

古之潍邑,大体包括今天潍坊市的潍城、奎文、高新、寒亭、坊子、滨海等地方,到了明代初期,始称潍县。这里是半岛中部最繁华富庶的大邑,地处交通要道,加上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被誉为"东莱首邑""北海名城"。

潍坊市郑板桥纪念馆内的郑板桥塑像 摄影:牟美静

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清正廉洁的地方官,更是诗书画三绝的文化大家,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做知县,从此"七载春风在潍县"。

在潍县,郑板桥不但政声斐然、深得百姓拥戴,还留下了大量的书画和诗文作品,这是一笔价值不可估量的艺术瑰宝和精神财富。

郑板桥在潍县当了7年知县,与潍县建立了深厚的情缘,也为潍县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尤其是那40余首《潍县竹枝词》,犹如一帧帧人文百态、民风社情的素描画,"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栩栩如生,不可多得。几百年来,流传甚广。

郑板桥《怀潍县二首手迹》

关注民生 清正廉洁

虽说潍县是闻名遐迩的富庶之地,郑板桥来得却不是时候。当时这里根本不像人们吹嘘的那样。连续多年海啸水患、旱灾蝗灾、地震频发,加之官府横征暴敛,潍县老百姓苦不堪言。文献记载"斗粟千钱,饥民载道,饿死者十之五六",出现了许多老百姓卖儿卖妻,奔东北逃荒的现象。

郑板桥关心老百姓的生死疾苦,出台了最大力度的赈灾政策。对于社会这极度的惨状,他以悲悯之笔进行了描写记载:泪眼今生永不干,清明节候麦风寒。老亲死在辽阳地,白骨何曾负得还。

这一首《竹枝词》,是写清明祭祀,有人在寒风中伤泪滂沱,因为他的老辈亲人闯关东时死在了东北辽阳,尸骨无法运还故乡。姊妹篇《竹枝词》中还写道:"关东逃户几人归,携得妻儿认旧扉""卖儿卖妇路仓皇,千里音书失故乡"。东家贫儿西家仆,西家歌舞东家哭。骨肉分离只一墙,听他笞骂由他辱。

这首诗,叙述了郑板桥听说的一家人的苦难遭遇。当年"岁荒,人相食",民不聊生。这家人骨肉分离,其中一个孩子被迫卖到西邻富裕人家做仆人,遭遇并不好,常受打骂侮辱,而骨肉亲人只能在墙这边听之任之,无可奈何。

沧海茫茫水接天,草中时见一畦田。波涛过处皆盐卤,自古何曾说有年。这首《禹王台北勘灾》,写的是郑板桥调任潍县的次年五月,北海遭遇大潮灾,"田间无禾",郑板桥亲临海滩勘察潮灾时的所见所闻。记述了海潮之后北海滩涂的荒凉凄惨,感叹盐卤之地从来就没有过丰收年景!

看这几首《竹枝词》,作为地方政府第一责任人的知县郑板桥,大胆反映当时老百姓受生存之迫,卖儿卖妻、九死一生闯关东的悲惨现实,表现出来了郑板桥心系百姓却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态,也表现了毫不粉饰时艰的浩然正气。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这一首题画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最为著名,劝勉官吏,流传几百年,也是被习近平总书记几次引用过的诗句。郑板桥手迹复制件摄影:牟美静一位"诗书画三绝"的知县,不但在公堂之上、市井之间和阡陌途中能想到百姓,即使在凝神专思地作画,一笔一划挥毫的时刻,也把百姓疾苦挂在心头,做官为民的情怀跃然纸上。诗中意,画外音,令人钦佩。

这首诗的受赠人包中丞(名括),是郑板桥的长辈兼领导("年伯"一般指同事的长辈,"中丞"是清朝对巡抚的尊称),老郑根本不在乎,直抒己见,借着赠画的机会,把自己的座右铭呈上,在劝勉领导的同时也在激励自己。

寄情山水 结缘潍县

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是诗人,是书画家。他很性情,工作之余喜欢寄情山水、遍访名胜古迹,采风写生、寻找灵感,陶冶情操,排遣愁绪。

作为一个见过了名山大川的南方文人官员,刚刚来到无山、无湖、无风景的潍县地界,郑板桥很是烦恼抱怨,曾写过一首《恼潍县》。

《恼潍县》行尽青山是潍县,过完潍县又青山。宰官枉负诗情性,不得林峦指顾间。然而,随着郑板桥在潍县生活时间长了,特别是几年后,潍县的百业逐渐得到恢复发展、百姓安居乐业,郑板桥与地方绅士名家的交往也多了起来,建立了朴素的感情,郑板桥心情好了许多,爱屋及乌,眼里的潍县也美了起来。一句"七载春风在潍县",应该是他最直接、最淋漓痛快的感受。

郑板桥有一首名《怀潍县》的诗,我们来看看它的来历。

《怀潍县》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当时潍县隶属莱州府,郑板桥从潍县城去莱州府应酬公事,本应该出城走十里堡、二十里铺、寒亭镇通昌邑城的那条东北方向的驿道。

郑板桥时期潍县至平度州(潍县域内)驿道图制图:梁化刚

但是,郑板桥并没有按最近的路线走,而是先走潍县城通往平度州的这一段东西走向的驿道,到潍河后再换乘船只,顺流向北到昌邑城,然后改道东北方向奔莱州府。

在这条路途上,名胜古迹很多,有马宿街的八角池、寒浞冢,鸳鸯庙(俗称双庙,即龙王庙和平王庙),还有夏密故城和柳毅山。到了潍河于渠渡口以后,换船顺流向北。在船上,不但可以欣赏两岸桃红柳绿的自然风光,还可以让随从们歇歇脚,这真是一举两得的选择。于是,才有了郑板桥这首著名的《竹枝词·怀潍县》。

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对于自己工作过七年的潍县,郑板桥在诗中袒露得真情切切、毫不掩饰。这首竹枝词是郑板桥的名作,它让无数潍县老乡自豪。

郑板桥诗中的鸳鸯庙之平王庙,位于今寒亭区杨家埠旅游风景区双庙村 摄影:梁化刚

这时候,郑板桥的执政前途是光明的,眼里的潍县百姓是安居乐业的。

三更灯火不曾收,

玉脍金齑满市楼。

云外清歌花外笛,

潍州原是小苏州。

这就像是郑板桥为当时潍县城升平繁荣的夜生活拍摄的全景照片,他大胆地在潍县和苏州之间,划了一个等号。

两行官树一条堤,

东自登莱达济西。

若论五都兼百货,

自然潍县甲青齐。

这是描写的潍县城通往莱州府的驿道。正是因为潍县交通便利,带动了商业发达和地域繁荣。战国时代,齐鲁大地上曾有五个都市:临淄、平陆、高唐、即墨、莒。郑板桥称赞,如果拿五都的繁荣和百货比较,潍县比青州、齐州更胜一筹。

集散人归掩市门,

市楼灯火定黄昏。

白浪河水无情甚,

不肯停留尽夜奔。

这首诗勾画了潍县大集的一个侧面,集散人归,喧嚣渐静,只有白浪河的水在滔滔流淌,表达了郑板桥对社会安宁和黎民福祉的热忱期待。

纸花如雪满天飞,

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

好将蝴蝶斗春归。

这一首写的则是清明时节,潍邑美丽繁荣、人们乐享春色的场景。尤其是"纸花如雪满天飞"一句,把潍坊风筝都的奇特景象在二百多年前就描写得活灵活现。郑板桥笔下的老潍县,曾经美丽富饶,也曾经苦难悲惨。作为潍邑行政长官的一把手,用如此多的诗文描写、记录这片土地上的山川景象和市井人文,是难能可贵的,也是绝无仅有的。

郑板桥与潍县结缘,让潍县人文更加灿烂。

标签: 郑板桥潍县竹枝词乾隆莱州府

更多文章

  • 郑板桥得知和尚、尼姑做了不该做的事,干脆说道:让他俩结婚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郑板桥,乾隆,知县,和尚,尼姑

    1746年,老百姓绑着一个和尚和尼姑,到衙门里找郑板桥告状,状告和尚和尼姑做了伤风败俗的事情,请求郑大人严厉惩治。郑板桥字克柔,位列扬州八怪之一。乾隆十一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颇有政绩。一天,郑板桥外出时,见一胖一瘦两个人,围着一袋粮食在争吵。郑板桥走近以后,那个长得肥胖的人,先认出了他,于

  • 郑板桥的书与画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文化艺术资讯标签:郑板桥,书法,画家,扬州八怪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中最有特色的一位书画家兼文学家。他的书画作品总是给人一种卓尔不群,不庸俗,落落大方之感。这样清新的画风令人眼前一亮,使人不禁联想到画家本人的高贵品格。画如其人,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为您详细介绍郑板桥,使您对他的生平简介、诗书画三绝、学术主张、传世作品等有一定的了解。一、郑板

  • 全文56句,366字,嵌68个“春”字,郑板桥一曲《春词》流传千古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春词,春草,春光,春水,郑板桥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春分过后,万物开始茁壮生长。万物新绿,鲜花绽放,到处都是春的气息。清代的大书画家郑板桥,诗词也写得很好。有一年春天,他与几个朋友一起春游,欣赏着春色美景,陶醉在明媚的春光里,禁不住诗兴大发,开口吟出一首《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萌,春浓

  • 郑板桥在清代文人当中,是一个杰出人物,可他为什么要说“难得糊涂”?

    历史解密编辑:尔文新影视标签:郑板桥,难得糊涂,乾隆,罗聘,汪士慎,黄慎

    清朝时代的文人很多,有名气的也不少。不过,名气大到广为现代人所知的郑板桥无疑算得上是一个杰出的人物。假如您还不知道郑板桥是谁,那您一定对有些人常挂在嘴上的“难得糊涂”这句话不陌生吧。对了,这句“难得糊涂”就是郑板桥说的。郑板桥的大名气并不是因为“难得糊涂”而得来的,他实际上有着过人的才华。文人画家郑

  • 郑板桥一首冷门的咏梅诗,短短28个字,却写出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郑板桥,咏梅,梅花,一首,诗词,陆游,清晨,咏梅诗

    梅与竹、松并称“岁寒三友”,又与竹、兰、菊合称为“花中四君子”。梅花在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从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到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再到毛主席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历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不少的咏梅佳作。郑板桥的诗词多写自己的志向和品质,反倒是显得更为深

  • 寻访 | 郑板桥在北京的足迹:万寿山、建国门、孔庙、卧佛寺……

    历史解密编辑:青睐标签:香山,贡院,孔庙,郑板桥,万寿山,卧佛寺,法海寺,颐和园,建国门,北京市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而闻名于世。他与北京有着不少渊源,曾四次进京,既考取功名,也广交善友。今年是郑板桥诞辰330周年,为此寻访其在北京的足迹,采撷那些久远的趣闻逸事……初次进京暂居“颐和园万寿山”郑板桥,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清代书

  • 一首《沁园春》,满怀癫狂意。郑板桥:没人比我更懂什么叫“恨”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风月,苏轼,郑板桥,沁园春,古典乐,千古名句

    “沁园春”这个词牌,从初唐发端到北宋苏东坡定调,名声赫赫,佳作频出。由于它多用四字短语排列,节奏紧凑,调势活泼生动,可平可仄之字极多,较为自由。这样婉谐流畅的表达,也适宜于不同语言风格,无论抒情还是言志,抑或是谐谑、叙事、酬赠、祝颂等题材,都可以畅快表达。因此受到无数文人的青睐,填词者不知凡几。苏轼

  • 郑板桥:他是扬州八怪之首,诗书画三绝,血性为文章,瘦竹影婆娑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郑板桥,文章,扬州八怪,诗词,王安石,扬州市,中国世界遗产,大运河,中国文物

    郑板桥:血性为文章,瘦竹影婆娑郑燮,郑板桥,扬州八怪之首,诗书画三绝,世人对他的了解,大多限于书画,他那自称“六分半书”体和画的那瘦竹,引来多少的赞叹。其实他的诗词也颇有特色,而且切入时弊,他自称“直摅血性为文章”,诗文中体现着一个“真”字,无论是那几句题画诗,还是咏史诗,总是爱憎分明,显现着诗人率

  • 武秀才状告老农:粪水溅在我衣服上!郑板桥:你给老农磕头20个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郑板桥,武秀才,乾隆,知县,叩头

    欺压良善的武秀才拉着老农去郑板桥那里告状,说老农担粪时不长眼,把粪水溅在了他衣服上,求郑大人处理。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曾在山东潍县任知县,一天,只见本地武秀才气势汹汹的,拉着一个可怜巴巴的老农来告状。原来是老农挑粪时,不小心把粪水溅在了武秀才的衣服上。这本来不算件什么事,可这个武秀才仗着自己在地方上

  • 毛主席狂草《观沧海》,启功、郑板桥、周慧珺等大家都望尘莫及!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爱新觉罗·启功,郑板桥,观沧海,毛主席,狂草,书法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每一位都背诵过的名篇,诗歌中也透着一股豪迈之气,毛主席对此,也是非常喜欢的,其狂草版《观沧海》,跌宕起伏,指点江山,让人叹服,还有不少书法大家,诸如启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