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中华盛世,十四亿炎黄子孙,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肩负起了民族的脊梁,有多少志士将天下兴亡之命脉担责于肩。千余年时代在变,但不变的是民族精神,霍去病封狼居胥、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夏明翰视死如归。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见巍巍历史岁月的钢铁意志,浩瀚历史长河的猎猎风骨,正是有这么多将个人利益、生死置之度外的民族英雄我们的国家才日甚一日、繁荣富强。
今天的主人公和他们一样,是民族的奉献者肩负者,或许在大多人的印象中,他是文学家、是变革者,毕竟我们对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吟诵太过熟悉。
那么在他词赋家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他又是如何做到文武双全,受后世敬仰千余年之久的呢?
年少志气有加
范仲淹出生于现今的河北省正定县,父亲范墉也曾在朝中任职,一家人的生活倒也颇有富裕乐得其所,但好景不长,范仲淹仅仅两岁时,父亲范墉便因病英年早逝,一时间,范家家道中落、贫寒疾苦。
母亲谢氏为能抚养范仲淹长大成人,不受他人欺侮,便带着范仲淹改嫁朱文翰。朱文翰虽不如范墉见多识广,但也在地方任职官吏,对范仲淹的前途十分看中,经常将自己所学所见倾囊相授,不过父子二人终究还是有着血缘的隔阂。
倍尝艰辛的年少生活也让范仲淹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面对困难更是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范仲淹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身边的朋友家人也都对范仲淹这一爱好表示钦佩。
23岁之时,范仲淹独身一人到应天学院求学,因感叹母子二人生活艰辛,范仲淹便更加发奋读书,五年的时间里几乎整日与书籍相伴,夜晚太困了就用凉水洗脸保持清醒,饿了渴了就喝现成的粥充饥解渴。
甚至为节省睡觉时间,晚上睡觉都不脱衣服,就为早上能节省几分钟穿衣洗漱的时间。
求学年间,宋真宗微服私访临幸南京,一时之间南京万人空巷、整个书院更是倾巢而出只为一睹天子尊容。
但范仲淹却不为所动,只留下一句日后相见倒也无妨,足见其远大的抱负和志向。
1015年,27岁的范仲淹进士及第后将自己的母亲接至身边奉养,而这才只不过是他为国为民、浩浩荡荡从政之路的开端罢了。
先苦后甜先忧后乐
在范仲淹的从政经历中,仅就边疆戍守和新政推行的功绩便足以让后世受用百余年。
1040年西夏战事吃紧,当时朝中主要形成两派,一派是以范仲淹为首的坚持以守为攻,孤立西夏的策略,一面是建议主动出击、彰显华夏威名的进击派。
宋仁宗求胜心切结果却接连损兵折将、大败而归,重新部署战略方阵的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总指挥,事实也证明,范仲淹的御敌策略是基于时代环境考虑的,在他的主张下边城守备日益完善,军队势力逐渐增长。
借由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频频阻击西夏军兵,终于在1043年,西夏同宋朝商订议和。
战事告一段落之后,宋仁宗有感此次国事危机大多原因在于朝中政权舞弊,因此要在朝中兴起一阵改革之风,要求攘外必先安内,要革除朝中内政弊端。
临危受命的范仲淹当即修书十项改革措施,对徭役赋税、官员任用、军事配备等提出了明确的建议,从现在看来这些建议大多都是治世名言、警世真理,可最终却因为触碰了朝中权贵之人的根本利益,被宋仁宗紧急叫停。
虽然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仅仅实施了六项就被迫夭折,但他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为国为民。
宁鸣而生不默而死
入仕的范仲淹深感朝政下的体制弊端,本想以自己一人之力让当政者亡羊补牢、及时补救,他不断地向朝廷提出建议,恳请天子改革朝政,废除旧制。而他的直率而言也为自己引来了三次祸患,让他险些官爵不保。
1030年范仲淹上奏太后祈求让仁宗临政,因言辞恳切激烈被贬为河中府通判。1033年章献太后驾鹤西归,宋仁宗亲临朝政,范仲淹也被提拔回京担任谏官,新皇帝当了没多久,宋仁宗因宠幸妃子,意欲废黜郭皇后,新立皇后。
直言不讳的范仲淹当即上书仁宗,直言人事伦理皆不允,不可做此有伤风化之事引天下人耻笑,就这样刚回京没多久的范仲淹被盛怒的宋仁宗赶出朝堂,贬至浙江。
1035年刚刚收到提拔的范仲淹对新上任的宰相吕夷简颇为不满,修谏一封直奏仁宗,表述宰相吕夷简为官不廉,以权谋私官官相护,听闻自己被参了一本的吕夷简大为暴怒,当即上书天子,歪曲事实诬陷范仲淹,就这样,范仲淹又被贬至江西鄱阳。
被贬次数的频繁让他的伯乐晏殊都不由得捏了一把汗,并让他严于律己,对朝堂之事少言少语,免得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可范仲淹却说当官就要为民着想。
而他三次被贬至地方州郡不仅宽以待人,更改革当地制度、发展特色产业,各地的老百姓和地方官员没有不对范仲淹敬佩尊重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范仲淹虽然在仕途上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但却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胜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做到了无愧于心。
范仲淹的一生我们很难认定其是否成功,从他个人的角度讲,他以天下为己任,真的做到了天下兴亡皮肤有责,但却受限于封建时期的朝政环境,最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但另一方面范仲淹行得端坐得正,民间百姓对其风评无一不举手称颂。
在范仲淹离世后的千百年来,后世的百姓和官员不仅给了他昭若日月的高度评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在朝中为人做官的根本,他的人品、为官、处事待人都给后世留下了莫大的财富,而他也是北宋时期最为璀璨耀眼的那一颗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