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代宰相富弼写字条走后门,因字迹漂亮被保留,后来卖了462万

宋代宰相富弼写字条走后门,因字迹漂亮被保留,后来卖了462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信箱 访问量:3914 更新时间:2024/1/16 16:02:23

宋朝某宰相认为自己“写了字条打算走后门”一事难以齿,并嘱咐别人阅后即焚,岂料对方忘了损毁而流传至今,成为卖了“462万”的宝贵文化财富!

被拍卖出高价的《儿子帖》,字迹优美内容有趣

这封“走后门”的书信被我们现代人称之为《儿子帖》,曾和宋代其他珍贵文物一起流失在海外,直到1996年才回归国土。

2005年6月,在北京拍卖会上,这幅传世之宝《儿子帖》更被人以462万的高价给拍下。

这封只有44个字,上面盖满了各类印章的信件,何以博得世人这般关注并成为稀世珍宝呢?

其实他是由宋朝宰相富弼所写,因保留下来的字迹优美,言语间尽显诙谐幽默感而成为难得的文物财宝。

更与众不同的是,此信件还被字迹主人殷殷嘱咐要“阅后即焚”,更彰显出其特色。

我们先来看下它的原文:“儿子赋性鲁钝,加之绝不更事。京师老夫绝少相知者,频令请见,凡百望一一指教,幸甚幸甚。此亦乞丙去。弼再上。”

寓意大致是这样的:“我这儿子天生呆蠢,少不更事缺少社会历练,在京城我这人也没啥知心朋友,别人更是不知道我儿子了,因此我叮嘱我那愚钝之子要多来向您请教,也希望您多多指导他,那在下就感激不尽了,另外,劳烦您在阅读完此信后将其烧毁,再次感谢!”

信件最后所说的“此亦乞丙去”中的“丙去”就是烧毁之意,如若不解,咱们去了解下五行知识便晓得了,这“丙”即丙火之意,“去”即烧掉。

全文寥寥几十个字却深刻表达出一位老父亲爱子心切,渴求别人教育好的心态,读来令人感慨万千,而文末的“嘱咐”为它增添了几分趣味性。

清官富弼爱民助民,却为了自己儿子“破忌”

接着咱们便来聊聊信中主人公富弼及其这封信件的创作背景。富弼自幼聪慧过人,范仲淹看过他写的文章后不住地称赞他是辅佐帝的人才。

其后范仲淹便举荐了富弼而使后者顺利当上了官,当然,其后的事实证明范仲淹没有看错人,富弼不仅聪明更有一颗体恤百姓的心。

有一年河朔洪水肆虐,富弼号召老百姓和政府一道拿出粮食来凑,待凑齐后又募集了十多万间房屋给灾民们作为临时避难所,这使50多万人获得了救助,洪水过后,他尽职尽责地处理一些流民的尸首,防止了瘟疫的大爆发……

如此良行也引得宋仁宗很是欣赏敬佩,特派使者前去慰问他并准备授予其吏部侍郎的官职。

“这本是我的职责所在,无需过多嘉赏。” 富弼这么说着,婉拒了殊荣,再一次说明了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的优秀品质。

之后的他坚持在基层为百姓服务,要不是宋仁宗实在舍不得将过于出色的他留在民间,估计富弼会一直守护在群众身边。

最后,皇帝还是坚持把他调回了京城,而富弼也一路高升至宰相之位,不过这是后话,写信托人一事发生在他任职宰相之前。

官场亦有人情世故存在,故而富弼虽为名副其实的清官,但为了自己儿子的前途也会厚着脸皮去求人相帮。

而说起他这个儿子,则着实有些“可惜”:聪慧如富弼却有一个显得愚钝的儿子,而且这儿子情商也不太高而容易得罪人。

《儿子帖》流传至今成瑰宝,有其一定的价值意义

为使儿子将来有个不错的前途,富弼便做了一件本不太情愿的事即选择“走后门”,给官场朋友写密信相求。

在科技不发达导致信息闭塞的古代,古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是依靠书信,虽说传递速度极慢倒也充满了一些温馨情调,符合彼时文人雅士的相处模式。

言归正传,经由一番冥思苦想,富弼最终写了那封“儿子帖”并差人给送了出去。

碍于自己的官职名誉,富弼还特意在文末叮嘱朋友看后一定要焚毁,以免落人把柄。

只是他没想到收信之人赞叹其字迹的漂亮而不忍损坏,暗暗给收藏了下来直至现代被发现。

所以说《儿子帖》被奉为经典宝藏的最主要缘由就是字迹漂亮,它见证了宋代文人的文学素养,是出于名相富弼之手。

再者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更使它成为了难得一见的古董玩意,最后就是内容奇趣而保密级别高,内容看上去“不宜见人”就显得它越发弥足珍贵了!

这般瞧来,如今的这封书信成为众人追捧的传世书法作品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看看那书信上诸多的印章,亦见证了历代名人将其视如珍宝的事实,大大提升了其艺术价值,故而那462万元的天价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结语

富弼所写的《儿子帖》及其一系列影响,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见字如面”的意义。

写得一手好字不仅使人阅读起来身心愉悦,更大大反映出写字之人的内心与性格,“字如其人”的说法便是这么来的。

《儿子帖》最珍贵的地方也在于它很真实,且写得声情并茂,这对于咱们写作也是大有帮助的,如何才能提炼出重点写出言简意赅的话,那么看看这封书信吧!

最后,你也不能仅以“原来清官富弼也会走后门,也是溜须拍马之人”来简单概括其人品。

凡事一分为二看待问题,比起他曾做出的那些大功绩,这不过是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个趣味小插曲。

反过来想,若他曾是个无恶不作的大贪官且写了这样一封信,还会被后世视作难能可贵的佳品么?

标签: 富弼宰相范仲淹宋仁宗清官

更多文章

  • 《千家诗》76《夏日登车盖亭》蔡确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夏日登车盖亭,千家诗,王维,蔡确,处士

    夏日登车盖亭蔡确(北宋)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译文纸围屏风石作枕头,卧在竹床多么清凉,久举书卷手已疲累,抛书一旁渐入悠长梦乡。醒来后不觉独自微笑,把世事细细思量,忽听几声清亮的渔笛回旋在沧浪水上。注释⑴车盖亭:在湖北安陆西北。⑵书:蔡确诗有“卧展柴桑处士诗”

  • 结党营宋(二六)元丰改制后,宋神宗为什么让次相蔡确主宰朝廷?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蔡确,元丰,宰相,宋朝,唐朝,宋神宗,结党营,王安石

    宋神宗时期的变法经过了两个主要阶段,一个是熙宁年间王安石牵头的熙宁变法,另一个便是在元丰年间他自己主导的元丰改制。元丰改制对整个宋朝的影响极大,改变了宋朝初年赵匡胤和赵光义为限制宰相权力为设计的制衡格局,加强了朝廷的中央集权,也成为此后两百余年宋朝制度的根本。在这次改制中出现了个奇怪的现象,改制后拜

  • 宋代宰相韩缜,史书上没留下功绩,文坛上留下一首千古绝唱

    历史解密编辑:真游泳的猫标签:韩缜,宰相,宋神宗,史书

    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历史上的好诗词璨若星河,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声的诗人都非常了不起。只不过,网友们对很多古代诗人不太熟悉,缺乏了解的机会。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诗词的读书人。记得关注我哦。今天我和朋友们聊聊宋代宰相韩缜,史书上没留下功绩,文坛上留下一首千古绝唱!先来看看韩缜的家庭出身。就算环顾整

  • 【地图科普】补绘北宋吕大防《长安图》

    历史解密编辑:古地图数字博物馆标签:石刻,补绘,诗人,宋朝,唐朝,吕大防,长安图,王树声,地图科普,唐宋八大家

    王树声团队所补绘的北宋吕大防《长安图》(局部,不含题记)。图最上部的“补绘宋吕大防长安图”九个字为吴良镛先生题写。图中深色部分为遗存的原碑残片和拓片,浅色部分为补绘内容。图的最下部为城外的山水。资料照片唐代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面积达84平方千米,比同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

  • 北宋名相吕大防的成都印迹

    历史解密编辑:华西都市报标签:吕大防,宋仁宗,太守,杜甫,宋神宗,宋英宗

    吕大防《示问帖》。吕大防曾对成都合江亭进行重建。□贾登荣吕大防(公元1027年-1097年),字微仲,京兆府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宋史·吕大防传》介绍他说:“身长七尺,眉目秀发,声音如钟。自少持重,无嗜好。”查看吕大防生平不难发现,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曾先后在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等四朝

  • 名臣之后—“睢阳少年”范纯仁,在宋朝的官场中跌宕起伏

    历史解密编辑:乐观探历史标签:韩琦,宰相,英宗,宋朝,唐朝,范纯仁,宋仁宗,范仲淹,散文家,官宦世家,唐宋八大家

    范纯仁(公元1027—1101年),字尧夫,北宋著名政Z家、文学家范仲淹之次子,是北宋中后期政坛上一位誊老重臣。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仕宦历程长达五十余年,一生遵奉儒学“内圣外王”这一崇高理想,勤政爱民,忠直敢言,公忠体国,宽厚仁恕,并积极通过自身努力试图抚平激烈的党争,在北宋中后期政

  • 宋徽宗翻墙头时被卡在墙上,喊宰相王黼帮忙,戏谑地称其为司马

    历史解密编辑:淋筱绘故事标签:宋徽宗,王黼,蔡京,皇帝,宋神宗,画家,宋朝,香草

    话说,宋徽宗当皇帝不久,就把即位之初做一个好皇帝的梦想抛到了九霄云外,天天不是练字画画,就是和蔡京等奸臣一起胡闹。蔡京这个人被称为宋朝第一大奸臣,不过这个人非常有才气,特别是擅长书法,也正因为书法好,蔡京才被宋徽宗格外重视。重视到什么程度呢?用现在的话来讲,宋徽宗把蔡京当作艺术上难觅的“知音”、朝堂

  • “北宋六贼”王黼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雾漫了江南标签:王黼,蔡京,宰相,宋徽宗,宋钦宗,尚书

    王黼是北宋宋徽宗时期宰相,以超八品的晋升速度从通议大夫提为宰相,是北宋时期有名的奸臣。王黼最开始叫王甫,因为与东汉时期的王甫重名,于是得圣上赐名黼。人物档案姓名:王黼别名:王甫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北宋?出生地:开封祥符出生时间:公元1079年去世时间:公元1126年职业:北宋宰相历史记载王

  • 王黼的“拥帐”式就寝,别说蔡京、童贯之流,就是赵佶也自愧不如

    历史解密编辑:文花的厨房标签:王黼,蔡京,童贯,赵佶,宋徽宗,书法家,官宦世家

    北宋一朝与其他封建王朝一样,不乏贪腐、奸佞之徒,尤其是末年的宋徽宗时期。史料记载,当时的蔡京、童贯、王黼、朱勔、梁中书、李彦等六位官场“大佬”,被称之为“六贼”。其中的王黼,河南开封人,虽是崇宁(宋徽宗年号)年间的进士,实则“才疏隽而寡学术”(《元史》)。不过,此人一表非俗,铜发金睛,目蕴灵光;身材

  • 中国古代史上第一巨贪王黼,或许和珅见了也要自愧不如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和珅,王黼,蔡京,宰相,宋徽宗,宋钦宗

    和珅死后被查出贪污的赃银,抵清政府15年的税收,嘉庆皇帝的国库都因此而充盈。影视剧的演绎,更使和珅的贪官之名,无人不晓。和珅的贪腐程度已经令人震惊,但历史上却还有人比和珅更贪。这个人就是北宋时期的王黼,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第一巨贪,和珅都不及他。王黼的升迁之路北宋名臣王黼,原本叫王甫,一个大家很耳熟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