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宋朋友圈|朕喜欢狄青 像风吹了八万里

大宋朋友圈|朕喜欢狄青 像风吹了八万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时拾史事 访问量:3363 更新时间:2024/2/14 0:53:25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宋慧敏

五八四

皇帝最怕什么?最怕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想当皇帝。皇帝的焦虑症大抵就是日防夜防,内防颠覆,比如武将起兵的宋太祖当了皇帝就趁热打铁,凭一句话,一杯酒缴了武将的兵权。外防独立,党项族一直在宁夏搞事情,让宋仁宗头疼不已。

据说宋仁宗出生时是天线宝宝,日夜啼哭,除了缺少来自亲妈的安全感,主要还是天选之子的身份,让忧国忧民,用哭声缓释压力。因为太能哭,宋真宗不得不下令能止小儿啼哭者,重赏。

有个布衣揭下皇榜,走进皇宫,抱着小太子念念有词说了八个字:文有文曲,武又武曲。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别怕。说来神奇,小太子立即止住哭声,乖乖吃奶,乖乖睡觉,乖乖长大。

事实果然应了布衣的预言,我们今天全文背诵文言文天团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全都是文曲星下凡辅佐宋仁宗,真武神附体的大将军狄青更是凭一己之力南征北战,以常胜将军的不败战绩治愈宋仁宗的头疼和焦虑。

朕这一生最大的而惊喜就是遇见你,狄爱青。狄爱青给宋仁宗惊喜是穿过枪林弹雨九死一生换来的。狄青作为戍边勇士,在西北长达四年,一场又一场的战事中,狄青共参加大小二十五次战斗,八次被流箭射中。

在安远打的最艰苦那一场战斗中,狄青负了重伤,躺在地上。听到敌人进攻的声音,上马奔赴战场。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横的怕不要命的,敌兵被不要命的狄青吓跑了胆,很快被杀的溃不成军。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狄青过人的胆识在他还是从前那个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初露倪端。狄青十六岁那年,他的哥哥狄素和一个外号铁罗汉的人在河边打架,铁罗汉被狄素推到河里。治安队来抓狄素,从田里劳动归来的狄青说铁罗汉是他杀的。要抓就把我抓走,抓我之前,我先把铁罗汉从水里捞上来,我把他救活,如果他死了,你们在把我抓走也不迟。

狄青一个猛子到河底把铁罗汉拉到岸上,一边施救一边默祝:如果他日我能富贵,就让铁罗汉活过来。说完狄青倒提着铁罗汉,铁罗汉肚子里的水顺着口鼻哗哗流了出来,水吐完了,铁罗汉也醒了过来。瓜众直呼狄青太神了。

从此,狄青在封神的路上成了披荆斩棘的哥哥。神奇之后,狄青开始神秘。狄青私人订制了一幅青铜面具,每次打仗的时候,他穿上铠甲带上青铜面具,长发披垂在身后,骑着马一路呼啸冲进敌人的阵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许多刀下鬼,甚至不知道杀死自己的人是何方神圣。

之所以戴着面具,武装到牙齿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盖因为狄青是个大帅哥,美人迟暮,大帅哥自恋,虽然不像希腊神话中那位男生自恋到把自己变成水仙花,但狄青害怕刀枪无情伤了自己的绝世容颜,所以戴上面具防护。

青铜面具下面,狄青脸颊还有一个标识——刺字。给军人脸上刺字大约始于五代后梁朱温,这个打了鸡血患了猪瘟的人为了防止部下逃跑,在他们的脸上刺上部队的番号,这个举措防范士兵逃逸十分有效,其他土皇帝纷纷效仿。北宋也概莫能外,同时那些犯了法的犯罪分子也在脸上刺字发配到边远地区充军,虽然这些罪犯和军人刺字的内容不同,但没有谁会上前看个分明。

狄青凭着军功成为大宋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经略使尹洙把狄青推荐给范仲淹,惜才心切的老范对狄青给予高度评价,并且对他提出进一步提高军事理论水平的要求。狄青按照范老师的要求学习了《左氏春秋》等古代军事著作,结合实战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百战百胜。

西北不断传来的捷报让宋仁宗心情愉快,他下诏把狄青请到京城给他开表彰会,狄青去京城的路上,西南交趾国又传来侬智高闹独立的消息,狄青主动请缨,誓师打败侬智高,得胜还朝。

宋仁宗接到狄青的请战书,想见狄青的心情更加迫切,心里想起一首歌:在梦里凝望的脸,却来不到我身边,我对你太想念,太想念。既然不能来,那就派出宫里最好的画师随同狄青奔赴前线,把英雄的光辉形象画下来,带回来让朕看看。

宋仁宗封狄青为枢密副使,按照狄青的要求为他调拨八百精锐骑兵、步兵,打造一批针对攻打侬智高部队使用的利器,授予狄青事急从权的尚方宝剑,不仅广南将领悉归其统帅,连此前南下的广西经略安抚使余靖、广南安抚使孙沔也一并归狄青指挥。

各部队集结汇合,狄青开始整饬军纪,首先从军官开始,这些中层许多都是朝廷官员的子弟,出征的目的是为了混个军功阅历。狄青开会请这一部分人认清形势,如果贪生怕死趁早离了部队,另谋高就。战场上如果令不行禁不止,当了逃兵格杀勿论。

战前动员在一个小庙前开展,狄青要求全体将领一定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军令如山,如有违抗,斩立决。战前动员最后一个环节是狄青代表全体指战员到神像前用一百枚铜钱占卜这场战争的胜负。狄青虔诚祷告:如果此战大捷,一百枚钱正面朝上。

一百枚钱被狄青抛向空中然后落下神像脚下,全体指战员的欢呼声刹那间响彻云霄,铜钱正面全部朝上,三军将士士气大振。

部队精神饱满来到宾阳,不料却传来广西钤辖陈曙为了抢功擅自带八千人出昆仑山与侬智高交手,在战斗中陈曙部队被侬智高打得落花流水,两千人阵亡,武器辎重被侬智高悉数抢走。陈曙和属下乔用等三十二名将士逃了回来。

狄青命令绑了这三十二名将士就地斩首,以正军纪,将士们看了无不战战兢兢。

部队到邕州城下,刚刚大胜宋军的侬智高根本不把狄青放到眼里,在城墙上宴饮。狄青也在城下安营扎寨,带领将士们饮酒吃肉庆祝上元节。就在这天夜里,狄青安排精锐部队夜袭昆仑山关口,麻痹大意的侬智高部下来不及抵抗就被宋军全部杀死,大军从四面包围邕州城。

两军阵前,侬智高看到的先头部队打着万胜军的旗帜,万胜军是新招募部队,侬智高以为狄青是让这些新兵蛋子送死。战鼓敲响,这些万胜军以万夫不当之勇冲入敌阵,作战勇敢枪法娴熟。侬智高这才发现上当了,万胜军里全是精兵。

他刚回过神,正要反扑,宋军又敲起鸣金收兵的战鼓。万胜军迅速撤回大营。侬智高害怕有诈,不敢追击,结果发现并没有动静。宋军阵营飘起缕缕炊烟。

第二回合,依然是万胜军为先锋,这次上来的全是新兵,侬智高下令让属下狠狠地打,不料宋军下令收兵。侬智高跟在后边追击,这一次他们进了狄青布下的埋伏圈。紧接着狄青的骑兵队踏破贺兰山缺,拿下邕州城。属下发现一具穿金龙衣的尸体,疑似侬智高,狄青查看之后让他们以侬智高逃跑上报朝廷。

侬智高果然逃跑到了大理,最后死在那里。狄青班师回朝,路过那座小庙,他率领将士们查看当初占卜落在地上并保护起来的神钱,结果发现这些钱是两面全都是正面的私人订制。

邕州大捷,宋仁宗下令大赦天下,然后望着狄青英武的画像心里想起一个旋律:你快回来,别让朕的心太多的等待。

参考资料:《宋人轶事汇编》丁传靖 中华书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标签: 狄青宋仁宗宋军大宋范仲淹

更多文章

  • 北宋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死得却比岳飞还冤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狄青,岳飞,宋仁宗,宋太祖,范仲淹

    文|飞鱼说史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逝, 把皇位传给了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皇帝年幼,此时正是武将篡位的大好时机,因为武将掌握着军队,有人就有话语权,盯上后周江山的人当然也不止一个。不过这些人中并没有当时已经是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至少史书中是这么记载的。为何非要强调一下赵匡胤的官职呢,这是因为这一职位

  • 1053年,狄青占领昆仑关。可敌之侦查员却汇报:宋军十天后才出击

    历史解密编辑:杰哥侃史标签:狄青,宋军,大将,叛军,宋朝,昆仑关

    1053年,43岁的狄青占领了昆仑关,并向敌人摆开了阵势。没想到的是,前天,敌侦查员竟对统领说:宋军10天后才会出击!西夏王朝建立后,经常出兵打扰北宋的边境。由于宋军是分散在各个堡垒里作战的,所以,虽然宋军总人数很多,但分散在各个堡垒里的人,却很少。作为进攻方,西夏人很狡猾,他们每次作战都集中优势兵

  • 大宋朋友圈|狄青惨遭罢官郁郁而终,背后动了谁的奶酪?

    历史解密编辑:时拾史事标签:狄青,韩琦,宰相,宋朝,宋仁宗,宋哲宗,大宋朋友圈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宋慧敏五八五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那是一个春天,一战封神的狄青子夜凯旋,首都开封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人欢马叫,到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京城百姓万人空巷夹道欢迎他们的大英雄,这一后的每次出街,都是观者如堵。风光无两,让人眼热。宋仁宗亲自在垂拱

  • 第一次宋夏战争宋军三战大败,狄青凭什么升官那么快

    历史解密编辑:巴山夜雨麻辣锅标签:狄青,宋军,西夏,大军,宋朝,李元昊,宋夏战争

    (本文是老巴给国家人文历史投稿)狄青(1008-1057),山西汾州人,二十岁投军,军旅生涯长达30年。其真正参加的实战,一是三十三岁(虚岁,下同)时的第一次宋夏战争,二是四十五岁时领导镇压的侬智高叛乱。皇祐四年,广源州侬智高反,狄青抗章请行。来源/电视剧《清平乐》截图在第一次宋夏战争中,狄青短短几

  • 民间传说:狄青出世

    历史解密编辑:中条山上的风标签:狄青,武艺,下山,老祖,宋朝,鬼谷子,薛丁山,民间传说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今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人。北宋时期名将。狄青雕像狄青从小家境很贫困,一家人主要以种地谋生。狄青十六岁时,因哥哥与人发生冲突,差点打死对方,被官府缉拿。狄青为保哥哥,挺身顶罪,脸上被刺了黑色的“配军”两字,送往京师汴梁,统一往边疆发配。狄青一行十几个

  • 范仲淹提出业绩考核制度,引来多数人反对:军队就是靠朝廷养活的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范仲淹,宋仁宗,李元昊,西夏

    《岳阳楼记》是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课本上必背篇目,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表达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千古名句。外部危机,内部矛盾李元昊是西夏党项族开国皇帝,此人魁梧雄壮,有异于常人的雄心壮志。十岁时就向自己父亲提出对宋朝外交经贸的建议,《宋史》:"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

  • 范仲淹:文能治盛世, 武可镇山河, 何等人物, 值得后世仰视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上的一些事儿标签:宋朝,变法,诗人,范仲淹,宋仁宗,李元昊,拨弦乐器,民族音乐,官宦世家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多少文人英雄豪杰。南宋时期,文天祥战败被俘,但面对种种威逼利诱,他坚定不移;贾苦练武功,吓跑洋人,在我国拉开了“东亚病夫”的绰号。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著名人物。他的一句“先忧天下之忧,后享天下之乐”惊艳世人.都说范仲淹文能治盛世,武能平山河,他

  • 范仲淹仕途并不成功,后世为何对他极尽褒扬?你看他一生干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范仲淹,韩琦,吕夷简,宰相,李元昊,富弼

    清平乐 范仲淹热播剧《清平乐》中,满朝的文武大臣,如果要评选一位既是君子,又是能臣的人,那第一毫无疑问就是范仲淹。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每个人都钦佩不已。为什么这样一个好官,一个君子,却多次被贬呢?一、寒门入仕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可想而知他的童年多

  • 范仲淹救灾三套法子:抬高米价,以工代赈,发展旅游业

    历史解密编辑:落水的焱燚标签:米价,官府,百姓,官仓,诗人,宋朝,范仲淹,拨弦乐器,民族乐器

    1050年,江浙一带遭遇灾荒,范仲淹却说:“米价再涨一涨”,因此帮助百姓度过饥荒,百姓都称赞他,“范仲淹是一个好官”。范仲淹此时在浙西路担任杭州知府,不仅不开仓放粮,反而将粮食价格大大提高。他这是要干什么?古代遭灾,一般都是靠着官府救灾,如果官府无粮救济,就会造成灾民的大规模死亡。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 北宋时期,范仲淹所推行庆历新政,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果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宠物不求人标签:范仲淹,宋廷,宋朝,地方官

    “庆历新政”是一场由范仲淹、富弼等主导的以整顿吏治为核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官员办事效率,及发展农业,增加赋税,藉以达到节省国家开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的改革行动。庆历三年(1043年),刚刚出任参知政事不久的范仲淹,在急切想要通过改革来改变宋朝积弱现象的仁宗皇帝的催促下,曾坚定认为“革弊于久安,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