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先后三次分封皇子的目的是?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先后三次分封皇子的目的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146 更新时间:2024/1/16 18:18:30

明初,朱元璋建立分封制,大封诸王。

朱元璋先后共进行三次分封,分别为洪武三年、洪武十一年和洪武二十四年,大致情形如下:洪武三年,封第二子桃为秦王,第三子桐为晋王,第四子棣为燕王,第五子楠为吴王,第六子祯为楚王,第七子博为齐王,第八子梓为潭王,第九子祀为赵王,第十子檀为鲁王,从孙守谦为靖江王;洪武十一年正月,册封皇子椿为蜀王,柏为湘王,桂为豫王,模为汉王,植为卫王,改封吴王楠为周王;洪武二十四年四月,辛未,册封皇子楠为庆王,权为宁王,梗为崛王,穗为谷王,松为韩王,模为沈王,楹为安王,梗为唐王,栋为郧王,木彝为伊王。

朱元璋分封目的是藩屏帝室,国柞永久,因此他对分封诸王有自己一套政治规划:首先,出于防御旧元的考虑,蒙古未肃清,一直对明朝存在着威肋;第二,出于转移军事权力的现实需要,将功臣宿将手中的军权转移到自己儿子手中,以为后来诛杀功臣做好准备;第三,配合废除宰相制度,防范权臣把持朝政,故而赋予诸王“清君侧”的权力。总而言之,“藩屏帝室”是朱元璋分封的终极意图。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大行分封,便讲明了分封乃国家长治久安之计,当以史为鉴,惩宋元孤立之弊:

“昔者,元失其驭,群雄并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脱躬率师徒,以靖大难,皇天眷佑,海宇宁谧,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脱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其间治乱不齐,特顾施为何如尔?要之为长久之计,莫过于此。”

他在册封诸王的册封文中,对诸子寄予了殷切的政治责任,册秦王文曰:“今命尔为秦王……今尔固其国者,当敬天地在心……谨兵卫,恤下民……勤民奉天,藩辅帝室,允执厥中,则永膺多福”。册靖江王文曰:“尔其思予创业之难,谨尔受封之制,毋忘训言,益修厥身,永为国家藩辅,尚慎戒哉。”朱元璋希望诸王能够勤民奉天,谨慎修身,永为国家藩辅。

朱元璋并非不知分封之弊,更晓明历史上分封之乱。过去史家对七国之乱的评述,他不以为然,这当是他之所以大行分封的又一原因。洪武元年春正月,朱元璋御文楼,太子侍侧,因问近与儒臣讲说经史何事。太子曰:“昨讲《汉书》七国叛汉事。”于是朱元璋问:“此曲直孰在?”太子回答:“曲在七国。”朱元璋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此讲官一偏之说。宜言景帝为太子时,常投博局杀吴王世子,以激其怨,及为帝,又听晃错之说,轻意默削诸侯土地,七国之变,实由于此。若为诸子讲此,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以尽君臣之义。”

朱元璋认为,七国之乱绝非分封制度之弊端导致,更非儒臣所言错在七国。七国之乱的根源在于天子薄情寡恩,不知敦睦九族,轻易黯削诸侯土地,故酿成战事,并且由此告诫太子朱镖要隆亲亲之恩。时为洪武元年,可见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分封之前,己经做了充分地考虑。这也能解释为何后来朱元璋读过叶伯巨的奏疏后,指责其是离间亲亲。虽然朱元璋通过《皇明祖训》对诸王采取了诸多防范措施,诸王的恶劣行为令他失望,但对分封制度,他从未动摇。

朱元璋虽然大行分封,但对分封产生的尾大不掉,威肋、皇权的弊端并非全然无虑。因此,在分封诸子的同时,各种训诫及防范措施也在同时进行。

首先,以古鉴今,树立藩王典范。洪武六年三月,《昭鉴录》成。该书是朱元璋命大臣“采掂汉、唐以来藩王善恶可为劝戒者为书。”共两卷,书成后颁赐诸王,朱元璋编纂此书的目的是“必时时进说,使知所警戒。然赵伯鲁之失简、汉淮南之招客,过犹不及,皆非肤之所望也。”赵伯鲁是春秋时期晋国赵氏领袖赵简子之长子,资质平庸,连其父赵简子赐予的训诫竹简都弄丢了,因此不堪继承父业;淮南王,当指刘安,其人才思敏捷,宾客群集,后汉武帝以“阴结宾客,扮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刘安被迫自杀。在朱元璋看来,赵伯鲁和刘安都过犹不及,不是他所期待的藩王典范,这表明朱元璋一方面希望诸子能够有雄才大略,又希望他们能安分守己。特别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再次于洪武二十六年颁赐《永鉴录》给诸王,辑历代宗室诸王为恶悖逆者,以类为编,直叙其事,以之为戒。

第二,军事历练。分封之后,朱元璋特别注意培养诸王的军事才能,多次派遣诸王练习武事。洪武八年,朱元璋首次命皇太子、秦王、晋王、楚王、靖江王出游中都,以讲武事。洪武九年,又诏秦王桃、晋王桐、燕王棣、吴王楠、楚王祯、齐王搏往凤阳练兵。洪武二十四年第三次分封后一个月,即命汉、卫、谷、庆、宁、山民六王往临清训练军士。朱元璋认为帝王之子必须具备军事能力,而对舞文弄墨不屑一顾:

“吾之子与公卿、士庶之子不同,公卿之子贤则荣其一家,吾之子贤则兼善天下。故使之朝诵诗书,晚习弓矢,驱驰以练其力,涉历以广其智,欲其通达古今,威武能断,然后克胜其任。若使之寻章摘句,泥于文墨,恐流为陈叔宝、李煌之徒也。”

第三,反复训诫。朱元璋对诸王赋予了极高的政治期待,他曾在告王府官的谕旨中,提到藩王的职责是:“待臣下则以谦和,抚民人则以仁恕,劝耕褥以省馈铜,御外侮以藩帝室,如此则能尽其职矣。”由此可见,在其设想之中,诸王对封地拥有行政、司法和军事等各项权力。在实际生活中,明太祖也特别注意对诸王政治才能的培养,《明太祖实录》多次记载了朱元璋教育诸王的史实。如,洪武六年十一月,朱元璋谕皇太子和诸王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当知奸、良,人之奸、良固为难识,惟授之以职,试之以事,则情伪自见。若知其良而不能用,知其奸而不能去,则误国自此始矣。历代多因姑息,以致奸人侮惑。当未知之初,一概委用,既识其奸,退亦何难?书曰:“任贤勿贰,去邪勿疑。”尔等其慎之。”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训诸子要取法古之圣帝哲王,兢兢业业,勿荒淫无道,以保长久富贵。洪武十三年二月,朱元璋谕皇太子、诸王以持守之道:

“吾持身谨行,汝辈所亲见,吾平日无优伶替近之钾,无酣歌夜饮之娱,正宫无自纵之权,妃殡无宠幸之昵,或有浮词之妇,察其言非,即加话责,故各自倩饰,无有妒忌。至若朝廷政事,稽于众论,参决可否,惟善是从,或燕闲之际,一人之言,尤加审察,故言无偏听,政无阿私。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虑患防危,如履渊冰,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持,犹恐不及,故与尔等言之,使知持守之道。”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谕皇太子、诸王赏罚乃治天下之大权,要谨慎为之;又教以用人之道;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又谕太子、诸王要克勤克慎,永保基业。

第四,朱元璋对诸王用心良苦,还体现在一些细节上。洪武七年正月,朱元璋亲定亲王国中所居殿宇的名称,前殿曰承运,中曰圆殿,后曰存心,四城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曰体仁,西曰遵义,“使诸王能睹名思义,斯足以藩屏帝室,永膺多福矣。”与之类似,朱元璋命诸王藩邸,除亲王宫外,其他居室止许饰丹碧,他的理由是:“惟俭养德,惟侈荡心,居上能俭,可以导俗,居上而侈,必至厉民。独不见茅茨卑宫,禹以崇圣德;阿房西苑,秦隋以失人心。诸子方及冠年,去肤左右,岂可使靡丽荡其心也。”

标签: 明太祖

更多文章

  • 西晋八王之乱谁胜利了?八王之乱最后谁赢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八王之乱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八王之乱的故事,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八王之乱非常的让人痛心的,也算是一段让人不想回首的历史,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历史。今天我们来研究看看这个八王之乱最后到底谁胜利了呢?这个问题也非常有意思了,大家也速度的一起来揭秘看看吧!如果非要给出一个人选的话,那最后胜利者就应该是:司马越了。但

  • 刘备巅峰时期实力:拥有了整个益州及汉中地区和荆州四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

    蜀汉巅峰时期的兵力应该是在13万左右,和曹魏集团远远是没有办法做对比的,而且我觉得蜀汉想要恢复汉室天下也是有一些痴人说梦。蜀汉的巅峰时期应该是在刘备击败了汉中的曹操之后,此时刘备的地盘是最大的,拥有了整个益州和荆州四郡,当然此时的汉中其实就是属于益州的。但可惜的是在获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之后,曹操也是

  • 汉武帝为什么要独尊儒术 公羊学派为什么符合汉武帝的要求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汉武帝

    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都耳闻能详,也明白,这是两大帝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政治措施。但是,这两大措施你真的了解吗?接下来,让小编来带你们简单的了解一下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汉武帝先来看一下

  • 明朝后期国本之争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国本之争

    明1586年,一场将要持续近15年的“国本之争”正式拉开了帷幕。表面上看,这场国本之争说白了就是为了确定太子的最终人选,可其背后,却隐藏着皇权与相权,甚至是官僚集团内部等诸多盘根错节的政治斗争。正如史书所说,“国本论起,而朋党以分,朝堂水火矣。争国本者,竟满公车。

  • 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西汉宗室都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秀

    今人看汉末三国题材,都会觉得相比曹操、孙权来说,刘备最大的政治优势在于有汉室血统。但是刘备的汉室血统源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庶脉,而当时大汉王朝却是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东汉虽名义上继承了西汉,实际上却是刘秀自己奋斗开创的。这也是后人为何将汉朝分为西汉与东汉(或前汉与后汉)的原因所在,那刘秀是如何对

  • 李自成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后是如何稳定统治秩序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自成

    公元1644年3月19日,经过两天的激战,李自成的大顺军毫无悬念的占领了北京。前一天,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眼看江山不保,自己又无力回天,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自缢这条路,把自己吊死在万岁山的一棵古老槐树上。国祚276年的大明王朝正式覆灭了。李自成在自己智囊团队牛金星、宋献策等人陪同下,领着一帮

  • 蜀汉三大王牌军盘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蜀汉

    乱世之中军权为重,只有手握精锐的诸侯才能称雄一时,所以除了常规部队之外,各方诸侯手中或多或少都会握有一两支王牌部队,三国时期也是如此,比如三国前期的诸侯公孙瓒有白马义从、吕布有陷阵营、袁绍有大戟士等等。当然魏蜀吴三国也不例外,其中比较为人所知的是曹操有虎豹骑和虎卫军,孙权麾下有无难军、解烦军和车下虎

  • 清太宗皇太极是怎么解决蒙古问题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皇太极

    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皇太极是怎么解决蒙古问题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虽然说从汉代起,中原王朝为了保存实力、维持和平,就开始了不断给周边少数民族部落送美女、送公主的过程,但这些萝莉们都是赤裸裸的牺牲品,真正能完成和亲任务,又能得到善终的,简直是凤毛麟角。性别一换,画风突变。作为男性联姻中

  • 刘裕是汉朝宗室后代为何不把国号改为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武帝,刘裕

    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人,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

  • 后周世宗柴荣不死赵匡胤敢反吗 柴荣一生最大遗憾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柴荣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被拥立为皇帝,成为宋朝开国国君,自然是和柴荣早逝有很大关系。不少朋友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如果柴荣不死赵匡胤还敢反吗?其实答案很明了,柴荣只要活着,赵匡胤无论如何都是没机会的。当然,影响每件事定性的因素都有很多,赵匡胤能够“黄袍加身”,柴荣的离世只是原因之一。柴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