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死得却比岳飞还冤

北宋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死得却比岳飞还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 访问量:392 更新时间:2024/1/19 2:09:54

文|飞鱼说史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逝, 把皇位传给了年仅七岁的柴宗训

皇帝年幼,此时正是武将篡位的大好时机,因为武将掌握着军队,有人就有话语权,盯上后周江山的人当然也不止一个。

不过这些人中并没有当时已经是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至少史书中是这么记载的。

为何非要强调一下赵匡胤的官职呢,这是因为这一职位是后周禁卫军的最高长官,是统管整个后周最强军队的一把手。

如果他想篡权,也只是一句话的事。

无论赵匡胤想不想干这件大事,最终他还是当上了皇帝,因为赵匡胤的弟弟联合赵普石守信等人发动了陈桥兵变,逼着赵匡胤当了皇帝,至于这事是不是赵匡胤授意的,这就说不好了。

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他就觉得武将真的是太危险了,搞不好以后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最后会为他人做了嫁衣,这就是会让人内伤了。

既然有了这层顾虑,赵匡胤玩了一手杯酒释兵权的戏码,将这些功臣统统给甩了出去,但是他觉得这样还不保险,于是又开始让用大量的文官,让他们来制衡武将,为了进一步让武将听话,赵匡胤还竭尽可能地给文官放权。

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整个宋朝的基调都是文强武弱,而有些位高权重的文官,为了稳固自身的地位和权势,也开始搞些小动作,让武将步履维艰,而被文官迫害的武将更是数不胜数。

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岳飞了,他忠心为国,最后却死于“莫须有”的罪名,让人叹息不已。

不过在岳飞之前,北宋也出了一位名将,他叫狄青,虽然他在后世的名气不高,但论战功他不在岳飞之下,结果死得却比岳飞还冤。

狄青有多厉害,又是怎么死的,我们一起来看。

狄青兄长:好弟弟,为兄犯错,你却代我受罪,我心有不安

狄青出身贫寒,在文臣地位颇高的宋朝,狄青没有足够的钱财去读书,所以从文这条出路,狄青根本走不通,狄青对自己的家庭情况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就把出路放在了骑射之上。

本来吧,这也是一个好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既然从文不行,从武也是可以的,虽然武将地位不高,但至少可以吃喝不愁,本来等着入伍当兵的狄青,却因为自己的哥哥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冲动是魔鬼,狄青的兄长就干了一件冲动的事情,他因为口角和乡里人打架斗殴,按照大宋的律法,与人斗殴是要被朝廷处罚的,狄青的家里还需要兄长支撑,万一兄长被处罚,那么他们的家就散了,于是狄青做了一个决定——代兄受过。

当时与人斗殴的代价是充军,狄青就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脸上还被刺了字,不过这也歪打正着了,毕竟狄青的志愿就是入伍,只不过方式变了而已。

就这样狄青成了一个骑兵,后来西夏的李元昊叛乱,宋廷征召士兵到边疆打击西夏叛逆,狄青就被选中,还当了一个小官,再对西夏的战争中,狄青身先士卒,前后四年,打了20多场战争,单单中箭的记录就多达八次,把西夏的士兵都快打出了恐惧症。

范仲淹:狄青是位奇才,将来必定能成大事

在宋朝为官,想要高升,单单有能力还不够,还得有朝廷的大官举荐才行,当一个叫尹洙的官员上任经略判官时,狄青就去拜见了此人,交谈之下,尹洙对狄青的军事才能十分认可,于是便将他推荐给了韩琦和范仲淹。

韩琦这个名字,或许大家比较生疏,但是范仲淹的名字就如雷贯耳了吧,范仲淹在当时也是宋朝出了名爱举荐人才的人,所以一般经过范仲淹的推荐,基本都能高升。

范仲淹见到狄青之后,也认为他是个奇才,并对他厚礼相待,不过范仲淹觉得狄青打仗是好手,但终究在理论上有所欠缺,于是还亲自教他读书,肯学的狄青十分刻苦,后来还精通了不少兵书,因此更加知名。

有了范仲淹的举荐,再加上自己过硬的本领,宋仁宗也注意到了这位将星,多次向其询问军国大计,得到了宋仁宗的赏识,后来还做到了枢密副使(相当于军队二把手)的位子。

皇祐年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一路高歌,攻城略地,忧心忡忡的宋仁宗便让狄青去平叛,狄青不负众望,平定了反叛,声威大震,让叛军闻风丧胆。

文彦博:搞定狄青,我只需一招,让他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余生

狄青平叛归来回到京师后,宋仁宗为了嘉奖他的功绩,便将他任命为枢密使,为了表示对他的恩宠,还特意赏赐给他了一套在京师敦教坊的宅第,并且对狄青他的儿子们也格外照顾,对他们加官进级。

狄青的飞黄腾达,自然让当时的一些文官如坐针毡,想想也是,一直以来都是文官骑在武将的头上作威作福,狄青这么优秀,万一扭转了这个“常规”怎么办呢?

其中最不能接受狄青高升便是文官之首的文彦博,狄青由于是武将出身,对于士兵也格外的偏袒,当他当上枢密使的时候,更是如此,以至于每次得到赏赐,这些士兵都要歌颂一下狄青。

文彦博就把这件事添油加醋地告诉了宋仁宗,说士兵只知有狄青,而不知有皇帝,宋仁宗自然很不开心,宋仁宗便问文彦博该如何处理,文彦博就建议宋仁宗让狄青出使节度使,这样一来离开了枢密院,狄青自然翻不起多大的浪。

宋仁宗深以为然,但是狄青却对宋仁宗上书陈情,说自己无功却受封节度使,无罪却又外放,这很是委屈。

宋仁宗想想,觉得狄青是个忠臣,这样做确实不太好,但是文彦博却说:

太祖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只因为得到军心,所以发生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事。

宋仁宗听后不淡定了,于是便将狄青外放,狄青心有不甘,就去文彦博那里辩解,文彦博解释,宋仁宗之所以要外放你,没有别的,只是因为怀疑了你的忠心。

狄青听闻大惊,毕竟在当时,武将被皇帝怀疑,基本没有什么好下场,战战兢兢的狄青只得去了藩镇,之后文彦博又建议宋仁宗每个月派使者去慰问狄青,可是每次宋仁宗的使者到来,狄青都吓得面如土色,生怕使者是来要自己命的。

在这种担惊受怕中,狄青不到半年,便郁郁而终了,而文彦博也轻松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由此可见,北宋名将狄青,赫赫战功不在岳飞之下,死得却比岳飞还冤,而文官欺压武将也成为了宋朝的一大特色。

对此,您认同吗?

参考文献:《宋史》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狄青岳飞宋仁宗宋太祖范仲淹

更多文章

  • 1053年,狄青占领昆仑关。可敌之侦查员却汇报:宋军十天后才出击

    历史解密编辑:杰哥侃史标签:狄青,宋军,大将,叛军,宋朝,昆仑关

    1053年,43岁的狄青占领了昆仑关,并向敌人摆开了阵势。没想到的是,前天,敌侦查员竟对统领说:宋军10天后才会出击!西夏王朝建立后,经常出兵打扰北宋的边境。由于宋军是分散在各个堡垒里作战的,所以,虽然宋军总人数很多,但分散在各个堡垒里的人,却很少。作为进攻方,西夏人很狡猾,他们每次作战都集中优势兵

  • 大宋朋友圈|狄青惨遭罢官郁郁而终,背后动了谁的奶酪?

    历史解密编辑:时拾史事标签:狄青,韩琦,宰相,宋朝,宋仁宗,宋哲宗,大宋朋友圈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宋慧敏五八五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那是一个春天,一战封神的狄青子夜凯旋,首都开封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人欢马叫,到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京城百姓万人空巷夹道欢迎他们的大英雄,这一后的每次出街,都是观者如堵。风光无两,让人眼热。宋仁宗亲自在垂拱

  • 第一次宋夏战争宋军三战大败,狄青凭什么升官那么快

    历史解密编辑:巴山夜雨麻辣锅标签:狄青,宋军,西夏,大军,宋朝,李元昊,宋夏战争

    (本文是老巴给国家人文历史投稿)狄青(1008-1057),山西汾州人,二十岁投军,军旅生涯长达30年。其真正参加的实战,一是三十三岁(虚岁,下同)时的第一次宋夏战争,二是四十五岁时领导镇压的侬智高叛乱。皇祐四年,广源州侬智高反,狄青抗章请行。来源/电视剧《清平乐》截图在第一次宋夏战争中,狄青短短几

  • 民间传说:狄青出世

    历史解密编辑:中条山上的风标签:狄青,武艺,下山,老祖,宋朝,鬼谷子,薛丁山,民间传说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今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人。北宋时期名将。狄青雕像狄青从小家境很贫困,一家人主要以种地谋生。狄青十六岁时,因哥哥与人发生冲突,差点打死对方,被官府缉拿。狄青为保哥哥,挺身顶罪,脸上被刺了黑色的“配军”两字,送往京师汴梁,统一往边疆发配。狄青一行十几个

  • 范仲淹提出业绩考核制度,引来多数人反对:军队就是靠朝廷养活的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范仲淹,宋仁宗,李元昊,西夏

    《岳阳楼记》是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课本上必背篇目,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表达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千古名句。外部危机,内部矛盾李元昊是西夏党项族开国皇帝,此人魁梧雄壮,有异于常人的雄心壮志。十岁时就向自己父亲提出对宋朝外交经贸的建议,《宋史》:"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

  • 范仲淹:文能治盛世, 武可镇山河, 何等人物, 值得后世仰视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上的一些事儿标签:宋朝,变法,诗人,范仲淹,宋仁宗,李元昊,拨弦乐器,民族音乐,官宦世家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多少文人英雄豪杰。南宋时期,文天祥战败被俘,但面对种种威逼利诱,他坚定不移;贾苦练武功,吓跑洋人,在我国拉开了“东亚病夫”的绰号。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著名人物。他的一句“先忧天下之忧,后享天下之乐”惊艳世人.都说范仲淹文能治盛世,武能平山河,他

  • 范仲淹仕途并不成功,后世为何对他极尽褒扬?你看他一生干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范仲淹,韩琦,吕夷简,宰相,李元昊,富弼

    清平乐 范仲淹热播剧《清平乐》中,满朝的文武大臣,如果要评选一位既是君子,又是能臣的人,那第一毫无疑问就是范仲淹。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每个人都钦佩不已。为什么这样一个好官,一个君子,却多次被贬呢?一、寒门入仕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可想而知他的童年多

  • 范仲淹救灾三套法子:抬高米价,以工代赈,发展旅游业

    历史解密编辑:落水的焱燚标签:米价,官府,百姓,官仓,诗人,宋朝,范仲淹,拨弦乐器,民族乐器

    1050年,江浙一带遭遇灾荒,范仲淹却说:“米价再涨一涨”,因此帮助百姓度过饥荒,百姓都称赞他,“范仲淹是一个好官”。范仲淹此时在浙西路担任杭州知府,不仅不开仓放粮,反而将粮食价格大大提高。他这是要干什么?古代遭灾,一般都是靠着官府救灾,如果官府无粮救济,就会造成灾民的大规模死亡。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 北宋时期,范仲淹所推行庆历新政,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果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宠物不求人标签:范仲淹,宋廷,宋朝,地方官

    “庆历新政”是一场由范仲淹、富弼等主导的以整顿吏治为核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官员办事效率,及发展农业,增加赋税,藉以达到节省国家开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的改革行动。庆历三年(1043年),刚刚出任参知政事不久的范仲淹,在急切想要通过改革来改变宋朝积弱现象的仁宗皇帝的催促下,曾坚定认为“革弊于久安,非朝

  • 范仲淹:即便脚下满地黄叶,也要始终仰望着历史悠远的碧云天前行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李煜

    先讲一个好玩的故事,发生在自己上学的时候。那时大宋背诵天团当中的范仲淹先生的《苏幕遮》被语文老师要求全文背诵,于是本人和当时的几个伙伴一起在老师面前按要求,大声地、一字一句地背诵本篇;背到最后一句时,身边的男生大声而毫不犹豫地背出了:"酒入愁肠,化作葡萄糖。"当时在场的同学一片哄笑,老师还打趣这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