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宋朋友圈|狄青惨遭罢官郁郁而终,背后动了谁的奶酪?

大宋朋友圈|狄青惨遭罢官郁郁而终,背后动了谁的奶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时拾史事 访问量:2183 更新时间:2024/2/14 0:53:21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宋慧敏

五八五

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那是一个春天,一战封神的狄青子夜凯旋,首都开封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人欢马叫,到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京城百姓万人空巷夹道欢迎他们的大英雄,这一后的每次出街,都是观者如堵。风光无两,让人眼热。

宋仁宗亲自在垂拱殿迎接狄青,他拉着狄爱青的手心里想起一首歌:我对你爱 爱 爱不完。接下来那句这爱咋就这么难,一语成谶。

宋仁宗为狄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给算得上和狄青是同年的王臣,让他派人把狄青连上的刺字用药水洗去。狄青说不用,这个刺字陪我上战场,见证了我成长的过程,以后我还要让他时时提醒我为国效忠。

宋仁宗的感动发自内心,狄青这位所谓的同年酸了,见了狄青故意说:你脸上的刺青好像比原来更亮了。狄青笑着回敬:要不给你脸上也来一个?朝廷命官如此是因为羡慕嫉妒,就连机关办事员,因为狄青列席会议来晚了,也比照骂人“赤佬”的话腹诽当时为枢密副使的狄青为“赤枢”。

韩琦对狄青的轻蔑当年也是肉眼可见,他奉命统帅军队出兵西夏,狄青是他的副手,狄青有位手下犯了错误,韩琦让手下绑了狄青的手,跪在自己大帐前审问。

狄青得到消息赶到韩琦的大帐门前求情:这个手下在战场上是一条好汉,请韩大人饶他一命。没等狄青说完,韩琦在大帐内轻蔑地说:东华门外皇榜高中的状元郎才是好汉,你们这些脸上刺字的人也配说是好汉。韩琦一怒之下,当着狄青的面斩了他的手下。这老刁,一点面子都不给。

就连青楼女子白牡丹也狗眼看人低,敬狄青酒时说:斑儿,喝一盏。第二天,白牡丹结结实实挨了一顿板子。对于武官的排斥和抵触,成为大宋自上至下集体无意识的观念和成见。也是造成狄青含恨离世的主要原因。

力排众议封狄青为大宋枢密使,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奖励狄青黄金圈内豪宅,极尽恩宠。这个位置从大宋立国一直为文官把持,至于原因,孔子懂得,庄子懂得,老子也懂得,大宋的基本国策之一是与文人共治天下,共同对国防和军事武装进行管理。这也就是大宋无论是和党项、还是契丹、女真、蒙古等外族交战,屡战屡败的原因。专业的事情交给外行结果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还退。

文人纸上谈兵个个慷慨激昂,真挂帅上了战场马上吓尿了,恐党项、恐辽、恐金各种战争综合症一并发作,他们带着不胜的战绩灰溜溜回到朝廷,不耽误做官,不耽误自嗨的时候鄙视一把武臣。对于动了他们奶酪当了枢密使的狄青,更是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群起而攻之,群嘲而专讽,极尽口舌只能事。

首先跳出来反对狄青的是谏官韩绛,理由是狄青军权在握,有违祖宗家法。做个副手也就可以了。其次是当年举荐狄青的大臣庞籍,他说把狄青那么受百姓爱戴,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恐生变故重蹈覆辙。

在一边倒的反对狄青的声音响起时,狄青家又遭遇水灾,为了清理水淹留下的痕迹,狄青把家临时搬到附近的相国寺。于是,就有别有用心的人报告朝廷,狄青穿着黄颜色衣服坐在大相国寺的游廊下,远看还以为是皇帝呢。

这还不算完,一时京城起了关于狄青的谣言“汉似胡儿胡似汉,改头换面总一般,只在汾河川子畔”。意思是说狄青是胡人的血统,造反是迟早的事。好巧不巧,狄青家的狗忽然基因突变,长出犄角。又被传说成天象异常,要换天日了。

房屋整饬好之后,又有人报告狄青家半夜火光冲天,消防队赶过去却一点火灾的痕迹都没有。五代朱温起兵时他家也发生过类似现象。时任宰相的文彦博,把这些信息写成奏折上报给宋仁宗。宋仁宗召文彦博入对,说狄青戎马倥惚是个忠臣良将,爱卿不要小心过度。文彦博马上回复:当初宋太祖不也是柴荣的忠臣良将吗?

文彦博的反诘敲到宋仁宗也是大宋的最敏感的那根神经上,狄青被免去枢密使的职务,外放陈州。狄青找到文彦博问他自己没有任何过错,为什么被免职?文彦博冷冷回答:朝廷怀疑你就是理由。

狄青到了陈州心情郁闷,他告诉身边人自己或许要葬身陈州了,理由是这里有个特产叫青沙梨。朝廷更是每个月都派人说是慰问狄青,其实是查看狄青有没有谋反的迹象。公元1057年,在陈州终日郁郁寡欢的狄青脸上长了一个疮,不久,竟然毒发身亡。大宋和赫赫有名的常胜将军就这样在回到朝廷不到五年之后,在明争暗斗的猜忌、算计、和排斥中寂寞走完他的一生。

宋神宗总结有宋以来为朝廷做出突出贡献的军功重臣,狄青排在首位。对他的功绩给予高度评价。宋哲宗继位后,他的姐姐大长公主重觅佳偶,京城里的王公贵族适龄青年趋之若鹜,都想高攀这门皇亲。宋哲宗为姐姐圈定的人选是一位殿前带刀侍卫,高大俊美,姓狄名咏,狄青的儿子。

参考资料:《宋人轶事汇编》丁传靖 中华书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多文章

  • 第一次宋夏战争宋军三战大败,狄青凭什么升官那么快

    历史解密编辑:巴山夜雨麻辣锅标签:狄青,宋军,西夏,大军,宋朝,李元昊,宋夏战争

    (本文是老巴给国家人文历史投稿)狄青(1008-1057),山西汾州人,二十岁投军,军旅生涯长达30年。其真正参加的实战,一是三十三岁(虚岁,下同)时的第一次宋夏战争,二是四十五岁时领导镇压的侬智高叛乱。皇祐四年,广源州侬智高反,狄青抗章请行。来源/电视剧《清平乐》截图在第一次宋夏战争中,狄青短短几

  • 民间传说:狄青出世

    历史解密编辑:中条山上的风标签:狄青,武艺,下山,老祖,宋朝,鬼谷子,薛丁山,民间传说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今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人。北宋时期名将。狄青雕像狄青从小家境很贫困,一家人主要以种地谋生。狄青十六岁时,因哥哥与人发生冲突,差点打死对方,被官府缉拿。狄青为保哥哥,挺身顶罪,脸上被刺了黑色的“配军”两字,送往京师汴梁,统一往边疆发配。狄青一行十几个

  • 范仲淹提出业绩考核制度,引来多数人反对:军队就是靠朝廷养活的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范仲淹,宋仁宗,李元昊,西夏

    《岳阳楼记》是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课本上必背篇目,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表达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千古名句。外部危机,内部矛盾李元昊是西夏党项族开国皇帝,此人魁梧雄壮,有异于常人的雄心壮志。十岁时就向自己父亲提出对宋朝外交经贸的建议,《宋史》:"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

  • 范仲淹:文能治盛世, 武可镇山河, 何等人物, 值得后世仰视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上的一些事儿标签:宋朝,变法,诗人,范仲淹,宋仁宗,李元昊,拨弦乐器,民族音乐,官宦世家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多少文人英雄豪杰。南宋时期,文天祥战败被俘,但面对种种威逼利诱,他坚定不移;贾苦练武功,吓跑洋人,在我国拉开了“东亚病夫”的绰号。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著名人物。他的一句“先忧天下之忧,后享天下之乐”惊艳世人.都说范仲淹文能治盛世,武能平山河,他

  • 范仲淹仕途并不成功,后世为何对他极尽褒扬?你看他一生干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范仲淹,韩琦,吕夷简,宰相,李元昊,富弼

    清平乐 范仲淹热播剧《清平乐》中,满朝的文武大臣,如果要评选一位既是君子,又是能臣的人,那第一毫无疑问就是范仲淹。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每个人都钦佩不已。为什么这样一个好官,一个君子,却多次被贬呢?一、寒门入仕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可想而知他的童年多

  • 范仲淹救灾三套法子:抬高米价,以工代赈,发展旅游业

    历史解密编辑:落水的焱燚标签:米价,官府,百姓,官仓,诗人,宋朝,范仲淹,拨弦乐器,民族乐器

    1050年,江浙一带遭遇灾荒,范仲淹却说:“米价再涨一涨”,因此帮助百姓度过饥荒,百姓都称赞他,“范仲淹是一个好官”。范仲淹此时在浙西路担任杭州知府,不仅不开仓放粮,反而将粮食价格大大提高。他这是要干什么?古代遭灾,一般都是靠着官府救灾,如果官府无粮救济,就会造成灾民的大规模死亡。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 北宋时期,范仲淹所推行庆历新政,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果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宠物不求人标签:范仲淹,宋廷,宋朝,地方官

    “庆历新政”是一场由范仲淹、富弼等主导的以整顿吏治为核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官员办事效率,及发展农业,增加赋税,藉以达到节省国家开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的改革行动。庆历三年(1043年),刚刚出任参知政事不久的范仲淹,在急切想要通过改革来改变宋朝积弱现象的仁宗皇帝的催促下,曾坚定认为“革弊于久安,非朝

  • 范仲淹:即便脚下满地黄叶,也要始终仰望着历史悠远的碧云天前行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李煜

    先讲一个好玩的故事,发生在自己上学的时候。那时大宋背诵天团当中的范仲淹先生的《苏幕遮》被语文老师要求全文背诵,于是本人和当时的几个伙伴一起在老师面前按要求,大声地、一字一句地背诵本篇;背到最后一句时,身边的男生大声而毫不犹豫地背出了:"酒入愁肠,化作葡萄糖。"当时在场的同学一片哄笑,老师还打趣这个同

  •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身困逆境时,请君多读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范仲淹,宰相,吕夷简,曾国藩,富弼,仁宗

    文:张麦麦(读史专栏作者)著名文学家梁启超曾说:“五千年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人,范仲淹和曾国藩。”因为,年代久远,我们更熟悉曾国藩,但实际,在过往,范仲淹更是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偶像。范仲淹一生为官清廉,又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且畅晓军事,可谓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完人。但正如苏东坡《晁错论》中所言:“古之

  •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吃饭,范仲淹却要求继续涨价,事后才知多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范仲淹,宋朝,买米,罗斯福,宋仁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民以食为天,但是一旦遇上了蝗灾或者是水灾,最先遭难的就是老百姓们了,不仅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栽种的庄稼全都枯死在田地之间,又要为这一年的生存而担忧。对于现代的农民来说,庄稼被天灾造成的损失至少国家还有相应的补贴,至少生存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对于古代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