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行动之唐武宗会昌灭佛

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行动之唐武宗会昌灭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121 更新时间:2024/1/17 6:54:44

会昌五年(845)七月,唐武宗下令灭佛,沙汰寺院僧尼。先是拆毁在山野中的寺院,随后下诏长安、洛阳的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30人。全国节度使、观察使下的镇地和同、华、商、汝各州留一寺,上等寺留僧20人,中等寺留10人,下等寺留僧5人,其余被沙汰寺院的僧人全部勒令还俗。

在沙汰之列的寺院,派御史前去督令限期拆毁,寺产收归官府所有,拆下的木材用来建造官署,铜像钟磐都用来铸钱。至这年八月,武宗宣布全国共拆毁寺院4600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山野中的小寺庙拆去4万余所,收得良田数千顷,寺院奴婢15万人。

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

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旧唐书》说:“武宗想学神仙方术,拜道士赵归真为师。归真得宠后,每次与武宗谈话,就一直讲佛教的坏话,说佛教不是中国的宗教,只会蠹耗生灵,应该全部铲除。武宗听后觉得很有道理。”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方面和儒家思想常有冲突,另一方面又和土生土长的道教也矛盾重重。为争取最高统治者的青睐,佛道两家常常进行激烈的辩论,两教的地位也常发生变化。根据这种说法,道教和佛教之间的严重矛盾,道士在武宗面前攻击佛教,促成了武宗灭佛。

从一些材料看,这种说法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佛教的教义在理论深度上远远超过道教,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内容很能够取得人们的信任,因此道教在教义上无法与佛教相争,于是道教就利用政治上的优势排斥佛教。武宗宠幸赵归真后,朝官屡屡进谏。武宗说:“我在宫中没有什么事情,常常与他谈玄说道来解除胸中烦闷。”看来赵归真的话对武宗的影响越来越大。

武宗灭佛是重用赵归真等道士开始的。他刚做皇帝时就召赵归真等81人入禁中,同时进行崇道活动。赵归真一方面挑起了武宗要求长生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排斥佛教,使武宗的崇道思想不断增强。武宗还任命赵归真为右街道门教授先生,使赵老道一下子成了风云人物,连宰相李德裕也看不下去了,对武宗说:“听说近来赵归真的家门,车马毕集,希望陛下好好警诫他。”因此,持这种观点者认为道教利用政治上的优势排斥佛教,是武宗灭佛的直接原因。

另一种说法认为灭佛事件的发生是朝廷与佛教的经济矛盾所导致的。武宗对全国发布的《拆寺制》中,列举了佛教的一系列罪状,其中最主要的是“蠹耗国风,诱惑人意”,“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他认为“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使得“物力凋瘵,风俗浇诈”,自己灭佛的主要目的是“惩千古之蠹源”,以“济人利众”。

早在即位前,武宗就曾说过:“穷吾天下,佛也。”灭佛的结果,确有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用,大批僧尼还俗,寺院奴婢编入税户,把寺院钱物收归官府;铜铁佛像铸为钱币与农具等。

灭佛的主要参预者是宰相李德裕,早在敬宗时他在浙西观察使任内,就提出要限制佛教的发展。徐州节度智兴泗州置僧坛,很多江南人北渡落发为僧,李德裕就提出要禁止这种做法。他提出如果不禁止,江南就会损失60万丁壮的租赋。当时连敬宗这样昏庸的皇帝也看到了佛教在经济上对政府造成的损失,“即日诏徐州罢之”。

武宗灭佛后,李德裕对武宗的做法大加称赞,认为武宗“独发英断,破逃亡之薮,皆列齐人;收高壤之田,尽归王税。正群生之在惑,返六合之浇风。出前圣之谟,为后王之法。巍巍功德,焕炳图书。”佛教势力的发展,必然影响政府的财政来源,武宗灭佛是佛教势力日益膨胀的必然结果。武宗之前的皇帝之所以没有灭佛,主要是矛盾的发展还不到最尖锐的程度。

不过也有人对这种说法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佛教与朝廷的矛盾有唐一代始终存在,历代反佛的士大夫很多,他们对佛教耗财蠹国的攻击十分猛烈,却从未受到帝王的重视,除武宗外,再也没有一个皇帝废佛,相反崇佛的君主却是一个接着一个。唐武宗灭佛后,对道教极度崇信,曾举行长达一百多天的道场,连续五个月修建宏伟壮丽的仙台,厚赐道士,从经济角度看,唐武宗对佛教有清醒的态度,那么他为什么又马上会沉溺于道教?

一种比较新颖的观点认为唐武宗灭佛的根本原因是唐武宗与唐宣宗之间的权力斗争。宣宗是武宗的叔叔,他当时从宫中逃出之后,隐身于佛门,而武宗的灭佛,其实是为了查杀宣宗,毁灭他的栖身之所。

日僧圆仁武宗灭佛时恰好在中国,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道士上奏武宗:“孔子说云:‘李氏十八子昌运方尽,便有黑衣天子理国。臣等窃惟黑衣者,是僧人也。”圆仁自己猜测说:“李氏十八子,为今上第十八代,恐李家运尽,便有黑衣夺位欤?”他认为武宗听到了这段话后,从此“憎嫌僧尼”了。

这是一条伪托孔子所说的谶语,是精心炮制出来的。武宗是唐代第十八个皇帝,而且“十八子”与“李”字相合,黑衣是当时僧尼突出的标志。谶语向人们明白预告:唐武宗的祚运就要完结,佛门中将有人要登上天子的宝座。

佛门中的黑衣天子是谁?是武宗的叔叔唐宣宗。唐武宗上台后,对可能构成皇位威胁者进行迫害,唐宣宗被迫出游为僧。武宗初时尚崇钦释教,但在会昌元年六月突然改变了态度,于自己生日棒决入内斋与道士谈经的僧人,这很可能是武宗这时得到了宣宗逃入佛门的消息,从而把佛教视为异己力量。

会昌二年、三年,武宗屡次下令对寺院僧尼加以勘问盘查,大概是在对不知去向的宣宗进行搜捕追拿。在灭佛过程中,对僧尼进行了残酷的、非理性的迫害与杀戮。武宗灭佛不久,宣宗即位,马上大兴佛教,其原因就在于佛门曾是宣宗的避难场所,而且又为隐藏宣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宣宗兴佛实有还愿报恩的动机。

这种说法提出后,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驳。他们认为宣宗隐身于佛门,其实是无稽之谈。武宗在未做皇帝的时候就信奉道教,曾在开成五年(840)秋召赵归真等81人入禁中修道场,他并不是在会昌元年突然间的态度改变。会昌二年、三年对僧尼的勘问,根本不是对宣宗的搜捕,因为其时宣宗32岁,武宗只要对30多岁的僧人查问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兴师动众。

会昌五年规定50岁以下的僧尼全部还俗,后来外国僧尼也要还俗回国,为了查杀宣宗,至少所有的尼和外国僧是被冤枉了。即使宣宗隐身于僧中,僧还俗为民后,宣宗还可以隐身于民间,仍不能达到目的。“李氏十八子”这条谶语出自于道士之口,只能说明佛道间的矛盾,并不能说明武宗与宣宗之间的权力之争。因为如果宣宗代替武宗,政权仍在李姓手里,根本没有必要“恐李家运尽”。

以“黑衣”暗示佛教徒要改朝换代并非始于唐武宗,南北朝时曾经出现过。道士之所以散布这种谶语,不过是前人的故伎重演,并不是针对唐宣宗的。宣宗恢复佛教,也不是针对武宗本人的,而是崇佛者对反佛者斗争的一次胜利。

唐武宗灭佛,对唐朝历史和佛教的发展影响极大,促使他灭佛的根本原因,至今仍是一个有待于人们进一步探索的谜团。

标签: 唐武宗会昌灭佛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六国国君都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始皇

    秦始皇曾统一六国横扫天下,而被统一的六国国君却下场又如何呢?秦始皇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圣明君主,世人将其封为千古一帝,记载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但被统一的六国国君的结局却是意想不到的惨,究竟他们都是怎么死的呢?首先,在战国七雄中,韩国不仅实力弱小,而且就处在秦国的旁边。所以,在秦始皇统一

  • 清朝为什么放弃对火器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

    明朝曾有一段时间,将火器发展到了鼎盛期,各种火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根据不同的环境还有相对应的火器。不过带了清朝,对火器的各种研发就慢了下来,我们都知道在战场上火器的威力要远大于传统冷兵器,清朝为什么要放弃对火器的发展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技术受到了限制,也就是遇到了瓶颈没办法解决。再就是北方民

  • 秦始皇对匈奴的态度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始皇

    其实秦始皇为了打击北方匈奴制定了很多策略,修建长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抵抗匈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大业后就马上制定了北讨匈奴的战略方案,只不过秦始皇是把和越族的战役放在了前面。所以在3年后,秦始皇率先发动了征服越族的战役,直接派出了50万大军。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才第一次针对匈

  • 五四运动人物事迹有哪些?关于五四运动人物事迹你了解多少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人物事迹有哪些?关于五四运动人物事迹你了解多少呢?本文来说说关于五四运动人物事迹。胡适(18911962):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

  • 一带一路简介 一带一路的路线和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一带一路

    什么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发展有多少年了?一带一路有哪些历史意义?本文来说说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简介“一带一路”(TheBeltand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

  • 匈奴民族的由来和习性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匈奴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游牧民族,祖居在欧亚大陆,他们披髮左衽,由古北亚人种和原始印欧人种的融合。按《史记》,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遗民,西迁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白种人。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政局,《史记》、《汉书》等留有些记载。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亲自率领3

  • 明朝是怎样削弱朝鲜的战略攻击性?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

    1231年至1273年,蒙元前后九次征伐高丽。到了忽必烈时代,高丽国王王?向元朝投降,高丽王国从此成为元朝的藩属国。蒙古进军高丽图(台湾中国文化大学1980版《中国历史地图》)前往中国为质的高丽王子王倎使出浑身解数成为了忽必烈的宠臣,后来更是被忽必烈立为高丽国王。1274年,忽必烈又将女儿下嫁给高丽

  • 宋朝刑不上大夫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朝

    宋朝建立后,尤其是赵匡胤死后,北汉灭亡,这个时候也算是实现了统一。随着统一的来临,保持国内平和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宋朝建立之初,就实行了文人治国这一原则。这条治国策略的实施,在那个时候,有它必须执行的原因,但是随着王朝发展,文人越来越大,全国上下热衷于文治,这是好事,但同时也是弊病,因为在选择文

  • 金朝面对蒙古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金朝

    1234年正月,金国末代皇帝完颜守绪、完颜承麟死守蔡州城,在宋军、蒙古军的围攻下力尽身亡,国祚120年的大金国就此亡于宋军、蒙古军之手。金国不自量力,妄想从南宋身上弥补损失,终于落了个四面受敌,国家覆亡的下场。但假使南宋不同意与蒙古人夹击金国,那么历史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13世纪的蒙古军队是东亚首屈

  • 建炎南渡的历史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建炎南渡

    建炎南渡,是发生在两宋交替之际康王赵构为了躲避北边异族女真人的侵略追击,而南逃至江南的事件。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从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鸿庆宫祭祀赵宋祖庙,在宫殿内即位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南宋(1127年1279年)建立。之后,宋高宗一路从淮河、长江到杭州,绍兴元年(1131年