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理国是什么民族 大理国与宋朝和越南的关系

大理国是什么民族 大理国与宋朝和越南的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03 更新时间:2024/2/16 11:29:37

因为金庸的《天龙八部》,段誉这个名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同时也让很多人知道了我国历史上还有着一个叫做“大理国”的政权。虽说段誉是虚构出来的角色,但也是有着历史原型的,也就是在大理国当过39年国王的段和誉。那么在段和誉以及段氏家族背后,大理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度,它和中原王朝究竟是什么关系?又有过怎样的兴亡过程呢?

1、鲜卑?汉人?云南土著?段氏家族的起源之谜

现代一般观点认为,大理国是今天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白族的祖先白蛮所建立的一个政权。而白族所说的语言是汉藏语系里和汉语最为接近的一种语言,甚至有些学者认为白族语就是汉语的一种方言。所以虽然白族也有不同于汉族的民族起源传说,但它至少是在很早的历史上就受到汉族深入影响,是在很多方面都和汉族比较接近的一个少数民族。

不过大理国虽然是白蛮所建立,大理的王族段氏家族也是出身于白蛮,但段氏家族本身的起源却又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基于一些历史记载,有些人认为段氏家族本来就是汉人后裔,因为当时有史料记载说段氏家族是源于汉地的武威,是西汉时的西域都护段会宗的后代。不过这种说法也是非常有争议的。

而且即使源于武威,段氏家族的族属也还是不确定。因为虽然有一些学者认同段氏家族源自武威,却又认为他们不是段会宗的后裔,而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氐人的后裔,氐人在十六国时期曾经建立前秦、后凉和成汉等政权,十六国之后逐渐消失。而清朝时还有学者则认为大理段氏是十六国时期一度是鲜卑最强部族的段部鲜卑的后裔。段部鲜卑曾掌控今天的山东地区,后来其政权被灭亡后逐渐销声匿迹。这些观点认为,段氏家族是在西晋末年一直忠于西晋,最后被羯人石勒杀死的段部鲜卑首领段匹䃅(dī)的后裔。

而另外有学者则认为段氏家族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已经生活在云南地区了,但这种看法内部对于其起源也有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段氏家族是战国时楚国大将庄蹻(qiāo)的后裔。在战国后期楚倾襄王曾派庄蹻讨伐今天的云南地区,庄蹻占领该地之后,楚国受到了秦国的连续打击,庄蹻没法再回楚国,所以干脆就留在了当地。而段氏家族就是他的后裔。所以这种说法还是能把段氏家族的来源追溯到中原。但也有学者认为,其实段氏家族是云南地区早期古哀牢国的首任国君九隆的后裔。当地传说九隆的后裔分为十姓,其中有一个就是“段”。所以按照这种说法,段氏家族又是自古就生活在云南地区的土著族群了。

2、大理国的建立和与宋朝的关系

不过无论前面哪种说法更符合段氏家族的出身,他们在建立大理政权之时,在云南地区至少都已经生活了几百年了,并且是唐朝时西南地区割据政权南诏一直倚重的重要家族。早在公元8世纪,南诏和唐朝发生战争时,来自段氏家族的段俭魏就曾经在公元751年和754年两次率领南诏军队击败唐军。公元754年的这次战争导致唐朝军力大减,甚至成为了安史之乱爆发的间接诱因之一。后来段俭魏在南诏被拜为相国,段氏家族也长期成为了南诏的重要的武将家族。

而南诏政权存在期间,可以说长期成为了唐朝的心腹大患,南诏与唐朝之间的战争不但间接诱发了安史之乱,甚至还成为了唐朝灭亡的诱因之一。在公元863年,南诏3次进攻当时处于唐朝治下的安南府,并攻陷了今天越南河内西北的交趾地区。唐朝为了应对南诏的猛烈攻势,招募了大批士兵派往西南地区。当时唐朝官方向这些士卒许诺戍边三年就让其回家,但等到这批士卒戍边都6年了唐朝官方还没提让他们回家的事。结果当时驻守桂林地区的800名士卒在其首领庞勋的率领下发动了叛乱。

庞勋的叛军后来很快发展到5万多人,一度席卷了安徽、湖南、湖北和江淮等地,对在唐朝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江淮漕运造成了严重破坏,直接影响到了中央财政。而这次财政危机又引发了黄巢之乱,最终使唐朝走向了灭亡。所以在后来甚至有了“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的说法。而之所以桂林的戍卒会发动叛乱,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与南诏的战事。

所以南诏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唐朝的灭亡。但南诏如此好战,对它自己的国力也损耗也非常大,而且它当时不光与唐朝打,与南方位于今天东南亚地区的骠国、弥臣、弥诺、昆仑和真腊等部族与政权也曾经多次发生过战争。所以虽然唐朝在公元9世纪末走向了衰落,但南诏却比唐朝衰落得更快,从公元897年开始发生了一系列内乱,最终在公元902年灭亡,比唐朝还早亡了5年。

而在南诏灭亡之后,南诏故地先后出现了大长和、大天兴和大义宁三个短命的政权。而在此期间,段俭魏的六世孙段思平凭借军功当上了大义宁政权的通海节度使。而手中掌握重兵的段思平很快引发了大义宁君主杨干贞等人的猜忌,双方爆发了内战。在内战中,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可能是今天彝族的先祖)击败了杨干贞,灭亡了大义宁,在公元937年建立了大理国。

所以大理国和南诏可以说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不过大理国的汉化程度相对要高得多。大理建国50年之后,其第6任君主段素英仿效中原的制度,在大理也设立了科举。而且当时整个大理国的上层社会都以读汉书,写汉字诗文为时尚,贵族里有很多人都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但是大理国的统治阶层毕竟不是汉人,而且地处中原文化的边缘地带,所以其文化也受到了周边地区的深入影响。

这其中最典型的一点是大理基本上是以佛教为国教的。根据当时的一些记载,大理“家无贫富皆有佛堂”,而且大理虽然也设立了科举,但其科举却是针对僧人设立的,虽然考的内容是儒家经典,但却只有僧人才有资格参与。而大理国的这种情况跟它距离佛教的发源地南亚距离很近有直接关系。当时大理和印度、缅甸地区保持着经常性的商贸往来,大理国时期的一些画卷也显示,当时去大理朝拜大理国王的外国使臣,有一部分有着鲜明的印度人特征。

当然,大理国和当时的宋朝之间也曾经有过很多往来。桃花石杂谈曾经在其它文章里多次提到过,因为宋朝无法控制河西走廊和幽云十六州地区,所以终宋一朝始终面临战马短缺的困境,这也是宋朝在军事方面始终比较薄弱的重要原因。而当时,大理国却有多余的马匹可以出售,所以大理和宋朝曾经多次进行过官方的战马买卖,宋朝还在与大理接界的黎州和雅州地区设立过“博易场”,专供大理人前去售卖战马之用。但是,宋朝时期对与大理的往来,却始终还是抱持着一种比较消极甚至是比较排斥的态度。

比如在宋朝和大理共存的300多年里,宋朝曾经多次断然拒绝大理国主动的称臣纳贡。而在大理国全部22位国王里,只有我们开头提到的段和誉曾经被宋朝册封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这恐怕也是他能够成为段誉原型的主要原因了)。但其它21个国王其实也曾经多次请求过宋朝的册封,但宋朝都没有答应。而且即使宋朝曾经长期为战马短缺所困扰,宋朝却还是曾经限制与大理国之间的战马贸易,主动拒绝购买大理国的战马。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有些朋友看到这里可能已经得出了答案。原因就是:宋朝其实一直把大理国当作是南诏国的延续。而南诏正是唐朝衰落和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使得宋朝对其一直非常忌惮。所以虽然大理对宋朝始终没有表现出过战意,但宋朝却始终不愿与大理过多往来,特别是在战马方面不愿过度依赖大理,因为宋朝担心如果战马贸易过度发达,把大理养富了,大理也会变成南诏,从南线也给宋朝造成新的麻烦。在双方共处的300多年里,虽然彼此从未发生过直接战争,但宋朝对大理却始终在军事上高度防范,并始终利用其它一些周边部族和政权,对大理国进行了牵制。所以总体来说,宋朝和大理多数时候是处于一种冷和平状态。

3、大理国进行的战争及灭亡过程

当然,宋朝和大理之间虽然没有发生过直接的战争,但笃信佛教的大理却也并非始终是与世无争,大理和当时向宋朝称臣的安南国李朝之间还是发生过几次战争的。刚才我们说道,唐朝时桂林戍兵叛乱源自南诏对唐朝安南府的攻击。而在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安南逐渐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管制,开始了事实上的自立。

公元1009年,安南李朝建立,此后李朝虽然名义上向宋朝称臣,事实上却完全自行其事,而且制定了“北侵南扩”的对外扩张战略,将原本属于大理统治的越南北部莱州地区予以侵占。而根据一些史书记载,公元1015年,大理国也曾发兵20万,进攻安南,但最终被击败。

而在此之后,大理和李朝之间应该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和平,但这种和平应该是以双方互派质子的方式实现的。而在公元1132年,李朝国王李乾德死了之后,大理还曾想介入安南王位继承,派了3000军队护送李乾德在大理国长大并已经改姓赵的儿子赵智之回安南抢王位。后来冲突双方还都向宋朝派去了使节争取支持,而对大理始终防范心理很强的宋朝最终还是站在了安南一边,这场冲突最终以大理国和赵智之的失败告终。

所以其实大理国相对来说实力确实不算强,而这和曾受南诏统治的南方各族此时已纷纷自立有很大关系。公元1058年前后,今天缅甸地区的蒲甘王朝甚至还曾经发大军直捣大理城下。最后大理被迫献上了一尊碧玉佛像并调集各部族军队勤王才好歹让蒲甘退了兵。

所以大理国和宋朝之间的冷和平也可以说是双方对于自己的实力都不自信的结果了。而不久之后,蒙古崛起,大理也毫不意外地走向了灭亡。公元1253年,后来建立了元朝的忽必烈受其兄长蒙哥的派遣对大理国发动了猛攻。当时大理国的朝政被权臣高泰祥所把持。忽必烈发兵之前,曾经向大理国派出了三名使臣,但这三名使臣都被高泰祥杀死。

而当蒙古军袭来时,高泰祥将大理军队的主力都集结在了金沙江边,结果蒙军一部趁夜渡过金沙江,偷袭大理军并取得大胜。之后蒙军迅速攻占大理城,大理国王段兴智投降,高泰祥不久后被俘杀。但因为大理灭国前段兴智已经成为了高泰祥的傀儡,所以在蒙军攻灭大理之后,忽必烈觉得段兴智并没有和自己作对,而且段氏家族已经在大理经营了数百年,对于稳定自己对云南地区统治还有帮助,所以又把段兴智封为了世袭的大理总管。此后段氏家族又世袭了大理总管将近130年,直到公元1381年明军攻占云南之后才告一段落。

标签: 大理国

更多文章

  • 唐朝后宫嫔妃等级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

    经常看清宫剧的朋友都知道,清代后宫嫔妃的等级分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子、嫔、贵人、常在、答应等八个等级。那么,在唐代,后宫嫔妃又分为哪几等呢,每个等级又有多少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唐朝延续隋朝的后宫制度,后宫嫔妃共分为九个等级:1)皇后,后

  • 东晋苏峻之乱发生的背景及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苏峻

    苏峻之乱,又称苏峻、祖约之乱,是东晋年间发生的一场动乱,爆发于咸和二年(327年),由历阳内史苏峻发起,联结镇西将军祖约以讨伐庾亮为名起兵进攻建康。于次年攻破建康执掌朝政,庾亮则与江州刺史温峤推举征西大将军陶侃为盟主,建立讨伐军反抗苏峻,同时三吴地区亦有义兵起兵。乱事于咸和四年(329年)随苏峻于前

  • 清朝保路运动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保路运动

    远在西南腹地的四川是保路风潮最激烈的地方,除了成都平原,全省是以山地丘陵为主,清朝末年的四川并没有铁路,为什么会因为要修建铁路这一“民生工程”而闹起巨大风波?为什么说保路风潮是促成辛亥革命的导火线?这是一段似乎人人都有听闻,但其实可能并不大了解的历史。一、修建铁路的背景:到底

  • 战国初期魏武卒实力有多强?魏国后期为何没有重建魏武卒?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魏武卒

    吴起训练的魏武卒有多厉害,史书记载,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的战绩,堪称是百战不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魏秦阴晋之战,吴起率领五万新训练的魏武卒,配以战车百乘,轻骑三千人,与秦国的五十万人展开大战。吴起指挥魏武卒率先发起攻击,大破秦军的步兵主力,

  • 古代“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度”历史介绍及比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分封制

    分封制是对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完善和君权的强化,实际上从其本质上来说,分封制是对利益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和措施。世袭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奠定了君主的权力地位和特权,国家的最高权力仅限在君主的嫡系或庶出之间交接,这一最高权力无可撼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分封制则是这一最高权力拥有者对社会利益(

  • 古代“衣冠南渡”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衣冠南渡

    史书上记载,由于北方战乱,中原汉人3次大规模衣冠南渡,分别为:晋末永嘉南渡、安史黄巢之乱南渡、靖康之难衣冠南渡。这3次大移民,大量中原人口迁移南方,使得我国经济中心也跟着从中原移到南方。因此,史学界认为,目前南方人才是最正宗的古中原人,南方方言诸如粤语、闽南语等是古代中原各时期的官话。图:衣冠南渡但

  •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皇位

    提起清朝的即位制度,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争,的确,清朝前期的皇位都是靠争抢的,这种争抢到了康熙时期达到了白热化,由于康熙的儿子很多,多到康熙不能全部认识,而且这其中优秀的很多,而康熙当皇帝的时间非常长,给了这些皇子们充分的时间去展示自己,去争夺皇位,九子夺嫡就是这样来的,最终皇四子胤禛胜出,成为了皇

  • 清朝是怎么控制宦官势力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

    历史上的太监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很多个王朝,最终都是经历过宦官专权,然后加速灭亡的情况的,比如东汉末年的十常侍,唐朝不断涌现出来的太监,还有明朝末期的魏忠贤,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个朝代的覆灭。然而为什么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并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清朝的太监为什么从来都没有专权的呢?封建时期

  • 西周的都城成周位于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西周

    成周为西周都城,位于河南洛阳,其名见于周成王五年的“何尊铭文”:“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周武王灭殷商后就着手在中原建立新都,是为成周,成周城由周公负责营建,到周成王五年建成。何尊铭文详细记载的周成王五年“宅兹中国”即是此事。下面历

  • 唐朝为什么会出现三教并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

    唐代是一个宗教盛行、多元并包的社会,佛教、道教及各种外来宗教都获得巨大发展,相互之间也在影响、交融。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这一时期,发生了玄奘西天取经,却又出现了会昌灭佛;道教取得了类似于国教的地位,却始终不及佛教深入人心。在相互竞争又相互渗透的各种宗教之上,则是笼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