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仁宗为何两次颁布诏书照顾落第士子?五十岁柳永熬到心想事成

宋仁宗为何两次颁布诏书照顾落第士子?五十岁柳永熬到心想事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坛典故 访问量:1795 更新时间:2023/12/19 5:52:14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赵祯做了一个关于科举的重大决定:"进士与殿试者始皆不落",从宋仁宗宣布那一刻开始,以后只要通过由礼部举行的省试的科举考生,在参加殿试时不再淘汰,将全部任用为官。

在宋仁宗嘉祐二年之前的科举考试中,殿试是要淘汰一批考生的,每次根据成绩淘汰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不等,以嘉祐二年诸科共录取八百七十七人算,每次至少要多录取二百多名官员出来。

宋仁宗为什么要做怎么一个决定?原因有二,其一是宋仁宗听说有很多寒门考生费尽家资读书参加科举,但在殿试被黜落后,因为无路费归家,需要一路乞讨才能回去,甚至有心理素质差的寒门考生,感觉对不住家中亲人,竟然在黜落后自尽。

其二,早前曾有殿试被黜落的考生一怒之下投敌,最著名的就是投奔西夏的原宋朝士子张元,他在投奔西夏后,为西夏出谋划策,凭借对宋朝的了解,多次帮助西夏军队击败宋军,给宋朝带来了惨痛的损失,而张元本来是可以为宋朝做事的。

因此,宋仁宗在综合利弊后发了善心,决定以后只要进了殿试的科举考生,就可以根据殿试的成绩授官,一个都不落。而嘉祐二年的殿试考生全部授官的决定并不是宋仁宗第一次发善心,根据《续资治通鉴》中的记载,更早一些的景祐元年(1034年),他就曾颁布过一次送官诏书:

朕念天下士乡学益蕃,而取人之路尚狭,或栖迟田里,白首而不得进。其令南省就试进士、诸科,十取其二。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六举年六十,尝经殿试进士三举、诸科五举,及尝预先朝御试,虽试文不合格,毋辄黜,皆以名闻。

这份诏书专门为那些屡试不第的大龄考生颁布的,规定多少次没考中,但是到了一定年龄后,朝廷依旧给你官做,宋朝最著名词人之一的柳永就是依靠这个规定步入官场,他在屡试不中后,于景祐元年满五十岁时,被优待授官。苦尽甘来的柳永甚至在自己的词中写出了"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这样的献媚之语。

宋仁宗的心肠好,舍不得考生们受苦,于景祐元年和嘉祐二年分别作出的这两项决定得到了当时的读书人普遍的欢迎,大家当然要山欢万岁,这大概也是他后来被追谥为"仁"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他的这些决定对宋朝却不那么美。

众所周知,北宋到宋仁宗这一朝时,朝廷的财政状况是有问题的,具体就表现在三冗上,即冗员(官)、冗兵、冗费,宋仁宗自己也曾因为三冗问题发起过一次由范仲淹主导的改革,只不过失败了,但宋仁宗对三冗的危害还是知之甚详。

可他依旧还是做出了用官位照顾落第考生的决定,为此,此后每三年,宋朝都要多出几百名官员,冗员将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俸禄也直接增加了冗费,恶性循环之下,宋朝的危机会越来越大,他的决定收买了读书人,却埋下了隐患。

宋仁宗用官位照顾考生的行为其实和宋朝喜欢把流民以及招安的贼寇纳为厢军养活起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花钱买安定的一种行为。而且,在皇帝和士大夫们眼中,读书人闹腾起来的危害比普通老百姓更大,宁愿多花钱和官爵安抚他们。

实际上,发起过改革试图解决三冗问题的宋仁宗完全没必要这么干,考生要安抚,但并非一定要授官,既然考不上,其中的大部分或许就是才华不够,可以由朝廷或皇室发放路费或给予一定的补贴,供养他们继续深造,这样花费的钱财比直接授官发俸禄要少得多。

给予殿试落第考生补贴,体现了对他们关怀就足够了,没本事做什么官?直接废除殿试黜落制,却让冗员和冗费问题越加严重,更何况,官员的数量过多,也没有合适的职位给他们,全部挂着名混日子,人浮于事,对官场的风气也有不好的影响。

估计,明知道三冗危害的宋仁宗在做出用官位容纳落第考生的决定时,心情也是矛盾的,他一时心善,却给后代帝王带去了麻烦,到宋神宗执政时,宋朝严重的财政危机很难说和宋仁宗多次送官的决定无关。

更多文章

  • 大争之宋(九章)宋仁宗不但没有让柳永落榜,还降低难度让他做官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宋仁宗,柳永,赵恒,进士,科举考试

    宋朝中国古代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其中以宋词为代表的各种文化作品风行于世,它们成为中国古代文明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那个时代出了很多以宋词闻名于世的词人,也产生了很多流派,其中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永便是典型代表。他可以说是宋朝初年最为著名的词人,他的作品风靡大江南北,在各大城市的传唱不休。可是作为

  • 北漂学者柳哲撰文:柳永教子有方,不是浪荡公子,留下《劝学文》

    历史解密编辑:五道堂标签:柳永,劝学文,进士,柳宗元,宋仁宗

    柳哲家谱中的柳永遗像孔夫子旧书网淘书,幸得和刻本嘉永元年(公元1846年)戊申初春印行的《诸儒注解古文真宝前集》(简称《古文真宝》),为宋黄坚所编。此本为日本学者根据宝历十二年(1762年)之再刻本重印,其中收录了北宋大词人、先祖柳永的《柳屯田劝学文》,令我喜出望外。宋元时期,我国出现过多种文学总集

  • 柳永参加丞相寿宴,席间写下一首狂词,惊艳朝野,却断了仕途

    历史解密编辑:船到桥头PLUS标签:柳永,西江月,词坛,仕途,青楼

    柳永,这个名字是他自己所取,一开始他不叫这个名字,他父亲给他取名三变,不过从小大家都叫他柳七,因为他在家排名老七。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18岁以前的柳永也和当时读书人一样,梦想通过科举踏上仕途,改变人生,成就梦想。18岁那年,柳永拜别父母,离开家乡,准备入京赶考,但是他没有直接上京

  • 柳永|寒酸的衣服裹着闪光的才华,浅斟低唱的爱情更似热闹的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柳永,蝶恋花,范仲淹,李清照,青楼,歌妓

    如果回到千年前的宋朝,最想去看看都门外的长亭,在深秋的氤氲下,有骤雨后的寒蝉,还有忧郁彷徨的你。瞧瞧你这样的一个人,是否像市井风月所说的风流才子?是否像世家名门所说的江湖浪子?是否像深闺才女所说的花花公子?然而,你说,你是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白衣卿相柳永

  • 冠绝古今的文人骚客——柳永: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

    历史解密编辑:郝铭说资讯标签:柳永,歌妓,李煜,青楼,宋朝,诗人,古典乐,白衣卿相,千古名句

    宋仁宗平日也好些诗文书画,但对词曲类向来排斥,在他眼里,这些词大都为民间歌妓所唱作,登不得大雅之堂,特别是对当时名气极大的词人柳永,更是鄙视。他在位的时候,一日,负责会试的礼部官员将即将放榜的进士名录呈上,交仁宗过目。“柳永,柳耆卿,莫非就是那个好写艳词俚曲之人?”宋仁宗看到榜单上柳永的名字,马上便

  • 因家族“诅咒”报复社会,一年内连杀20人,韩国变态杀人魔柳永哲

    历史解密编辑:西瓜纪录标签:柳永哲,杀人,变态杀人魔,韩国,柳父

    2008年情人节,根据韩国头号变态杀人魔柳永哲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追击者》,在韩国各大院线同步播出。电影上映后,立刻受到民众热捧,连续占据韩国电影票房的前几名。▲电影院电影里,男主角河正宇饰演的变态杀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眼神还是表情,都让胆小的观众心有余悸,人们纷纷赞叹他的演技,甚至调侃

  • 白衣卿相柳永:8首最美的词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柳永,白衣卿相,风月,怀人,名句

    他是白衣卿相,是才子词人,他有傲人的才华,却仕途失意,他眠花宿柳,写下流传千古的词章。他就是才子柳永。今天给大家介绍他的八首诗词,体会他跌宕起伏的一生。《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

  • 戏说柳永:作词,我是认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柳永,宋仁宗,词作,鹤冲天,浮名

    公元1002年,一个从福建崇安县城来的年轻人在杭州停住了脚步。欣赏着眼前这见所未见的繁华与艳丽,他大笔一挥,写了一首很快就被当时歌姬广为传唱的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

  • 柳永因为自己的一句词,断送了科举之路,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柳永,歌妓,鹤冲天,宋词,功名

    前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永的一生,绝对算得上是一段传奇。他的一生,风流倜傥,放荡不羁,流连于勾栏瓦舍,可谓是一个风流公子。然而,如此风流的背后,也饱含了许多的凄楚苦涩,还有无人能知的寂寞与悲哀。他也曾十年寒窗苦读,期待有朝一日金榜题名,然而,却因为自己的一句词,断送了自己科考之路,自此流落烟花柳巷,穷

  • 柳永和范仲淹一起参加考试,寇准却把状元给了另外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柳永,寇准,赵恒,皇上,宋朝,范仲淹,演奏家

    大家都知道,每年的高考状元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很有更有才华的考生,往往考得并不好。这个现象不光现在有,古代考状元也不少,比如宋朝的范仲淹和柳永,后人曾评价曰:“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柳永更是以词横行天下,但这两人同科考试,状元却并不是他们,甚至柳永都落榜了,连个进士都没考上。说起来,这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