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仲淹:文能治盛世,武可镇山河,何等人物,值得后世仰视至今?

范仲淹:文能治盛世,武可镇山河,何等人物,值得后世仰视至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北风往事 访问量:2364 更新时间:2024/2/11 23:53:53

五千年中华盛世,十四亿炎黄子孙,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肩负起了民族的脊梁,有多少志士将天下兴亡之命脉担责于肩。千余年时代在变,但不变的是民族精神,霍去病封狼居胥、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夏明翰视死如归。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见巍巍历史岁月的钢铁意志,浩瀚历史长河的猎猎风骨,正是有这么多将个人利益、生死置之度外的民族英雄我们的国家才日甚一日、繁荣富强。

今天的主人公和他们一样,是民族的奉献者肩负者,或许在大多人的印象中,他是文学家、是变革者,毕竟我们对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吟诵太过熟悉。

那么在他词赋家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他又是如何做到文武双全,受后世敬仰千余年之久的呢?

年少志气有加

范仲淹出生于现今的河北省正定县,父亲范墉也曾在朝中任职,一家人的生活倒也颇有富裕乐得其所,但好景不长,范仲淹仅仅两岁时,父亲范墉便因病英年早逝,一时间,范家家道中落、贫寒疾苦。

母亲谢氏为能抚养范仲淹长大成人,不受他人欺侮,便带着范仲淹改嫁朱文翰。朱文翰虽不如范墉见多识广,但也在地方任职官吏,对范仲淹的前途十分看中,经常将自己所学所见倾囊相授,不过父子二人终究还是有着血缘的隔阂。

倍尝艰辛的年少生活也让范仲淹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面对困难更是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范仲淹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身边的朋友家人也都对范仲淹这一爱好表示钦佩。

23岁之时,范仲淹独身一人到应天学院求学,因感叹母子二人生活艰辛,范仲淹便更加发奋读书,五年的时间里几乎整日与书籍相伴,夜晚太困了就用凉水洗脸保持清醒,饿了渴了就喝现成的粥充饥解渴。

甚至为节省睡觉时间,晚上睡觉都不脱衣服,就为早上能节省几分钟穿衣洗漱的时间。

求学年间,宋真宗微服私访临幸南京,一时之间南京万人空巷、整个书院更是倾巢而出只为一睹天子尊容。

但范仲淹却不为所动,只留下一句日后相见倒也无妨,足见其远大的抱负和志向。

1015年,27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后将自己的母亲接至身边奉养,而这才只不过是他为国为民、浩浩荡荡从政之路的开端罢了。

先苦后甜先忧后乐

在范仲淹的从政经历中,仅就边疆戍守和新政推行的功绩便足以让后世受用百余年。

1040年西夏战事吃紧,当时朝中主要形成两派,一派是以范仲淹为首的坚持以守为攻,孤立西夏的策略,一面是建议主动出击、彰显华夏威名的进击派。

宋仁宗求胜心切结果却接连损兵折将、大败而归,重新部署战略方阵的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总指挥,事实也证明,范仲淹的御敌策略是基于时代环境考虑的,在他的主张下边城守备日益完善,军队势力逐渐增长。

借由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频频阻击西夏军兵,终于在1043年,西夏同宋朝商订议和。

战事告一段落之后,宋仁宗有感此次国事危机大多原因在于朝中政权舞弊,因此要在朝中兴起一阵改革之风,要求攘外必先安内,要革除朝中内政弊端。

临危受命的范仲淹当即修书十项改革措施,对徭役赋税、官员任用、军事配备等提出了明确的建议,从现在看来这些建议大多都是治世名言、警世真理,可最终却因为触碰了朝中权贵之人的根本利益,被宋仁宗紧急叫停。

虽然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仅仅实施了六项就被迫夭折,但他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为国为民。

宁鸣而生不默而死

入仕的范仲淹深感朝政下的体制弊端,本想以自己一人之力让当政者亡羊补牢、及时补救,他不断地向朝廷提出建议,恳请天子改革朝政,废除旧制。而他的直率而言也为自己引来了三次祸患,让他险些官爵不保。

1030年范仲淹上奏太后祈求让仁宗临政,因言辞恳切激烈被贬为河中府通判。1033年章献太后驾鹤西归,宋仁宗亲临朝政,范仲淹也被提拔回京担任谏官,新皇帝当了没多久,宋仁宗因宠幸妃子,意欲废黜郭皇后,新立皇后。

直言不讳的范仲淹当即上书仁宗,直言人事伦理皆不允,不可做此有伤风化之事引天下人耻笑,就这样刚回京没多久的范仲淹被盛怒的宋仁宗赶出朝堂,贬至浙江。

1035年刚刚收到提拔的范仲淹对新上任的宰相吕夷简颇为不满,修谏一封直奏仁宗,表述宰相吕夷简为官不廉,以权谋私官官相护,听闻自己被参了一本的吕夷简大为暴怒,当即上书天子,歪曲事实诬陷范仲淹,就这样,范仲淹又被贬至江西鄱阳。

被贬次数的频繁让他的伯乐晏殊都不由得捏了一把汗,并让他严于律己,对朝堂之事少言少语,免得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可范仲淹却说当官就要为民着想。

而他三次被贬至地方州郡不仅宽以待人,更改革当地制度、发展特色产业,各地的老百姓和地方官员没有不对范仲淹敬佩尊重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范仲淹虽然在仕途上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但却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胜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做到了无愧于心。

范仲淹的一生我们很难认定其是否成功,从他个人的角度讲,他以天下为己任,真的做到了天下兴亡皮肤有责,但却受限于封建时期的朝政环境,最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但另一方面范仲淹行得端坐得正,民间百姓对其风评无一不举手称颂。

在范仲淹离世后的千百年来,后世的百姓和官员不仅给了他昭若日月的高度评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在朝中为人做官的根本,他的人品、为官、处事待人都给后世留下了莫大的财富,而他也是北宋时期最为璀璨耀眼的那一颗星星。

标签: 范仲淹宋仁宗吕夷简宰相赵恒仁宗

更多文章

  • 范仲淹《道服赞》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谈标签:范仲淹,道服赞,黄庭坚,王羲之,张伯驹

    倡导理性阅读提升人文素养范仲淹《道服赞》是我国著名的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以110两黄金,从北京琉璃厂古玩商薪伯生手中购得,纸本,手卷,纵34.8cm,横47.9cm。楷书8行。此卷行笔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据考证此帖作于宋仁宗皇右四

  • 范仲淹儿子,太牛了!

    历史解密编辑:汉周读书标签:范仲淹,宰相,宋神宗,司马光,宋哲宗,韩琦

    01宋神宗熙宁年间,春天时分,一场大饥荒席卷而来。陕北河东,满目疮痍,百姓走投无路,有的易子而食,有的揭竿而起。庆州知州范纯仁,下令立即打开常平仓,赈灾救民!擅自开仓?不是闹着玩的!常平仓本是大宋为了平抑粮价(必要时还可支援军粮)设立的备用粮仓。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后,常平仓还有另一个作用,仓里的粮食可

  • 范仲淹是宋朝的道德模范,天下人敬仰,可为何做官时多次遭贬?

    历史解密编辑:江山岁月标签:韩琦,宋朝,范仲淹,吕夷简,宋仁宗,王安石,欧阳修,古典乐,弦乐器,民族乐器,官宦世家

    在宋朝的历史上,有一个史书、民间和历史研究者都公认的完人,也是宋朝三百年历史中,唯一的操守和品行被所有人认可的人,他就是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宋史·范仲淹列传》在最后对他的评语中,也追捧得相当高,但在历史上,范仲淹做人相当成功,成为一代道德楷模,可做官却比较失

  • 宋朝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树人闲谈标签:范仲淹,宋仁宗,灾民,庆历

    庆历五年正月,朝中反对革新之声愈加激烈,范仲淹遂上书仁宗,请求出知邠州。仁宗也很无奈,他一方面想留下范仲淹,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得罪朝中诸多大臣,在权衡一番利弊之后,他只好同意了范仲淹自贬的请求。随着范仲淹、富弼等革新派大臣的离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庆历新政也随即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对于范仲淹来说,离

  • 南宋开国第一悬案,真假柔福帝姬之谜,皇帝错杀亲妹?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柔福帝姬,金人,宋徽宗,皇帝,赵构,韦贤妃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都知道,滴血认亲并无科学依据。这也就牵出了南宋开国第一悬案之:真假柔福帝姬之谜。历史上韦太后从金国归来后,指认柔福帝姬早已死在金国,那现在在大殿上的柔福帝姬又是谁?真假公主之谜宋徽宗风流倜傥,擅长书画,唯独不喜朝政,他有几十个儿女,而柔福帝姬只是其中默默无名且毫不显眼的那一个,同

  • 靖康之耻后逃脱的柔福帝姬,究竟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柔福帝姬,宋徽宗,赵构,韦皇后,蔡京,靖康之耻

    1142年,宋徽宗的皇后韦氏拉着儿子赵构的衣袖哭诉:“你怎么这么傻?她哪里是你的妹妹!你的妹妹早死了!”赵构浑身一僵,去年柔福帝姬只身跨越2000公里逃回南宋,如果她是假的,说明母亲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帝姬”是宋徽宗和他宠信的大奸臣蔡京发明的词汇,蔡京认为可以效仿周天子的礼制,称呼公主为“王姬”

  • 大宋末代公主“柔福帝姬”的跌宕人生:千里逃亡,抵不过人性荒凉

    历史解密编辑:潮流娱乐坊标签:柔福帝姬,大宋,赵构,金国,金人,宋徽宗

    01北宋政和三年,道君皇帝赵佶依旧沉浸在昏天暗地的享乐当中。他觉得宫城不够宽阔,少气象,便指使宰相蔡京等一众不得人心的权奸,在北拱宸门外大建新延福宫。这年春天,新延福宫告竣。也是这一年,赵佶的宠妃王贵妃,为其生下第二十一个女儿。对他来说,不啻双喜临门。赵佶喜欢儿子,也喜欢女儿。当他得知贵妃又为他生下

  • 韦太后在金国为奴15年,为何刚回国便杀死逃难而回的柔福帝姬?

    历史解密编辑:雾漫了江南标签:韦太后,柔福帝姬,金国,赵构,靖康之变,宋徽宗

    《宋史》记载,柔福帝姬是宋徽宗在位期间所生的女儿,她在“靖康之变”中也非常不幸地被金军俘虏北上。但是到了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却有一位自称是柔福帝姬的女子从北方而来。在经过宦官、宫女以及赵构本人的验视之下,南宋政府承认了她的帝姬身份。不过,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回国

  • 南宋真假公主案——柔福帝姬:被掳入金国后,她真的逃出来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老夫从不吹牛标签:赵构,皇帝,宋徽宗,长公主,柔福帝姬,清河公主

    亡国公主的东山再起历史上有两个朝代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那就是晋和宋,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相似之处。1.晋朝和宋朝原本都是在中原战乱多年后,好不容易再次统一的国家,却都因为后人不争气,被游牧民族所灭。2.无论是西晋,还是北宋,在灭亡之时,都有两个皇帝被俘。西晋是晋怀帝与晋愍帝,北宋则是宋徽宗与宋钦宗。3

  • 柔福帝姬:堂堂公主沦为外族奴婢,受辱半生终逃回国,亲哥: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赵构,金人,宋徽宗,长公主,韦贤妃,柔福帝姬

    宋朝,就像是一叶飘摇在风雨之中的扁舟,这是一个既附庸风雅,又血雨腥风的朝代,权臣内廷钩心斗角,赵氏父子软弱无能,有开宝九年烛影斧声,也有宣和七年靖康之难,有岳飞铁蹄踏金,也有秦桧卖国求荣。不论是稗官野史还是官修正史里的宋朝,都透着一股子阴鸷沉闷的气息,就像是黑云压城,大厦倾颓,给人带来令人生厌的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