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居正改革为何会失败?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

张居正改革为何会失败?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331 更新时间:2023/12/20 7:19:42

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进行了一场变法革新即张居正改革。这场改革前后持续了十年,据史料记载,“张居正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使明朝的财政收入有了很大的改观,社会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为垂危的明王朝赢得了生存的转机。

但是,张居正去世后,在保守派的激烈对抗下,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张居正本人也成为了改革的牺牲品,落得个人亡政息的结局,明朝也继续走向了衰落的道路。对于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本文认为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首先,改革失去了皇帝和太后的支持

张居正担任神宗皇帝时期的内阁首辅,拥有绝对的权力,同时他还是神宗的授业讲师,神宗年幼的时候,对张居正可以说是言听计从、毕恭毕敬,可是随着神宗渐渐长大,尤其是年满十八岁之后,已经可以独立处理朝政,并且想自己亲政,但是张居正却不肯放权,在李太后的支持下,仍然紧紧抓住权力,不愿意把朝政大权交给神宗,“帝甚惮居正。及帝渐长,心厌之”,这让神宗对张居正起了疑心,怀疑的种子一旦埋下,就难以拔除。于是神宗产生了逆反之心,对于张居正也由以前的敬畏和忌惮转为产生嫌隙和不满。

张居正去世后,神宗真正掌握了权力,为了恢复君主的权威,发泄这么久以来压抑在心中的对张居正的不满,也为了取得张居正反对派的支持,而对张居正进行了清算,废除了张居正的改革。

“帝命司礼张诚及侍郎丘模借锦衣指挥、给事中籍居正家”“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尸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挥居易,子编修嗣修,俱发戍烟瘴地。”

已逝的张居正不仅被削去了官职,以前赐给他的玺书、赐给家眷的四代诰命也被收回,功劳不被承认,只剩下了一桩桩一件件的罪过,连他的弟弟和儿子也受到了牵连,都被发配到了烟瘴之地。随着张居正的身败名裂,他所推行的改革也因失去制度支持最终失败。

其次,改革没有推动和支持改革的社会基础

张居正推行的一系列改革虽然对于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有好处,但是他的措施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官僚贵族和地主豪绅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也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夺情”事件之后,官僚队伍中的一些开明人士也放弃了对张居正的支持。

为了扫除思想障碍,张居正提倡经世实学,反对空谈,禁止讲学和另立学派,还杀害了当时著名的心学传播者何心隐,整顿了64座书院,并且将这些书院收归国有成为官办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思想专制,在思想活跃、心学迅速发展的当时是不合时宜的,这些行为引起了信仰心学的读书人和士大夫的反对。

另外,政府对于清丈出来的地主的逃税地,只要把赋税缴清,就承认土地的合法使用权,而不是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给没有地的农民,所以没有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这样也就很难得到农民的支持。

“一条鞭法”的实行,虽然减轻了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负担,但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弱小,没有形成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来支持改革。

改革虽然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但是却损害了多个阶层的利益,所以真心实意支持改革的人很少,相反,那些被损害了利益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利用他们在经济、政治上的权力,不断对改革进行阻挠和破坏。

最后,张居正本人的性格、做事风格和用人的失误与他身后的悲剧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居正在生活上穷奢极欲的人,每次出行排场很大。他在朝廷中一向是倡导节俭,一再以“方令天下,民穷财尽,国用屡空”为理由要求万历皇帝和李太后节俭开支。但是他只会要求别人,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注定是得不到皇帝支持的。

张居正晚年患病卧床之后,举国为他斋醮祈祷,这样的待遇在皇室家族里面除了皇帝,都不敢轻易获得,他一届大臣却获得了这样大的殊荣,并不是一件好事,臣子受百姓拥戴太过就会招致皇帝的猜忌,况且他们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嫌隙,万历皇帝本来就对他不满,这样一来大大触犯了皇帝的“天威”,两人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这也成为其死后遭万历清算的重要原因。

在内阁中,张居正独断专行,一切事物都由张居正本人说了算,即使在他重病居家的时候,也紧紧掌握内阁大权,大事仍然必须交由他裁决。此外,张居正还闭塞言路,特别不愿意听取其他官员的不同意见,对政敌和意见不同的官员采取打击压制的方法,这样一来,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就难以及时解决,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也难以及时更正,等张居正自己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积弊已深、回天乏力了。

张居正还喜欢被人吹捧,所以有的官员为了讨好张居正,极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事来得到他的重用,“始誉以伊、周,渐进以五臣,且谀之舜、禹,居正亦恬然居之”。他被夸赞能与古时候的贤臣相媲美也就罢了,夸他堪比舜、禹,他也恬然居之就过分了,毕竟君臣有别,这样让皇帝怎么想?势必会加深皇上心中的怨气和忌惮。

他还败坏科举制度,帮助自己的儿子在科举考试中作弊。万历五年由神宗亲自出面,在廷试中用了调包计,把他的二儿子张嗣修从二甲第二名升到一甲第二名。这让本来应该获取高级官位的人才居于人下,却让才不配位的人成为榜眼。而且其他大臣也纷纷效仿张居正,为自己的儿子竞相猎取功名,高门子弟竞相舞弊,朝堂来来去去就被那么几家人把持,寒门子弟再努力读书也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成为别人平步青云的阶梯。这大大败坏了科举制度,在士大夫中起了很坏的影响,对明代政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加速了大明帝国的衰亡。

张居正生前在用人方面,曾经做到了唯才是用,使用了戚继光这样的人才,甚至起用了一些优秀的基层人才。但与此同时,他的用人也看对方是否有利于他权力集中,所以他也重用了很多曲意奉承、溜须拍马之人,这样的人只会说漂亮话,不会干漂亮事,只想着用溜须拍马来获得权力和钱财,而不会真心实意推行改革,更难以担当重任,所以随着张居正的去世,改革就难以继续下去。

就像他一手提拔并引入内阁的张四维和申时行都是溜须拍马、随波逐流的两面派,张四维在张居正死后立马迎合神宗反对改革,申时行继任首辅后为了收买人心,废除了张居正实行的考成法和其他的一些政策。这样的两面派窃据要职,改革怎么可能继续下去。

总结

张居正改革最终失败了,但是改革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减缓了明王朝急剧走向衰亡的趋势。张居正改革人亡政息的结局,也给了我们现代的改革一些示和教训:

一是改革要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张居正改革能取得成就正是因为他抓住了明中后期社会的主要矛盾,针对这些矛盾具体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挽救了急剧走向衰亡的明王朝。

二是改革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施政方略。

三是改革要善于听取各方面建议,要广开言路才能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而不能闭塞言路,仅听一家之言。

标签: 张居正改革

更多文章

  • 李渊父子为了推翻隋朝的统治都做了哪些准备?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渊

    在很多人眼中,李唐的“晋阳起兵”是这样的:太原留守李渊,喝醉了酒,一不留神睡了晋阳宫皇帝的女人,不得已起兵造反,随后一路旗开得胜,只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攻入了大隋京城长安,成功建立了大唐,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认为李唐的成功,主要原因是时机好、运气好,将李渊父子的创业过程,理解为

  • 雍正帝为什么要设立军机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雍正帝

    雍正七年(1729年),借着对西北用兵的局势,雍正成功组建了新一代权力机构“军机处”,并且所用的理由都非常蹩脚。雍正说,原有权力机构“内阁”位置不好,在太和门之外,距离中心太远,那肯定容易泄密,于是就在隆宗门内重新找了个地方,组建了一个名为&ldquo

  • 万历援朝战明朝派出了多少军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万历援朝

    许多小伙伴都对万历援朝战争颇有疑惑,可能大家比较纠结的就是明到底派了多少人参战?明、日各自的损失又有多大?由于中、日、韩三国史料记载差距甚大,因此很难直接从史料里面寻找精确答案。而网上也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声音,认为明朝抗倭援朝是劳师百万,拉锯战七年,还损失惨重,得不偿失。从史料记载来看,明朝第一次抗

  • 战国时期秦齐争霸的时代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

    唯一两个在春秋战国时代称帝的君主,秦昭襄王(西帝)齐湣王(东帝),这远比秦始皇称帝要早很多。其实不是他们为什么能称帝,而是他们为什么要称帝?实际上在战国那种形势下,任何一个诸侯国都可以跳出来称帝,只要他胆子够大,不怕其它诸侯联合起来打他。其实这场称帝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秀,因为它并不具备实质意义,秦齐

  • 称帝后的朱元璋的定都计划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

    一,朱元璋的定都计划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定都南京。早在1533年,朱元璋就攻陷了南京,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初步建立了政权。朱元璋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此后,朱元璋凭借江南的富庶,南京的龙盘虎踞,成功地削平南方诸侯,

  •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北汉

    五代十国,是对我国唐宋之间历史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在五代之中,最后一个王朝是郭威和柴荣的,灭于公元960年;在十国之中,最后灭亡的政权是北汉,灭于公元979年。也就是说,北汉是五代十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为了灭掉北汉,郭威、柴荣、赵匡胤、赵光义四代英主都曾率大军伐之,但北汉依然坚持了近三十年,

  • 明朝和清朝哪个朝代更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

    曾有一位清粉表示诧异,说天底下为什么会有明吹(明粉)的存在。因为他的固有意识,是清朝很了不起,所以很自然地就会贬低明朝,以至于把明粉,指责为明吹。现实中确实有这样很多清粉的存在,而且这些清粉,绝大多数是汉人,老实讲,就是当年被清兵入关大屠杀所残余下来汉人的后代。(这些在现实中扮演清朝戏份的汉人,基本

  • 西晋太康之治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太康之治

    司马炎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他是西晋开国皇帝,生于公元236年,卒于公元290年,在公元265年登上帝位,是历史上的晋武帝,他的父亲是晋文帝司马昭,叔叔是晋景帝司马师,之后的皇帝司马睿是他的儿子。在位期间,司马炎采取了很多措施去推动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首先在政治上,他承袭了曹魏,但也有所

  • 夏侯玄为何会提出“正始改制”?正始改制有什么弊端和局限性?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正始改制

    正始年间,夏侯玄提出“正始改制”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危,由于太子曹芳年幼,魏明帝曹叡不得不另立辅臣辅助太子处理政事,由此司马懿和曹爽登顶曹魏政坛的最前沿。初时,曹爽念在司马懿在朝中名望甚高,对其还是多有敬畏的。《三国志》:“初,宣王以爽魏之肺腑,每先推之,爽

  • 清朝皇帝到承德避暑山庄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地处于内容古高原与北平原的过渡带,四季分明,冬天虽然寒冷,但夏季凉爽宜人,基本无炎热天气。承德避暑山庄是康熙和乾隆年间相续建造起来的一个大型的皇家园林,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承德这个地方居住这很多清皇族遗存下来的八旗子弟,保留着过去八旗子弟的一些生活习惯。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