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仲淹:一首《苏幕遮》写尽乡愁,文人风骨名垂青史

范仲淹:一首《苏幕遮》写尽乡愁,文人风骨名垂青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邓弘图娱乐 访问量:1465 更新时间:2024/1/4 2:12:39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 范文正公 · 文人楷模 -

在《水浒传》第一回中,讲述了宋仁宗嘉祐三年,京师出现瘟疫,于是范仲淹上书奏请朝廷派人去龙虎山请张真人驱疫,后太尉洪信被委以重任前往。

可就在洪信不听劝阻,打开上清宫“伏魔之殿”时,放走了殿内镇压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梁山泊一百单八将。

但实际上,范仲淹早在1052年就于徐州病逝了,而嘉祐三年为1058年。

由此可见,古人对待历史也并不严谨。

我们现在回顾900多年前的往事,只能根据现存资料相互比对,采用最可信的部分,尽量客观公正地去评价一个人。

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自网络发达以后,信息交叉总会存在一些谬传,为了达到博人眼球的目的。

首先这是我们自欺欺人,另外历史是严肃的,不容篡改和扭曲。

就像李白在诗中所写: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后人跃于纸上的谈资,谁也不希望我们今天经历的一切,在多年后成为谁笔下的讹传。

范仲淹,官宦人家之后,两岁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后母亲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遂更名朱说(yuè)。

23岁时,范仲淹得知身世后离家出走,前往南都应天府投师于戚同文门下,数年寒窗苦读后,已通晓儒家经典要义,心中对未来也有了展望。

所以你看,英雄向来不问出处,优秀的人到哪里都优秀。

27岁时,范仲淹中进士,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因有了朝廷俸禄,便把母亲接过来奉养,两年后再升官,复宗归本,叫回原名。

当时晏殊正知应天府,闻范仲淹为官清廉正直,为人勤勉律己之名,便把他招致自己的麾下,收为门生,又推荐给了宰相王曾,故范仲淹很快就被召至京师。

在京期间,他多次谏言仁宗,但当时是章献太后把持朝政,所以他又上书太后,屡屡直言。可官职卑微,并没有得到重视,所以他自请出朝,任河中府通判,转任陈州。

在地方为官期间,范仲淹依旧不断给仁宗写奏折,虽未被采纳,但已经给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待太后驾崩后,仁宗亲政,范仲淹被召回朝,委以重任。

是年,天下大旱,蝗灾蔓延,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再次上书恳请朝廷赈灾,但仁宗未予理会。范仲淹被逼急了,当面质问仁宗:若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

就这样,刚刚回京的范仲淹就被派去赈灾了,再回朝时还带回了一把野草,告诉仁宗和朝臣,百姓吃的就是这个。从那以后,仁宗下令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公元1033年,郭皇后误伤仁宗,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建议废后,范仲淹携重臣跪伏垂拱殿外,请求仁宗三思。于是第二天,范仲淹便被外放睦州,苏州水患时,范仲淹又被派去治水,因立功而还朝。

起起伏伏,范仲淹已经47岁了,当时北宋已经积贫积弱,再不改革将举步维艰,所以他和欧阳修、富弼韩琦等人一起推动了新政。

可是革新仅仅维持一年多,朝廷内因党争问题,再次把范仲淹贬出京师,当时梅臣还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范仲淹回作《灵乌赋》,直言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豪气和魄力,后来西夏李元昊举兵时,他才能洞察实情,历经5年时间,让李元昊向宋俯首称臣。

遗憾的是,后来司马光因不满王安石,又将士兵们用生命夺取的土地,无偿送还给了西夏。

所以后人皆评:司马光为文人误国的典型,北宋实亡于司马光。

因立有奇功,仁宗有意擢范仲淹为宰相,但范仲淹推辞不就,认为不可越章行事,仍为参知政事(预宰相事务),并再次推动了改革,不过最终仍因朋党问题宣告失败。

于是,他再次被贬,去往邓州,正是在那里,范仲淹建立了花洲书院,留下了千古美名。

范仲淹的很多作品,也都是作于邓州,如是著名的《岳阳楼记》。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则是他仅存五首词中的一首,同样是千古经典。

- 诗词赏析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出自范仲淹的《苏幕遮 · 怀旧》

这首词为范仲淹任陕西四路宣抚使,抵御西夏军事时所作,当时他亲自挂帅,上阵指挥退敌,又因布置得当,而令李元昊降宋。

身处疆场,纵马驰骋,最怀念的还是家乡,故作词抒怀。

词牌虽属“婉约派”,但笔锋却丝毫不逊于豪放词,所以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成千古绝唱。

诗词大意可解为:

碧空白云,黄叶飘零,天边的秋色于苍穹相连,烟波浩渺,弥漫着丝丝寒意。远山处,夕阳铺陈在江水之上,水天一色,芳草不解人的思乡之苦,无边无际地向暮色里外延伸;

默默思乡,黯然神伤,羁旅之人的愁思无处排解,每天夜里除非遇见美梦,才能多睡一会。当明月悬挂之时,不敢独自倚靠欣赏,只能借酒浇愁,最后化作相思泪。

如果这首词不是作于沙场之上,这当是一首极美的秋景词,但因为身处军营,枕戈待旦,反而多了一些悲凉肃穆之情。

时值深秋,黄叶飘落,寒烟浩渺,秋水共长天一色,可心中愁思不断,只能以酒助眠,却化腮边相思泪。

范仲淹虽没有入选“唐宋八大家”,但他的散文亦是相当出色,亦如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同样,范仲淹的诗词成就也不低,脍炙人口之作俯拾皆是,像我们耳熟能详的《江上渔者》《渔家傲》《御街行·秋日怀旧》《野色》等,都是千古名篇,经典中的经典。

自然,最重要的还是他的为人,品格高尚、刚直不阿,为世人所敬重。

他过世后,仁宗亲自题写 “褒贤之碑”,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后屡次加赠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

宋钦宗时,又“褒赠近世名臣”,特赠范仲淹为魏国公。

到清康熙帝时,还颁诏“以宋臣范仲淹从祀孔庙”,称“先儒范子”,允其从祀于历代帝王庙。

故,后人皆称呼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更多文章

  • 范仲淹97字楷书遗作,被黄庭坚称赞有魏晋风度,当年值110两黄金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小楷,魏晋,范仲淹,黄庭坚,道服赞,张伯驹,上阳台帖,楷书遗作,拨弦乐器,千古名句

    在历史上有很多能书者,书法水平不凡,但因为传世作品少,或者是在其他领域太过闪耀,让人们忽视了他们的书法才能,名声不显。比如“诗仙”李白就是如此。杜甫盛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唯一的传世墨迹《上阳台帖》现在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当中。在北京故宫当中,还有一件孤本真迹,范仲淹的小楷《道服赞》,

  • 范仲淹:心怀社稷,眼望苍生,承天地之重,方成就三百年间第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雪滿長安道标签:宰相,富弼,晏殊,诗人,范仲淹,吕夷简,宋仁宗,弦乐器,民族乐器,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暮色暗沉、四野静谧,茫茫远山勾勒着天际的轮廓,落日余晖将水天相接处晕染成一片朦胧的橘黄。夕阳西下,北雁匆匆南飞,边塞的黄昏,雄浑高远却又一如既往的萧瑟荒凉。秋风过处,吹起满地寒霜,更将男子的双鬓染得斑白,孤城上渐渐燃尽的烽烟,旷野中悠悠响起的号角,将每一个夜幕降临的傍晚都装点得无比漫长。苍穹远阔,却

  • 《岳阳楼记》,范仲淹和他的骈文

    历史解密编辑:一老沈一标签: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宋仁宗,滕王阁序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流芳千古。《古文观止》中,便收录了他这篇大作。其文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范仲淹:从小格局到大格局,人必经的四个阶段

    历史解密编辑:洞见标签:范仲淹,吕夷简,宰相,曾国藩,苏轼

    作者:洞见ciyu闯入生命中的人,最终构建出我们的人生格局。皇佑四年,一生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与世长辞。宋仁宗嗟叹哀悼许久,赐谥号“文正”。经天纬地,化成天下曰文;内外宾服,守道不移为正。这无不彰显着一个人的格局。起于青萍之末,最终盛名于世,范仲淹能达到如此境界,是因为他经历了这四个阶段。01读万卷书宋

  • 范仲淹:文能治盛世,武可镇山河,何等人物,值得后世仰视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北风往事标签:范仲淹,宋仁宗,吕夷简,宰相,赵恒,仁宗

    五千年中华盛世,十四亿炎黄子孙,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肩负起了民族的脊梁,有多少志士将天下兴亡之命脉担责于肩。千余年时代在变,但不变的是民族精神,霍去病封狼居胥、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夏明翰视死如归。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见巍巍历史岁月的钢铁意志,浩瀚历史长河的

  • 范仲淹《道服赞》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谈标签:范仲淹,道服赞,黄庭坚,王羲之,张伯驹

    倡导理性阅读提升人文素养范仲淹《道服赞》是我国著名的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以110两黄金,从北京琉璃厂古玩商薪伯生手中购得,纸本,手卷,纵34.8cm,横47.9cm。楷书8行。此卷行笔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据考证此帖作于宋仁宗皇右四

  • 范仲淹儿子,太牛了!

    历史解密编辑:汉周读书标签:范仲淹,宰相,宋神宗,司马光,宋哲宗,韩琦

    01宋神宗熙宁年间,春天时分,一场大饥荒席卷而来。陕北河东,满目疮痍,百姓走投无路,有的易子而食,有的揭竿而起。庆州知州范纯仁,下令立即打开常平仓,赈灾救民!擅自开仓?不是闹着玩的!常平仓本是大宋为了平抑粮价(必要时还可支援军粮)设立的备用粮仓。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后,常平仓还有另一个作用,仓里的粮食可

  • 范仲淹是宋朝的道德模范,天下人敬仰,可为何做官时多次遭贬?

    历史解密编辑:江山岁月标签:韩琦,宋朝,范仲淹,吕夷简,宋仁宗,王安石,欧阳修,古典乐,弦乐器,民族乐器,官宦世家

    在宋朝的历史上,有一个史书、民间和历史研究者都公认的完人,也是宋朝三百年历史中,唯一的操守和品行被所有人认可的人,他就是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宋史·范仲淹列传》在最后对他的评语中,也追捧得相当高,但在历史上,范仲淹做人相当成功,成为一代道德楷模,可做官却比较失

  • 宋朝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树人闲谈标签:范仲淹,宋仁宗,灾民,庆历

    庆历五年正月,朝中反对革新之声愈加激烈,范仲淹遂上书仁宗,请求出知邠州。仁宗也很无奈,他一方面想留下范仲淹,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得罪朝中诸多大臣,在权衡一番利弊之后,他只好同意了范仲淹自贬的请求。随着范仲淹、富弼等革新派大臣的离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庆历新政也随即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对于范仲淹来说,离

  • 南宋开国第一悬案,真假柔福帝姬之谜,皇帝错杀亲妹?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柔福帝姬,金人,宋徽宗,皇帝,赵构,韦贤妃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都知道,滴血认亲并无科学依据。这也就牵出了南宋开国第一悬案之:真假柔福帝姬之谜。历史上韦太后从金国归来后,指认柔福帝姬早已死在金国,那现在在大殿上的柔福帝姬又是谁?真假公主之谜宋徽宗风流倜傥,擅长书画,唯独不喜朝政,他有几十个儿女,而柔福帝姬只是其中默默无名且毫不显眼的那一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