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峰缥缈入云端,积雪犹封礼斗坛。山远地偏游不得,几回驻马隔江看。”寻着诗人的赞叹,我们自驾来到了心中神往之地,素有“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之馆”之称的江西阁皂山。
阁皂山是药都的祖山,因其“形如阁,色如皂”而得名,距樟树市区18公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早在东汉建安七年(202),东汉道学家葛玄来到这里,布道行医,筑坛立灶,修炼九转金丹,在此创立了道教灵宝派,得以“升仙”,从此引来大批的道学家、丹术家接踵而至,使阁皂山成为道教名山,后又作为灵宝派的祖庭被历代帝王所推崇。
葛玄之后,他的弟子葛洪继续在阁皂山布道炼丹,种药行医,在中国的道教史上将“两葛”并称“葛家道”,阁皂山亦因“两葛”而成为道徒的“圣地”。
到了唐高宗仪凤年间,阁皂山被御封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至宋代,阁皂山进入鼎盛时期,与金陵(今南京)茅山、广信(今贵溪)龙虎山并称为江南三大道教名山,鼎盛时期阁皂山的宫观殿堂达1500余间,道士500余人,良田3000亩,道家称之为“神仙之馆”。
阁皂山不仅靠道医著世,而且山川风光也颇为出众,这里的骆驼峰、太极峰、玉女峰、凌云峰、丁仙峰等群峰环抱,接仙桥、一天门、瀑布泉、鸣水桥、大万寿崇真宫、紫阳书院、炼丹井、照门松、引路松等景点密布,但今天来看的人却不多,有点寂寞。
过了验票口,是一条林间小道,此为古人上山朝拜必经之路。浓荫深处,谷口之中,掩映着一座门字形的青石牌坊,简洁、庄重、大方。相传朱熹第一次登阁皂山讲学,见两旁山峦挺秀,古木参天,被山势所吸引,叹曰“此真乃一‘天门’也”,嗣后捐银建“一天门”石坊。现存石坊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正面书“一天门”,背面镌刻唐高宗赐封的“三十三福地”,现为江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许多名山大川被道士们命名为洞天福地,即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历代道士前往洞天福地建宫立观,精勤修行,留下大量的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和神话传说。七十二福地中有大家熟悉的龙虎山、上饶灵山,还有我们今天来到的阁皂山。帝王既然赐了“三十三福地”,表明阁皂山在唐时已为皇权所认可。
穿过一天门,北宋徽宗敕修的御道便出现在眼前。话说当年宋仁宗宠妃张氏得了天花病,寻遍大江南北医治,最终在阁皂山治愈了。张氏死后,宋仁宗以皇后之礼为其发丧,追册为“温成皇后”,由于真皇后仍在世,因此出现了一活一死两个皇后的历史奇观。几十年后宋徽宗皇帝特敕修此路,因此称为御道。
当富龙我走出了一身汗时,前方传来哗哗的流水声,忍不住奔了过去,这是“瀑布泉”,跌宕成多级瀑布。瀑布泉岸边有座亭,亭中有碑,刻着朱熹游览阁皂山的诗句:“回首名山我旧游,曾将风袂挹浮丘。如今不及台边水,长向山前山后流。”
后人为纪念朱熹而修建的“朱熹桥”,传说在桥上走一走,不会吟来也会诵。
再上行,有一座半月形石孔桥,叫鸣水桥。别小瞧了这石桥,这可是北宋时期的桥,历经900多年风雨仍保存完好,是江西省现存的两座宋代石桥之一,与庐山的观音桥并称为姐妹桥,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游的葛憩源、九龙泉两水汇穿桥孔,跌岩击石,响若雷鸣而得名,有“鸣扬万壑,水击千岩”、“水流激石如飞雪,树影连山欲化云”等佳句留传。
细看桥下的石拱,有17道拱圈(一字一拱圈),两侧拱圈上分别镌刻楷书铭文“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阁皂山道众化缘信”、“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意思是从公元1111年开始,道教信众们用了四年时间化缘所建。专家们说,鸣水桥施工技术与赵州桥类似,采用了“纵向并列砌圈法”。为了提高拱圈抗压程度,拱石之间接触面均凿有细密斜纹,用白灰砌筑,以加强相互之间的结合。据说桥碑上的桥名还是文天祥游览阁皂山手书的拓刻原迹。
景区道路两旁分别辟建了梅花园和桃花园,面积不大,但花开季节还是挺美的。
鲤鱼洲,因湖中的小洲形似一条鲤鱼而得名。
过了梅花桥,但见一排擎天松树巍然屹立,甚为壮观,这便是“照门松”。对于它的来历自然又有着美丽的传说,相传真人丁令威初次入山礼朝,忘带香烛,为表虔诚,折了些松枝插在灵仙馆(现大万寿崇真宫)前,形如一行香烛,遥对宫门。松枝插地本不能成活,但阁皂山这些松枝却长成了参天大树,和道教文化一起成长,给阁皂山平添了一股仙气。
葛玄在葛皂山修道43年,留下了不少古迹,历经1900年的变迁后,尚存六处遗迹,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大万寿崇真宫。
葛玄入山时建的叫卧云庵, 经过历代皇帝的敕封,由万寿宫至万寿崇真宫,1246年南宋理宗敕封为大万寿崇真宫,这“大”字在道教宫观中可是绝无仅有啊,反映了阁皂山的盛况。如今眼前所见的大万寿崇真宫是按宋代皇家道观规制在原址上重建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出阁皂山道人们中兴道的决心和灵宝宗坛的独有气场。
道观首殿:灵官殿,有说道的一座殿。
道观中心大殿:祖师殿,供奉的是大万寿崇真宫的创始人、道教祖师葛玄。
后院里有口古井,叫炼丹井,当年炼丹所用之水就是从这井中取的。
再往山上行走,便到了“紫阳书院”,朱熹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别号紫阳,他几次来此讲学。为纪念这位中国史上的大哲学家,全国多处朱熹所到讲学之地均称为紫阳书院。庭院门额上“紫阳书院”四个苍劲的大字,为朱熹手书。
书院早已名存实亡,但院内古树高耸入云,左边有棵高大的银杏树,要几个人牵手才能合围,这是当年朱熹亲手栽的,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树木。与他同龄的还有3棵金桂树、3棵罗汉松,都是好几百年的了,依然风姿绰约,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