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绍的袁氏家族是如何发家的?

袁绍的袁氏家族是如何发家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572 更新时间:2024/1/8 17:26:13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注重宗法亲缘的社会,宗族关系就像一根纽带,将家族中各个成员的利益牢牢的绑在了一起。尤其是在我国古代社会,宗族更是关系到个人的脸面,若一个人的家族在当地小有名气,那别人也会高看他一眼。相反若是一个人的家族默默无闻,那这个人的仕途也会遇到阻碍。

在三国时期,宗族背景最厉害的莫过于被称为“四世三公”的袁绍了,正是凭借着这个名号,这才让他在那个群雄割据、人才辈出的东汉末年,有了北方最大的一块根据地,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割据势力。那么袁绍的四世三公,到底是怎么算的?袁家又是怎么发家的呢?

首先我们先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袁绍的生平。袁绍,字本初,官渡之战前最大的军阀,曾和曹操进宫诛杀十常侍,又有先后击败董卓公孙瓒,统一河北四州,一时风头无两,被评为当时最强势力,几乎无人可以与之一战,就连皇帝也不被他放在眼里。只可惜最后在官渡一战中惜败于曹操,被对方以少胜多,几十万大军尽数葬送,而袁绍本人也因此大受刺激,不久后便因病去世,自此才有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袁绍出身于汝南袁氏,这是在当时非常厉害的一个家族,发迹于袁安一辈。袁安是袁绍的高祖父,关于他有一个“袁安困雪”的典故,说的是当时袁安在洛阳为官,突遇雪灾,为不给流民添乱,袁安一家困于雪中不愿求救,直到洛阳令巡街,这才救下他一家的性命。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袁安成了天下读书人的楷模,皇帝更是为了奖励他的忠义之举,先后将他提拔三次,袁安从阴平县长,升到了任城县令,最后又晋升为楚郡太守。由于袁安此人廉洁中正,很受管辖区域百姓们的爱戴,在当地有着极高的名气,因此接连受到上面的嘉奖,在仕途上也是一帆风顺。

尽管位置已经越做越高,但袁安却始终秉承着要“清正廉明”这四字原则,在他担任楚郡太守的时候,楚王刘英谋逆一案曾在当地闹得沸沸扬扬,几千余人尽数被牵连其中,汉明帝因此大为震怒,下令诛杀与楚王有关的相关人等。

但袁安却认为这件谋逆案没有这么简单,尽管手下的人都不愿犯这个险去管此闲事,但袁安却仍旧坚持自己的想法,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终于为楚王翻案,在死神手下抢回了四百家人的性命,也让袁安这个名字举世皆知,人们在提及他时,都会称赞一句:“袁安手下无冤案”,而袁安自己也带着这四百家人的祝福一路高升,次年担任河南尹这一职位,逐渐与中央政治网越来越近。

据史书记载,袁安为官的十年间,“政令严明,京师肃然,名重朝廷”,深受明帝的信赖。而后在明帝驾崩,章帝即位后,袁安更是先后担任了太仆、司空、司徒三个职位。由于袁安此人软硬不吃,只信公理,又资历较老,地位较高,因此那些朝中的小人们也不敢动他,就连当时臭名昭著的窦宪,袁安都敢当面弹劾他。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在窦宪倒台后,袁安又因为除窦有功,再次获得封赏,三个儿子都受封官职,长子袁裳官拜骑都尉,次子袁京官拜蜀郡太守,三子袁敞官拜司空,袁敞即袁家的第二任三公,此番荣耀,足以让袁家在当时显赫一时。

而袁家的荣耀并未止步于此,桓帝之时,袁京之子袁汤官至太尉,封安国亭侯,袁家迎来了第三任三公。接着袁汤又有三个儿子,除了长子袁成是左中郎将外,其余二子又是官至三公,达成了四世三公的成就,也让袁家的势力越来越大。

而袁家最令人羡慕的,便是拥有征辟权。在汉朝,若想入朝为官,除了通用的察举制外,还有征辟这一途径可以避开地方察举,直接将人才输送到朝廷之中。换句话说,即袁家可以让自己的亲信入朝为官,培育自己的政治关系网。

袁家的势力虽然越来越大,但袁家的后人们却早已忘了袁安的教诲,逐渐开始与一些宦官外戚们狼狈为奸,袁氏一族在洛阳城内横行霸道,民间甚至传唱着“事不谐,问文开”这一顺口溜,其中的“文开”便是袁成的字。

除此之外,袁家还彻底辜负了先皇的信任和嘱托,与曾毒杀过皇帝的权臣梁冀交好,又与阉党交往密切,当时的中常侍袁赦便是袁氏家族的人,袁家在朝中可谓是只手遮天,就连皇帝都要畏惧其三分,历经两次党锢之祸而不改其辉煌。

不过按理来说,袁绍虽然可以沾上袁家的光,但他在家族中的地位却不会很高。毕竟袁绍不但是庶子,其母亲更只是袁逢的一个婢女罢了。在嫡庶分明的古代,本就是庶子出身的袁术由于没有母族的荫庇,于年少之时可谓是备受欺凌,根本抬不起头来。

但好在袁绍的运气不错,由于他的大伯袁成膝下无子,因此袁绍便被过继给了袁成一支,成了袁成的独子,从此飞上枝头变凤凰,仰仗着家族的势力在汉末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成为了东汉末年最为出名的军阀之一。

标签: 袁绍

更多文章

  • 明朝的东林党到底是伪君子还是真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东林党

    没有一个帝国和贵族会主动放弃皇权的,这才是明朝灭亡的真正的原因,不是吗?君主立宪和资本主义都是在江山风雨飘摇中经过反复斗争和生死抉择后被逼出来的,唐宋元明清都不例外。只要是帝制时代,都是打不醒的,能够治愈他们贪权的唯一方法就是死亡。以前在读书时受传统历史影响超崇拜东林党,总认为他们是一群君子之交淡如

  • 黄巢起义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黄巢起义

    公元884年的一个秋天,唐僖宗李儇高高地坐在大玄楼上,他的神色有些惆怅,又有些得意。过了一会,武甯节度使时溥端着一个盒子走了进来,跟在他身后的还有二三十个美貌妇人。他手中盒子里装的便是黄巢的人头,身后的妇人尽是黄巢的妻妾。唐僖宗看着那几十名瑟瑟发抖的妇人们,质问道:“你们看上去也都曾经是

  • 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的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五胡十六国

    了解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两个最著名的国家大分裂时期,其中尤以五胡十六国持续的时间最长,造成的破坏最为巨大,造成的影响也是史无前例。这种动荡我们几乎可以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开始算起,期间只经历了西晋这一短暂的统一时期,一直到隋朝建立,各地的割据政权才真正意义上的消失。下

  • 魏晋时期为何盛行“清谈玄学”之风?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玄学

    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玄学”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谁要谈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那么,产生这种

  • 古代御驾亲征失败的皇帝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

    君王御驾亲征无疑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就能让军队士气大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顺风可扬国威,逆风则可绝地求生一转攻势;但若没用好所导致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轻则国家威严扫地脸面无存,重则君王被俘动摇国本,所以很少有皇帝会选择御驾亲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御驾亲征失败的皇帝和战役吧。一,汉高祖刘邦亲征匈奴,

  • 汉朝前期实行“无为而治”国策的原因及内容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汉朝

    "无为而治"这一概念最先起源于《道德经》中,作为道家治国理念而存在。到了汉朝汉文帝掌权之后被用于治理国家。但这一制度并非字面意思上所说的"不作为",而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只要遵循客观规律,不去干涉百姓们的创造力,以此为基础可以做任何事。通过这一方法来达到经济和生产力等方面的快速提升。而之所以当时汉文

  • 刘邦称帝后一共分封了哪八个异姓诸侯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建立汉王朝,史称汉高祖。刘邦立国之初一共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他们分别是:楚王韩信、燕王臧荼、赵王张耳、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长沙王吴芮、燕王卢绾。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然而这八个异姓王下场却让人唏嘘不已,在剪除这些异姓

  • 清朝铁帽子王的的爵位真的铁吗?铁帽子王的权限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铁帽子王

    清朝最初的八位铁帽子王就是清朝的八旗旗主,最初的这些铁帽子王权力还是非常大的,八旗旗主的地位在清朝的地位原本就非常的高,所以铁帽子王还是非常有权力的,虽然铁帽子王都是王爷。清朝对宗室诸王的管理非常严格,即使是铁帽子王也有错必惩,动辄获咎,亲王、郡王的名号犹如铁帽子可以世袭罔替,但戴铁帽子的人可以随时

  • 李悝变法包括哪些内容?李悝最后为何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悝

    我们一提起中国历史上的变法,就会不约而同的想起商鞅变法。其实在商鞅变法之前,李悝在魏国也进行了变法。李悝是我国历史上变法的第一人。李悝(约公元前450年一公元前390年),又称李克,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法家的始祖。据说他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春秋末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的

  • 古代宫廷雅乐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雅乐

    雅乐,顾名思义就是典雅纯正的音乐,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宫廷音乐,一般主要用于帝王祭祀和典礼的音乐。武德年间,李唐初创,在当政者孜孜不倦的治理下,被起义活动重创的经济、军事等逐渐复苏,唯独礼乐停滞不前,只能沿用旧制。然唐高祖李渊,不满足于此,常发出喟叹“礼乐之作,盖圣人缘物设教,以为撙节,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