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龙记》是金庸先生“射雕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在“射雕三部曲”的前两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九阴真经”这种武功大放异彩。哪怕是黄药师、欧阳锋这样的五绝高手,都对“九阴真经”垂涎三尺,更别说一般的江湖中人了。到了《倚天屠龙记》中,“九阴真经”随着郭靖的战死襄阳而逐渐没落,张无忌带着“九阳真经”崛起于中原武林。
从九阴真经到九阳真经,从郭靖到张无忌,金庸的“武”和“侠”就这样完成了一个轮回。“九阳真经”虽然不像“九阴真经”那样包罗万象,却也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九阳真经”最大的特点就是防御力强,内力源源不断。张三丰凭借半本“九阳真经”开创了武当一派,那张无忌为什么不把全本的“九阳真经”给他?今天史书凌轩阁就用这篇文章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张三丰开创武当
在《倚天屠龙记》原著中,最先出场的不是张无忌也不是张翠山,而是张君宝,也就是少年张三丰。西域高手“昆仑三圣”何足道不远万里来到中原,只为挑战少林高手,印证自己的武功强弱。何足道自称棋圣、剑圣、琴圣,他一手使剑一手弹琴就轻松击败了三位少林高手。就在少林派深感头疼时,张君宝用一套粗浅的“罗汉长拳”接连取胜,大挫何足道的嚣张气焰。
想当年在《天龙八部》中,乔峰凭借一套“太祖长拳”纵横聚贤庄,如今张君宝凭借一套“罗汉长拳”力压何足道,这两人都是真正万中无一的“练武奇才”。少林达摩堂首座无相禅师认为张君宝是偷学武功,要当场击杀张君宝。于是觉远背着张三丰跑出少林,突围时觉远受伤不轻。觉远在临死之前,断断续续的给张君宝背出了半本《九阳真经》。
张君宝凭借着这半本《九阳真经》,自己领悟出了武学至理,并且开创了武当一派。《倚天屠龙记》原著描写如下:“他得觉远传授甚久,于这部九阳真经已记了十之五六,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张君宝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功中以柔克刚的至理,创出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一派武功。”
也就是说,张三丰能够开创武当一派,并且创造出“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武功,是跟这半本《九阳真经》是分不开的。没有这半本《九阳真经》,说不定金庸武侠中就没有张三丰这一位武学宗师。由此可见,《九阳真经》对张三丰来说意义重大。而他的徒孙张无忌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全本的《九阳真经》,并且练成了。那为什么张无忌不把全本的《九阳真经》交给张三丰呢?
全本的《九阳真经》
这个问题,咱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方面是张三丰真的想要全本《九阳真经》吗?另一个方面是张无忌真的不想给全本《九阳真经》吗?首先咱们看第一个方面,有很不少文章的标题中说“张三丰一生对九阳真经念念不忘”,笔者看到此处不禁想说一句,何出此言?张三丰一生念念不忘的,估计是郭襄吧!
在《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曾经去少林寺,他想用自己的武当武功交换全本的《九阳真经》。但此时张三丰的目的是为了救治身中玄冥神掌的徒孙张无忌,其实他本人对《九阳真经》兴趣不大。但由于少林跟张三丰之间的过节,少林并不同意交换。笔者感觉,以当时张三丰的武功,如果他硬抢《九阳真经》,估计少林派无人能拦得住他。除非三渡神僧提前出关围攻张三丰,才能勉强拦住张三丰半个时辰。但张三丰不是鸠摩智,即使他非常需要《九阳真经》,他也没有用强,而且带着张无忌转身离去。
所以,张三丰本人对《九阳真经》的兴趣不大,虽然他有足够的理由出手抢夺《九阳真经》,他也没有那么做。咱们再看看另一方面,张无忌想不想给张三丰全本的《九阳真经》呢?张无忌这个人非常的宽仁敦厚,他与世无争,只想随遇而安。所以,张无忌这种性格的人,他肯定不会藏私,对自己的太师父张三丰留一手。
那张无忌为什么不给张三丰全本的《九阳真经》呢?笔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咱们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令狐冲遇到了剑魔独孤求败,他对独孤求败说:“独孤前辈,我这里有一套精妙无比的华山剑法,而且是全本的,不知你有没有兴趣学习一下?”相信独孤求败听到此言时的脸色肯定不怎么好看。令狐冲给独孤求败全本的“华山剑法”,跟张无忌给张三丰全本的“九阳真经”差不多。
武学宗师张三丰
像独孤求败、王重阳、张三丰这种级别的武学宗师,他们的武功早就自成体系,他们自己就能创造很多顶级武功,根本不需要他人的武功。如果贸然修改自己的武功体系,恐怕还会降低自己的武学境界。平时看武侠小说时,我们总是注重交战时的刀光剑影,而忽视了日常苦练;我们总是注重天下无敌的“武功秘籍”,而忽视了天下无敌的“人”。像张三丰这种“陆地神仙”级别的高手,他靠的是自身,不需要模仿他人。
张无忌练成《九阳真经》后,他再见到张三丰时,张三丰已逾百岁,且自创太极拳剑,纯阳无极功早已臻化境,他是否仍有必要修炼九阳真经呢?答案是完全没有必要。对于张三丰来说,再花时间研究《九阳真经》,所获得的提升不一定有多高。所以,咱们问题的答案就很清晰了,为什么张无忌不给张三丰全本的《九阳真经》呢?因为张三丰根本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