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中国古代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其中以宋词为代表的各种文化作品风行于世,它们成为中国古代文明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那个时代出了很多以宋词闻名于世的词人,也产生了很多流派,其中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永便是典型代表。他可以说是宋朝初年最为著名的词人,他的作品风靡大江南北,在各大城市的传唱不休。可是作为读书人,考科举做官才是正途,所以柳永也走上了这条路。然而他在宋词上的天赋并没有帮到他,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多次落榜之后只有黯然离开东京汴梁。
关于柳永科举落榜的事情在民间流传着一则传说,说他在第一次落榜后愤慨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与宋仁宗发生了冲突。后来宋仁宗在科举放榜时,引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然后刻意划去柳永的名字,使他再一次科举落榜。这个说法在南宋著名文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有所记载,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也有不少柳永的粉丝为其鸣不平,认为宋仁宗太过小气,因为一首词便放弃了这样的人才。
然而我们考证柳永的人生历程,发现他不可能与宋仁宗在科举上有所冲突,因为他考科举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宋真宗的中后期。反而是宋仁宗在亲政后的第一次科举放宽了录取条件,才让柳永能够顺利考中进士,然后完成了当官的夙愿。所以说柳永科举不中怨恨不应该放在宋仁宗身上,反而他需要感谢宋仁宗在科举上的宽厚大度。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谣传是怎么产生的呢?柳永屡次科举不中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一些解读和分析。
柳永科举考试一共考了五次,在宋仁宗亲政之前考的四次都落榜了,所以柳永科举不中与宋仁宗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他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是在大中祥符二年,初试不中后他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然后他在大中祥符八年和天禧二年又参加了两次科举,结果都没有上榜,加上前一次算是三连败了。而这三次考试都是在宋真宗执政时期,与宋仁宗无关。第四次考试是在天圣二年,当时宋仁宗刚即位,因年幼由太后刘娥临朝称制。这次科举考试的安排都是在刘娥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他这次落榜也与宋仁宗无关。
柳永出身于河东柳氏,这是数百年以来非常显赫的名门世家。在宋朝以前这家人就出了不少历史名人,位列三公宰相的不计其数。可柳永却不是出生在河东,而是出生在山东的费县。他的父亲柳宜是南唐的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当了宋朝的官,在费县当县令时生了柳永。在宋太祖和宋太宗年间,柳宜辗转在南方当官,去过不少的地方,最后把家落在了福建崇安。因此柳永是在武夷山下长大的南方人,在政治派系上天然的成为南党的序列。按照宋朝南北地域歧视的风气,北党在朝中掌权时大量压制南党的人才,所以此时科举对柳永非常不利。
柳永在参加科举之前已经非常有名,他从崇安出发北上的沿途游览大好河山,留下了很多名作,使他尚未进京便名噪一时。可是他考科举时正是北党势力最大的时候,当时朝廷中以王旦和寇准为首的北党官员执政,在科举上大力压迫南方的考生(具体原因可看前文关于南北党争的分析)。柳永作为南方考生天然就在被排斥的行列之中,而当时科举考试还没有后来那么严格,所以北党官员利用权力压制南方考生,大量提拔北方考生就成了常态。在这种政治背景之下,柳永科举不中也就很正常了。
除了地域歧视和南北党争的原因外,柳永的行文风格也不受当时官场所喜。由于柳永长期生活在南方,写文作词的风格继承了南唐文辞华丽的特点,善于作艳词而受到很多文人追捧。当时这种风格却在北方吃不开,北方人更喜欢豪爽耿直的性格,所以在文风上更推崇朴实无华。当时的朝廷时北党独大,北方官员非常多,他们将朴实无华的文风作为科举作文考察的标准之一。就连宋真宗在关于科举考试的诏令中都提到"读非圣之书,及属辞浮糜者,皆严谴之"。因此柳永以华丽辞藻行文的风格被科举所排斥,落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而正是由于宋真宗本人也推崇北方人的文风,所以大量以南方文风行文的考生在科举中落榜,在某种程度上也加深了当时越演越烈的南北党争。民间传说中柳永与宋仁宗冲突的历史原型可能就是来源于此,然后被民间谣传进行了加工和演绎。当然宋真宗推崇北方文风也不是针对柳永一个考生,而是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的。只是因为柳永在所有落榜考生中名气最大,影响力最为广泛,所以成了民间谣传编造的主角。可是从科举本身来看,抛开地域歧视和文风排斥的因素,柳永本人在科举这块能力是不太出色的。
从柳永的科举历程来看,天圣二年的这次应该算比较公平的。当时是刘娥垂帘听政,除掉了寇准和丁谓两个朝廷权臣,将南北两党的官员大量罢黜,地域歧视在科举中的份量应该被压制了很多。而文风方面,柳永经过多次科举应该也有所总结,所以考试时受到限制和影响变得更小了。但这次柳永还是落榜,也使得他暂时放弃科举,黯然的离开了东京汴梁。而在这之前,他的长兄柳三复已经进士及第,由此可见在多次考试中南方考生录取比例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柳永依然落榜,说明他自己在科举行文方面也是有很大问题的。
景祐元年,宋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并下诏对多次科举不中的考生给予宽厚的录取政策,放宽录取尺度。宋仁宗在诏令中说,"朕念天下士乡学益蕃,而取人之路尚狭,或栖迟田里,白首而不得进。其令南省就试进士、诸科,十取其二。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六举年六十,尝经殿试进士三举、诸科五举,及尝预先朝御试,虽试文不合格,毋辄黜,皆以名闻。"柳永当时正游历到湖北鄂州,听说消息后连夜赶赴东京汴梁。这次考试柳永终于成功上榜,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授睦州团练推官。
此后柳永在朝为官九年,辗转各地且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留下了"名宦"的赞誉。可以说柳永能在暮年完成当官的夙愿,而且在九年为官生涯后以屯田员外郎致仕,都是因为宋仁宗提供了宽厚的科举政策。只看柳永在之前的科举能力,简直是惨不忍睹。如果没有政策上的优势,他做官的愿望多半一辈子都完成不了。所以在科举上柳永是非常感谢宋仁宗的,后来也作词表达自己的谢意。而这只是宋仁宗对科举考生宽厚的一次例子而已,后来在他科举阅卷时不怪罪苏辙传谣的事情,也成为当时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