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权独揽的恭亲王奕訢,为什么斗不过一个寡妇慈禧?

大权独揽的恭亲王奕訢,为什么斗不过一个寡妇慈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熙熙攘攘利来利往 访问量:2513 更新时间:2024/1/24 7:08:36

来源 | 头条号正说清代十二朝

爱新觉罗·奕訢,虽然在和咸丰皇帝的皇位角逐中败北,但却被道光皇帝于传位遗诏中晋封为亲王;咸丰皇帝临终安排的“赞襄政务大臣”中,恭亲王奕訢虽然被排除在外,但他却一手将慈禧太后推到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这位被光绪皇帝评价为“忠诚匡弼,悉协机宜”的忠臣、能臣楷模,虽错失大清皇位,却以“议政王”的身份一度问鼎晚清权力之巅。

在外交对手眼中,他是“精通东方外交艺术的老手”,可以随着角色的不同而随时变换脾气秉性;晚清朝臣评价其为“罢不生怼,用不辞劳,有纯臣之度”,甚至认为恭亲王奕訢如果不死,将挽救晚清诸多不幸。

有后世学者认为,道光皇帝最大的污点并非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而是抛弃了皇六子奕訢、选择了皇四子奕詝承继皇权。败给咸丰皇帝以后,道光皇帝临终亲封的亲王身份非但没能改善奕訢“败者为寇”的尴尬境地,反而被咸丰皇帝丢弃一旁、闲置数年。

咸丰皇帝驾崩后,恭亲王奕訢联合两宫皇太后发动“辛酉政变”,虽未能实现登基称帝的梦想,但却终于站在了权力之巅。

同治朝初期,恭亲王奕訢的权势到底有多大?我们以其担任的几个具体官职来明确说明:

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掌管对外事务.

2、自皇太极时期便被从根本上削弱、乾隆五十六年便彻底取消的议政王,奕訢再度荣任。而且,奕訢担任议政王的同时,还于“军机处行走,任领袖”。晚清朝廷内政,恭亲王奕訢一手掌握。

3、任宗人府宗令、总管内务府大臣,执掌宫廷内政、皇族事务。

4、掌管火器营、神机营事务,掌握晚清时期护卫京畿和宫廷的最精锐武装力量。

5、弘德殿行走,稽察课程,监督和约束同治皇帝的教育事宜。

6、管理造办处、钦天监及算学、祭祀太庙和近支婚嫁事务,他已经到了无事不管的极致状态。

也就是说,此时的恭亲王奕訢将晚清的内政、外交大权独揽,此时的两宫皇太后也只是听个汇报、给予指导意见的摆设;同治皇帝见了他,除了恭恭敬敬的叫声“六叔”,也就只剩下害怕的份儿。

除了官职,恭亲王奕訢还让自己的爵位和子嗣推向了巅峰状态:

1、赐亲王双俸、王爵世袭罔替;

2、11岁的长女获封“固伦公主”,13岁经慈禧太后指婚给一等一的皇亲国戚——富察·志端。(没错,这个富察家族就是富察皇后和傅恒、福康安所在的富察家族)

3、长子载澄,2岁封辅国公、6岁封贝勒;次子载滢三岁封不入八分辅国公;三子载濬更嚣张,刚满月便被封辅国公。

奕訢长女——固伦荣寿公主

同治朝初期的恭亲王奕訢,不是帝王,远胜帝王!此时的他拥有朝廷中枢的支持、拥有地方乡勇的支持、拥有皇室宗亲的支持,甚至还得到了西方列强的绝对支持。而且,根据其“平时于内廷召对,多有不检之处”的具体表现来看,他并不是没有推翻同治皇权并取而代之的想法。

可结果呢?这个大权独揽的嚣张人物,被慈禧太后一个妇道人家摆弄于股掌之中,以致数次于慈禧太后面前“痛哭引咎”。

嚣张如恭亲王奕訢,为何也没斗过慈禧太后呢?

有人认为慈禧太后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恭亲王奕訢治国之能确实出色,但在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上较之慈禧太后差的太多。

可别忘了,恭亲王奕訢能在咸丰皇帝逃亡避暑山庄的时候,趁机在京建立了新的政治集团并争取到了西方列强的大力支持;别忘了,慈禧太后之所以能荣升最高统治者的角色,几乎全部仰赖于恭亲王奕訢的鼎力支持。

恭亲王奕訢可以一举改变咸丰皇帝费力布置的政治局面,甚至可以改变晚清政权的历史走向,还斗不过一个对内政、外交、世界局势全然不懂,只会点阴谋手段的26岁寡妇?

他唯一的错误就在于得势以后的逐渐天真!

嘉庆朝初期,“以亲王为军机大臣,未几,以非祖制罢”,60年以后,恭亲王奕訢再以亲王身份跻身军机并荣升“议政王”,让其自认为担起了大清江山、祖宗基业的重担。

如此思想之下,恭亲王奕訢事事以朝廷为重,以江山社稷为重,所以他主持洋务运动,得罪了朝廷的“顽固派”;支持削弱地方武装,得罪了湘军、淮军派系;和西方列强针锋相对,得罪了最有力的支持方;整治皇室宗亲、重塑皇族形象,得罪了这些近支远支的亲戚们。

如此背景下,恭亲王奕訢还能斗得过重用曾国藩、醇亲王奕譞;始终在拉拢、平衡朝廷各方势力;主张“宁与友邦,不给家奴”以换取西方列强满意的慈禧太后吗?

曾经因为天真,皇六子奕訢错失皇位;好在他及时警醒,为自己重新夺回了该有的权力。可独揽大权后,恭亲王奕訢再次天真起来,只得于宦海沉浮,被一个妇人肆意摆弄。

参考文献:《奕訢年表》、《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八》、《清实录·同治朝实录》

标签: 奕訢恭亲王慈禧咸丰亲王道光帝

更多文章

  • 奕訢作为晚清开明政治家,主持洋务二十余年,为何斗不过慈禧?

    历史解密编辑:俊小伙呦标签:慈禧,同治,晚清,光绪,清朝,咸丰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由于是少数民族政权,导致清朝很排外,而且对汉族大臣防范很严格。就是在最开明的康熙朝,朝廷里掌握实权的汉族大臣也并不多。到了晚清,由于慈禧掌权,妇道人家,更是见识短浅,争权夺利是一把好手,开放发展、学习先进、治国理政却一样都不行。在她的领导下,占据帝国权力核心的满族大臣和皇亲国戚

  • 曾经显赫的恭亲王奕訢为何慢慢沉寂了,他为何成不了多尔衮?

    历史解密编辑:雪清爽雪千寻标签:奕訢,慈禧,多尔衮,恭亲王,慈安,太监,清廷,恭亲,王奕訢,小说家,国防政策,金庸笔下角色,军事政策,慈禧太后

    辛酉政变后,慈禧逐渐抓住清廷的最高权力,通过一系列举措,先是处死了曾经帮助其实施辛酉政变的政治盟友胜保,随着慈禧手中权力的不断稳固,她和先前的政治盟友开始产生矛盾。其实自慈禧和奕在热河达成政治密约后,双方一直都尽量遵守着当时的承诺,也就是慈禧和慈安一方掌握垂帘听政的决定权,奕一方则以议政王的名义领衔

  • 如果道光选择恭亲王奕訢接班,清朝能否有复兴机会?答案是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皇帝,清廷,皇位,清朝,恭亲王,道光帝,李鸿章,曾国藩,王奕訢,大清王朝

    六子奕訢和皇四子奕詝都是道光皇帝喜欢的儿子,但是按照长幼次序,皇位该是老四的。如果传给了老六奕訢,就难以服众,就会引起内乱,因此道光最终还是把皇位传给奕,老六奕訢跟皇位失之交臂。有人假设,如果奕当了皇帝,就能挽救大清灭亡的命运,就能让大清千秋万代。事情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大清封建体制是集权高

  • 道光帝明明喜欢奕訢,为啥没有传皇位给他,只是封了亲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道光帝,咸丰,皇位,皇帝,亲王,奕訢

    1850年,道光帝在病危之时,遗诏出现了“一匣双谕”。当时召见的大臣,打开御书之后,大吃一惊,里面有三行内容,其中一行: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另一行: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道光三十年,奕詝继承皇位,名号咸丰帝,在此之前,可用五个字来形容他“德才不配位”,形象不佳,天生还有点坡脚,反观奕訢,高大英俊,文

  • 没安置好能力极强的弟弟奕訢,咸丰皇帝托孤注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奕訢,遗诏,宫太后,咸丰皇帝,慈禧太后

    文:张军锋(读史专栏作者)爱新觉罗·奕詝估计是大清朝最为不幸的当家人,他主政的十一年可以说是大清入主中原以来各种矛盾总爆发的阶段,朝廷吏治败坏,南方洪秀全与他分庭抗礼,几乎要动摇大清的根基,西方列强虎视耽耽,内忧外患齐齐压在这个年轻皇帝并不十分强健的肩头,而他的为政能力又比较一般。1856年,第二次

  • 道光帝多次在两子之间徘徊,为何选平庸的奕詝,没选出众的奕訢?

    历史解密编辑:快乐就是我呦呦标签:奕訢,皇帝,清朝,奕詝,道光帝,恭亲王,大清王朝

    自古以来封建王朝的皇帝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往往会采取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清朝建立以后,却几乎没有什么嫡长子继承的情况出现。清朝的皇帝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有很大的自由,往往会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尤其是在道光皇帝时期,他在自己的两个儿子之间不断的徘徊。道光的两个儿子分别是清朝有名的昏君咸丰和洋务运动的领

  • 奕訢终究活成了奴才,活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贱议你读史标签:奕訢,肃顺,慈安,咸丰,恭亲王,安德海,道光帝,慈禧太后

    在电视剧《一生为奴》中,肃顺临终的时候,对恭亲王说一句话,完全成了奕訢一生的写照:你即便权威再高,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你终究是那个人的奴才啊!纵使奕訢有帝王之才,然却没有帝王之运,这是他人生最大的无奈。作为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奕訢的才干在晚清皇族中,无人能及。或许是自身光芒太盛,反而衬托了旁人的

  • 咸丰原本器重奕訢,为何后来产生嫌隙,导致兄弟失和

    历史解密编辑:伯爵灬焦点标签:咸丰,清朝,奕訢,道光帝,宗人府,慈禧太后

    道光在挑选储君的时候,一度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之间犹豫。奕訢天资聪颖,精通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熟读百家经典,诗文。不仅文学方面优异,奕訢的武功骑射也不在话下,可以说是一位比较全能的皇子。但奕詝和他比起来,各方面就要差一些了。不过道光前三个儿子接连早逝,奕詝当时是他最年长的儿子,而且他是孝全成

  • 都说咸丰皇帝不如恭亲王奕訢,为什么道光皇帝不立奕訢为储?

    历史解密编辑:夜是灯火不休矣标签:奕訢,咸丰,道光帝,恭亲王,孝全成皇后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zhǔ)(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清宣宗道光皇帝第四子,生母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1808年3月24日-1840年2月13日)。20岁登基,在位11年,享年31岁。年号咸丰。咸

  • 道光帝为何放弃奕訢,选择咸丰帝做太子?这事与一位美女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神圣海王殿标签:皇后,孝全,奕訢,道光帝,皇贵妃,咸丰帝,钮祜禄氏,后宫佳丽

    1846年是清朝道光二十六年,这或许是道光帝人生中最纠结的一年,他几经犹豫,终于写下了一道格式很奇特的传位诏书。诏书先写“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然后才写“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奕詝就是后来的咸丰帝,奕訢就是大名鼎鼎的恭亲王,那么问题来了,道光帝为何选择奕詝做继承人呢?对于道光帝而言,他对皇四子奕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