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仲淹:从小格局到大格局,人必经的四个阶段

范仲淹:从小格局到大格局,人必经的四个阶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洞见 访问量:3732 更新时间:2024/1/20 11:04:09

作者:洞见ciyu

闯入生命中的人,最终构建出我们的人生格局。

皇佑四年,一生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与世长辞。

宋仁宗嗟叹哀悼许久,赐谥号“文正”。

经天纬地,化成天下曰文;内外宾服,守道不移为正。

这无不彰显着一个人的格局。

起于青萍之末,最终盛名于世,范仲淹能达到如此境界,是因为他经历了这四个阶段。

01

读万卷书

宋人彭乘在《墨客挥犀》中记载了范仲淹“划粥断齑”的故事。

年少时,范仲淹孤身一人在醴泉寺闭门苦读。

每天晚上,他都是一边煮粥,一边读书。等粥煮好时已是深夜,他便和衣而卧。

第二天早上起来时,锅里的粥已经凉透凝固成一整块。

他把粥划为四块,早晚各两块,再配上腌菜,就是他的一日两餐。

在这期间,范仲淹读到许多古代圣贤的故事。

隋代李密替人放牛,骑在牛背上读《汉书》;

汉朝路温舒家贫无书,把借来的《尚书》抄在蒲草编的席子上。

范仲淹以他们为榜样,安于陋巷箪食,不减其志。

不仅如此,他通读《史记》《左传》,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通晓古今兴衰成败的规律。

苦研《论语》《礼记》儒家经典,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深深烙印在心里,立下了“不为良相,就为良医”的宏愿。

作家凯勒说过:

书籍就像船帆,会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广阔的海洋。

读书就如精神上的拓荒,帮我们不断延伸心灵、意志的边界。

以书为镜,可照见自己。

苏轼读《范滂传》,感动于范滂的舍生取义的气节,凛凛如霜的傲骨,立志要做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正义之士。

以书为镜,可照见世界。

张载先攻读《中庸》,又研读佛教、道教的经典,最后反归六经,确定了自己一生的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每个人面前都有无数扇门,读书,就是打开重重门,闯入更广阔的世界的钥匙。

02

行万里路

有一句话说得好:

只行路,不读书,不过是个邮差;只读书,不行路,多半是个书呆子。

正因如此,所以古人尚壮游。

司马迁22岁开始外出游历,来到沅水、湘水,追寻屈原的足迹,到曲阜,观孔子留下的遗风。

李白大半生也都在漫游,在蜀中叹巍峨的蜀道,学习辞赋、剑术;在梁宋、齐、鲁等地,结交了许多友人。

一个人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见人世间的参差,才可增阅历,开视野。

范仲淹也有过两次游历。

在这期间,他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如名士王镐,道士周德宝、屈元应……

他们或深谙佛道,或精通《易经》,与之坐而论道,让范仲淹大开眼界。

他接触到了迥异的尘世风貌。

在京都之中,他看到钟鸣鼎食之家奢靡成风;在偏远之地,他目睹了老百姓因大旱饿死病死。

步入仕途后,范仲淹因职位调动,辗转多地。

他曾任泰州西溪盐仓监,在那里见到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淹良田、毁盐灶,不由得为黎民百姓恸哭。

他曾戍守西北,见烽烟起,西夏铁骑的抢掠让边疆民不聊生,见战场残酷,多少人埋骨异乡,多少人归家无期。

范仲淹用脚步丈量着天地,拾起一块块拼图,补全内心的世界。

《人生哲思录》说,每个人都睁着眼睛,但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看世界,许多人几乎不用眼睛看,他们只听别人说,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是别人说的样子。

没登过峰顶的人,领略不到巍峨高山的伟岸;

未见过大海的人,体会不到沧海一粟的渺小。

关于人世间的真实模样,你可能读了很多书,可能听了别人无数形容。

但这都不够。

只有自己去行万里路,去认真感知,世界才会真正呈现你的心中。

03

阅无数人

宋代士人交游之风兴盛。

人们依凭各种社会关系,如同学、师生、同僚、同乡,形成各具特色的社交圈。

范仲淹从出身贫寒,到身居高位,在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中,尝遍了人情冷暖。

有人是引路贵人。

晏殊赏识范仲淹的才华和品性,多次向朝廷举荐。

他在举荐状中为范仲淹写下这样的评语。

“为学精勤,属文典雅,略分吏局,亦著清声。”

范仲淹亦以晏殊弟子自居,终生待之以礼、尊之以师。

有人是一生之敌。

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

吕夷简不甘示弱,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

有人成为患难之交。

范仲淹在官场平步青云时,门庭若市。

后来因为范吕之争,触怒朝廷,被贬官颍州。在范仲淹出京时,无人敢送别。

仅有一位叫王质的官员,虽卧病在床,但仍坚持设宴都门,为范仲淹饯行。

范仲淹问王质,这样做不怕被连累吗?

王质表示愿做同行之人,绝不后悔。

对于范仲淹来说,凡是遇到的人,都给他上了一堂课。

白居易在《太行路》写道: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覆间。

人性难测,人心多变。

我们所经历的事越多,心智也会越成熟。

而这些闯入生命中的人,最终构建出我们的人生格局。

04

历艰难事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不躬身入局,对事情就难有深刻体会。

不咽下痛苦,就难以喂大格局。

范仲淹27岁进士及第开始,在漫长的官宦生涯中,做成了许多事,也受挫了许多次。

他以布衣为名士,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为名臣,获得他人难以企及的殊荣。

他曾因为慷慨直言,谏言太后还政被贬,上《百官图》被贬,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一桩桩事,既有春风得意时,也有失落消沉时,这些都孕养着范仲淹的格局。

1043年,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准备大展拳脚,医治朝政。

可这触动了当朝官僚的既得利益。

改革步履维艰,自己腹背受敌。

最终,新政仅仅坚持一年多,就宣告失败。

但越是艰难处,越是修炼格局时。

改革失败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的起起落落,范仲淹都以旷达胸襟处之。

范仲淹去世之八百多年后,又一位千古完人获得了“文正”的谥号。

他就是曾国藩。

他曾过一句话,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曾国藩组建湘军,想力挽清军颓势时,却被敌军相逼跳水自杀两次。

在处理天津教案时,他想尽力把事端妥善解决,避免法军借机滋事,却因为些许的妥协,被同僚和民众辱骂。

曾国藩在逆境中磨练了心境,在困境中迪了智慧。

这些难走的道路,都成了他向上的阶梯。

树苗不经历风吹雨打,难成大树。

人不经历苦难挫折,也难成格局。

所有云淡风轻的从容背后,都曾是如临深渊的绝境。

庆历六年,范仲淹应好友滕宗谅之邀,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

可他未曾亲至,如何下笔?

他想起了一辈子的晦明变化,提笔写道,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想起心之所向,又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生格局之浩大见诸笔端。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人生的巨变不在于一朝一夕,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唯有多读书、多行路、历事练心,我们才能触及人生更高的境界。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标签: 范仲淹吕夷简宰相曾国藩苏轼

更多文章

  • 范仲淹:文能治盛世,武可镇山河,何等人物,值得后世仰视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北风往事标签:范仲淹,宋仁宗,吕夷简,宰相,赵恒,仁宗

    五千年中华盛世,十四亿炎黄子孙,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英雄肩负起了民族的脊梁,有多少志士将天下兴亡之命脉担责于肩。千余年时代在变,但不变的是民族精神,霍去病封狼居胥、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夏明翰视死如归。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见巍巍历史岁月的钢铁意志,浩瀚历史长河的

  • 范仲淹《道服赞》

    历史解密编辑:书画谈标签:范仲淹,道服赞,黄庭坚,王羲之,张伯驹

    倡导理性阅读提升人文素养范仲淹《道服赞》是我国著名的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以110两黄金,从北京琉璃厂古玩商薪伯生手中购得,纸本,手卷,纵34.8cm,横47.9cm。楷书8行。此卷行笔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据考证此帖作于宋仁宗皇右四

  • 范仲淹儿子,太牛了!

    历史解密编辑:汉周读书标签:范仲淹,宰相,宋神宗,司马光,宋哲宗,韩琦

    01宋神宗熙宁年间,春天时分,一场大饥荒席卷而来。陕北河东,满目疮痍,百姓走投无路,有的易子而食,有的揭竿而起。庆州知州范纯仁,下令立即打开常平仓,赈灾救民!擅自开仓?不是闹着玩的!常平仓本是大宋为了平抑粮价(必要时还可支援军粮)设立的备用粮仓。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后,常平仓还有另一个作用,仓里的粮食可

  • 范仲淹是宋朝的道德模范,天下人敬仰,可为何做官时多次遭贬?

    历史解密编辑:江山岁月标签:韩琦,宋朝,范仲淹,吕夷简,宋仁宗,王安石,欧阳修,古典乐,弦乐器,民族乐器,官宦世家

    在宋朝的历史上,有一个史书、民间和历史研究者都公认的完人,也是宋朝三百年历史中,唯一的操守和品行被所有人认可的人,他就是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宋史·范仲淹列传》在最后对他的评语中,也追捧得相当高,但在历史上,范仲淹做人相当成功,成为一代道德楷模,可做官却比较失

  • 宋朝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历史解密编辑:树人闲谈标签:范仲淹,宋仁宗,灾民,庆历

    庆历五年正月,朝中反对革新之声愈加激烈,范仲淹遂上书仁宗,请求出知邠州。仁宗也很无奈,他一方面想留下范仲淹,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得罪朝中诸多大臣,在权衡一番利弊之后,他只好同意了范仲淹自贬的请求。随着范仲淹、富弼等革新派大臣的离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庆历新政也随即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对于范仲淹来说,离

  • 南宋开国第一悬案,真假柔福帝姬之谜,皇帝错杀亲妹?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柔福帝姬,金人,宋徽宗,皇帝,赵构,韦贤妃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都知道,滴血认亲并无科学依据。这也就牵出了南宋开国第一悬案之:真假柔福帝姬之谜。历史上韦太后从金国归来后,指认柔福帝姬早已死在金国,那现在在大殿上的柔福帝姬又是谁?真假公主之谜宋徽宗风流倜傥,擅长书画,唯独不喜朝政,他有几十个儿女,而柔福帝姬只是其中默默无名且毫不显眼的那一个,同

  • 靖康之耻后逃脱的柔福帝姬,究竟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柔福帝姬,宋徽宗,赵构,韦皇后,蔡京,靖康之耻

    1142年,宋徽宗的皇后韦氏拉着儿子赵构的衣袖哭诉:“你怎么这么傻?她哪里是你的妹妹!你的妹妹早死了!”赵构浑身一僵,去年柔福帝姬只身跨越2000公里逃回南宋,如果她是假的,说明母亲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帝姬”是宋徽宗和他宠信的大奸臣蔡京发明的词汇,蔡京认为可以效仿周天子的礼制,称呼公主为“王姬”

  • 大宋末代公主“柔福帝姬”的跌宕人生:千里逃亡,抵不过人性荒凉

    历史解密编辑:潮流娱乐坊标签:柔福帝姬,大宋,赵构,金国,金人,宋徽宗

    01北宋政和三年,道君皇帝赵佶依旧沉浸在昏天暗地的享乐当中。他觉得宫城不够宽阔,少气象,便指使宰相蔡京等一众不得人心的权奸,在北拱宸门外大建新延福宫。这年春天,新延福宫告竣。也是这一年,赵佶的宠妃王贵妃,为其生下第二十一个女儿。对他来说,不啻双喜临门。赵佶喜欢儿子,也喜欢女儿。当他得知贵妃又为他生下

  • 韦太后在金国为奴15年,为何刚回国便杀死逃难而回的柔福帝姬?

    历史解密编辑:雾漫了江南标签:韦太后,柔福帝姬,金国,赵构,靖康之变,宋徽宗

    《宋史》记载,柔福帝姬是宋徽宗在位期间所生的女儿,她在“靖康之变”中也非常不幸地被金军俘虏北上。但是到了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却有一位自称是柔福帝姬的女子从北方而来。在经过宦官、宫女以及赵构本人的验视之下,南宋政府承认了她的帝姬身份。不过,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回国

  • 南宋真假公主案——柔福帝姬:被掳入金国后,她真的逃出来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老夫从不吹牛标签:赵构,皇帝,宋徽宗,长公主,柔福帝姬,清河公主

    亡国公主的东山再起历史上有两个朝代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那就是晋和宋,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相似之处。1.晋朝和宋朝原本都是在中原战乱多年后,好不容易再次统一的国家,却都因为后人不争气,被游牧民族所灭。2.无论是西晋,还是北宋,在灭亡之时,都有两个皇帝被俘。西晋是晋怀帝与晋愍帝,北宋则是宋徽宗与宋钦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