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053年,狄青占领昆仑关。可敌之侦查员却汇报:宋军十天后才出击

1053年,狄青占领昆仑关。可敌之侦查员却汇报:宋军十天后才出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杰哥侃史 访问量:4881 更新时间:2024/6/12 17:57:56

1053年,43岁的狄青占领了昆仑关,并向敌人摆开了阵势。没想到的是,前天,敌侦查员竟对统领说:宋军10天后才会出击!

西夏王朝建立后,经常出兵打扰北宋的边境。由于宋军是分散在各个堡垒里作战的,所以,虽然宋军总人数很多,但分散在各个堡垒里的人,却很少。

作为进攻方,西夏人很狡猾,他们每次作战都集中优势兵力,只攻击宋军的一点。

所以,在西夏人面前,宋军经常吃败仗。

所谓时势造英雄,在那个宋军节节败退、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代S将,横空出世!

由于西夏常打扰北宋的边境,北宋皇上只好下诏,在各地挑选精壮士兵奔赴边境,守卫疆土。

当时,狄青只是个小军官,也被派往了前线。

每次与西夏人作战,狄青都会在脸上戴个铁面·具,拿上一根长枪,冲入敌阵,左冲右突。

这一阵下来,竟然打得西夏人吃不了兜着走。西夏人以为,这是天人下凡。所以,还没交手,他们的腿,便软了!

结果,在北宋其他将领老吃败仗的情况下,狄青却一军凸起,成为了常胜将军。

狄青在边境打了4年的仗,一共25场战役,有8次受箭伤,但他依旧每场战斗都身先士卒。

由于狄青战功赫赫,几乎毫无败绩,所以,一时之间,西夏人“闻狄色变”。

没错,狄青是一个奇才。而这句话,不是他本人说的,见过他的人,都这么说。

有一次,狄青去拜见经略判官尹洙。

两人谈了很久,尹洙认为狄青是个奇才,不能就此埋没。

于是,尹洙便向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推荐了狄青这位年轻人。尹洙说:“这人不得了,有大将之才。”

范仲淹听了,便把狄青召来。

结果,一见到狄青,范仲淹便很是惊奇。狄青临走前,范仲淹送了一部《左传》给他,对他说:“身为大将,需懂得历史。”

从此,狄青开始发奋读书,慢慢地,他掌握了用兵之道。

由于狄青战功累累,所以,他的升迁,很快。

这些事,都只是为狄青的封S作铺垫。在此后对敌广西人的战斗中,狄青虎威大震,将广西人打得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而北宋,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武将,一战便定下了江山!

不久,云南侬智高发动叛乱,宋仁宗派别的将领去征讨。结果,征讨了很久,毫无作用。

于是,便轮到北宋战S狄青,出山了!

一到那里,狄青便告诫部下,不要轻易出击。结果,将领陈曙乘狄青未到,擅自率8000人和叛军交战,被敌人杀得大败。

狄青知道这事后,把陈曙以及30多名将领的头,全砍了!此举,让狄青正了军纪。

后来,狄青下令,让全军休息10天,10天后再出战。那些跑来侦察的敌人,把这事告诉了叛乱将领,说宋军不会立即进攻。

不料,狄青次日便领兵,乘夜攻下昆仑关。

敌人没想到宋军的行动如此之快,加上他们失去了昆仑关。所以,敌人的士气,大幅下降!

可没办法,只有战胜狄青,叛军才会有活路。于是,叛军便出动全军,与宋部队交战。

在战斗中,宋军前锋孙节阵亡。

为了取得战斗的胜利,狄青手执白旗,出其不意地,指挥骑兵从两翼杀出,攻入敌阵的侧翼。

结果,敌军大败。

狄青一直追杀了50里,仍旧没有停下来。叛军统领侬智高在晚上放火逃走。当时,有士兵发现一具穿着皇袍的尸体,大家都说那是叛军的统领侬智高。

众人都想把这个消息上报朝廷,狄青却阻止了。他说:“不行!万一不是呢。我们不能欺骗朝廷,来换取自己的功名利禄!”

虽然狄青未尝败绩,但他却逃不过病魔。

后来,狄青因为嘴上的瘤发作,去世了。几十年后,宋S宗为怀念狄青的功绩,把他的画像,挂在宫里,还厚待他的后人。

看了这个故事,我想分享两点:

1、为何范仲淹与狄青谈了一次话,便觉得狄青是奇人?史书这样写,到底有没有猫腻?

我觉得,史书的记载,是正确的。

奇人有很多种,有身强体壮的奇人。同时,也有思维敏捷,甚至是思维可怖的奇人。

有些人,他们的思维特别厉害,往往随便说一句话,别人也要想半天,才能理解他的意思。

我想,狄青应该就是那样的思维可怖的奇人。

2、当初侬智高有没有被杀?

我可以断定,侬智高并无战亡。

作为一个土皇上,他身边会有不少随从。如果他亡故了,虽然是兵荒马乱,但他的随从也会优先处理他的尸体。

所以,穿着皇袍而S,只是他的一个障眼法。他是想迷惑狄青军,从而造成自己已亡的假象。好让自己避开此劫,东山再起。

大家同意我的观点吗?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关注我,每天给您分享一个历史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标签: 狄青宋军大将叛军宋朝昆仑关

更多文章

  • 大宋朋友圈|狄青惨遭罢官郁郁而终,背后动了谁的奶酪?

    历史解密编辑:时拾史事标签:狄青,韩琦,宰相,宋朝,宋仁宗,宋哲宗,大宋朋友圈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宋慧敏五八五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那是一个春天,一战封神的狄青子夜凯旋,首都开封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人欢马叫,到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京城百姓万人空巷夹道欢迎他们的大英雄,这一后的每次出街,都是观者如堵。风光无两,让人眼热。宋仁宗亲自在垂拱

  • 第一次宋夏战争宋军三战大败,狄青凭什么升官那么快

    历史解密编辑:巴山夜雨麻辣锅标签:狄青,宋军,西夏,大军,宋朝,李元昊,宋夏战争

    (本文是老巴给国家人文历史投稿)狄青(1008-1057),山西汾州人,二十岁投军,军旅生涯长达30年。其真正参加的实战,一是三十三岁(虚岁,下同)时的第一次宋夏战争,二是四十五岁时领导镇压的侬智高叛乱。皇祐四年,广源州侬智高反,狄青抗章请行。来源/电视剧《清平乐》截图在第一次宋夏战争中,狄青短短几

  • 民间传说:狄青出世

    历史解密编辑:中条山上的风标签:狄青,武艺,下山,老祖,宋朝,鬼谷子,薛丁山,民间传说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今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人。北宋时期名将。狄青雕像狄青从小家境很贫困,一家人主要以种地谋生。狄青十六岁时,因哥哥与人发生冲突,差点打死对方,被官府缉拿。狄青为保哥哥,挺身顶罪,脸上被刺了黑色的“配军”两字,送往京师汴梁,统一往边疆发配。狄青一行十几个

  • 范仲淹提出业绩考核制度,引来多数人反对:军队就是靠朝廷养活的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范仲淹,宋仁宗,李元昊,西夏

    《岳阳楼记》是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课本上必背篇目,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表达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千古名句。外部危机,内部矛盾李元昊是西夏党项族开国皇帝,此人魁梧雄壮,有异于常人的雄心壮志。十岁时就向自己父亲提出对宋朝外交经贸的建议,《宋史》:"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

  • 范仲淹:文能治盛世, 武可镇山河, 何等人物, 值得后世仰视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上的一些事儿标签:宋朝,变法,诗人,范仲淹,宋仁宗,李元昊,拨弦乐器,民族音乐,官宦世家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多少文人英雄豪杰。南宋时期,文天祥战败被俘,但面对种种威逼利诱,他坚定不移;贾苦练武功,吓跑洋人,在我国拉开了“东亚病夫”的绰号。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著名人物。他的一句“先忧天下之忧,后享天下之乐”惊艳世人.都说范仲淹文能治盛世,武能平山河,他

  • 范仲淹仕途并不成功,后世为何对他极尽褒扬?你看他一生干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范仲淹,韩琦,吕夷简,宰相,李元昊,富弼

    清平乐 范仲淹热播剧《清平乐》中,满朝的文武大臣,如果要评选一位既是君子,又是能臣的人,那第一毫无疑问就是范仲淹。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每个人都钦佩不已。为什么这样一个好官,一个君子,却多次被贬呢?一、寒门入仕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可想而知他的童年多

  • 范仲淹救灾三套法子:抬高米价,以工代赈,发展旅游业

    历史解密编辑:落水的焱燚标签:米价,官府,百姓,官仓,诗人,宋朝,范仲淹,拨弦乐器,民族乐器

    1050年,江浙一带遭遇灾荒,范仲淹却说:“米价再涨一涨”,因此帮助百姓度过饥荒,百姓都称赞他,“范仲淹是一个好官”。范仲淹此时在浙西路担任杭州知府,不仅不开仓放粮,反而将粮食价格大大提高。他这是要干什么?古代遭灾,一般都是靠着官府救灾,如果官府无粮救济,就会造成灾民的大规模死亡。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 北宋时期,范仲淹所推行庆历新政,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果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宠物不求人标签:范仲淹,宋廷,宋朝,地方官

    “庆历新政”是一场由范仲淹、富弼等主导的以整顿吏治为核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官员办事效率,及发展农业,增加赋税,藉以达到节省国家开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的改革行动。庆历三年(1043年),刚刚出任参知政事不久的范仲淹,在急切想要通过改革来改变宋朝积弱现象的仁宗皇帝的催促下,曾坚定认为“革弊于久安,非朝

  • 范仲淹:即便脚下满地黄叶,也要始终仰望着历史悠远的碧云天前行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李煜

    先讲一个好玩的故事,发生在自己上学的时候。那时大宋背诵天团当中的范仲淹先生的《苏幕遮》被语文老师要求全文背诵,于是本人和当时的几个伙伴一起在老师面前按要求,大声地、一字一句地背诵本篇;背到最后一句时,身边的男生大声而毫不犹豫地背出了:"酒入愁肠,化作葡萄糖。"当时在场的同学一片哄笑,老师还打趣这个同

  •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身困逆境时,请君多读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范仲淹,宰相,吕夷简,曾国藩,富弼,仁宗

    文:张麦麦(读史专栏作者)著名文学家梁启超曾说:“五千年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人,范仲淹和曾国藩。”因为,年代久远,我们更熟悉曾国藩,但实际,在过往,范仲淹更是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偶像。范仲淹一生为官清廉,又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且畅晓军事,可谓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完人。但正如苏东坡《晁错论》中所言:“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