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仲淹仕途并不成功,后世为何对他极尽褒扬?你看他一生干了啥?

范仲淹仕途并不成功,后世为何对他极尽褒扬?你看他一生干了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琳讲故事 访问量:4066 更新时间:2024/1/27 6:00:18

清平乐 范仲淹

热播剧《清平乐》中,满朝的文武大臣,如果要评选一位既是君子,又是能臣的人,那第一毫无疑问就是范仲淹。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每个人都钦佩不已。为什么这样一个好官,一个君子,却多次被贬呢?

一、寒门入仕

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可想而知他的童年多么艰辛,他“划粥割齑”,因为缺乏食物,把粥干掉之后切成小块,咸菜切碎,分成多顿吃,但范仲淹一点也不觉得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考上了进士,之后便长期在各地做官。

清平乐 范仲淹

幸运的是,范仲淹赶上了好时代。宋朝鉴于唐末五代的教训,对武将、宦官、外戚都不放心,专用士大夫,有“与士大夫共天下”之美称。因此特别重视科举,读书人一旦考取功名就可以做官,待遇优渥。

儒家向来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因此在宋代,寒门士子对改变他们命运的王朝与皇帝都感恩戴德,对社稷有很高的责任感。范仲淹就曾说过:“某早以孤贱,荷国家不次之遇,夙夜不惶,思所以报。”就是说,我儿时不幸,多亏国家提拔了我,我成天想的就是怎么报答国家。他的一生也的确是这样的。

清平乐 大宋朝堂上文臣济济

范仲淹官声极好,在他为母亲守丧完以后,晏殊就请他到应天府书院讲学。范仲淹讲学,大改空疏的学风,而倡导经世致用,注重在儒家经典、礼仪制度、从政能力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培养学生。

范仲淹也帮助提拔了许多读书人,他的学生孙复、张载都成为一代大儒,前者列于“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后者名列“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

《宋史》中说:“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正是在应天府执教生涯中,范仲淹反思现实,意识到宋朝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需要一场变革。

清平乐 范仲淹

二、在朝直谏,在边修兵

范仲淹当谏官的时候,刘太后把持朝政,他就力谏太后归政于仁宗,因此被贬。太后去世后,朝臣们见风使舵,议论刘太后的种种不是。只有范仲淹劝告仁宗,太后对他有10多年养育之恩,而且执政没什么过错,不应该秋后算账。

清平乐 宋仁宗

当时,吕夷简为相,朝中很多大臣都是吕夷简一手提拔的,范仲淹对此十分不满,于是上百官图,指斥吕夷简徇私情,宰相不当有如此大的权力。

范仲淹还建议营建洛阳,预防紧急状况。北宋都城四边都是平原,无险可守,是兵家所说的“四战之地”,而洛阳则有山河之险。范仲淹建议太平时在开封,遇战事则居洛阳。可惜吕夷简却说范仲淹是书生之见,给驳回了。而后来的靖康之难就说明,范仲淹是对的。但这时候,他因得罪了吕夷简,又被贬了。

清平乐 吕夷简

如果你以为范仲淹是一个激进的人,那就错了,他在战事上恰巧相反。

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西夏,挑起对宋的战争。受韩琦的推荐,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前往前线指挥作战。范仲淹与韩琦同任边事,但两人的战略思想截然相反。韩琦年轻气盛,坚决主战,而范仲淹则坚定反战。范仲淹的反战并不是怯战,而是厌战。

清平乐 范仲淹

范仲淹希望平时加强武备、选用战将、训练士兵,通过积极的防守消耗敌人的力量,使敌人内部产生混乱,不战而屈人之兵。他清楚地意识到,数十年无战事的北宋,士兵早就不中用了,而西夏是游牧民族,军队骁勇善战,因此他不建议主动出击,而是修建坚固的堡寨防守。如果敌人进行大规模攻击,再采取反包围和围点打援,尽量放大我方之优势。

但范仲淹毕竟不是主帅,无法节制全军。韩琦贸然出击,遭遇好水川之败。在与西夏作战时,范仲淹曾多次与李元昊通信,商议和议之事。而好水川之战后,元昊恃胜而骄,出言不逊,范仲淹当着夏使的面把信烧了。大臣们认为范仲淹通敌,而且刻意破坏证据,仁宗虽然明察,但范仲淹还是被贬了。

清平乐 范仲淹

三、庆历新政

范仲淹多年在地方为官、在书院讲学、在边境防守,深刻地意识到大宋王朝存在的危机。比如,北宋除科举之外,还有恩荫、举荐、吏人等选官方法,这些方式选上来的官素质都一般。官员都明哲保身,人浮于事,旷职废事。

再比如,宋代不让宗室做官,只好好吃好喝地把宗室养起来,而赡养宗室的费用都由政府承担。还将社会上的闲杂人等统统征入军队,光赡养军队每年就要花掉财政收入的4/5,但面对辽、西夏的威胁,军队战斗力却不行。等等等等。

清平乐 范仲淹(右)与晏殊

所以,范仲淹就联合有识之士韩琦、富弼等力陈时弊,请求改革,仁宗也深有感触,决心改革。改革的核心人物就是参知政事范仲淹。

他提出了十条建议:明黜陟(严明考绩,非有大功大善者不升迁);抑侥幸(减少皇帝恩赐,大臣不得推荐子弟任馆阁要职);精贡举(进士先策论,后诗赋);择长官(地方官由朝廷大臣投票选举);均公田(平均土地);厚农桑(国家制定政策扶持农业);修武备(模仿府兵制,兵农合一);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

清平乐 韩琦

范仲淹的改革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不是因为改革不好,而且因为改革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反对派构陷朋党之名,打击改革派。仁宗是一个十分敏感的人,他是宋代换宰相最勤快的皇帝,对朋党之事丝毫不容。这样一来,新政就彻底失败了。实际上,若追究失败的原因,朋党之争只是表象,宋代的祖宗之法太过强大,官员习惯了因循守旧,这才是根本原因。

清平乐 仁宗

文史君说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被贬到邓州,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他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中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不是范仲淹的即兴创作,而是他一生的理想和信念。相比满朝庸官,范仲淹谋求改变。他一生为国为民,殚精竭虑,从不谋求私利。就在弥留之际,他还向仁宗上《遗表》,不是像其他大臣那样求皇帝恩泽子孙,而是请求皇帝“制治于未乱,纳民于大众”。

《宋史》中说:“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历史最终给了他公正的评判。

参考文献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方健:《范仲淹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标签: 范仲淹韩琦吕夷简宰相李元昊富弼

更多文章

  • 范仲淹救灾三套法子:抬高米价,以工代赈,发展旅游业

    历史解密编辑:落水的焱燚标签:米价,官府,百姓,官仓,诗人,宋朝,范仲淹,拨弦乐器,民族乐器

    1050年,江浙一带遭遇灾荒,范仲淹却说:“米价再涨一涨”,因此帮助百姓度过饥荒,百姓都称赞他,“范仲淹是一个好官”。范仲淹此时在浙西路担任杭州知府,不仅不开仓放粮,反而将粮食价格大大提高。他这是要干什么?古代遭灾,一般都是靠着官府救灾,如果官府无粮救济,就会造成灾民的大规模死亡。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 北宋时期,范仲淹所推行庆历新政,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果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宠物不求人标签:范仲淹,宋廷,宋朝,地方官

    “庆历新政”是一场由范仲淹、富弼等主导的以整顿吏治为核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官员办事效率,及发展农业,增加赋税,藉以达到节省国家开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的改革行动。庆历三年(1043年),刚刚出任参知政事不久的范仲淹,在急切想要通过改革来改变宋朝积弱现象的仁宗皇帝的催促下,曾坚定认为“革弊于久安,非朝

  • 范仲淹:即便脚下满地黄叶,也要始终仰望着历史悠远的碧云天前行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李煜

    先讲一个好玩的故事,发生在自己上学的时候。那时大宋背诵天团当中的范仲淹先生的《苏幕遮》被语文老师要求全文背诵,于是本人和当时的几个伙伴一起在老师面前按要求,大声地、一字一句地背诵本篇;背到最后一句时,身边的男生大声而毫不犹豫地背出了:"酒入愁肠,化作葡萄糖。"当时在场的同学一片哄笑,老师还打趣这个同

  •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身困逆境时,请君多读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范仲淹,宰相,吕夷简,曾国藩,富弼,仁宗

    文:张麦麦(读史专栏作者)著名文学家梁启超曾说:“五千年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人,范仲淹和曾国藩。”因为,年代久远,我们更熟悉曾国藩,但实际,在过往,范仲淹更是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偶像。范仲淹一生为官清廉,又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且畅晓军事,可谓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完人。但正如苏东坡《晁错论》中所言:“古之

  •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吃饭,范仲淹却要求继续涨价,事后才知多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范仲淹,宋朝,买米,罗斯福,宋仁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民以食为天,但是一旦遇上了蝗灾或者是水灾,最先遭难的就是老百姓们了,不仅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栽种的庄稼全都枯死在田地之间,又要为这一年的生存而担忧。对于现代的农民来说,庄稼被天灾造成的损失至少国家还有相应的补贴,至少生存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对于古代的农民

  • 泛爱乐善范仲淹

    历史解密编辑:文化号外标签:范仲淹,爱乐善,富弼,欧阳修,宰相,韩愈

    文:石国雄泛爱乐善范仲淹一范仲淹在邠州镇守,难得有一日清闲,带领众人上城楼举行酒宴。邠州一带经过范仲淹的精心治理,军情得以缓解,城内呈现安居乐业景象,老百姓高兴,太守也舒畅。大家正要举杯时,只见数十人披麻戴孝,正在筹备装殓之物,哭哭啼啼,十分悲切。范仲淹忙差人打听,原来是一客居邠州的读书人去世了,众

  • 范仲淹的宋州情缘

    历史解密编辑:网行天下标签:宋州,宰相,姚崇,赵恒,范仲淹,古典乐,民族乐器,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作者:云思猛想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是大宋的福地。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前,曾担任后周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军的治所所在地是宋州,大宋的国号即来源于此。宋州在北宋都城——开封的东南二百余里,古称睢阳,是远古商朝的发祥地。宋州是大宋应天顺时的吉吉祥之地,1006年,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改宋州为应天府。府是与州

  • 武功堪比霍去病、文治不亚于范仲淹的明朝战神,死后却籍籍无名

    历史解密编辑:告诉航海家标签:王越,皇帝,汪直,英宗,霍去病,范仲淹,弦乐器,演奏家,文治(日本)

    霍去病、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武将、大儒,为后世人所仰慕。回想起狼烟四起的古代,驰骋沙场,为国效力,保边关无恙,是何等的英气。挥笔成文,谈吐为诗,是怎么样的绝妙。这两位古代名人的很多故事都流芳后世了。可偏偏有些人,才华能力同样出众,做出的事迹同样是经天纬地,却没能进入后世人的视野,那该是何等遗憾。

  • 范仲淹任苏州知州时创立,走进苏州文庙,感受千年学府的文化魅力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视觉摄影标签:范仲淹,文庙,苏州,明伦堂,棂星门

    双塔街道位于苏州市姑苏古城东南角,是春秋时期吴国王宫“子城”所在地,底蕴深厚、人杰地灵,至今保存着许多古宅遗迹。让我们走进苏州文庙,感受千年学府的文化魅力。建筑布局苏州文庙位于人民路,于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由名臣范仲淹任苏州知州时创立。自南宋至清同治700多年间,有碑记、志书可考的重修、拓建达

  • 范仲淹曾是“范跑跑”,写《岳阳楼记》时,他的压力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赵恒,范仲淹,范跑跑,艺术家,演奏家,岳阳楼记,东亚弦乐器,中国传统音乐,先天下之忧而忧

    历史名人必定有“历史名片”,也就是说每个历史名人都有自己的招牌,例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的“精忠报国”,而范仲淹的招牌一定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老师的这“鸭梨”可大了,要赶在全天下人担忧之前而担忧,宋朝当时人口约一亿,要在一亿人口当中赶个第一名,真正是宰相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