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某宰相认为自己“写了字条打算走后门”一事难以启齿,并嘱咐别人阅后即焚,岂料对方忘了损毁而流传至今,成为卖了“462万”的宝贵文化财富!
被拍卖出高价的《儿子帖》,字迹优美内容有趣
这封“走后门”的书信被我们现代人称之为《儿子帖》,曾和宋代其他珍贵文物一起流失在海外,直到1996年才回归国土。
2005年6月,在北京拍卖会上,这幅传世之宝《儿子帖》更被人以462万的高价给拍下。
这封只有44个字,上面盖满了各类印章的信件,何以博得世人这般关注并成为稀世珍宝呢?
其实他是由宋朝宰相富弼所写,因保留下来的字迹优美,言语间尽显诙谐幽默感而成为难得的文物财宝。
更与众不同的是,此信件还被字迹主人殷殷嘱咐要“阅后即焚”,更彰显出其特色。
我们先来看下它的原文:“儿子赋性鲁钝,加之绝不更事。京师老夫绝少相知者,频令请见,凡百望一一指教,幸甚幸甚。此亦乞丙去。弼再上。”
寓意大致是这样的:“我这儿子天生呆蠢,少不更事缺少社会历练,在京城我这人也没啥知心朋友,别人更是不知道我儿子了,因此我叮嘱我那愚钝之子要多来向您请教,也希望您多多指导他,那在下就感激不尽了,另外,劳烦您在阅读完此信后将其烧毁,再次感谢!”
信件最后所说的“此亦乞丙去”中的“丙去”就是烧毁之意,如若不解,咱们去了解下五行知识便晓得了,这“丙”即丙火之意,“去”即烧掉。
全文寥寥几十个字却深刻表达出一位老父亲爱子心切,渴求别人教育好的心态,读来令人感慨万千,而文末的“嘱咐”为它增添了几分趣味性。
清官富弼爱民助民,却为了自己儿子“破忌”
接着咱们便来聊聊信中主人公富弼及其这封信件的创作背景。富弼自幼聪慧过人,范仲淹看过他写的文章后不住地称赞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其后范仲淹便举荐了富弼而使后者顺利当上了官,当然,其后的事实证明范仲淹没有看错人,富弼不仅聪明更有一颗体恤百姓的心。
有一年河朔洪水肆虐,富弼号召老百姓和政府一道拿出粮食来凑,待凑齐后又募集了十多万间房屋给灾民们作为临时避难所,这使50多万人获得了救助,洪水过后,他尽职尽责地处理一些流民的尸首,防止了瘟疫的大爆发……
如此良行也引得宋仁宗很是欣赏敬佩,特派使者前去慰问他并准备授予其吏部侍郎的官职。
“这本是我的职责所在,无需过多嘉赏。” 富弼这么说着,婉拒了殊荣,再一次说明了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的优秀品质。
之后的他坚持在基层为百姓服务,要不是宋仁宗实在舍不得将过于出色的他留在民间,估计富弼会一直守护在群众身边。
最后,皇帝还是坚持把他调回了京城,而富弼也一路高升至宰相之位,不过这是后话,写信托人一事发生在他任职宰相之前。
官场亦有人情世故存在,故而富弼虽为名副其实的清官,但为了自己儿子的前途也会厚着脸皮去求人相帮。
而说起他这个儿子,则着实有些“可惜”:聪慧如富弼却有一个显得愚钝的儿子,而且这儿子情商也不太高而容易得罪人。
《儿子帖》流传至今成瑰宝,有其一定的价值意义
为使儿子将来有个不错的前途,富弼便做了一件本不太情愿的事即选择“走后门”,给官场朋友写密信相求。
在科技不发达导致信息闭塞的古代,古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是依靠书信,虽说传递速度极慢倒也充满了一些温馨情调,符合彼时文人雅士的相处模式。
言归正传,经由一番冥思苦想,富弼最终写了那封“儿子帖”并差人给送了出去。
碍于自己的官职名誉,富弼还特意在文末叮嘱朋友看后一定要焚毁,以免落人把柄。
只是他没想到收信之人赞叹其字迹的漂亮而不忍损坏,暗暗给收藏了下来直至现代被发现。
所以说《儿子帖》被奉为经典宝藏的最主要缘由就是字迹漂亮,它见证了宋代文人的文学素养,是出于名相富弼之手。
再者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更使它成为了难得一见的古董玩意,最后就是内容奇趣而保密级别高,内容看上去“不宜见人”就显得它越发弥足珍贵了!
这般瞧来,如今的这封书信成为众人追捧的传世书法作品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看看那书信上诸多的印章,亦见证了历代名人将其视如珍宝的事实,大大提升了其艺术价值,故而那462万元的天价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结语
富弼所写的《儿子帖》及其一系列影响,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见字如面”的意义。
写得一手好字不仅使人阅读起来身心愉悦,更大大反映出写字之人的内心与性格,“字如其人”的说法便是这么来的。
《儿子帖》最珍贵的地方也在于它很真实,且写得声情并茂,这对于咱们写作也是大有帮助的,如何才能提炼出重点写出言简意赅的话,那么看看这封书信吧!
最后,你也不能仅以“原来清官富弼也会走后门,也是溜须拍马之人”来简单概括其人品。
凡事一分为二看待问题,比起他曾做出的那些大功绩,这不过是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个趣味小插曲。
反过来想,若他曾是个无恶不作的大贪官且写了这样一封信,还会被后世视作难能可贵的佳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