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昭,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杨延昭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太宗北伐。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任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主将,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后周名臣枢密使王朴之子)为监军。西路军连战连胜,但因东路曹彬失利,无奈撤军。
辽朝视杨业为大患,要求务必生擒杨业,令萧挞凛设下埋伏。等杨业领兵到来时,辽将耶律斜轸与之交战,佯装败退,然后伏兵四起,耶律斜轸再次进攻,杨业退至狼牙村。王侁听说杨业战败,立即带兵撤退。
杨业奋力交战,从中午到傍晚,来到陈家谷口。一看没有接应,悲恸,继续回身奋力作战,中箭,落马被俘。 他的二子杨延玉也战死。杨业绝食三天而死。耶律斜轸割下杨业的脑袋,献给辽廷。辽朝在密云古北口修建杨无敌庙,以祭奠杨业。
网络图片
杨业有八子,分别是杨延昭、杨延玉(与杨业一同战死)、杨延朗、杨延浦、板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民间称杨业有七狼八虎,是有依据的。
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关于“杨六郎”这个名字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有说堂兄弟间大排行老六的、有说乳名的;还有说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人就把杨延昭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为杨六郎。《宋史》认可最后一种说法。
杨门虎将
杨延昭幼时沉默寡言,孩童时多喜欢做军阵之类的游戏。杨业曾经说:“这个儿子像我。”杨业每次出征,都让他跟随军中。
太平兴国中(公元979年),杨延昭被补选为供奉官。杨业领兵进攻应(今山西省应县)、朔(今山西省朔州)二州时,杨延昭担任该军的先锋,奋战于朔州城下,被箭射穿手臂,却越战越勇。朝廷派他以崇仪副使职外任景州(今河北省衡水市)知州。当时长江、淮河一带受灾歉收,朝廷任命他为江、淮南都巡检使。又改任崇仪使,知定远军(今河北省东光县),调任保州(今河北省保定市)缘边都巡检使,委以重任如同京师的使者。
守遂城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冬,辽军骚扰边疆,杨延昭当时在遂城(今河北徐水县东)。城小而无准备,守军仅三千余众。辽军攻城很急,合围攻城数日。杨延昭派人向延州路都部署傅潜求救,傅潜拥八万步骑,却畏敌如虎,龟缩在中山一线屯兵不出。辽圣宗的母亲萧太后督促指挥作战,宋军人人自危,杨延昭召集城中的所有丁壮登上城上的矮墙,给予兵甲器械使之守护城墙。正好天气十分寒冷,杨延昭令取水泼洒城墙,天明,水全结成了冰,坚硬光滑,梯不能架、人不能爬。辽军于是瓦解退去,宋军缴获敌人丢下的兵器很多。捷报传来,但对于杨延昭等人的战绩,傅潜却又心存嫉妒,将其战功压下不予上报。
不久,辽军攻陷狼山寨,并向宁边军(今河北省蠡县)一带发动进攻。朝廷多次下令出战,将领范廷召、桑赞、秦翰等人也向傅潜请战,都遭到了傅潜的拒绝。对此,范廷召等人当面讥讽傅潜:“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最终傅潜不得以,派出八千骑兵和二千步兵,交给范廷召出战,并承诺派人支援。但在战斗开始后,傅潜又违背诺言,拒不派兵,导致大将康保裔战死,一万将士伤亡惨重。
同样的事件不久后又发生在镇定之战期间。真宗亲自下诏,命傅潜与石保吉等部协同作战,而傅潜再一次按兵不动,导致战局逆转,宋军蒙受巨大伤亡。引发真宗震怒,终于将这位畏敌如虎的统帅逮捕。不少大臣建议将其诛杀以谢天下。
傅潜获罪,宋真宗召杨延昭前往皇上的行营处,他都能回答皇上询问的边疆要务,宋真宗十分高兴,指着他对诸王说:“杨延昭的父亲杨业是前朝的名将,杨延昭统率军队保护边塞,有他父亲的遗风,很值得嘉奖。”宋真宗丰厚地赏赐他,杨延昭因功授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刺史。
伏羊山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冬,辽军南下入侵宋境,进兵至河北满城。宋朝在满城西南不远的北平寨驻扎着威虏军,辽军直奔威虏军而来。杨延昭、杨嗣等人接到消息后,迅速率军前往支援,同威虏军会师后,合力抗击辽军。辽军先锋率精锐骑兵发起冲锋,宋军主将魏能也不甘示弱发起反冲锋,在两翼的配合下成功抵御了辽军的进攻,还捎带击毙了辽军主帅和一干将领,辽兵向羊山方向败退。此时杨延昭之前在羊山设下的伏兵,从北面乘敌不备袭击辽军,前后夹击,辽军大败,辽军精锐铁林军几乎全军覆没,宋军用匣子装着敌将首级献上报功。当地居民为纪念这一胜利,因改羊山为杨山,或曰“藏兵山”。
杨延昭进升本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一起受命。宋真宗对宰相说:“杨嗣与杨延昭,一同在边关任职,以忠心勇猛亲身效命国家。朝廷中妒忌他们的人众多,我尽力为他们庇护,才至于此。”
网络图片
保州败
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辽军进攻保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杨延昭与杨嗣率领宋军前往救援,宋军尚未摆成阵列,就被辽军袭击,宋军损失巨大,朝廷命李继宣、王汀代还,将要治他们的罪,有官员建议依法处死。此时殿前都指挥使、老臣高琼上奏:认为二杨战绩卓著,是北宋对抗辽国入侵不可缺少的良将。真宗表示:“杨嗣这些人向来以勇猛闻名,将来可获得他们的效力。”随即宽宥了他们。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夏,辽军又进攻望都,李继宣逗留不敢上前,获罪被削去官职。朝廷又起用杨延昭任都巡检使。当时正谋划秋天御敌的策略,宋真宗诏令杨嗣和杨延昭分条列出利弊上奏,又调杨延昭任宁边军部署。
破古城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真宗诏令增加杨延昭的军额达到一万人,如果辽国骑兵入侵,就屯军于静安军的东边。命令莫州部署石普屯军于马村西边用以保护屯田。切断黑卢口、万年桥敌人骑兵冲奔的道路,仍会集各路军队互为掎角追袭敌军,令魏能、张凝、田敏用奇兵牵制敌军。当时王超任都部署。杨延昭进言说:“契丹驻军澶渊,距北边境千里,人马都很疲乏,虽兵众但易被击败,凡是抢劫掠夺的物品,都放在马上。希望诫勉诸路军,扼守各自的险要道路,敌兵就可歼灭在此,那么幽、易数州就可袭击而夺取。”上奏皇帝而没答复。真宗厌兵,正在组织和谈。杨延昭于是率兵直抵辽境,攻破古城(今山西省广灵县),俘获敌人甚多。
独当一面
澶渊议和后,宋真宗选守卫边境各州的官员,亲笔录用给宰相看,任命杨延昭为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追叙杨延昭守边御敌的功劳,升任他为保州防御使,不久调任高阳关(今河北省高阳县)副都部署。
杨延昭武将出身,在屯所九年,精通军事,但不晓吏事,军中的文书和诉状,常派亲信周正进行处理,深为周正所蒙骗。周正借机为奸作恶,中饱私囊。真宗得知此事,斥责周正,令回兵营,而后以此事告诫杨延昭。
杨延昭智勇善战,他把所得的赏赐都用来慰劳军队。他号令严明,能与士卒同甘共苦,遇到敌人必定身先士卒,作战获胜报捷,把功劳归于部下,所以人人愿意为他效力。他在边防二十余年,辽军畏惧。晋、冀民间流行小调《小放牛》有“杨六郎把守三关口”的词句,为杨延昭的口碑。
网络图片
鞠躬尽瘁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杨延昭去世,终年五十七岁。真宗叹息、悼念延昭,派宦官护送灵柩回他的家乡,河朔一带人看到他的灵柩痛哭不已。朝廷录用他的三个儿子为官。对他的亲随、门客也都量材选择录用。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凭借门荫入仕,加入禁军。从平陕南张海叛乱,升任殿直,效力于陕西经略使范仲淹麾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跟随狄青讨伐侬智高,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在陕西经略使韩琦指导下,兴建通渭堡,打退西夏进攻,担任泾鄜二州知州;奉命驻防河北,防备契丹进攻,出任定州路副都总管、侍卫步军都虞候。杨文广不幸生在了一个只求和平不愿战争的年代;有幸又遇到范仲淹、狄青、韩琦等名臣的赏识,作为杨门之后,洗刷国仇家恨,一直是文广平生之愿。在晚年杨文广制订出了一整套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方略和对战阵图,将这些上报给朝廷,可是还没有等到朝廷答复,杨文广已病死在任上,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