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灾民吃不起饭,范仲淹却下令提高粮食价格,老百姓:真是一个好官

灾民吃不起饭,范仲淹却下令提高粮食价格,老百姓:真是一个好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阿乐聊文史 访问量:4034 更新时间:2024/1/21 1:58:54

从古至今对于文人来说,在世时能够入朝为官教化百姓,去世后能够流芳百世名垂青史,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

为了实现这样的梦想,他们都在各自的时代不停地为之奋斗,《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就曾写下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一句话让人们记住了北宋时期,曾经还有这样一位心系百姓疾苦的好官,而他也得到了文官的最高谥号:文正。

范仲淹之所以能够在后世得到肯定,其言论固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范仲淹真正做到了这句话。

值得一提的是,就是这样的一位官员却在灾民吃不起饭时提高米价,有意思的是对于他的这一做法,老百姓却对其做法感恩戴德。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富贵之家的穷小子

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于苏州吴县,自古以来苏州便是富贵风流之地、昌盛繁华之所,他的家族就是姑苏有名的范氏家族,其祖先自东汉以来便有不少政要名流之辈,可谓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然而,这样的身世并没有给范仲淹带来太多的幸福,因为范仲淹出生一年之后其父亲便因病去世,他的母亲谢氏由于不是正妻,在父亲死去之后被赶出了范家,小范仲淹来过上了流浪的日子。

由于生活所迫,范仲淹的母亲只能带着幼子改嫁苏州判官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名朱说。

庆幸的是朱家门风淳朴正直,对于改嫁过来的谢氏母子十分照顾,而且主人家对范仲淹也呵护备至,并且从未向他提起过自己的身世。

总的来说,范仲淹虽然幼年丧父,但童年却并不凄惨。

在朱家的呵护之下,范仲淹度过了一个完整而又幸福的童年,他与朱家的其他孩子一样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享受到了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范仲淹成年之后,朱文翰还是将他的身世原原本本地和盘托出,从这一点上来看继父算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对继子的栽培完全出于仁慈与公义,而不期待一丝回报。

得知自己的身世范仲淹对继父十分感激,他改回了范姓以示不忘根本,不过这并没有影响范仲淹与继父的关系,即便范仲淹为官之后与继父的家族依旧交往甚秘,感情相当深厚。

为了更好地求学与历练,范仲淹拜别母亲和继父,而后便踏上了求学之路,新家庭也并算不富裕,老去的朱文翰无法担负范仲淹求学的费用。

对此范仲淹毫不介意,此时的他便已有了几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风骨。缺衣少食之际,范仲淹借宿在长白山的一座寺庙之中,每天只能煮一锅稀粥充饥。

当时,天寒地冻粥在锅中凝结成块,范仲淹便将其切为四块,每天早晚各取两块,搭配咸菜便是一天的餐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住就是三年,成语“断齑画粥”便是由此而来。

艰苦的日子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煎熬,可范仲淹却丝毫不觉得清苦。正因为有这样一段经历,范仲淹才在后来的日子里,始终将百姓们的疾苦放在心里。

这种感同身受的共情能力,只有在真正地体会过人们的疾苦之后才能培养出来。

圣人是如何炼成的

一番刻苦攻读使得范仲淹于公元1015年成为了进士,之后他便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主要负责刑狱、诉讼等事务。

虽然只是一个九品的小官,但范仲淹处理公务却极为认真,经常整天都埋头在案卷之中。每当看到案卷上的判罚有不合理之处,范仲淹便会揪住不放,在他看来作为官员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为百姓负责。

如果百姓蒙冤受屈,这些底层的劳动者是无法为自己辩解的,而这正是他的职责所在。出于对百姓负责,范仲淹经常将自己觉得不合理的地方汇总,之后再一一向上司陈述。

一开始,上司对他的做法还颇为赏识,但随着范仲淹发掘的冤案越来越多,上司终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然而,范仲淹依旧经常拉住上司不放,势必要将案件分析清楚不可,这样的做法不仅让他的上司苦不堪言,二人经常不欢而散。

困难并没有让范仲淹退缩,在他的努力之下许多冤案都得以平冤昭雪,关押已久的无辜百姓也得以重获自由。

与此同时,范仲淹还极力主张开办学堂,鼓励当地的年轻人进入学堂读书,以此来作为教化百姓的手段。

在他的所作所为之下当地的风气焕然一新,百姓们再也不像之前那样暴躁粗鲁,各类刑事案件减少了许多。

宋仁宗继位之后范仲淹被调任泰州盐仓监,由于这里阻挡海水的堤坝年久失修,海潮经常冲破堤坝并毁坏庄稼。

看到这样的情况,范仲淹立刻上书泰州知州张纶,建议他重修这条堤坝。对此许多人都责备范仲淹,提醒他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不要越权多事。

可是范仲淹却说:“百姓因为海潮的侵扰流离失所,我身为盐监要向谁去收盐?此事正是我分内之事。”

所幸张纶在收到范仲淹的上书之后,对他的提议也十分认同,拿得到朝廷的批准他便命范仲淹负责修筑堤坝。

修筑堤坝时正值隆冬之际,雨雪连绵不绝,汹涌的潮水还是让人们无法抵挡,尽管范仲淹始终格外关注施工民夫们的人身安全,但慌乱中依旧有二百余人死于混乱中。

朝廷得知此事责令修堤事务立刻停止,并派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彻查此事,好在胡令仪与范仲淹一样刚正不阿,并且十分体谅范仲淹,也是在他的支持之下,朝廷才同意范仲淹继续修筑堤坝。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范仲淹与民夫们的不懈努力之下堤坝终于修复完成,堤坝前后共耗时四年、全长约71公里。

堤坝修成后当地的百姓终于摆脱了海潮的困扰,而为了表示感谢人们将这条堤坝命名为范公堤,这一举动充分地说明了百姓对范仲淹的认可与爱戴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真正做到了心系百姓。

反常的举动

时间来到皇祐二年,江南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在受灾的地区当中,吴州、两浙地区的灾情尤为严重,百姓们只能以树皮、草根等物品充饥果腹,状况惨不忍睹。

许多商人不忘趁机捞上一笔,他们大量囤积粮食、哄抬物价,此时的范仲淹主管的地方刚好是浙西地区。

为了解决百姓们吃饭的问题,范仲淹苦苦思考着赈灾的办法,然而灾民们在饥饿中苦苦挣扎之际,范仲淹却突然开始对烧香拜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频频到当地的寺庙中进香祈求旱灾早日过去。

看到范仲淹的表现百姓们颇感失望,在他们看来范大人是唯一能帮助他们摆脱灾难的希望,如今连他也寄希望于神佛身上,看来这一次的饥荒自己已经在劫难逃了。

此事过后,范仲淹又在当地举办起了龙舟大赛,并且多次与当地的官员一起在西湖上纵情豪饮,这样一来老百姓对范仲淹更是感到愤怒。

与此同时,范仲淹还号召人们翻修寺庙、大兴土木,丝毫不提赈灾的事。当时,原本已经很高的米价,但范仲淹还是下令让米商们提高大米的价格,米价一涨再涨,从最初的八十文一斗一直涨到了一百八十文一斗。

按照范仲淹往日的行事风格,遇到这样大的饥荒他一定会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但此时的他不仅没有任何举措,反而沉迷于宴乐之中。

这样一来老百姓顿时感到暗无天日,纷纷来到官府前哭诉,难道当地百姓的生死在他眼里不值一提么?就在人们疑惑不解之际情况也迎来了转机。

由于范仲淹大兴土木,寺院和官府开始大批征召民夫,每天雇佣役夫多达一千多人。不仅如此,各项工程的开展使得餐饮、娱乐和贸易等在当地变得异常兴旺,浙西丝毫不像一个受灾区,反而焕发出了活力。

原来,范仲淹吃喝玩乐并不是目的,他是想要凭借各项工程与宴会来拉动当地的经济,在他看来依靠朝廷的能力赈灾根本不足以让当地的百姓摆脱困境。

灾民遍野工价自然也就便宜,此时大兴土木可以让当地的富商以极低的价格雇佣工人,这些工人也能够解决温饱问题,是一举两得的办法。

当地经济热闹起来后,其他地区的商人也会闻风而动,提高米价又可以让商人觉得有利可图,他们就会在别的地方购买粮食再运到灾区高价售出,便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各地的商人纷纷拉着粮食满载而来,使得大批粮食进入浙西地区,之后范仲淹果断开仓赈粮,这样一来就会导致米价暴跌,原本打算趁机赚钱的商人顿时傻了眼。

这些人为了运送粮食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本钱,如果再运回去赔进去的费用也会更多,无奈之下商人只好及时止损,正向降价抛售自己的大米。

大米的价格就这样一路狂跌,最后甚至比受灾之前的价格还要便宜,再加上大米的数量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浙西地区的灾荒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此时灾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他们误会了范大人,而后纷纷夸赞范仲淹是不可多得的好官。其实,类似这种“先天之忧而忧”的事情范仲淹有许多,奈何他生不逢时。

北宋时期“士大夫一派”林立,很多人为了党派之争不顾天下百姓,范仲淹的变法也被扼杀在萌芽里,可悲可叹。

对于范仲淹,你有什么看法呢?

标签: 范仲淹百姓灾民好官

更多文章

  • 北宋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让商人大涨米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米价,皇帝,荒年,北宋,灾民,宋朝,诗人,范仲淹,宋仁宗,齐特琴,弦乐器

    民以食为天。从封建时代开始我国就是以农业立国,古时候没有天气预报、科学技术也不发达,农业生产基本都是靠天吃饭。那个时候不仅粮食产量不稳定,遇上洪涝灾害更是民不聊生,大量的流民都吃不饱饭。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历史,各朝各代都有赈灾的办法,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减免税赋、发放救济物资,鼓励开垦山泽荒地……然而,

  • 范仲淹10首好诗词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范仲淹,欧阳修,灵乌赋,谢安,贾谊

    范仲淹存世诗歌305首,因为个人经历丰富,足迹曾经遍布祖国各地,所以他的诗歌内容非常广泛,有的是在山水间游历时所作,歌颂壮丽的大好河山;或者是在贬谪之时所作,借诗言志抒怀,抒发胸中的政治抱负和志向;或关注民生,抒发爱国忧民情怀;或咏物寄兴,展现自己的人格操守。诗意淳真朴质,艺术手法多样,语句清丽优美

  • 北宋第一人物范仲淹1

    历史解密编辑:静颖讲故事标签:进士,晏殊,仁宗,皇帝,北宋,宋朝,诗人,范仲淹,拨弦乐器,官宦世家

    北宋第一人物范仲淹1——宋史札记之二十七我楚狂人南宋著名学者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这是一个高的有点吓人的评价。把一个人物定评为一个时代的冠冕,叫人匪夷所思。但是细看范文正公的一生经历,觉得这个评价并不为过。(一)艰难的成长之路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

  • “全才”范仲淹:50岁娶15岁雏妓为妻,没被骂反而被传为一时佳话

    历史解密编辑:孤影潇湘标签:范仲淹,宋仁宗,宰相,为官

    一篇文采斐然的《岳阳楼记》使得他成为了北宋一介文学大家,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他成为了宋朝的一代名臣,率兵戎边西北、令西夏军队闻风丧胆而获得“小范老子”之称的他彰显了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这样一位能文能武、文采卓越又为政清廉的忠仕贤臣不是别人,正是北宋的“全才型”官员范仲淹。有人曾

  • 酒词赏析: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历史解密编辑:叶赫那拉菲菲标签:诗词,酒词,范仲淹,王安石,古典乐,岳阳楼记,民族乐器,苏幕遮•怀旧,中国传统音乐

    大家好!我是菲菲,热爱中国酒和中国酒文化。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分享。本文包含:中国诗词与酒词/范仲淹其人/主要作品/原文及赏析中国诗词与酒词酒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发展的酵酶。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305 篇中有40 多篇与酒文化相关,为后世诗词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我国诗词

  • 范仲淹:托人办事时,记住要用这个方法

    历史解密编辑:甬说标签:宰相,富贵,为官,范仲淹,孙秀才,弦乐器,民族音乐,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范仲淹是一位富有人格魅力的宋代英杰,他这一生,所求盛世太平,文才修身,不求富贵私欲,不求身外财宝。在他读书时,他求学问不求饱食,求知识不求银财;在为官期间,他求贤才不求重宝,求真情不求虚名。君子之道,有所求,有所不受。范仲淹的一生,无论是为己求人,还是受人所求,都秉持自己的“文正”之道。一片赤诚求学

  • 范仲淹7句话,最好背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范仲淹,宰相,朱熹,读书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作者: 樱桃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造福苍生,宁鸣而死《宋史》说他是:“一代名世之臣。”理学家朱熹评价他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他就是北宋大儒范仲淹,无数文人的精神领袖。其志向之高,毅力之坚,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诗词君精选范文正公7句经典名言,读

  • 范仲淹:一首《苏幕遮》写尽乡愁,文人风骨名垂青史

    历史解密编辑:邓弘图娱乐标签:范仲淹,仁宗,苏幕遮,司马光,宰相,韩琦,齐特琴类,民族乐器,拨弦乐器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范文正公 · 文人楷模 -在《水浒传》第一回中,讲述了宋仁宗嘉祐三年,京师出现瘟疫,于是范仲淹上书奏请朝廷派人去龙虎山请张真人驱疫,后太尉洪信被委以重任前往。可就在洪信不听劝阻,打开上清宫“伏魔之殿”时,放走了殿内镇压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也就

  • 范仲淹97字楷书遗作,被黄庭坚称赞有魏晋风度,当年值110两黄金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小楷,魏晋,范仲淹,黄庭坚,道服赞,张伯驹,上阳台帖,楷书遗作,拨弦乐器,千古名句

    在历史上有很多能书者,书法水平不凡,但因为传世作品少,或者是在其他领域太过闪耀,让人们忽视了他们的书法才能,名声不显。比如“诗仙”李白就是如此。杜甫盛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唯一的传世墨迹《上阳台帖》现在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当中。在北京故宫当中,还有一件孤本真迹,范仲淹的小楷《道服赞》,

  • 范仲淹:心怀社稷,眼望苍生,承天地之重,方成就三百年间第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雪滿長安道标签:宰相,富弼,晏殊,诗人,范仲淹,吕夷简,宋仁宗,弦乐器,民族乐器,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暮色暗沉、四野静谧,茫茫远山勾勒着天际的轮廓,落日余晖将水天相接处晕染成一片朦胧的橘黄。夕阳西下,北雁匆匆南飞,边塞的黄昏,雄浑高远却又一如既往的萧瑟荒凉。秋风过处,吹起满地寒霜,更将男子的双鬓染得斑白,孤城上渐渐燃尽的烽烟,旷野中悠悠响起的号角,将每一个夜幕降临的傍晚都装点得无比漫长。苍穹远阔,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