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看富弼如何立足朝堂,得到宋仁宗赏识,赈灾得当成为典范

看富弼如何立足朝堂,得到宋仁宗赏识,赈灾得当成为典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4700 更新时间:2024/1/16 17:23:35

《议富弼配享状》中曾有言道:“秉心直谅,操术闳远。历事三世,计安宗社。熙宁访落,眷遇特隆。菲躬正色,进退以道。爱君之志,虽没不忘。”如这段文字中所评价的那样,富弼绝对是一位真正忠君爱国的国家栋梁。

自从他进入朝堂为官之后,他便兢兢业业地为国家服务,先后历经过三任皇帝,可谓是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所幸皇帝也没有辜负他,他也曾两度担任宰相一职。为回报皇帝,他便在治理地方、出使契丹等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贡献,凭借一身荣耀立足于朝堂之中。

由于多次在应对政务上的出色表现,使富弼很快就在皇帝面前站稳了脚跟。对于这位贤才,皇帝显得格外的看重,不久之后就将他升任为枢密副使。富弼却极力推辞,认为他才疏学浅,不配担任这样的职位。皇帝对其感到满意,在多次推诿之下最终拍案决定,让他不能再拒绝。

却不料成为了枢密副使之后的富弼就向皇帝上奏,大意就是契丹政权与中原已经建立友好关系,因此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不愿意继续重视国家的发展,希望皇帝能将国家的发展放在心上,时刻谨记,不能有丝毫的怠慢。他这一番话语本就是大不敬的语言,在宋仁宗阅读之后立刻罢免了他的职位。

好在宋仁宗不是小气之人,之后他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省,重新恢复了他的职位。或许是因为自身责任感的原因,宋仁宗对治理国家也是颇为上心。他还严格约束下属,想要用天下太平这个借口来约束宰相们的行为,多次下旨督促富弼以及范仲淹等人为国效力。宋仁宗还亲自在纸上书写下他们需要办的事情。

范仲淹专门负责西部边疆之事,富弼则负责北方。正所谓在其位谋其职,这句话在富弼身上得到很好的践行。在他接受任务之后,他便向皇帝提出稳定边疆的十三条策略,其中有些措施就触犯到各部门官员的利益,导致他一度受到排挤。正在这时,李元昊派遣使者送来书信,说是西夏方面绝不会向宋朝俯首称臣,在富弼的建议之下,宋朝严词斥责,这才使西夏妥协。

庆历四年,辽朝曾在云中地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典礼,并且派遣军队与西夏政权联合起来,对呆儿族发动攻击。这里与宋朝方面的河东地区十分相近,宋仁宗便怀疑这两个政权是联合起来图谋宋朝的领土。还是在富弼的分析之后,他这才打消了自己的想法。不过朝中仍旧有大臣请求在边疆一带派遣军队驻守,加以防备。

富弼却认为这样一来会进入敌军的陷阱之中,他请求顺其自然发展。宋仁宗十分信任富弼,听从他的建议,立刻停止发兵,辽朝果然没有趁机对宋朝方面发动攻击。富弼在朝廷中的地位实在太过突出,导致朝中小人作祟。富弼知道以一人之力,不能与之相抗衡,因此主动请求前往河北为官。

彼时朔州地区经常发生大水,老百姓无家可归,到处流浪。在富弼前往任职之后,他就劝这个区域内的富裕地主拿出粮食,与官府的粮食加起来,用来赈济灾民。他将这些流民统一安排起来,给予他们土地,让他们进行分散耕作。当然这个工程无疑是巨大的,也需要许多官员奔波效劳,他就给那些官员一定的金钱,让他们能更加用心地为他效力。

富弼也始终遵守承诺,每隔五天就会给这些官员算一次账,甚至还会派人拿着丰厚的饭菜进行慰问,这使大家都十分欣喜,人人都尽心尽力。在他的不断努力之下,使当地的情况不断好转,甚至还有些健壮的流民选择加入军队之中,也从侧面促进军队实力的增长。在宋仁宗听说这些好消息之后感到欣慰不已,立刻派遣使者前往嘉奖,并让他担任礼部侍郎这个职位。

但在富弼看来,这些都是他的职责,因此坚决推辞,没有接受。值得一说的是,富弼的这个事件不只是影响朔州地区,甚至还对其他地方也产生了影响。因为在此之前那些赈灾的方法都是将所有的百姓聚集在一起,给这些流民煮食物吃,卫生状况又得不到保证,就往往会导致瘟疫的爆发以及相互踩踏事件的发生。

而富弼的方法却将百姓分散开来,让他们能自给自足,问题所存在的弊端迎刃而解。大家也将此看作是模板,从此便将他作为榜样,在赈灾方面向他学习。等赈灾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后,不久就面临第二个问题,有人向富弼禀告齐州禁军有谋反的意图。

但这齐州禁军部队又不归富弼统领,他担心打草惊蛇会引发其他变化,恰好宦官张从训接受皇帝之命前来,富弼就考虑到此人可以任用,因此将重任交给了他,让他骑马前往齐州,暗中发动军队攻打齐州。奈何事情还是走漏,攻打齐州也以失败告终。富弼感到愧疚,自己向皇帝弹劾了自己,宋仁宗却欣赏他勇于承担责任的举动,因此非但没有责怪他,甚至还又升迁了他的官职。

等这件事情告一段落之后,富弼又被加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朝中另一宰相文彦博共同上任。叶清臣这样评价他:今辅翊之臣,抱忠义之深者,莫如富弼。确实如此,富弼生来就是一位正直之人,他不是不懂朝堂中的变化,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为官理念。

在攻打齐州遭遇失败之后,他也向皇帝承认自己的错误,只不过皇帝选择原谅了他。而在之前治理朔州地区之时,他更是提出了许多开阔性的方法,一个个麻烦轻而易举地就被他解决。难怪后世都将他看作是国家栋梁之材,也算是有源可溯。

参考资料:

《范忠宣集·卷十七·富公行状》

《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

标签: 宋仁宗富弼宰相范仲淹

更多文章

  • 宋代宰相富弼写字条走后门,因字迹漂亮被保留,后来卖了462万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富弼,宰相,范仲淹,宋仁宗,清官

    宋朝某宰相认为自己“写了字条打算走后门”一事难以启齿,并嘱咐别人阅后即焚,岂料对方忘了损毁而流传至今,成为卖了“462万”的宝贵文化财富!被拍卖出高价的《儿子帖》,字迹优美内容有趣这封“走后门”的书信被我们现代人称之为《儿子帖》,曾和宋代其他珍贵文物一起流失在海外,直到1996年才回归国土。2005

  • 《千家诗》76《夏日登车盖亭》蔡确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夏日登车盖亭,千家诗,王维,蔡确,处士

    夏日登车盖亭蔡确(北宋)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译文纸围屏风石作枕头,卧在竹床多么清凉,久举书卷手已疲累,抛书一旁渐入悠长梦乡。醒来后不觉独自微笑,把世事细细思量,忽听几声清亮的渔笛回旋在沧浪水上。注释⑴车盖亭:在湖北安陆西北。⑵书:蔡确诗有“卧展柴桑处士诗”

  • 结党营宋(二六)元丰改制后,宋神宗为什么让次相蔡确主宰朝廷?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蔡确,元丰,宰相,宋朝,唐朝,宋神宗,结党营,王安石

    宋神宗时期的变法经过了两个主要阶段,一个是熙宁年间王安石牵头的熙宁变法,另一个便是在元丰年间他自己主导的元丰改制。元丰改制对整个宋朝的影响极大,改变了宋朝初年赵匡胤和赵光义为限制宰相权力为设计的制衡格局,加强了朝廷的中央集权,也成为此后两百余年宋朝制度的根本。在这次改制中出现了个奇怪的现象,改制后拜

  • 宋代宰相韩缜,史书上没留下功绩,文坛上留下一首千古绝唱

    历史解密编辑:真游泳的猫标签:韩缜,宰相,宋神宗,史书

    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历史上的好诗词璨若星河,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声的诗人都非常了不起。只不过,网友们对很多古代诗人不太熟悉,缺乏了解的机会。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诗词的读书人。记得关注我哦。今天我和朋友们聊聊宋代宰相韩缜,史书上没留下功绩,文坛上留下一首千古绝唱!先来看看韩缜的家庭出身。就算环顾整

  • 【地图科普】补绘北宋吕大防《长安图》

    历史解密编辑:古地图数字博物馆标签:石刻,补绘,诗人,宋朝,唐朝,吕大防,长安图,王树声,地图科普,唐宋八大家

    王树声团队所补绘的北宋吕大防《长安图》(局部,不含题记)。图最上部的“补绘宋吕大防长安图”九个字为吴良镛先生题写。图中深色部分为遗存的原碑残片和拓片,浅色部分为补绘内容。图的最下部为城外的山水。资料照片唐代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面积达84平方千米,比同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

  • 北宋名相吕大防的成都印迹

    历史解密编辑:华西都市报标签:吕大防,宋仁宗,太守,杜甫,宋神宗,宋英宗

    吕大防《示问帖》。吕大防曾对成都合江亭进行重建。□贾登荣吕大防(公元1027年-1097年),字微仲,京兆府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宋史·吕大防传》介绍他说:“身长七尺,眉目秀发,声音如钟。自少持重,无嗜好。”查看吕大防生平不难发现,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曾先后在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等四朝

  • 名臣之后—“睢阳少年”范纯仁,在宋朝的官场中跌宕起伏

    历史解密编辑:乐观探历史标签:韩琦,宰相,英宗,宋朝,唐朝,范纯仁,宋仁宗,范仲淹,散文家,官宦世家,唐宋八大家

    范纯仁(公元1027—1101年),字尧夫,北宋著名政Z家、文学家范仲淹之次子,是北宋中后期政坛上一位誊老重臣。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仕宦历程长达五十余年,一生遵奉儒学“内圣外王”这一崇高理想,勤政爱民,忠直敢言,公忠体国,宽厚仁恕,并积极通过自身努力试图抚平激烈的党争,在北宋中后期政

  • 宋徽宗翻墙头时被卡在墙上,喊宰相王黼帮忙,戏谑地称其为司马

    历史解密编辑:淋筱绘故事标签:宋徽宗,王黼,蔡京,皇帝,宋神宗,画家,宋朝,香草

    话说,宋徽宗当皇帝不久,就把即位之初做一个好皇帝的梦想抛到了九霄云外,天天不是练字画画,就是和蔡京等奸臣一起胡闹。蔡京这个人被称为宋朝第一大奸臣,不过这个人非常有才气,特别是擅长书法,也正因为书法好,蔡京才被宋徽宗格外重视。重视到什么程度呢?用现在的话来讲,宋徽宗把蔡京当作艺术上难觅的“知音”、朝堂

  • “北宋六贼”王黼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雾漫了江南标签:王黼,蔡京,宰相,宋徽宗,宋钦宗,尚书

    王黼是北宋宋徽宗时期宰相,以超八品的晋升速度从通议大夫提为宰相,是北宋时期有名的奸臣。王黼最开始叫王甫,因为与东汉时期的王甫重名,于是得圣上赐名黼。人物档案姓名:王黼别名:王甫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北宋?出生地:开封祥符出生时间:公元1079年去世时间:公元1126年职业:北宋宰相历史记载王

  • 王黼的“拥帐”式就寝,别说蔡京、童贯之流,就是赵佶也自愧不如

    历史解密编辑:文花的厨房标签:王黼,蔡京,童贯,赵佶,宋徽宗,书法家,官宦世家

    北宋一朝与其他封建王朝一样,不乏贪腐、奸佞之徒,尤其是末年的宋徽宗时期。史料记载,当时的蔡京、童贯、王黼、朱勔、梁中书、李彦等六位官场“大佬”,被称之为“六贼”。其中的王黼,河南开封人,虽是崇宁(宋徽宗年号)年间的进士,实则“才疏隽而寡学术”(《元史》)。不过,此人一表非俗,铜发金睛,目蕴灵光;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